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吼功

獅吼功

獅吼功:是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佛被稱為“人中師子”(佛經上的“獅”字多寫作“師”字)。

基本介紹

簡介,武俠出處,

簡介

獅子吼”見於釋迦牟尼佛初誕生時:“太子(指佛出家前為悉達多太子)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關於“獅子吼”的寓意,可見《普曜經·論降神品》:“譬如獅子吼,諸小蟲怖懼,暢佛獅子吼,降伏外異學。”佛菩薩演說決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異說,故稱獅子吼。此外,高僧說法,有時也被譽為獅子吼。如唐·劉禹錫《送鴻舉游江南》詩:“與師相見便談空,想得高齋師子吼。”又如《五燈會元》卷九謂:“寂子說禪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乾之屬。”俗語中則每稱悍婦惡罵為“河東獅吼”,如《官場現形記》第三九回:“無奈瞿老爺一來怕有玷官箴,二來怕河東獅吼,足足坐了一夜。”這裡有個掌故。相傳宋代蘇軾有個朋友,姓陳名慥字季常,號龍邱居士,喜招賓客,好談禪理。不過,其妻柳氏悍妬,陳慥甚懼。蘇軾曾賦詩戲之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見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常》)後明朝汪廷訥根據此事改編為雜劇《獅吼記》。“河東”,舊屬柳姓的郡望,如唐代柳宗元,人稱“柳河東”。

武俠出處

張翠山道:“晚輩末學後進,僥倖差有薄技,得蒙前輩獎飾,怎敢說得‘吩咐’兩字?只是斗膽相求一事。”
謝遜道:“求我甚么事?”
張翠山道:“前輩持此屠龍刀去,卻請饒了島上一干人的性命,但可勒令人人發下毒誓,不許泄露秘密。”
謝遜道:“我才沒這么傻,相信人家發甚么誓。”
殷素素道:“原來你說過的話不算數。說道比試輸了,便要聽人吩咐,怎地又反悔了?”
謝遜道:“我要反悔便反悔,你又奈得我何?”轉念一想,終覺無理,說道:“你們兩個的性命我便饒了,旁人卻饒不得。”
張翠山道:“崑崙派的兩位劍士是名門弟子,生平素無惡行……”
謝遜截住他話頭,說道:“甚么惡行善行,在我瞧來毫無分別。你們快撕下衣襟,緊緊塞在耳中,再用雙手牢牢按住耳朵。如要性命,不可自誤。”他這幾句話說得聲音極低,似乎生怕給旁人聽見了。張翠山和殷素素對望一眼,不知他是何用意,但聽他說得鄭重,想來其中必有緣故,於是依言撕下衣襟,塞入耳中,再以雙手按耳。突見謝遜張開大口,似乎縱聲長嘯,兩人雖然聽不見聲音,但不約而同的身子一震,只見天鷹教、巨鯨幫、海沙派、神拳門各人一個個張口結舌,臉現錯愕之色;跟著臉色變成痛苦難當,宛似全身在遭受苦刑;又過片刻,一個個先後倒地,不住扭曲滾動。
崑崙派高蔣二人大驚之下,當即盤膝閉目而坐,運內功和嘯聲相抗。二人額頭上黃豆般的汗珠滾滾而下,臉上肌肉不住抽動,兩人幾次三番想伸手去按住耳朵,但伸到離耳數寸之處,終於又放了下來。突然間只見高蔣二人同時急躍而起,飛高丈許,直挺挺的摔將下來,便再也不動了。謝遜閉口停嘯,打個手勢,令張殷二人取出耳中的布片,說道:“這些人經我一嘯,盡數暈去,性命是可以保住的,但醒過來後神經錯亂,成了瘋子,再也想不起、說不出已往之事。張五俠,你的吩咐我做到了,王盤山島上這一干人的性命,我都饒了。”
張翠山默然,心想:“你雖然饒了他們性命,但這些人雖生猶死,只怕比殺了他們還更慘酷些。”心中對謝遜的殘忍狠毒直是說不出的痛恨。但見高則成、蔣濤等一個個暈倒在地,滿臉焦黃,全無人色,心想他一嘯之中,竟有如此神威,實是可駭可畏。倘若自己事先未以布片塞耳,遭遇如何,實在難以想像。
謝遜不動聲色,淡淡的道:“咱們走罷!”張翠山道:“到哪兒去?”謝遜道:“回去啊!王盤山之事已了,留在這裡乾么?”張翠山和殷素素對望一眼,均想:“還得跟這魔頭同舟一日一夜,這十二個時辰之中,不知還會有甚么變故?”
謝遜引著二人走到島西的一座小山之後。只見港灣中泊著一艘三桅船,那自是他乘來島上的座船了。謝遜走到船邊,欠身說道:“兩位請上船。”殷素素冷笑道:“這時候你倒客氣起來啦。”謝遜道:“兩位到我船上,是我嘉賓,焉能不盡禮接待?”三人上了船後,謝遜打個手勢,命水手拔錨開船。船上共有十六七名水手,但掌舵的艄公發號令時,始終是指手劃腳,不出一聲,似乎人人都是啞巴。殷素素道:“虧你好本事,尋了一船又聾又啞的水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