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漢墓

獅子山漢墓

獅子山漢墓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它位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徐州市三環路獅子山,四千餘件兵馬俑是漢墓的重要陪葬品,它發現於1984年,時隔十年後,發掘了主人墓——漢墓。漢墓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獅子山漢墓
  • 地理位置:江蘇省徐州市三環路獅子山
  • 發現時間:1984
  • 屬性:劉戊的陵墓
基本介紹,人物簡介,發掘歷程,創造奇蹟,墓室簡介,

基本介紹

其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二千餘件(套),有金、銀、銅、鐵、玉、石、陶等質地,其中不乏傾城傾國的藝術珍品,如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均是國內考古的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王陵中殘留的楚王遺骨,首次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國的漢代,盛行靈魂不滅,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由此產生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也極力摹仿現實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隨葬品方面儘量做到應有盡有,幾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應物品與器具。

人物簡介

著名考古學家、研究員王愷近22年來,憑藉一把鐵鏟,與他的同伴一起在江蘇省徐州市先後找到7座漢墓。時至今日,這位62歲的考古學家,仍然拎著鐵鏟在徐州四周的山上轉來轉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山裡的漢墓。他找到的獅子山漢墓震動了世界,他的名字因此被寫進了英國劍橋的《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
王愷,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身高體胖,面色紅黑,一副長年在野外作業人的形象。其實,這正是典型的考古人的外貌特徵。
獅子山漢墓兵馬俑獅子山漢墓兵馬俑

發掘歷程

1977年,王愷洛陽市博物館調回故鄉徐州,一踏上這塊充滿濃郁楚風漢韻的土地,他就盯上了漢墓。徐州城四周埋葬著西漢12代楚王,在王愷回來之前,徐州只能確定第一代楚王劉交的陵墓,其他十一個楚王誰也不知道葬在何處。王愷發誓要在後半生中找到這些漢墓。
到1990年,王愷和同志們一起共找到了6座漢墓,它們是:北洞山楚王墓、馱藍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兩座)、東洞山楚王墓、臥牛山楚王墓。1991年,他找到了獅子山楚王墓,驚人的考古成果,使他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知名人物,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胡錦濤吳邦國李鐵映錢偉長等對他的考古成果給予很高的評價。
一鍬挖出兵馬俑王愷看到了楚王的影子
徐州市東郊的4公里處,有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由於狀若雄獅,故而當地人稱之為獅子山。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腳下磚瓦廠的一個民工正在挖土。忽然鍬下“當”的響了一聲,接下來,就出現了一個奇蹟———繼鹹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發現的第三批兵馬俑軍陣———徐州獅子山彩繪兵馬俑。此處出土的兵馬俑有四條步兵俑坑和一條騎兵俑坑。整體看去,規模宏大,造型美觀,雄壯威武,且塑造藝術與秦俑不同。秦俑以寫實為主,而這些漢俑卻是在繼承秦代雕塑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即面部表情上具有寫實的特點,而形體塑造上則運用了寫意的手法,含蓄而耐人尋味。
在眾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眼睛盯住俑坑頻頻驚嘆的時候,已經找到了6座漢墓的王愷,眼前晃動的仍然是兩千多年前楚王的影子,他把探求的目光轉移到俑坑後面的山峰。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及敏銳的感覺,使他發出了與眾不同的聲音:“這些兵馬俑不是孤立的,附近肯定有一個顯貴的主人,且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軍事將領,因為史書上沒有西漢軍事重臣死後葬在徐州的記載。但是,古城徐州自古為經濟發達地域之一。這裡群山環抱,地勢險要,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東臨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古詩里說得精彩,叫做‘自古彭城列九州,龍虎爭鬥幾千秋’。早在楚漢相爭期間,漢高祖劉邦就曾封大將韓信為楚王,鎮守在這裡。劉邦稱帝的第二年就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管轄薛郡、東海等36縣。這個楚國是劉氏皇權的重要封國之一,楚王是當時楚國的最高統治者,西漢一朝,楚國傳了十二代王,到了王莽的時候才斷絕。兵馬俑的附近一定有一個大型的楚王墓,如果我沒說錯的話,那裡很可能埋葬著西漢早期的一個楚王。”人們還在半信半疑,這位考古學家已經手持“洛陽鏟”(一種考古探測用的鐵鏟)上山了。他這一去就是10年。
十年辛苦三次慘敗,王愷發出重誓
放眼獅子山的上上下下,山岡密布,野樹叢生,王愷心中的那個漢墓在哪裡?1985年10月,王愷率領物探隊找遍了獅子山的每個角落。他們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漢代瓦當、鋪地磚。這表明,在漢代的時候,獅子山上有建築物。王愷斷定,這裡就是當年楚王的陵園,後來被戰火毀掉了。他下令繼續找。有一老人說,獅子山早年間有大堆大堆的碎石子,老百姓不需要開山就可以取石去賣。“好好的一座山,哪來的大堆大堆的碎石呢?”王愷推斷的結果是:碎石是當年古人在這裡開山挖墓時剩下的,漢墓墓就在獅子山主峰的腹腔里。確定了大體方位後,王愷帶領大家展開了探測工作。獅子山主峰南側上分布著上百戶居民,民房依山而建鱗次櫛比,不可能拆掉所有的民房去打梅花樁探測。王愷的“洛陽鏟”在一戶民房前後畫了一個圈兒,認定這裡有望找到墓道。於是,花了一大筆錢徵用了這座民房,結果沒有找到墓道。再征民房,王愷不大好意思向領導張嘴要錢了。
這個時候,煤炭部地質勘探大隊前來幫忙,卻又因地形複雜難以探測而告退。第二次又失敗了。
春節快到的時候,王愷的好朋友、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寧書年先生前來增援,他不但帶來了全國十餘省市50多位科技人員,而且帶來了維加重力儀、地震儀、磁法、電法、地質雷達等當時最先進的探測儀器。王愷對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結果仍然是失敗。
三次失敗已耗掉了國家幾十萬元,王愷有點心疼了。一面是心疼,一面又是心有不甘,“洛陽鏟”拄在獅子山南峰上,他仰天發誓:“找不到漢墓,我死不瞑目!”
開老人座談會,“大地窖”露出天機
1990年初春的時候,王愷決定召集獅子山地區的70歲以上的老人開一個座談會。他把老人們請到辦公室來,他叫這方法為“民眾路線”。老人們說了很多關於獅子山的故事,王愷在腦中逐一進行過濾,一個又一個地清除放棄,突然,他的目光盯住了一個老農一開一合的嘴。
那老人沒有注意他的目光,只在那裡自顧自地閉著眼說:“山上老張家的地窖可真大,很大很大的,能存上萬斤紅芋,有兩米多深……”王愷的大腦飛快運轉起來:山上的土層那么薄,怎么可能挖到兩米多深?是不是挖在了墓道上?不然的話,怎么可能在山上挖出能儲存上萬斤紅芋的大地窖?想到這裡,王愷拎著“洛陽鏟”來到山上,找到那個有大地窖的人家。他下了地窖,前後左右環顧一番,就興沖沖地爬了上來,他對那戶人家說:“我們徵用了你家的大院。”1991年7月初,王愷率人在那個地窖里打深溝,然後向四面擴展。7月14日,王愷激動得快要發抖了。他的向四外擴展的“洛陽鏟”終於觸到了一塊硬硬的石壁上。他認為這就是墓道的東壁。經過一番清理,果真發現了一道筆直的石壁,尤令他驚喜的是石壁上還有一道道密密的鑿子印。毫無疑問,下面就是漢墓,在西漢時的徐州,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切開山體為自己造墓。
獅子山漢墓獅子山漢墓
1994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獅子山漢墓。
徐州市政府斥巨資動遷了獅子山130多戶居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曾說:“獅子山漢墓本身就奇特,因而它是世界級的。”“原來,從山頂開天井往下開鑿17米,然後鑿出12間總面積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獅子山幾乎被掏空了。試想,當時的民工只憑一鏟一鑿,這么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帶天井的陵墓在國內沒有見過,國際上也沒聽說過,所以說它具有世界意義。”發掘開始了。王愷和同志們一起先清理那個巨大的天井,他們動用現代化的鏟車、吊車,三個多月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
此後,33歲的副研究員邱永生,在王愷信任的目光中緩緩走進了封閉兩千多年的墓道。正如他們後來判斷的那樣,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後百年之內被知情人盜過,楚王的玉棺已被打開,屍骨也被拉了出來。楚王的金縷玉衣由3400片玉片綴成,但金線大部分被拆下變成了純粹玉衣。玉棺也被打壞,楚王的屍骨被踢得四分五裂,顱骨在東,下顎在西,肋骨散了一地,地上還有大量的碎玉和銅質官印。
忽然,昏暗的墓室里發出點點幽光,邱永生和他的同事們小心翼翼地向發光的地方走去。在楚王的玉棺前和嬪妃陪葬墓的旁邊,他們發現了數枚夜明珠。這些珠子歷經地下水兩千多年的侵蝕,雖然表皮有些脫落,但直徑仍達0.6厘米,而且個個顆粒飽滿、色澤鮮艷。
地上有一把青銅短劍,寒光閃閃,他們拿出10本稿紙放在劍鋒下輕輕一划,一摞稿紙立即分成兩半。此外,還有玉璜玉蟬玉杯玉龍玉沖牙,176000多枚銅錢,130枚印章,共2000多件國家級文物。
獅子山漢墓獅子山漢墓
在漢代,人們普遍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並由此產生了“視死如生”,這座漢墓墓幾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宮一樣,隨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這些精美的文物,較為系統地展示了西漢楚國的歷史風貌,填補了我國漢初考古的大量空白,因而被稱為“九五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1999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研究所對漢墓出土的文物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科技人員通過金屬成分和金相組織測定分析,判定該陵出土選樣的鐵兵器、鐵鑿和鐵甲片為炒鋼製品,這是我國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炒鋼製品,表明我國炒鋼技術的發明不晚於公元前154年。
王愷激動地說:“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一生當中能遇到這么一次就非常幸運了,我遇到了七次,而這一次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輝煌。”

創造奇蹟

成功復原了楚王形象
根據現代技術復原的楚王劉戊形象根據現代技術復原的楚王劉戊形象
楚國有12個楚王,那么,獅子山漢墓里的這一個是他們當中的哪一個?通過對出土的銅錢及印章、封泥、兵器的精心考證研究,王愷認定,墓主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其他研究人員也都認同這個結論。
劉戊,是第一代楚王劉交的孫子。公元前174年繼位,生性淫暴。即便是在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大喪期間,他也敢跑到皇宮裡與宮女淫亂。劉戊積極參與七國叛亂,公元前154年所率叛軍被周亞夫打敗,拔劍自殺。漢景帝並沒有過多追究這位堂兄的罪過,同意按王爺規格將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
根據在墓中發現的頭骨、下頜骨和肋骨等,考古學家和醫學專家復原了這位兩千多年前的楚王形象,他身高1.74米,肩寬40厘米,身材魁梧體格健壯,稜角分明,神態兇猛。同時,通過對牙齒、骨齡的分析,測出這位楚王死時的年齡在35~37歲之間。根據遺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復原古代帝王形象,在我國尚屬首次,因而引起世人稱奇。
王愷指著塑像說:“劉戊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這傢伙飛揚跋扈剛愎自用,當年那些勸他不要謀反的人都被他殺了。他的祖母和叔叔要不是逃到京師西安,也要被他殺掉。他曾威脅他的叔叔休侯劉富說,如果你不站在我這一邊,起事時我就先打你,所以他叔叔才帶著他祖母跑到西安。所測死時的年齡也和史書上的記載基本吻合,他是十五六歲時繼承他父親劉郢客的王位,在位大約是20年。”
“還有最後4座漢墓,有生之年我要找到” 講到這裡,王愷的臉上開始出現一個科學工作者常有的那種求索的神情。他說:“在我們徐州城內四面的山上,埋葬著西漢時期的十二代楚王。獅子山的這個漢墓沒找到時,我發過死不瞑目的誓言,後來終於找到了,遂了一個大心愿。可我現在的心愿是找到那剩下的4座漢墓,我從1977年調回老家徐州那天開始,好像就和這些漢墓結下了一種奇緣,為找到它們,我付出了22年的心血,這是一個系列工程,缺一環也不能算完工。剩一座我心裡也不能安寧。真正能夠讓我稱心如願的,應該是找到所有的漢墓。否則我還是死不瞑目。所以,我要在有生之年繼續找那剩下的4座王陵。”如今,退休在家的王愷,每天都要到山上跑一次,手拎那把“洛陽鏟”,一步一步地向那最後的4座漢墓走去。為了尋找並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歷史文物,王愷走上了一條曲折而又漫長的路,沒有誰能知道他還要走多久,但他只是毅然地往前走。

墓室簡介

外墓道的主體部分。兩側的牆壁都是兩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這一段的平均深度達14米,差不多有五層樓高。
在前面墓道接口處,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這種在直墓葬入口發現陪葬墓的情況,在全國還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帶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監印”四個字,說明此人是負責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個官員,
主墓室。四塊塞石一組,一共四組、十六塊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盜墓者們從天井東側向西北方向挖盜洞,一直挖到墓門口,定位之準,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隊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把右上角的這一組塞石—就是現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塊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繩系住,像牽牛一樣平拖出來,然後從這裡直接爬進了主墓,因此沒有發現後面的三間墓室。盜墓的時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時候—公元8年左右。當時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而這些塞石每一塊都重達五、六噸,這樣浩大的工作量,絕不是一兩個毛賊、十天八天能幹得了的。因此推測,這肯定是一次大規模的官盜。
在塞石的內側有一塊硃砂印文,寫的是“第乙下陽,東方二,簡道,廣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這段文字說明的是這塊塞石所處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過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我們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內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組,這一塊就是位於第二組下面自東起的第二塊塞石。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墓葬的設計者對每一塊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準確的標註,可見西漢時期墓葬建設水平之高。
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盜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銀器都已被盜,只剩下一些銅鏡的殘片以及鐵甲片、銅箭頭等。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飾。左邊是鑲有祖母綠的金帶鉤,中間是金獅頭,右邊是金鵜鴣。它們不但金質純淨,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黃金有價玉無價”,對面這對玉龍更有價值。可是為什麼盜墓者沒有拿呢?玉龍象徵著王權,盜出去,買也沒人敢買,留著還易招來殺身之禍,所以盜墓者沒敢拿。
這座墓葬修得虎頭蛇尾,外觀十分宏偉,內部修鑿卻比較粗糙。在東面的地方,可以看到明顯的、正在打鑿的痕跡,沒來得及完工。一般來說,棺材都應放在後室正中的地方,壽終正寢嘛。既然沒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東面的棺床上去了。
復原後的鑲玉漆棺實際使用玉片的總數達到2095片,多為新疆馬納斯河流域的碧玉,由棺體和棺蓋兩部分組成,為外棺。其內還有一套彩繪漆木棺,彩繪漆木棺放置由金縷玉衣包裹的楚王屍體。如果把金縷玉衣也看作成一副親屍的棺材,那么這位楚王使用三套棺材,符合禮制關於諸侯王三棺的規定。
由於受到嚴重盜墓,金縷玉衣被挖出墓室,金縷幾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被破壞,散落一地。修復後的金縷玉衣陳列在徐州博物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製成,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月牙形等形狀,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還不到1毫米。目前國內修復完整的玉衣有7件,一件玉衣由2000餘片玉片拼綴而成,而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綴的金絲重近1576克,長1.74米,是目前國內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美的一件。
另其西側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是楚王陵園的一個組成部分,象徵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兵馬俑坑分步兵坑和平、騎兵坑兩部分。一號坑前段全部放置站式俑,共516個,後段有陶俑約500件;二號坑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後段殘存以跪座式俑474件;三號坑尚未發掘;四號坑內有俑僅十餘件,且多破壞。據初步推測,此墓的主人為漢代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這批陶俑是楚王擁有軍事力量的縮影。獅子山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當時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裝備和組成,騎兵、車兵的建制和運用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