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書院(廈門玉屏書院)

玉屏書院(廈門玉屏書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屏書院位於玉屏山麓(即今福建省廈門實驗國小內),其舊址原為義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將軍吳英在其址建文昌殿、萃文亭。後戶部郎中雅奇增建集德堂,增置學舍,為士子課文場所。 玉屏書院是老廈門人心目中普遍認知的一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屏書院
  • 地理位置:廈門第五中學
  • 著名景點:萃文亭等
  • 前身:義學
簡介,歷史,遺存,

簡介

廈門是座文化底蘊深厚、教育根基深植的城市。據史料記載,廈門最早的一所書院是創建於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設立於同安城關的文公書院。時過數百年,至清末民國初年,廈門有名可考的書院居然就有19所之多。民國初年以來,雙溪書院、舫山書院、鳳山書院、紫陽書院、玉屏書院先後改為近代學堂。隨著時代的前進,舊制的書院、近代學堂,有的日趨式微,有的新綠勃發,還漸漸嬗變成為現代的、知名的學校。玉屏書院是廈門人心目中普遍認知的一所。
廈門玉屏書院廈門玉屏書院
據《廈門志》等載,玉屏書院始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將軍吳英建文昌殿、萃文亭。乾隆十六年,水師提督倪鴻範與興泉永道白瀛、廈防同知許逢元,會同地方紳士共同募捐,在文昌殿右闢地蓋講堂1所,齋廡8間,以2間供館役住宿,其餘作為學舍。聘進士藍應元出任山長。嗣因生員驟增,學舍不足,膏火之費亦缺,紳士黃日紀等捐銀3000餘兩,以年息資備膏火。復買文昌殿右側瓦屋20餘間,建崇德堂、芝蘭室、漱芳齋以充學舍。乾隆五十三年,新任興泉永道胡世銓購置“經、史、子、集”和“九通”等書萬餘冊,存貯院內,供學子閱覽。並飭廈防同知黃奠邦清查書院經費開支,重訂章程,錄朱熹《白鹿洞學規》,陳桂林《學約》十則,與章程並刊成帙,教育學子。
道光十一年(1831年),興泉永道周凱聘地方紳士10餘人為書院董事,延請山長,每月課題,為學子作文。課題都是四書章句,教材以經文為主,教學語言是文白異讀並用。興泉永道、廈防分府每月亦參加課題、評定、發榜,獎金則由官廳、紳士募捐。
光緒七年,曾兆鰲編成《玉屏書院課藝》,以此作為書院學子的教材,內容主要來源於《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以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

歷史

廈門玉屏書院是廈門島創建最早、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書院,它坐落在廈門老城東北角的玉屏山麓。清康熙二十年(1681)台灣平定後,威略將軍吳英駐廈期間,在山麓舊時義學的遺址上創建文昌殿,又有關郎中同時創建朱子亭、學舍,創辦書院。但後來漸漸荒廢。乾隆十六年(1751),總兵官水師提督倪鴻範、都督李全庵調駐廈島,與白瀛共同謀劃,重興書院。因講堂後面緊靠山岩,有巨石屹立如刀削,如屏障,所以,書院因山得名,稱玉屏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巡道官周凱重修拓建玉屏書院,增建御山閣、崇德堂、 敕芳齋、芝蘭室、三台閣等20多處建築,做為齋舍及遊覽處。又勸諭紳商輸金助學,選立董事、院長、齋長等,額定束修金額;另定生童每月膏火費;又勸捐購買書籍,存貯書院,以備生童披閱,召聘名士名人擔任書院主講。因此,玉屏書院名聲顯揚,四方弟子紛紛入學書院。郭邁、黃壽都是乾隆初進士,任過知縣,他們率先應聘主講玉屏書院。翰林院編修官藍應元、進士郭龍光緊隨其後。莆田郭尚先(翰林編修)、陳池養(知縣、知州)、林揚祖(陝甘總督)也先後應召掌教玉屏書院。郭尚先在書院教授詩文章法,他舉類譬喻,深入淺出,深受生童歡迎。他的楷書清秀典雅,兼有趙孟頫、董其昌、歐陽詢各家之妙,大受書院弟子及鷺島各界的廣泛推崇,人們紛紛競相摹仿,學習郭氏楷書的風氣驟然大盛。一年多後,郭尚先離廈回京復命,全院生童及各界名流都戀戀不捨為他送行。陳池養與郭尚先是同科進士,歷任武邑、隆豐、平鄉、元氏、河間等縣知縣,後又兼任冀州等州知州。嘉慶末年(1820)奔父喪歸家後,即不再作官。不久,應召掌教玉屏書院。陳池養講授學業,始終把修身正己做為主旨,從不苟合隨從。他每常援引古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名言訓導弟子,拿孔孟先聖的言行及歷代名賢的行跡做為典範,力倡以行為本,以文為末,相輔而行的求學準則。說明要有好文章,必須先有好德行的道理。陳池養學識淵博,閱歷豐厚,而且最喜面批面教,積極扶持獎掖,以故弟子們大多學有所成。陳池養以善教聞名遐邇,當時四方弟子不顧長途跋涉,紛紛買舟渡海而來,希望親聆先生教誨。陳池養後來把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經驗,編成《教習管窺》一書。同治年間,陝甘總督林揚祖退休返家後,也應聘就任玉屏書院山長。林揚祖字孫詒,號岵瞻,莆田城內廟前人。他到玉屏書院後,重新條錄朱熹的《白鹿洞學規》和陳相國的《學約》十則,嚴明學紀和考課,還經常結合自己的經歷,給書院生童講課。所講內容全都關係科場考試的利弊。有佳作佳句佳構,他都一一條分縷析,以故極受生童歡迎,後因年老辭職回家。玉屏書院:玉屏書院是廈門最早的學堂,明代就在此辦義學。清康熙年間,水師提督威略將軍吳英、黃日紀等人續建文昌殿、華文亭、仙殿。往後,駐廈戶部郎中雅奇又建集德堂、朱子亭和學舍,供學生讀書。

遺存

清末廢科舉,地方政府和社紳將玉屏書院改名廈門中學堂。民國元年改為思明中學,1928年更名省立廈門中學。解放後,省中和市中合併,稱廈門一中。1953年,廈門一中遷深田路現址,玉屏書院舊址改為廈門第五中學,其後門就在玉屏巷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