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菇菌(猴頭)

猴菇菌

猴頭一般指本詞條

猴菇菌為紅菇目猴頭菌科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屬擔子菌綱,是一種腐生菌,也是一種著名的食用菌。全形似刺蝟或猴頭,故俗稱猴頭菇或猴菇。

子實體成白色團塊狀,柔軟且肉質。子實體中部和中下部被以圓柱狀菌針,子實體初期白色,乾後呈淺褐色。孢子球形,光滑無色。一般野生生長在大樹的高處,大的可達到數十斤重。在多雨季節比較多見,主要產自東北的大、小興安嶺。猴頭是一種木材腐生菌,在自然界中,一般都在八九月份生長。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猴頭的藥用價值有明確記載。元朝《飲膳正要》中記載,猴頭有利於五臟,幫助腸胃消化等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猴菇菌
  • 拉丁學名: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
  • 別稱:猴頭蘑、刺蝟菌、花菜菌、對臉蘑、羊毛菌、猴菇菌、喝拉巴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擔子菌綱
  • 紅菇目
  • :猴頭菌科
  • :猴頭菌屬
  • :猴菇菌
  • 分布區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完達山
藥用功能,菌片,藥理作用,注意事項,食用菜譜,栽培技術,栽培方式,栽培季節,培養料,播種發菌,採收,

藥用功能

猴菇菌是一種藥食兩用的真菌,性平,味甘,利五臟,助消化,滋補,抗癌、治療神經衰弱。經過深層發酵的培養物經分離提取所得,主要成分為多糖、胺基酸等,是猴菇菌片、複方胃寧片等製劑的原料。廣泛套用於醫藥領域。
猴菇菌猴菇菌

菌片

猴菇菌片,也稱猴頭菌片。臨床上試用於治療胃癌、食管癌及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有一定姑息性療效。本品對腫瘤具有卓越療效的純中藥製劑,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對癌細胞具有高度的抑制及殺滅作用,總有效率達91.11%,抑制腫瘤生長率達46%-88%對肝癌、賁門癌、食管癌、胃癌、胃竇炎、胃悶脹、胃痛、腸癌、肺癌、鼻咽癌、泌尿生
殖系癌等具有顯著療效。
猴菇菌猴菇菌
營養分析
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血液循環,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猴頭菇性平、味甘;具有健胃,補虛,抗癌,益腎精之功效。
對於治療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暈、陽痿等病症很有作用。

藥理作用

1)抗潰瘍和抗炎作用。
2)抗腫瘤作用。
3)保肝護肝作用
4)增加免疫力,抗衰老作用。
5)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臟血液輸出量,加速機體血液循環。
6)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注意事項

宜食
適宜患有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神經衰弱者食用;適宜痛症患者,尤其是食道癌、賁門癌、胃癌之人食用;也適宜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忌食
猴菇菌補虛健胃,諸無所忌。

食用菜譜

猴菇菌清燉排骨
[原料] 鮮猴菇菌250克,豬排骨200克。香菇3個,精鹽、醬油各適量。 (製法) 將鮮猴頭菇浸泡去苦味;香菇泡發後切片;豬排骨洗淨後切成小塊。將猴頭菇、香菇片、豬排骨一起放入鍋中,放水適量,用旺火煮半小時,加入精鹽、醬油即可。
猴菇菌
[功效] 助消化,健身體。
蹄筋紅燒猴菇菌
[原料] 水發猴菇菌200克,蹄筋250克,冬筍、火腿、海米各20克,雞油、醬油、料酒、白糖、味素、蔥、姜、豬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菇菌順刺切成片;蹄筋切成段;火腿、冬筍切成片;蔥、姜切成豆瓣片。將猴頭菇片、蹄筋段入沸水鍋中焯一下取出。炒鍋加豬油燒至七成熱時,倒入猴頭菇片、蹄筋段爆炒,倒入漏勺,瀝去油。原鍋加蔥片、薑片、火腿片、冬筍片、海米、猴頭菇片、蹄筋段,再加料酒、精鹽、醬油、白糖、味素和水,燒沸後改小火燒至汁濃,淋入雞油,起鍋裝盤即可
[功效] 助消化,強筋骨。
沙鍋雞脯猴菇菌
(原料) 水發猴菇菌800克,雞脯肉600克,干貝50克,火腿120克,冬筍100克,腐竹80克,清湯、蔥、姜、精鹽、料酒、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頭菇擠乾水,切成片;雞脯肉切成塊;干貝去筋,洗淨;火腿切成片;冬筍用刀拍松,切成塊;腐竹洗淨,切成段。將腐竹、冬筍、干貝分別下入開水鍋中氽透撈出,放入沙鍋內燒熱,加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下入猴頭菇片、雞脯肉塊、火腿片,鍋上旺火,加入蔥、姜、料酒、精鹽、清湯,燉至雞脯肉軟爛,出鍋即可。
(功效) 適用於胃潰瘍、胃炎。
母雞燉猴菇菌
(原料] 乾猴菇菌100克,淨母雞1隻,豬肥肉120克,熟火腿、水發冬筍各20克,花椒、蔥結、薑片、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熟雞油各適量。
(製法) 將乾猴菇菌在沸水鍋內煮約30分鐘撈出,去根蒂,洗淨,切成大塊;母雞去內臟,洗淨;豬肥肉、熟火腿、水發冬筍分別切成片。炒鍋上旺火加熟雞油燒熱,下薑片、蔥結炸香,放豬肥肉片炒片刻,下猴頭菇塊、花椒、料酒、醬油煸炒,出鍋倒入碗內,揀去蔥結、薑片,與冬筍片、熟火腿片一起,從母雞的開口處填入雞膛,放大湯盤內,加清湯、醬油、料酒、精鹽,入籠用旺火蒸2小時,至雞熟爛時取出即可。

栽培技術

栽培方式

可以段木、代料袋栽方法進行人工栽培。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們對野生猴菇菌的馴化和推廣人工栽培,市上供應的猴頭增多。這種山珍才漸漸進入人們的筵宴,並成為某些菜系的名食。

栽培季節

猴菇菌(猴頭)
猴菇菌的栽培季節,應根據其子實體生長溫度以16-20℃為最適宜的特點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一般春秋兩季均可栽培,華南地區春季在2-3月開始接種,秋季以9-10月接種栽培為佳。

培養料

培養料的配製:
(1)培養料的配方:
① 棉籽殼50%,木屑30%,麥皮16%,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② 草粉50%,木屑26%,麥皮20%,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③ 木屑69.5%,麥皮25%,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2%,糖1%,尿素0.5%。
配製時,先將主料拌和均勻,再將其它輔助料如石膏粉過磷酸鈣或糖等溶解於水後,緩慢噴灑入培養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拌料後,將料堆成堆稍悶半小時,使料充分濕潤,而且吸水均勻,防止乾濕不勻現象。因為猴頭菇喜歡酸性,培養料中不宜加石灰,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間。
(2)裝袋:前裝培養料的塑膠袋規格不一,但以15×55cm的低壓聚乙烯塑膠袋常用,每袋可裝乾料0.2-0.25kg。裝料前先將袋口一頭用線繩紮好,裝料時將料壓實,上下鬆緊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乾淨,以避免雜菌從袋口侵入。裝滿料後,從中央打上通氣接種孔,再用線繩將另一口紮緊。
培養料的消毒:採用高壓消毒滅菌,也可採用常壓滅菌,當溫度達到100℃後,保持14h以上,停火後再密閉4-6h。

播種發菌

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接5個穴,接種後,將菌筒搬入培養室,按“井”字形堆疊發菌,培養室內溫度維持20~25℃,空氣濕度65%左右,遮光培養。於菌絲生長旺盛期(接種後15天左右),溫度降低至20℃左右。經20-28天培養,菌筒的菌絲基本長滿,應及時將菌筒搬入菇棚進行催蕾出菇。
出菇期管理:絲長滿後,應進行條件改變處理,加大溫差,給予散射光,並進行立架出菇。
(1)調節溫度:實體形成後,溫度應調節在14-20℃之間,以利其迅速生長,溫度過高時,應早、晚開窗及時通風降溫,以防子實體生長緩慢,應適當增加溫度,促進其生長。
(2)保持濕度:水應掌握“勤噴、少噴”的原則。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90%左右。濕度過大,會引起子實體早熟,質量差;濕度過低,生長緩慢,易變黃乾縮。
(3) 加強通風換氣:持空氣新鮮是促進子實體形成的主要條件之一。如果通氣不良,CO2過多,易出現珊瑚狀畸形菇。
(4)掌握適宜光線:猴菇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若光線不足,子實體原基不易形成,對已形成的子實體,甚至造成畸形菇。但要防止陽光直曬。

採收

一般猴菇菌生長7-10天,當猴菇菌刺約0.5cm時,即將產生孢子前及時採收。猴菇菌採收後,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紮緊袋口,繼續培養10天左右即或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採收3-4批菇,生物轉化率達90-115%左右。 
猴頭菌的採收技術當子實體長到八九成熟時,即菌刺長到0.5厘米左右,孢子尚未大量彈射時,即可採收。此時菇體鮮重達最大值,風味好,如採收過早,產量低;如過晚,子實體纖維感增強、組織粗老、苦味很濃。
採收方法是:直接將子實體連根拔下,用鐵耙去掉培養基表面的一層老菌絲。收穫後,培養料要停水2-3天,重新分化出蕾時,重複前段管理。兩潮菇的間隔時間為10-15天,一般可採收3-5潮菇,產量集中在前3潮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