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又稱《王琰帖》、《在職》。《萬歲通天帖》第七帖。體勢方扁厚朴,用筆沉穩工致,韻意蒼勁老到,恭謹而端麗。

基本介紹

簡介,法帖釋文,原文,注釋,書法賞評,字形,風格,書體評價,書風影響,王僧虔與洛陽體,王僧虔與蘇軾,作者簡介,相關閱讀,

簡介

【名稱】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太子舍人帖》《太子舍人帖》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墨跡
【規格】4行,33字。
【收藏】遼寧省博物院

法帖釋文

原文

太子舍人王琰牒①。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小郡,謹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注釋

法帖內容為南齊太原人王琰通過王僧虔謀求外任,王僧虔為其請託江郢小郡的公牒文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齊文》載有王僧虔《為王琰乞郡啟》,與《太子舍人帖》內容相同。
,指公牒,官方文書。南北朝時期,各不相統屬的官府往來行文多使用牒。

書法賞評

筆記:《太子舍人帖》運筆頗能鋪毫入紙,筆腹濡墨藏鋒、放鋒都有交待,與只以筆尖劃字者不同,尤其極能按筆,字見豐厚。“尋得書術,雖不及古,不減郗家所制。”(張懷瓘《書斷》)
法帖局部法帖局部

字形

字形多取橫勢,橫筆輕細,調整靈活,結字穩實,但沉而不滯,章法靈活,致使通篇富有勃勃生氣。筆致與隋僧智永禪師一脈相承。但穩妥之餘還有一種拘謹蘊含其中,使得傑作遜色一層。

風格

《太子舍人帖》(《王琰帖》)規整秀雅,端莊柔和,楷中帶行,靜穆純樸,反映出很深的功力。所書內容是為太子舍人王琰向皇帝求取官職。對上呈書又有求於人,故而書寫認真拘謹,不是率情任性之作。端莊溫和有餘而缺少變化,只能反映王僧虔書法的一個側面。這件作品的風格與他在書法理論的主張有著不小的差距。

書體評價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可歸屬於鐘系舊體向新體的過渡體,即在字勢與一些筆畫的用筆上尚存一定的鐘體隸意,其他諸作皆純屬王系新體風貌。屬於過渡諸作的書法較為工整端正,屬於王系新體諸帖書法較為放縱灑脫。但無論前者、後者,其下筆皆剛健利落,行筆爽朗,運動節奏明快,無矯飾之態。

書風影響

王僧虔與洛陽體

劉濤在《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論及北魏書法“魏碑體”(“洛陽體”)時認為:“這類以‘斜畫緊結’為共同特徵的新體楷書,楷法遒美莊重,接近東晉王獻之廿九日帖》和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的楷書。”“太和以來,隨著一批南朝士人書家投奔北魏,北魏書家的構成發生變化,由書法背景不同的兩個群體組成:世居北方的書家和投北的南方書家,北魏的南士書家所傳的書法與北方書家必有所不同,當是南朝新妍的書風,隨著北魏‘漢化改制’的完成,南方的新書風大受歡迎,迅速傳播,北魏相沿已久的保守書風便悄然發生變化,不再以舊體書法為主流,而是洛陽體楷書成為正體,這是北魏書風出現重大轉折的標誌,表明新書風已經形成氣候”、“洛陽體就是仿學南朝王書的體勢。”

王僧虔與蘇軾

蘇軾之學王僧虔,明王徲登在蘇軾所作《治平帖》跋語中即已提到:“蘇文忠書法出自王僧虔‘仰希江郢小郡帖’,誰謂不由晉轍哉!此書之跡全類僧虔。”今人侯鏡昶也認為,蘇書源出王僧虔、徐季海,以後參以《東方朔畫贊》,並直溯鐘繇,加以變化,遂趨精深。

作者簡介

王僧虔(426—485)琅琊臨沂人。南朝齊書法家。字簡穆,王羲之四世族孫。曾祖王洽、祖王珣、父王曇首等均為書法家。官至尚書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豐厚淳樸而有骨力。《齊書》本傳稱:“僧虔善隸楷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嘆曰:‘非惟跡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唐代張懷瓘《書斷》稱:“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澗含冰,岡巒被雪,雖極清肅,而寡於風味。”竇臮述書賦》稱其書:“致豐富,得能失剛。鼓怒駿爽,阻負任強。然而神高氣全,耿介鋒芒。髮捲伸紙,滿目輝光。”傳世書跡有《太子舍人帖》、《御史帖》、《陳情帖》等。著有《書賦》、《論書》、《筆意贊》等。不但於書學理論頗有建樹,而且書亦不弱,惟世人少見,故稱道之者少。
王僧虔與齊高帝王僧虔與齊高帝

相關閱讀

萬歲通天帖來歷
《萬歲通天帖》《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氏門法書》。唐代鉤填本王羲之一門書翰。紙本墨跡卷。《石渠寶笈》載:卷高八寸三分,橫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書,行書;二、《初月帖》王羲之書,草書;三、《癤腫帖》王薈書,草書;四、《翁尊體帖》草書;五、《新月帖》王徽之書,行書;六、《廿九日帖》王獻之書,行書;七、《太子舍人帖》(《王琰牒》)王僧虔書,行楷;八、《卿栢酒帖》王慈書,草書;九、《汝比帖》草書;十、《喉痛帖》王志書,草書。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
萬歲通天帖現狀
《萬歲通天帖》即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獻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殘缺不全,並歷經二次火災:明代無錫華中甫真賞齋火災;乾隆內府乾清宮大火。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此帖“筆花滿目,奕奕生動;用墨之意,亦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世殆盡”(董其昌語)。原跡藏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