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鸚鵡

獨角鸚鵡

獨角鸚鵡(學名:Eunymphicus cornutus)是非常稀少且昂貴的鳥種,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帥氣,體羽以綠色為主,背部有黃色,紅額頂端有二束獨特的翎毛。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原生於紐西蘭,分布於法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世界各地普遍度極低。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獨角鸚鵡體長32厘米,體重140克。在鸚鵡類屬於體形大的各類,是非常稀少且昂貴的種,體羽以綠色為主,額頭上鮮紅,紅額頂端有二束獨特的的翎毛。黑色的翎毛長在紅色的肉冠上,羽毛尖是紅色。臉頰橙黃色,兩側黑色,臉頰下部黑綠色,頸背和上體背部是明亮的橙黃色,綠色或黃綠色。臀部綠橙色,翼上覆羽為綠色。一級飛羽有紫藍色的外螺紋,黑色的內螺紋。二級飛羽外緣暗,底面是綠色的。下體顯示蒼白的黃綠色的色調。覆羽有輕微偏藍的顏色。尾巴頂端是綠色與藍色的強烈滲透,下部是深灰色。該鳥喙是灰藍色,具黑色喙尖,腿爪黑色。
雌雄類似。亞成鳥面部飾物灰色,欠發達。耳覆羽是淡綠色,頸後橄欖綠。虹膜棕色。

棲息環境

在野外的獨角鸚鵡通常棲息於潮濕的森林以及開闊林地上,喜歡生活於南洋杉科樹木的混交林,高度可達海拔1200米,避免在海岸附近的椰子種植園和地區活動。

生活習性

在非繁殖期時多成對或集十數隻的小群一起覓食或活動,在樹冠或樹洞中休息,天亮前一小時已經開始活動,在飛行前,獨角鸚鵡反覆傾斜自己的頭幾次,林立羽毛,間歇性顫抖的的尖叫。喜愛在樹灌層來返活動,動作迅速警覺,不易接近觀察與做研究紀錄。在灌木叢和樹木上進食,幾乎完全素食,吃花朵,堅果,水果,漿果和種子,也喜歡成熟的木瓜。

分布範圍

獨角鸚鵡在新喀里多尼亞生活,屬於地方性物種。在當地高度分散,這些鳥在北島的分布規模最大,占東南部山區的57%和42%。在中央山脈也很常見。
獨角鸚鵡分布圖獨角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巢穴多築於樹頂、中空枝幹或岩壁洞穴裂縫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間,一次約產2至4枚卵;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 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難,需要提供寬敞的鳥舍供它們飛行與活動,常至地面上活動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寬敞鳥舍是較為適合的,但也因此須有定期有驅蟲的動作,餵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
獨角鸚鵡與許多澳洲長尾鸚鵡近似,約在8個月大時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著讓它們繁殖,這樣只會破壞鳥體本身毫無任何助益,尤其對母鳥來說是影響最大的,不但會傷了健康,更會導致危險的難產卡卵的情形,.處理不當易死亡,巢箱規格與澳洲長尾鸚鵡相仿即可, 參考規格20 x 20 x 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枚卵,雛鳥孵化時間約21天或22天,5至6周后雛鳥長出羽毛,親鳥大多能盡責的撫育後代,但常發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歐維恩鸚鵡(學名:Eunymphicus uvaeensis)原來是獨角鸚鵡的一個亞種,自2009年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立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種群現狀

獨角鸚鵡是新喀里多尼亞(法國)特有的物種。自1880年以來數量下降,從所有林區報導,它的數目在2003-2006年分別為1,000-3,000隻,數量估計在720對(1999年) 。利用遠程採樣密度的數據記錄,以及生態位模型研究表明,該物種具有較廣泛的分布,在當地已經較常見,從這項研究產生的粗略估計表明,鳥群數量在8,000-9,000隻 ,至少有5000個成熟個體(2007年)。在2003-2006年的調查,該物種是被記錄在北部省和南部省地區分別占42 %和57%。在松樹島絕跡。在本地中心部分常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