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志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之渙
  • 別名:王季凌
  • 國籍唐朝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688年
  • 逝世日期:742年
  • 信仰儒家
  • 代表作品:《登鸛雀樓》、《涼州詞
  • 籍貫:晉陽(今太原)
人物生平,身世之謎,為官不順,居家唱和,遭疾終去,文學成就,成就綜述,名作分析,人物評價,軼事典故,恩愛夫妻,旗亭畫壁,憤然辭官,慈禧嘉賞,智審黃狗,親屬成員,個人作品,史書記載,後世紀念,墓志銘,鸛鵲樓,

人物生平

身世之謎

王之渙在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說王之渙為薊門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並序》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做官時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為官不順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渙出生於太原王家,為當時名門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任冀州衡水主簿,賦《宴詞》、《送別》。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山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於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居家唱和

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賦《九日送別》、《登鵲雀樓》、《涼州詞》二首。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

遭疾終去

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終於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天寶二年(743年),王之渙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撰墓志銘。

文學成就

成就綜述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雖然王之渙今僅存六首詩,但是他有兩首詩極負盛名。一首是《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昂揚。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百年來,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這首《登鸛鵲樓》在中國就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全詩四句二十個字,無一字生僻,無一句難懂,但給讀者展現出一幅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畫面,這不能不說是才子佳作。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也成就了千古名樓鸛雀樓。他的另一首《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短短28個字,詩景恢弘廣闊,壯觀蒼涼,詩風慷慨激昂,沉雄渾厚。此詩當時即被配樂傳唱,流傳甚廣。

名作分析

由於王之渙的詩章在世僅六首,其餘華章竟告亡佚。所以其文學成就無法做全面分析,在這裡以其最出名的《登鸛雀樓》和《涼州詞》為代表對其作品風格做簡要分析。
《登鸛雀樓》賞析
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以概括之筆書寫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積極向上的盛唐情懷,為唐詩中不朽之作。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該首詩歌2011年9月,根據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對唐詩影響力的研究,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排行榜》一書。其中,《登鸛雀樓》排名高居第四位。
《涼州詞》賞析
王之渙的這首詩被稱作曾被人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人物評價

沈括: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鄭獷:尤善五言詩,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等聯唱迭和,名動一時。
靳能:友聞子家,義聞子友,慷慨有大咯,調鏡有異才。
靳能: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暇今極關山明月之思。帶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現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軼事典故

恩愛夫妻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金,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後,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閒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旗亭畫壁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年冬天,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在長安閒居時。在一個飄著小雪天氣里,三人一塊到旗亭飲酒。當時酒樓里有梨園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時,出來四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開始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詩歌。三個人邊喝酒,邊在旁邊觀看。高適突然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上也算有點名氣,平時從來沒有分出高低來。今天我們打個賭,看這四個姑娘唱誰的詩多,就算誰贏。”三人紛紛表示贊同。第一個姑娘出場就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高興地說:“是我的。”第二個姑娘接著唱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高興地說道:“這是我的絕句。”第三個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十分得意地說道:“又是我的。”王之渙這下真急了,負氣地說:“這三個唱歌的姑娘長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詩也沒什麼高明之處。”他接著指著四個姑娘中最漂亮的一個說:“這個穿紅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詩,我這一輩子就不再寫詩了!”不一會兒,那個姑娘果然出場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三人一聽,哈哈大笑。

憤然辭官

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優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也為眾多學子提供了參考。

慈禧嘉賞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有一天,她讓一個書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渙的《涼州詞》為她題寫在一把扇面上,這個大臣不敢怠慢,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哪知道他過於緊張,一不小心漏掉了一個“間”字。慈禧拿到寫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負我沒有讀過王之渙的《涼州詞》,怎么少寫了一個“間”字?”這個大臣當時嚇得冷汗直冒,因為這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這個大臣突然靈感一閃,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爺,我哪敢漏掉了一個“間”字啊,只是覺得王之渙的這首改成了一首詞,其意境和韻味會大大增加。”於是,他連忙給慈禧太后讀到: 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慈禧接過扇子反覆誦讀了幾遍,野覺得別有一番風味,於是轉怒為喜,重重地賞賜了這位大臣。由此可見,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的藝術魅力。

智審黃狗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在文安縣做官時,受理過這樣一個案子。30多歲的民婦劉月娥哭訴:"公婆下世早,丈夫長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鄰家推碾,小姑在家縫補,我推碾回來剛進門,聽著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裡跑,在屋門口撞上個男人,廝打起來,抓了他幾下,但我不是他的對手,讓他跑掉了。進屋掌燈一看,小姑胸口扎著一把剪刀,已經斷氣。"王之渙通過庭審家裡有狗,但是狗沒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廝打,確定殺手是高個並且背上有抓痕。繼而破案。

親屬成員

關係姓名人物簡介
五世祖
王隆之
後魏絳州刺史
曾祖
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祖父
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
父親
鴻臚主簿、浚儀縣令
兄長
王之鹹,
長安尉

個人作品

王之渙的詩,今存僅有六首,載於 《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王之渙僅存的六首詩歌
涼州詞
《橫吹曲辭·出塞》
送別
宴詞

史書記載

集異記》卷二(見《說郛一百卷》卷二十五)
唐才子傳》卷三《王之渙傳》

後世紀念

墓志銘

王之渙墓誌是北邙出土的墓誌之一,也是其中最為珍貴的墓誌。該墓誌雖未署書丹者姓名,但其書法風格與同時所出嚴仁墓誌毫無二致。嚴仁墓誌為唐大書法家張旭書丹,王之渙墓誌書丹者亦可能為張旭。王之渙墓誌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鸛鵲樓

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王之渙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0年),廢毀於元初。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後水退卻。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鸛雀樓四周以古典園林分布,呈“四區十二點”布局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