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東

王仁東

王仁東,套用力學家。浙江大學化工機械創始人,長期從事化工機械、套用力學的教學和科研。在破碎理論、高壓容器強度和斷裂力學在壓力容器工程的套用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仁東
  • 外文名:無
  • 別名:原名:裕大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08年3月25日
  • 逝世日期:1983年2月28日
  • 職業:科研員
  • 畢業院校:南洋中學,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學院
  • 主要成就:破碎理論,套用力學方面
  • 代表作品:迴轉窯托輪的應力計算 化工機器及設備 破碎的新理論
  • 套用力學家:浙江大學化工機械創始人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教學工作,斷裂力學,指導生產,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

1908年3月25日生於上海市。
王仁東王仁東
193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學院。
1935—1937年任上海大昌實業公司技術員。
1937—1938年任漢口既濟水電公司副工程師。
1938—1939年任資源委員會機器廠技術員。
1939—1946年先後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
1946—1949年赴美國考察,兼任美國西北大學機械系客座教授和阿立斯卻默斯機械製造公司顧問工程師。
1949—1983年任浙江大學機械系、化工系、力學系教授。
1983年2月28日逝世於杭州

生平簡介

王仁東,原名裕大。1908年3月25日出生於上海一位醫生家庭。父親王立才秉性耿直,熱心為貧苦百姓義務治病和教學甲午戰爭爆發後,為表示其對日寇的憤恨,他將三個兒子的名字改為“仁東”、“平洋”和“佑中”,寓意他們日後要“平東洋”和“保佑中國”。王仁東從小受
其父思想的薰陶,並深受“科學救國”思潮的影響,立志發憤讀書,報效祖國。 1921年至1926年,王仁東在南洋中學就讀,成績居全班第一。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他曾參加五卅運動,並擔任過上海學聯代表和籌款部主任。1926年,他以榜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王仁東在校好學不倦,學習成績始終居於首位。同時,他還是一名短跑名將和踢足球的好手,他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運動一二個小時,但終因勞累過度,在大學學習的最後半年裡,他患了肺結核而被迫休學。當時無藥可治此病,唯有靜心休養而已。1935年,他復學參加畢業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曾經在浙江大學任教曾經在浙江大學任教
大學畢業後,他先在大昌實業公司謀生。1937年,日寇侵略上海迫在眉睫,王仁東脫離公司去漢口既濟水電公司工作。1938年,又轉到昆明資源委員會機器廠工作,後因不滿處長的腐敗作風辭職回到上海老家。為了不在淪陷區當亡國奴,1939年經好友介紹,他攜妻帶子,經海防、睦南關(今友誼關)、柳州等地投奔廣西宜山浙江大學任教。不久南寧淪陷,又隨浙江大學遷至貴州省遵義。
在遵義浙江大學的7年期間,由於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教授的生活也十分艱難。有的教授為生活所迫,在外兼課或搞些小本經營;也有的變得十分消沉,閒來以打麻將解悶;王仁東則抱定“科學救國”的宗旨,博覽群書,鑽研理論,先後為學生開設了機械製圖、經驗設計、畫法幾何、鐵路機械、機構學、機械設計、材料力學等7門課程,並且他不滿足於已有的教材內容,每年總要在課中加些新的理論推導和分析之類的內容,因此他的講課深受學生歡迎。在他到浙江大學的第二年,就被竺可楨校長破格由副教授特聘為教授。
1946年,他經竺可楨推薦,公費去美國考察、進修。由於工作出色,於1947年在享有盛名的阿立斯卻默斯機械製造公司任顧問工程師。1948年起,他又兼任美國西北大學客座教授,
並在大型迴轉窯筒體應力計算和破碎理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提出的破碎機破碎功計算公式至今仍為世界破碎行業廣泛採用。在美國期間,他經常參加進步學生的聚會。1949年,當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訊息後,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生活,不顧個人安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王仁東繼續在浙江大學任教。他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後創辦了化工機械專業和力學系,並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帶頭深入工廠企業,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還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20餘門新課,為培養中青年師資隊伍和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他可說是嘔盡了心血。王仁東在浙江大學有很高的學術威望,是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他被評為二級教授,並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兩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的導師。在此期間,他還以極大的熱情參加了振興祖國科學事業的各項工作,擔任了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壓力容器學會理事長、國家科委學科組成員、浙江省科協副主席、民盟中央文教科技委員、浙江省力學學會和浙江省壓力容器學會理事長、第五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王仁東一生光明磊落,剛毅堅強,豪爽豁達,敢于堅持真理、講真話,雖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極左路線的衝擊,但卻絲毫沒有動搖他對黨的信仰。從1952年開始,他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經浙江大學黨委研究決定和浙江省委批准,於1983年3月5日追認王仁東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教學工作

創辦化工機械專業
1952年,國家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並決定在浙江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院校建立化工機械專業。1954年,王仁東在剛組建好浙江大學力學教研室之後,就立即被調到
化工系承擔籌建化工機械專業的任務。當時,中國十分缺乏化工機械方面的專業人才,於是他一面組織選派中青年教師參加蘇聯專家來華舉辦的培訓班學習,一面堅持提出:“在創業階段,決不能照搬照抄,也千萬不要被外國有的成就所束縛,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學科體系。”他的這一思想,奠定了中國化工機械學科的發展方向。 為了編訂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化工機械學科高級教材,王仁東不僅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而且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他認為:要使化工機械專業象“萬金油”一樣地受人歡迎,就必須要有紮實的力學機械基礎。1959年,他首次為化工機械專業別開生面地開出了化工機械基礎課程。這門具有開拓性的課程的開設,進一步推動了化工機械學科的發展。王仁東還積極推薦青年教師參加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並且親自指導浙江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的兩位年輕教師編寫化工機械專業之主課《泵和壓縮機》的教材,他為他們認真地反覆修改原稿和進行文字潤飾。
講座講座
為了使化工機械專業的學生畢業後能更好地適應廠礦企業和社會的需要,他主張學生應緊密結合廠礦的技術革新,開展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並親自多次帶領學生深入工廠車間參加設計,使學生在生產實際中經受鍛鍊,以利於他們在畢業後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環境並挑起工作重擔。王仁東在高校化工機械專業中還首次推出活塞式壓縮機的大型畢業設計,使學生的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以後,當離心式壓縮機在國外大型企業中開始取代活塞式壓縮機時,他又立即消化國外資料,然後在國內再次首先開出離心式壓縮機的課程和畢業設計,並著手編寫了離心式壓縮機、透平壓縮機空氣動力學講義。
此外,早在1953年,王仁東就提出了籌辦研究生班的提案。他指出:“中國決不能永遠完全依賴歐美栽培自己的人才,否則就會犯‘殖民地教育’的錯誤,現在應站起來前進一步,自己招收研究生,設立研究生班。”他還認為:只有結合科研招收研究生,才能使學科有新的發展。從1961年起,他在國內首先招收了高壓容器和破碎機械兩個方向的化工機械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後,他又同時招收了固體力學和化工機械兩個學科的碩士研究生。他提出要用學術討論會的方法,多方吸收周圍的大量“營養”,並採用“滾雪球”的辦法使研究生隊伍迅速有效地發展壯大起來。他為國家培養了博士、碩士生20餘名,為化工機械學科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被公認為是中國化工機械學科的開拓者。

斷裂力學

推動中國斷裂力學的工程套用
1973年,王仁東在參加編寫《國外壓力容器技術進展》一書時,看到一個新學科——斷裂力學在國外興起,便主動承擔了這一難度很大的新專題的編寫工作。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盛夏酷暑時,旅館裡沒有電扇,他就光著上身伏案寫作。服務員見了說:“從來未見過出差的人這樣拚命乾的。”由於他的辛勤勞動,這一新興學科很快就被深入淺出地介紹給了國內科技界,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王仁東並不盲目地迷信洋人,他憑藉自己深厚的力學基礎功底,在系統地分析了國內外資料的基礎上,尖銳地指出了國外線彈性斷裂力學套用於壓力容器時存在的問題,大聲疾呼中國今後只有發展全面屈服斷裂力學,才能正確地解決斷裂力學在壓力容器上的套用問題。當他看到斷裂力學推廣套用於壓力容器可以大大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有極大的影響時,便全力以赴地為推動斷裂力學正確地套用於工程結構而到處奔走。
他不辭勞苦地到合肥、上海、自貢武漢北京等地,為斷裂力學在壓力容器上的套用舉辦學習班、作報告、進行學術交流,還主持了由合肥通用所、上海鍋爐廠和浙江大學共同協作進行的φ1010帶裂紋合成塔的安全性研究工作。他不顧年高體弱,堅持和大家一起值夜班,現場指導試驗,並斬釘截鐵地說:“黨和人民給了知識,現在要按科學說話,能用就能用,對人民負責,可以站在重新運轉的塔頂上告訴工人同志們,請相信科學!”這一國家重點課題被成功地攻克了,並於1977年由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原石油化工部鑑定、驗收。它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並獲得1978年“中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從而開創了中國用斷裂力學分析、評定大型工程設備安全性的先例。
1975年,中國首次從日本引進了30萬噸/年大型乙烯生產裝置,其中有4台1900米3大型低溫乙烯球罐經組裝和焊接後發現有大量裂紋。若這4檯球罐不能按時交工投產運行,國家每天的損失將以百萬元計,但若一旦發生事故,後果將更不堪構想。王仁東應邀參加了對外技術談判。並主持了乙烯球罐斷裂力學安全分析攻關組的工作。他風塵僕僕地來去於現場、試驗場和談判桌之間,不講吃住,白天調查了解各課題組和施工現場的情況,晚上搞計算、看資料、進行理論分析。當時,日方提出一份斷裂力學試驗報告,認為球罐出現的裂紋是安全的。王仁東從理論上進行了說理分析,指出日方斷裂力學方面存在的問題,要求將球罐修復後再用,並增加安全設施。日方技術專家在事實面前不得不接受中國方面提出的合理要求,給予了中方近萬美元的索賠。這次國際性較量的勝利,亦為中國爭得了聲譽。他還多次得到各部委的表揚,當時,原國家建委張百發副主任和原石油化工部孫曉風副部長都說:“浙大這樣的教授,要。”
在此期間,王仁東撰寫了《評伊藤田中公式》、《再評伊藤田中公式》等一系列有關乙烯球罐安全性分析的論文。他說:“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吸收外國先進的東西,但不要迷信洋人,中國人是聰明的,要走自已的路。”
經過努力,用斷裂力學來評定工程結構安全性開始為國內部分企業所接受,這時,迫切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規範來以此進行評定。王仁東又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國內19個單位進行會戰,他主持了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壓力容器缺陷評定規範(CVDA)》的試驗、制定工作,使中國斷裂力學的工程套用更趨成熟。

指導生產

指導生產
王仁東早年出國考察、進修時,選擇了在製造破碎機、球磨機、迴轉窯等享有盛名的阿立斯卻默斯機械製造公司,並擔任該公司的顧問工程師。
在美國,他以精確的理論分析解決了破碎功規律和大型水泥迴轉窯托輪應力計算等大量生產實際中的難題,使美國專家對其刮目相看。
回國以後,王仁東經常想到的是如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為祖國建設多作貢獻。他認為:“高等學校和廠、礦、科研院所協作,不僅可獲得不少科研課題,而且可以從中培養人才,帶動高等學校教師梯隊迅速成長和培養出許多博士、碩士研究生。”他還指出:“高等學校參加生產部門的科技攻關,特別應在上升到理論及進一步用理論指導實踐方面起骨幹作用。”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60年代,他帶領學生下廠參加技術革新,對工廠、企業的求助者從不拒絕,總是全力以赴地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上的難題。例如,他支持過中國鑄鋼高壓容器的生產;參加了國產30萬噸合成氨配套氮氫合成氣體壓縮機設計方案的審查,並為該機校核了扭轉臨界轉速當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大隆機器廠生產超高壓容器有困難時,他又伸出援助之手,為他們完成了仿瑞典ASEA高溫等靜壓繞絲高壓容器的計算;70年代初,當杭州制氧機廠在設計與2000米3/時、5000米3/時制氧機配套的透平式空氣壓縮機遇到困難時,王仁東不顧個人得失,毅然帶著鋪蓋住進了工廠的集體宿舍,他承擔了最困難、最棘手的轉子臨界轉速和葉輪強度計算任務,當時沒有電子計算機,只能採用簡單的計算工具來計算,他夜以繼日地幹著、算著,關鍵的數據,他都反覆地計算和核對,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在他的幫助下,杭州制氧機廠的產品順利地投產。之後,他又指導朱國輝老師進行新型繞帶壓力容器的研製和推廣套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並獲得國家發明獎。
此外,王仁東還結合工廠的典型產品,理論聯繫實際,編出了既有理論深度又切合實際的教材,並親自為廠職工大學講課。那時他已年逾花甲,但仍然風雨無阻地騎腳踏車到工廠為大家講課,從不請假。一次在途中不慎摔倒,他不顧流血的右臂,忍住渾身的疼痛,準時趕到廠里徑直進教室給大家上課,使學員們深為感動。
1976年後,他一年約有近一半的時間奔波在祖國各地的廠礦企業、設計和研究單位。他去北京幾十次,卻從未去過長城十三陵;即使大年初一,他還專心致志地在備課、審稿、修改文章;直到病危的前一天,他仍以堅強的毅力忍受著極大的痛苦,為研究生上完最後的幾節課;在送醫院搶救的前一天,他還親自撲在英文打字機前打出國論文,……王仁東以實際行動履行了他經常用來鞭策自己的座右銘“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主要論著

1王仁東.《化工機器及設備》(第一篇).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21.
2王仁東.《迴轉窯托輪的應力計算》.中國工程師學會美洲分會會刊,1948.
3王仁東等.《破碎的新理論》.美國礦治學會論文集,195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