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並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容。行楷書,3行,30字,唐人摹本。縱26厘米,橫11厘米。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廿九日帖》展現了王獻之新創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除《洛神賦十三行》外,王獻之的流傳書法作品多為行草書,此帖有些字接近楷書,尤其難為可貴。世傳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獻之)真跡,當推此貼為冠。

法帖信息,法帖內容,原文,註解,大意,書法賞析,書風,結體,筆意,書法評價,作者簡介,

法帖信息

【名稱】廿九日帖
【作者】王獻之
【時代】東晉
【書體】行楷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墨跡
《廿九日帖》為《萬歲通天帖》中第六帖。《廿九日帖》雙勾技術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淳化閣帖》卷九、《絳帖》卷八、《寶賢堂帖》卷六、《真賞齋帖》下卷均收刻。

法帖內容

原文

九日獻之白:昨遂①不奉別②,悵恨③深。體中復④何如。弟甚頓⑤勿勿,不具⑥。獻之再拜。
《話別圖》清代蘇仁山繪《話別圖》清代蘇仁山繪

註解

①遂:竟然。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若遂不改,方思仆言。”②奉別:敬詞。猶告別。③悵恨:因失意而惱恨。④復:引申為恢復。⑤弟甚頓:王獻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稱之辭。這通書簡是王獻之致其同輩中的某一位兄長。頓:疲乏。⑥勿勿不具:“勿勿”,釋作“匆匆”。東晉書簡常用語,與“不具”(不一一)一樣,多用作結束語。“勿勿”猶言匆忙、急遽,乃自謙之辭。具:寫,題。

大意

二十九日獻之拜上:昨日竟沒有同你話別,很是悵然和慚愧。你近來身體恢復如何。我則很乏頓,匆忙間就不再敘了。獻之再拜。

書法賞析

書風

《廿九日帖》帖為行書,但有的字近楷書,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書,如“何如”、“獻之再拜”,楷、行、草共處一紙,自然、協調,毫無牽強之感。書寫自由,不拘體式,由此可見東晉士人寄情翰墨,自由書懷的風尚。

結體

《廿九日帖》結體端正嚴整,並在方正的均勢中加入欹側、高低、長短的變化,增強了字的動感。行筆勁健有力,洗鍊沉穩,筆畫間提按轉折比較明顯。其中楷體字“日”、“白”、“中”等轉折處多用方筆,很接近後來的北碑。《廿九日帖》為王獻之早期行書作品,師承來路十分清晰。字形偏於扁方形,橫向取勢,且掠畫多為隸法,用筆含蓄深沉,點畫厚朴,近鐘繇與王羲之早期書風。其中“獻之”、“何如”、“再拜”為書信常用語,所以作慣式草體。

筆意

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出入右軍法中,師古創新的面貌躍然紙上。

書法評價

清代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帖記》曰:《廿九日帖》,“唐摹,載《萬歲通天帖》中。香光(董其昌)謂東坡學王僧虔而不悟去學大令。是帖馮氏《快雪堂》亦刻之,而與《萬歲通天》稍有不同,亦佳甚。豈別有真跡傳世耶!”
《廿九日帖》用筆洗鍊而沉穩,筆畫厚實。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幾乎是平鋪筆毫,若側鋒刷出。轉折處亦見頓按之力。擒縱有致,皆出規入矩。其結字呈橫張之勢態,方整而有體積感。唐太宗所譏誚的“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若僅就此帖書風而論,則很難成立了。
徐利明則認為,《廿九日帖》楷書中草書字型的出現,並非刻意出現,而是因為這些字型為書信套語,因經常書寫,而作習慣式草體。例如“獻之”為王獻之自己之名,“何如”、“再拜”等為常用語。因此“整幅字穩重嚴謹,分明有模擬意味,尚未形成自家面貌。”

作者簡介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出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工書,兼精諸體,尤以行草善名。在繼承張芝、王羲之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變當時古拙的書風,有“破體”之稱。與王羲之並稱“二王”。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賦十三行》。其正、行、草書帖札,散見於宋人所刻叢帖中。
《王獻之像》《王獻之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