王向遠著作集

王向遠著作集

《王向遠著作集》這是收錄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向遠的代表性著作12部,總字數近400萬,分10卷本,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分平裝、精裝兩種版本正式出版發行的一套新書。《王向遠著作集》內容涉及東方文學、日本文學、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翻譯文學、侵華與抗戰史、中日關係等多學科領域。

基本介紹

  • 書名王向遠著作集
  • 作者:王向遠
  • 定價:64元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
  • 卷數:10
書卷評價,各卷目錄,作者介紹,

書卷評價

國內各方面專家教授為本書集各卷撰寫的“解說”冠於卷首。專家們在“解說”中指出,《王向遠著作集》所收著作均為有關領域的首部著作或開拓性研究成果,具有填補空白的創新性學術價值,曾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乃至全國讀書界引起廣泛關注與反響,被廣泛引用和評論。
在我國,中年學者出版多卷冊大規模文集者還很少見,現年45歲的王向遠教授在《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中稱《著作集》是他從教20年的“中期總結”和“新的起點”。《著作集》的出版不但使王向遠20年來的學術成果顯示出系統性與整體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新一代學者的成長軌跡。
王向遠著作集》均為學術界有定評的、填補空白的創新成果。可作為相關專業研究者與愛好者、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參考書,是各級各類圖書館的理想藏書。

各卷目錄

第一卷:東方文學史通論
解說
緒論 東方、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
第一編 信仰的文學時代
第一章 東方古代神話
第一節 原生態神話
第二節 次生態神話
第二章 東方古代史詩
第一節 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
第二節 印度兩大史詩
第二編 貴族化的文學時代
第三章 東方古典詩歌
第一節 印度古典詩歌
第二節 阿拉伯古典詩歌
第三節 波斯古典詩歌
第四節 日本古典詩歌
第四章 東方古典戲劇與古典散文
第一節 印度文化圈的古典戲劇文學
第二節 漢文化圈的戲劇文學
第三節 東方古典散文
第四節 日本散文文學與《源氏物語》
第三編 世俗化的文學時代
第五章 東方民間文學
第一節 印度民間文學
第二節 阿拉伯民間文學
第三節 日本民間文學
第六章 東方市井文學
第一節 印度市井文學
第二節 阿拉伯市井文學
第三節 日本、朝鮮、越南的市井文學
第四編 近代化的文學時代
第七章 近代化初期的兩大文學思潮
第一節 啟蒙主義
第二節 民族主義
第八章 西方文學思潮的東方化
第一節 浪漫主義
第二節 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
第九章 東西方文化的對接與大作家的創作
第一節 泰戈爾:尋求東西方的理解與對話
第二節 紀伯倫:跨越東西方的關與愛
第三節 夏目漱石:文化衝突中的悲劇心態
第十章 近代文學的分化與終結
第一節 東方無產階級文學
第二節 東方早期現代主義文學
第五編 世界性的文學時代
第十一章 現代主義的發展與現實主義的繁榮
第一節 東亞戰後派
第二節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第三節 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
第十二章 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中走向世界
第一節 日本文學與川端康成
第二節 阿拉伯文學與納吉布?馬哈福茲
東方文學史類中文書目舉要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索引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二卷:東方文學譯介與研究史
解說
前言
第一章 印度及南亞、東南亞各國文學在中國
第一節 對印度文學史的研究
一、研究印度文學史的困難性與重要性
二、兩種《印度文學》
三、梵語與印地語文學專史
四、綜合性多語種印度文學史
第二節 佛經文學的翻譯
一、佛教東傳與我國佛經翻譯文學
二、漢譯佛本生故事與佛傳故事
三、漢譯譬喻文學
四、《法華經》與《維摩詰經》
五、對佛經文學翻譯的理論與方法的探討
第三節 印度兩大史詩的譯介
一、對兩大史詩的初步譯介
二、《羅摩衍那》的翻譯與研究
三、《摩訶婆羅多》的翻譯
第四節 古典梵語詩劇、詩歌與詩學的譯介
一、對《沙恭達羅》等古典詩劇的翻譯與研究
二、對古典詩歌的翻譯與研究
三、對古代詩學理論的譯介與研究
第五節 泰戈爾的譯介
一、1920年代前半期:譯介的第一次高潮
二、1950年代:譯介的第二次高潮
三、1980~1990年代:譯介的第三次高潮
第六節 對普列姆昌德等現代作家的譯介
一、1950年代對普列姆昌德的譯介
二、改革開放後對普列姆昌德的譯介
三、對薩拉特、錢達爾和安納德等作家的譯介
第七節 對南亞、東南亞其他國家文學的譯介
一、對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南亞諸國文學的譯介
二、對東南亞各國文學的譯介
第二章 中東各國文學在中國
第一節 古巴比倫文學及《吉爾伽美什》的譯介
第二節 猶太文學及《希伯來聖經》的譯介
一、對《希伯來聖經》及猶太文學的翻譯
二、對猶太文學的評論與研究
第三節 波斯古典文學的譯介
一、1980年代前對波斯文學的譯介
二、1980~1990年代對波斯文學的譯介
第四節 阿拉伯文學的譯介
一、對阿拉伯文學史的介紹與研究
二、《古蘭經》的翻譯
三、《一千零一夜》的譯介
四、對其他古典名作的譯介
第五節 阿拉伯一伊斯蘭各國現代文學的譯介
一、對埃及、黎巴嫩、土耳其等中東各國現代文學的譯介
二、對紀伯倫的譯介
三、對納吉布馬哈福茲的譯介
第三章 日本及東亞各國文學在中國
第一節 對日本文學史的介紹與研究
一、20世紀上半期的日本文學史介紹與研究
二、20世紀下半期的日本文學史研究
第二節 日本古典文學的譯介
一、和歌、俳句的譯介
二、《源氏物語》等古典散文文學的譯介
三、古典戲劇文學的譯介
四、市井小說的譯介
第三節 日本近代文學的譯介
一、對19世紀後半期作家作品的譯介
二、自然主義文學的譯介
三、白樺派人道主義文學的譯介
四、唯關主義文學的譯介
五、新理智派文學的譯介
第四節 夏目漱石的譯介
一、1920~1930年代對夏目漱石的譯介
二、1950年代對《我是貓》的譯介
三、1980~1990年代對漱石後期作品的譯介
第五節 日本現當代文學的譯介
一、左翼文學的譯介
二、現代派文學的譯介
三、井上靖歷史小說的譯介
四、社會小說、家庭小說、經濟小說的譯介
五、青春小說、愛情小說的譯介
六、推理小說的譯介
七、兒童文學、民間文學的譯介
第六節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的譯介
一、川端康成的譯介
二、三島由紀夫的譯介
第七節 朝鮮一韓國文學的譯介
一、古典文學的譯介
二、現代文學的譯介
三、對朝鮮一韓國文學的評論及文學史的研究
第八節 蒙古、越南文學的譯介
一、蒙古文學的譯介
二、越南文學的譯介
第四章 從國別文學研究到總體文學研究
第一節 東方文學總體研究與學科成立
第二節 東方文學研究中的問題與前景
附錄:中國的東方文學理應成為強勢學科
單行本後記
人名索引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三卷:日本文學漢譯史
解說
前言
第一章 清末民國初的日本翻譯文學(1898~1919)
第一節 近代中日的翻譯文化與翻譯文學
一、近代中日翻譯文化的密切聯繫
二、晚清時期日書翻譯的熱潮及背景
第二節 對日本政治小說和其他小說類型的翻譯
一、對日本政治小說的翻譯
1.日本的政治小說與中國的政治小說
2.日本政治小說中文譯本及其反響
3.日本政治小說的“漢文體”與中譯本的翻譯方法
二、其他類型小說的翻譯及其影響
第三節 對日本近代戲劇的翻譯與改編
一、近代中國的戲劇改良與日本近代戲劇
二、由日本文學作品編譯與改編的劇本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的日本翻譯文學(1920~1936)
第一節 日本文學翻譯的現代轉折
一、翻譯選題的變化
二、翻譯方法的變化
三、此時期日本文學譯介的總體成績
1.小說的翻譯
2.劇本、散文、童話故事和詩歌的翻譯
3.對日本文學的研究和評論
第二節 對日本文藝理論的譯介
一、二三十年代日本文論譯介的總體情況
二、對著名文論家的重要著作的譯介
1.對小泉八雲、夏目漱石等人文論著作的譯介
2.魯迅等對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的翻譯及其影響
3.對本間久雄等其他名家文論的譯介
4.對藏原惟人等左翼文論的譯介
第三節 對近代兩大文豪的譯介
一、對森鷗外的譯介
1.魯迅、周作人對森鷗外的譯介
2.林雪清譯《舞姬》和馮雪峰譯《妄想》
二、對夏目漱石的譯介
1.周作人、魯迅對夏目漱石的譯介
2.章克標譯《夏目漱石集》和崔萬秋譯《草枕》
第四節 對白樺派作家作品的翻譯
一、白樺派的作品在中國為什麼特別受歡迎
二、對武者小路實篤的翻譯
1.魯迅譯《一個青年的夢》
2.毛詠棠、李宗武譯《人的生活》
3.崔萬秋、周白棣等人對武者小路實篤作品的翻譯
三、對有島武郎的翻譯
1.魯迅對有島武郎作品的翻譯
2.綠蕉譯《宣言》和沈端先譯《有島武郎集》
四、對志賀直哉、倉田百三的翻譯
1.周作人、謝六逸、葉素對志賀直哉作品的翻譯
2.倉田百三的《出家及其弟子》的翻譯和郁達夫的評介
第五節 對自然主義作家作品的翻譯
一、遲到的翻譯與普遍的誤讀
二、對國木田獨步、田山花袋、島崎藤村的翻譯
1.夏丏尊等對國木田獨步的翻譯
2.夏丏尊對田山花袋《棉被》的翻譯及其反響
3.徐祖正對島崎藤村《新生》的翻譯
第六節 對唯美派作家作品的翻譯
一、翻譯和接受日本唯美派文學的文化背景
二、對谷崎潤一郎的翻譯
1.章克標的《谷崎潤一郎集》及其他
2.楊騷、李漱泉、陸少懿對谷崎的翻譯
三、對永井荷風、佐藤春夫的譯介
1.周作人對永井荷風的譯介
2.高明、李漱泉等對佐藤春夫的譯介
第七節 對新理智派作家的翻譯
一、對芥川龍之介的翻譯與評價
1.魯迅對《鼻子》《羅生門》的譯介
2.湯逸鶴、黎烈文等對芥川龍之介的譯介
3.馮乃超的《芥川龍之介集》及對芥川的否定評價
二、對菊池寬作品的翻譯
1.田漢、胡仲持、劉大傑、黃九如對菊池寬劇作的翻譯
2.魯迅、章克標等對菊池寬小說的翻譯
第八節 對左翼文學的翻譯
一、沈端先對平林泰子、金子洋文、藤森成吉的翻譯及錢杏?對譯作的評論
二、馮憲章譯《葉山嘉樹選集》和張我軍譯《賣淫婦》
三、巴金、田漢對秋田雨雀的譯介,樓適夷等對林房雄的譯介
第三章 戰爭時期的日本翻譯文學(1937~1949)
第一節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文壇關係與日本文學的譯介
一、中日文壇關係的變化及對日本文學翻譯的影響
二、日本文學翻譯出版的五種情形
第二節 對侵華文學和在華反戰文學的譯介
一、對日本侵華文學的譯介
1.對石川達三《活著的士兵》的譯介及其反響
2.對火野葦平《麥與士兵》的譯介和批判
二、對在華流亡反戰作家鹿地亘的反戰文學的譯介
第四章 建國頭三十年的日本翻譯文學(1949~1978)
第一節 此時期日本文學翻譯的幾個特點
一、翻譯的選題規劃:由市場走向計畫
二、翻譯家及翻譯文學的成熟
第二節 對古代、近代經典作家作品的翻譯
一、周作人對古典文學的翻譯
1.對《古事記》的翻譯
2.對狂言的翻譯
3.對式亭三馬滑稽小說的翻譯
二、對近代諸名家名作的翻譯
1.《二葉亭四迷小說集》的翻譯
2.《■口一葉選集》的翻譯
3.對石川啄木作品的翻譯
4.《夏目漱石選集》及《我是貓》的翻譯
5.對島崎藤村《破戒》的翻譯
第三節 對左翼文學及戰後文學的翻譯
一、對戰前、戰後左翼文學的翻譯
1.《小林多喜二選集》的翻譯
2.《德永直選集》《宮本百合子選集》及對戰後左翼文學的翻譯
二、對戰後反戰文學、“原爆文學”、反美文學的翻譯
第五章 改革開放以後的日本翻譯文學(1979~2000)
第一節 日本文學翻譯與研究的繁榮
一、此時期日本文學翻譯的總體情況
二、翻譯與研究的成績、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譯介
一、對日本古典詩歌的譯介
1.關於和歌及俳句漢譯問題的討論
2.錢稻孫、楊烈、李芒對《萬葉集》《古今集》等和歌的翻譯
3.俳句漢譯與“漢俳”
二、對古典物語、散文及戲劇文學的翻譯
1.漢譯《源氏物語》的出版與中國的“源學”
2.豐子愷、周作人、申非對《平家物語》等古典物語的翻譯
3.周作人對《枕草子》、王以鑄等對《徒然草》的譯介
4.錢稻孫、申非對古典戲劇的翻譯
5.對井原西鶴、龍澤馬琴等江戶時代市井小說的翻譯
第三節 對近現代名家名作的翻譯
一、對近代諸團體流派作家作品的翻譯
1.對明治前期諸流派作家作品的翻譯
2.對自然主義作家作品的翻譯
3.對唯關派作家作品的翻譯
4.對有島武郎、志賀直哉等白樺派作家作品的翻譯
5.對新感覺派等早期現代派文學的翻譯
二、對夏目漱石和芥川龍之介的譯介
1.對夏目漱石的譯介
2.對芥川龍之介的譯介
第四節 對當代名家名作的譯介
一、對川端康成的譯介
二、對三島由紀夫的譯介
三、對井上靖的譯介
四、對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等現代派文學的譯介
1.對太宰治、安部公房的譯介
2.對大江健三郎的譯介
第五節 對當代流行作家作品的翻譯
一、對戰爭與反戰題材的作品的翻譯
1.對侵華戰爭題材的作品的翻譯
2.對其他有反戰傾向的作家作品的翻譯
二、對社會小說、家庭小說、經濟小說的翻譯
1.對石川達三、水上勉的翻譯
2.對山崎豐子、有吉佐和子等女作家的翻譯
3.對城山三郎等經濟小說的翻譯
三、對青春小說、性愛小說的翻譯
1.對村上春樹等青春小說的翻譯
2.對渡邊淳一的性愛小說的翻譯
四、對推理小說的翻譯
1.對早期推理小說與松本清張、森村誠一社會派推理小說的翻譯
2.對赤川次郎等其他推理小說的翻譯
五、對兒童文學及民間文學的翻譯
附錄(一) 台灣及香港地區的日本文學翻譯概述
附錄(二) 20世紀中國的日本文學譯本目錄(1898~1999)
單行本後記
人名索引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四卷: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
解說
前言
第一章 古代民間故事傳說與物語文學的中國題材
一、關於徐福與楊貴妃的傳說
二、《今昔物語集》的中國題材
三、中國題材故事集《唐物語》
四、《太平記》等戰記物語中作為插話的中國歷史故事
第二章 古典戲曲與漢詩的中國題材
一、中國題材的謠曲
二、中國題材的漢詩
第三章 近代作家的中國紀行
一、中國旅行熱與中國紀行的興盛
二、谷崎潤一郎的中國情結
三、佐藤春夫的中國之行及其創作
四、芥川龍之介的《支那遊記》
五、村松梢風筆下的“魔都”上海
第四章 近代文學的中國歷史題材
一、中國題材歷史小說的發生
二、中國題材的詩與戲劇
三、中島敦的精湛短篇
四、吉川英治的巨著《三國志》
第五章 侵華文學與對華殖民文學
一、侵華文學
二、對華殖民文學
第六章 1950~1970年代中國題材歷史小說四大家
一、承前啟後的武田泰淳
二、中國題材歷史小說的開拓者井上靖
三、海音寺潮五郎的《蒙古來了》和《孫子》
四、司馬遼太郎的《項羽和劉邦》等
第七章 華裔作家陳舜臣的中國歷史題材
一、“人間派”推理小說與中國歷史文化
二、中國歷史人物畫廊
三、“三國志”題材的再創作
四、波瀾起伏的古代中日關係史
五、風雷激盪的近現代史
第八章 伴野朗的中國題材歷史小說與推理小說
一、在北京發現的“五十萬年的死角”
二、帝王將相傳記小說
三、刺客·俠士·反骨·謀臣·探險家
四、“伴野三國志”
五、獵奇的中國現代史題材
第九章 宮城谷昌光的先秦兩漢題材歷史小說
一、由金文、甲骨文進入中國歷史文化
二、殷商題材的三大長篇
三、春秋戰國十大人物的復活
第十章 當代其他作家的中國歷史題材
一、原百代與津本陽
二、琢本青史的秦漢歷史人物
三、柴田煉三郎、北方謙三、三好徹的“三國志”
四、田中芳樹的隋唐宋元題材
五、淺田次郎的近代史題材
六、學識不足但充滿想像力的新生代作家
第十一章 當代作家的中國紀行
一、1950年至“文革”之前的中國紀行
二、“文革”時期的中國紀行
三、“文革”後的中國紀行
第十二章 當代作家的戰時體驗及日中關係題材
一、鹿地亘的戰時中國體驗記
二、林京子、中園英助的戰時上海、北京體驗記
三、本多勝一與森村誠一揭露日軍暴行的報告文學
四、山崎豐子等以中日戰爭及中日關係為題材的小說
五、大眾通俗文學及森泳、大石英司的戰爭幻想小說
單行本後記
索引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五卷:中國現代文學比較論
解說
緒論
第一章 思潮比較論
第一節 啟蒙主義
一、中日啟蒙主義文學的關聯
二、對政治小說及其功用的不同認識
三、不同認識產生的原因
四、創作上的差異
五、政治小說對兩國文學發展的不同影響
第二節 早期寫實主義
一、中國的早期寫實主義與日本的寫實主義
二、 《小說神髓》與中國的寫實主義
三、對《小說神髓》局限性的超越
四、中日寫實主義的相似、相關和對應
第三節 浪漫主義
一、作為中西浪漫主義之中介的日本浪漫主義
二、直接影響:現代戀愛觀和貞操觀
三、中日浪漫主義的幾點平行比較
第四節 自然主義
一、日本:中國接受自然主義的重要渠道
二、中日自然主義的不同命運
三、對“客觀”“真實”的不同理解
四、人性觀上的分歧
五、“黑色的悲哀”或“幻滅的悲哀”
第五節 唯美主義
一、中國接受日本唯美主義的環境和條件
二、對中國作家創作上的影響
三、影響的閾限
第六節 新浪漫主義
一、“新浪漫主義”及其在歐洲的含義
二、“新浪漫主義”在日本的內涵和它對中國的影響
三、對“新浪漫主義”的歷史定位
四、概念的困境及其消亡
第七節 普羅文學
一、中日普羅文學的起源及作者的階級出身
二、中日普羅文學的理論鬥爭
三、中日普羅文學的創作實踐
第二章 流派比較論
第一節 鴛鴦蝴蝶派與硯友社
一、相關性及其比較研究的價值
二、相似或相同的背景
三、相同的創作題材、目的和方法
四、日本對硯友社文學的評價及對我們的啟示
第二節 魯迅、周作人與白樺派
一、“反戰”論及其背後
二、人道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
三、愛:給予的?搶奪的?本能的
第三節 新理智派、芥川龍之介與中國現代文學
一、一種奇特的接受現象
二、中國現代文學的理智色彩與芥川的理智主義
三、主觀性、情感性與旁觀者的冷靜
第四節 中日新感覺派
一、一個誤解
二、三個混同
三、四個偏離
四、幾點辨正
第五節 中國鄉土文學與日本農民文學
一、自發時期:五四鄉土文學與日本早期農民文學
二、自覺時期:京派作家的鄉土文學與日本的農民文學運動
三、變異時期:日本農民文學的變質,中國“鄉土”文學概念的置換及抗日傾向
第六節 戰國策派與日本浪漫派
一、對於古典的研究及其不同態度
二、貌合神離的近代文化觀
三、形同實異的戰爭觀
四、文學評論與美學主張
第七節 侵華文學與抗日文學
一、尖銳對立和互為依存
二、侵華文學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三、抗日文學中的日本士兵的形象
第三章 文論比較論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藝理論與日本現代文藝理論
一、日本現代文藝理論的特點
二、中國文壇對日本現代文論的接受及其特點
三、對中國現代文論影響較大的幾位日本文論家
第二節 小說題材類型理論
一、中日兩國小說的題材類型及類型理論
二、幾種題材類型及其關聯
三、題材的轉型、變革及其問題
第三節 魯迅與夏目漱石的“餘裕”論
一、夏目漱石的“餘裕”論
二、魯迅對漱石的“餘裕”論的共鳴與借鑑
三、魯迅的“餘裕”論對漱石“餘裕”論的超越
第四節 魯迅雜文理論與日本雜文
一、日本文壇的“雜文”及其含義
二、魯迅雜文觀念的形成演變與日本的雜文理論
三、“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
第五節 周作人的文學觀念與日本文論
一、“人的文學”
二、“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
三、“餘裕”論、“遊戲”論與“閒適”文學觀
第六節 廚川白村和中國現代文藝理論
一、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及其理論獨創性
二、中國現代文論何以接受廚川白村的強烈影響
三、《苦悶的象徵》與中國現代作家的文學觀及中國現代文論的建設
第七節 胡風和廚川白村
一、胡風接受廚川白村的內在必然性
二、廚川白村的“兩種力”與胡風的主觀、客觀
三、胡風的“精神奴役的創傷”與廚川白村的“精神底傷害”
第四章 創作比較論
第一節 早期話劇與日本新派劇
一、早期話劇的戲劇功能的轉型與日本的“壯士劇”“書生劇”
二、創作方法的轉型與日本新派劇的寫實主義
三、戲劇形態的轉型和日本新派劇的悲劇
第二節 田漢的話劇創作與日本新劇
一、田漢早期的戲劇活動與日本劇壇
二、“靈肉生活之苦惱”與有島武郎、廚川白村
三、理智一情感的相剋與菊池寬
四、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矛盾及田漢對菊池寬的超越
第三節 郁達夫、郭沫若與“私小說”
一、影響郁達夫、郭沫若的日本“私小說”:流派還是文體
二、封閉的自我與社會的自我
三、自我的懺悔與自我的辯白
第四節 魯迅與芥川龍之介、菊池寬的歷史小說
一、“歷史小說”與“歷史的小說”
二、現實性與超現實性
三、具體性與抽象性
四、國民性與“人間性”
第五節 魯迅的散文詩《野草》與夏目漱石的《十夜夢》
一、《野草》《十夜夢》與魯迅、夏目漱石的散文詩的文體意識
二、述夢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三、共同的東方佛教文化底蘊
第六節 中國的小詩與日本的和歌俳句
一、和歌、俳句與中國現代小詩直接間接的關係
二、和歌、俳句對小詩產生影響的諸種原因
三、影響的側面:短小的詩型,簡潔的象徵,樸素、自然、天真的風格
第七節 中國的小品文與日本的寫生文
一、中日文壇的幾個文體概念及其聯繫
二、小品文與寫生文的題材
三、小品文與寫生文的“趣味”
相關中文書目舉要
單行本後記
人名索引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六卷: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
解說
前言
第一章 頭二十年(1898~1919)世界視野的形成與比較文學的發生
第一節 世界視野與比較文學
第二節 王國維、魯迅在觀念與方法上的早熟
第二章 三十年(1920~1949)比較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 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觀念的強化
第二節 中印文學關係研究:傳播與影響研究的發軔
第三節 中西文學:傳統文學的平行研究與現代文學的影響研究
第四節 跨學科研究的嘗試
第五節 翻譯文學的理論探索
第三章 三十年(1950~1979)比較文學的沉寂
第一節 沉寂期的形成及其原因
第二節 沉寂期的主要收穫
第三節 翻譯文學研究的相對活躍
第四節 台灣、香港地區比較文學的率先興起
第四章 20世紀最後二十年(1980~2000)比較文學的繁榮
第一節 繁榮的起點:錢鐘書的《管錐編》
第二節 繁榮的保障:學科建設
第三節 繁榮的表征之一:理論問題的探討與爭鳴
第四節 繁榮的表征之二:教材建設與學科理論的建構整合
第五章 最後二十年的東方比較文學
第一節 中印比較文學
第二節 中日比較文學
第三節 中朝?中韓比較文學
第四節 中國與其他東方國家文學關係的研究
第六章 最後二十年中國與歐洲各國文學關係的研究
第一節 中俄文學關係研究
第二節 中英文學關係研究
第三節 中法文學關係研究
第四節 中國與德國等歐洲其他國家文學關係研究
第七章 最後二十年中國與美國、拉美、澳洲文學關係的研究
第一節 中國與美國文學關係的研究
第二節 中國與拉美、澳洲文學關係的研究
第八章 最後二十年中外文學關係史的總體研究
第一節 中外文學思潮史研究
第二節 中外文學關係史研究
第三節 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研究
第九章 最後二十年中外各體文學比較研究
第一節 比較神話學、比較故事學及兒童文學比較研究
第二節 中外詩歌比較研究
第三節 中外小說比較研究
第四節 中外戲劇比較研究
第十章 最後二十年的翻譯文學研究
第一節 譯學理論和翻譯文學理論的研究
第二節 中國翻譯文學史的研究
第十一章 最後二十年的比較詩學與比較文論
第一節 從概略比較到範疇的比較
第二節 比較詩學的深化和系統化
第三節 西方文論對中國現代文論的影響研究
第十二章 最後二十年跨學科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跨學科研究”的理解、界定與探索
第二節 外來文化思潮與中國文學關係的跨學科研究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人名索引
書名索引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七卷:比較文學學科論
解說
第一章 學科定義
第一節 定義及其闡釋
第二節 學科理論的構成
一、方法論
二、對象論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傳播研究法
一、“法國學派”的方法是“傳播研究”,而不是
“影響研究”
二、從“影響”與“傳播”之不同看傳播研究法
三、傳播研究法的運用、意義與價值
附例文:芥川龍之介在現代中國
第二節 影響分析法
一、對“影響”及“影響研究”的界定、歧解與爭論
二、“影響研究”的方法及其運用
三、“超影響研究”
附例文:新感覺派文學及其在中國的變異
第三節 平行貫通法
一、平行研究方法及其三種功能模式
二、類同研究中的多項式平行貫通方法
附例文:“戰國策派”和“日本浪漫派”
第四節 “超文學”研究法
一、“超文學”研究的性質及與“跨學科”研究的區別
二、“超文學研究”的方法及適用範圍
附例文:論渥萊?索因卡創作的文化構成
第三章 研究對象
第一節 比較文體學
一、文體學及比較文體學
二、中外文體的形式與劃分的比較研究
三、文體的國際移植與國際化
附例文:中國現代小詩與日本的和歌俳句
第二節 比較創作學
一、“比較創作學”這一範疇的提出
二、題材與主題的比較研究
三、情節與人物的比較研究
附例文:關色、美酒與波斯古典詩歌
第三節 比較詩學
一、“比較文論”與“比較詩學”
二、中西比較文論與中西比較詩學
三、東方比較詩學
附例文:廚川白村與中國現代文藝理論
第四節 翻譯文學研究
一、“翻譯文學”的概念
二、翻譯文學理論(譯學)的研究
三、翻譯文學史研究
附例文:近百年來我國對印度兩大史詩的翻譯與研究
第五節 涉外文學研究
一、所謂“涉外文學”
二、涉外文學研究的著眼點:文化成見與時空視差
三、涉外文學研究的基本課題
附例文:日本的侵華文學與中國的抗日文學
第六節 比較區域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研究
一、國別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
二、區域文學史研究與比較文學
三、世界文學史研究與比較文學
附例文:後現代主義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
後記
附錄:
21世紀的比較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比較世界文學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我如何寫作《中國比較文學二十年》
??兼論學術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闡發研究”及“中國學派”:文字虛構與理論泡沫
邏輯?史實?理念
??答夏景先生對《比較文學學科新論》的商榷
拾西人之唾餘,唱“哲學”之高調談何創新
??駁《也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創新問題》
從“外國文學史”到“中國翻譯文學史”
??一門課程面臨的挑戰及其出路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第八卷:翻譯文學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概念論
一、“翻譯文學”是一個文學類型概念
二、“翻譯文學”與“文學翻譯”
三、“翻譯文學”與“外國文學”
四、“翻譯文學”與“本土(中國)文學”
第二章 特徵論
一、從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的異同看翻譯文學的特徵
二、文學翻譯家的從屬性與主體性
三、翻譯文學的“再創作”特徵
四、翻譯家及譯作的風格與原作風格
第三章 功用論
一、翻譯界對翻譯文學價值功用的認識
二、翻譯文學在中國語言文學發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發展論
一、古代:依託於宗教翻譯的文學翻譯
二、翻譯文學的獨立和翻譯中的“歸化”傾向
三、從“歐化”到“溶化”:翻譯文學的探索與成熟
四、20世紀後半期翻譯文學的起伏與繁榮
第五章 方法論
一、竄譯
二、逐字譯
三、直譯和意譯
第六章 譯作類型論
一、直接譯本與轉譯本
二、首譯本與復譯本
第七章 原則標準論
一、作為原則標準的“信達雅”
二、對“信達雅”的重釋與闡發
第八章 審美理想論
一、“神似”與“化境”
二、“神似”、“化境”與“等值”、“等效”
第九章 鑑賞與批評論
一、鑑賞
二、批評
第十章 學術研究論
一、翻譯文學的理論構建
二、翻譯文學理論的研究
三、翻譯文學史的研究
與本書相關的重要文獻
初版後記
第九卷:日本侵華史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文壇與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國策”的形成
一、福澤諭吉: “文明戰勝野蠻”
二、中江兆民:“三醉人”的醉翁之意
三、岡倉天心: “日本的偉大特權”
四、保田與重郎:戰爭“是日本人唯一的精神文化”
五、武者小路實篤:“大東亞戰爭”是“日本人的使命”
第二章 七七事變前日本的對華侵略與日本文學
第三章 日本對我國東北地區的移民侵略及其“大陸開拓文學”
第四章 日本殖民作家的所謂“滿洲文學”
第五章 “筆部隊”及其侵華文學
第六章 “軍隊作家”及其侵華文學
第七章 日本的侵華詩歌
第八章 日軍在中國淪陷區的“宣撫”活動及“宣撫文學”
第九章 石川達三的真話與謊言
第十章 炮製侵華文學的“國民英雄”火野葦平
第十一章 “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與日本對淪陷區文壇的干預滲透
第十二章 “亞細亞主義”、“大東亞主義”及其御用文學
第十三章 日本有“反戰文學”嗎?
第十四章 日本戰後文壇對侵華戰爭及戰爭責任的認識
第十卷:日本右翼歷史觀批判研究
解說
前言
第一章 戰後右翼歷史觀形成的根源與背景
??右翼勢力、右翼思潮與戰爭認知問題
一、右翼歷史觀的古代淵源
二、現代軍國主義思潮與右翼歷史觀的形成
三、戰敗後右翼的蠢動及右翼歷史觀的復活
四、冷戰後知識右翼的猖獗與右翼歷史觀的擴散
第二章 右翼歷史觀死灰復燃的標誌
??林房雄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
一、作為老牌右翼分子的林房雄
二、解掉兩個緊箍咒
三、“大東亞戰爭百年戰爭”論的展開
四、“縱然失敗卻是無悔”
第三章 一本全面徹底的為侵略歷史翻案的書
??中村粲的《走向大東亞戰爭之路》
一、寫作宗旨:為洗刷“污名”而篡改歷史
二、以種族戰爭史觀粉飾侵略
三、所謂“當事雙方都有幾分責任”
四、對十五年侵華戰爭的全面翻案
第四章 “惡魔的思想”
??渡部升一、谷澤永一的思想
一、對“反日的日本人”的“告發”
二、所謂“國益論”和“新憂國論”
三、“誰把歷史弄成這樣?”
四、所謂天皇“無責任”,戰爭“有外壓”
五、“敬告韓國中國俄國美國:日本沒有戰爭責任”
第五章 喬裝打扮的軍國主義史觀
??藤岡信勝所謂的“自由主義史觀”
一、藤岡信勝與“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
二、所謂“自由主義史觀”的“自由”
三、“自由主義史觀”的根源與構造
四、“自由主義史觀”的虛偽本質
第六章 歇斯底里的免罪情結
??法學博士小室直樹的“無法”的暴論
一、“天皇教”的狂熱信徒
二、反共與反華
三、搬弄“國際法”為侵略免罪
四、不容忍任何道歉和謝罪
第七章 “南京大屠殺”抹殺者的第一隻黑手
??田中正明的“虛構”與“總結”
一、曾做過松井石根秘書的田中正明
二、所謂“帕爾博士的日本無罪論”
三、《南京大屠殺的虛構》的虛構
四、“南京大屠殺否定論的十五個論據”的虛偽
第八章 作為一股右翼思潮的南京大屠殺抹殺論
??東中野修道等抹殺論者的猖獗
一、鈴木明的《南京大屠殺之幻》
二、阿羅健一、歃本正己、富士信夫的抹殺論
三、南京大屠殺抹殺論形成了一種思潮
四、新一代抹殺論者的“旗手”東中野修道
五、抹殺論者在史實面前注定失敗
第九章 “皇國”史觀的集大成
??西尾乾二的《國民的歷史》
一、《國民的歷史》暢銷的背後
二、與中華文化絕緣的“一萬年日本文明史”的虛構
三、對侵略歷史的全面美化
四、唯我獨尊的“皇國”史觀的復活
第十章 右翼歷史觀的教科書化
??《新歷史教科書》及教科書的“改惡”
一、戰後歷史教科書的右翼化軌跡
二、右翼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的成立
三、《新歷史教科書》對侵略歷史的歪曲
四、推動教科書進一步“改惡”的三浦朱門
第十一章 右翼歷史觀的通俗化、大眾化
??小林善紀的政論漫畫《戰爭論》與《台灣論》
一、右翼勢力的“廣告塔”
二、鼓吹戰爭、美化侵略的《戰爭論》
三、老調重彈、變本加厲的《戰爭論2》和《戰爭論3》
四、歌頌日本殖民統治、鼓吹台獨的《台灣論》
第十二章 右翼歷史觀與靖國神社問題
??靖國神社參拜“正當”論
一、靖國神社的本質
二、加地伸行等人的“日本乃神國”論
三、大原康男等人的中國“干涉日本內政”論
四、小林善紀的《靖國論》
第十三章 右翼歷史觀對中國歷史教科書的“逆襲”
??右翼文人的“中國反日”論
一、古森義久對“中國反日”的報導和渲染
二、勝岡寬次對中國“反日教科書”的“徹底批判”
三、“中國反日”論的其它鼓譟者
第十四章 從中國歷史觀到中國現實觀
??中國黑暗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
一、岡田英弘的中國歷史“黑暗論”
二、中島嶺雄的中國黑暗論與崩潰論
三、長谷川慶太郎的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
四、杉山徹宗等人的中國威脅論
相關書目舉要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
附:王向遠學術履歷二十年編目(1987~2006)
《王向遠著作集》總後記

作者介紹

王向遠,1962年生於山東,文學博士。1987年起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96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起擔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東方文學、比較文學、翻譯文學、中日關係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近十年來獨立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發表文章100餘篇。已出版《東方文學史通論》《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東方各國文學在中國——譯介與研究史述論》《比較文學學科新論》《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二十年》《翻譯文學導論》《中國文學翻譯十大論爭》(與陳言合著)《比較文學一百年》(與樂黛雲教授合著)《日本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學者、文化人的侵華戰爭》《日本右翼言論批判——“皇國”史觀與免罪情結的病理剖析》等論著及《初航集——王向遠學術自述與反響》13種。另有譯著4種,合作主編叢書4套50餘冊,主編《中國比較文學論文索引(1980~2000)》等工具書3種。曾獲首屆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第四屆寶鋼教育獎全國高校優秀教師一等獎、第六屆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1年度華東地區教育圖書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