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樓(淮安城區狀元樓)

狀元樓(淮安城區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淮安,原本是當地第一位狀元沈坤的故居,後沈坤抗倭被誣瘐死,後人為了懷念他的抗倭功績便在他的原住址上蓋了狀元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狀元樓
  • 地點:淮安城區
  • 相關人物沈坤
  • 相關事件:抗倭
人物簡介,其他相關,

人物簡介

沈坤(1507-1560)字伯生,一字伯載,號十洲,是淮安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並且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嘉靖38年(1559),他因母親去世在家守孝,看到倭寇屢次入侵,蹂躪祖國大地,自發地散去自己的家資,募集民兵“自教練之”,抗擊外侮。因為打仗時“官兵且卻”,而他則“親當矢石”,屢打勝仗,人們便親切地稱他的軍隊為“狀元兵”。狀元樓與埋倭墩都是與他抗倭有關的古蹟。

其他相關

淮安城區與狀元沈坤有關的遺蹟有三處,同治《重修山陽縣誌》卷2“建置”記載:“狀元樓坊,為沈坤立”(在新城),“狀元坊(在竹巷)為沈坤立”,“狀元里街東起新城城根,西止姜橋,中名竹巷。”
狀元樓本有二處,一在竹巷,一在新城南門。竹巷狀元樓,本沈坤故居。山西鹽商閻氏原住在這條街上沈宅附近,其後裔著名樸學大師閻若璩、閻詠父子均在此住過。陳其年《四六集·贈送閻梓勤二十初度》詩自注云:“梓勤(閻詠字)居淮之竹巷狀元里。案今竹巷狀元樓西首之巷,名閻家過道,即百詩先生父子故里也。”(轉引自張穆《閻若璩年譜》卷一)閻詠《左汾近稿》在明大學士丘溶《過山陽》詩“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句後注云:“西湖嘴在運河東岸,距余家狀元里僅二百步。余嘗笑此謂成、弘之西湖耳。”(引同上)後來沈坤的故宅易主,為安徽鹽商程氏所得。李元庚《河下園亭記·可繼軒》云:“(可繼軒)程眷谷先生宅,在梅家巷頭……相傳是宅為沈祭酒故居。”原有自註:“見《棗花樓詩集》”宅門以內,前為“斯美堂”,向東八角門內,面南者為“策竹堂”,後為“兼山堂”,再後為“新廳”,又後曰“聽汲軒”,旁即“可繼軒”。兼山堂後有樓,其裔孫禹韭得齡題曰“棗花樓”,所著詩集即以樓名。程得齡《與九湘舟茂才》詩序云:“余祖居在竹巷中,相傳為明祭酒沈伯生坤故宅。巷東舊有樓,俗呼‘狀元樓’,久圮。甲戌(嘉慶19年,1814)夏,重加修葺。”這座狀元樓是明代就有的,還是後來改建的,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錄·城外狀元樓》云:“竹巷之狀元樓未載志乘,惟康熙22年邑人胡天放先生所撰《魁星樓記》有云:‘與狀元里樓、廣惠樓相為犄角’,可見此樓創建尚在魁星樓之先。殆狀元卒後,里人思其功,恤其冤,即建樓里門以表之歟?胡先生所撰《記》勒石魁星樓下,可為確據,惜倡造歲月無易慟耳。”按此推測,是樓當建自明代。王天池又云:“嗣游阜邑,於友人廢書中得詩草四紙,系雜錄前明及國初人游觀詠物之作。詩多散見各書,惟北沙陳守讓詩五首有關吾鄉文獻,亟錄而存之。題為《淮上元夕》,其第四章云:‘是處危樓俯列城,九寰如鏡久時清。登臨不作籌邊想,簫鼓聲醉太平平。’自注云:‘城外里中各樓,均備倭時所建,晝以瞭望,夜以警察。今恬熙日久,用以游觀,燈炬蟬聯,歌管喧咽,足為太平盛事。’謹按,注言城外各樓均狀元團練鄉兵時創造;狀元里樓逼近里門,更必狀元所締造。狀元卒後,里人思其功,即備倭之樓以祀剿倭之先哲,無可疑者。胡先生《記》中有‘相為犄角’及‘擊柝相聞’語也。”按此記載,此不僅為沈坤故宅,而且還是當年御倭的軍事工事之一。另有記載說,當時稱此為“御倭屯瞭所”。
河下狀元樓歷盡滄桑,幾經維修。李元庚《梓里待徵錄》上卷“狀元樓”條云:“相傳為前明沈祭酒先生讀書處,里人即於此設栗位祀之。道光初年,樓欲圮,鄰人遂毀去。嗣程君道南捐貲購木四作柱,上覆以瓦。適程君物故,工遂止。鹹豐壬子(1852),王君月航天池、殷君沚南自芳、程君秀峰锺、答卷君訓忠德基、吳君澹泉兆登諸君子,募貲修復之。始則於每歲3月12日一祭,是日為先生誕日(按當為忌日)。後改為春秋二祭,合乎祀典。”當時他們不但修了狀元樓,而且還將有關沈坤的資料編成一本《沈十洲狀元樓垂永錄》,而出資修建狀元樓的人及其出資金額,全部附錄於該書之後。狀元樓修好以後,他們繪製沈坤像供奉其中,按時祭祀,還曾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倚馬成文,上馬殺賊;國子師表,天子門生。
第二年,在沈生日時,他們經官府同意,開始用鄉賢禮儀來祭祀。
這一年,人們還在湖心寺側發現了沈坤於明嘉靖25年所撰《漕撫王公遺愛碑》。原碑當年立在湖心寺旁的王公祠內。後黃河泛濫,王公祠被水衝垮淤沒,石碑不知去向。這次重修狀元樓時,被農民從運河中發現。予是,便被移置到新修的狀元樓中。民國23、24年此碑被當時駐軍弄到靈惠橋碼頭,石碑半在橋堍,半在小河碼頭。石碑今已殘缺,殘石存市博物館。
河下狀元樓面南,可以眺望蕭湖和運河風光。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錄·狀元樓餘事》云:“樓南有窗,直向狀元里巷。憑窗南望,正當運堤小壩。東偏堤外,帆檣林立,小車轣轆,行旅肩摩。以及雲樹蒼茫,萬家煙火,荻莊紫藤,俱歷歷如繪。”他準備繪製一幅“沈樓帆影圖”,作為河下風景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占領淮安時,盡毀沈坤抗倭遺蹟。河下狀元樓首當其衝,自此一直未有恢復。
新城狀元樓即新城南門樓,為沈坤早年讀書處。沈坤抗倭被誣瘐死,人們為了懷念他的抗倭功績,便將他原來讀書的住處修好,也取名狀元樓。吳玉搢《山陽志遺》云:“新城……南門樓名狀元樓,以衛人沈十洲大魁天下。舊有邑人熊斗陽所書‘狀元樓’額。樓圮,額遂不存。”乾隆《山陽縣誌·建置》云:“舊傳新城南門為祭酒沈坤讀書處,樓上有‘狀元樓’匾,為邑人熊斗陽署書。”熊斗陽是淮安書法家,字寫得很好。《續山陽詩征》轉引倪啟運《山陽舊事》云:“神宗時,有熊斗陽善書,如西門內‘何天之衙’、天妃宮之‘君子堂’、新城南門之‘狀元樓’皆莊重有丰神。”新城狀元樓早毀圮,加之城市改造,城牆拆毀,遺蹟已無法尋覓了。
埋倭墩,一名埋倭山,在淮安順河鄉境內。這是當年大勝倭寇的地方。
嘉靖38年(1559)4月,倭寇由吳淞流竄南通狼山,北犯淮安,慘殺平民無算。內有一酋,身長9尺,頭大如瓮,手揮雙刀,驍勇異常。官兵大河衛蕭指揮、蘇千戶與之作戰,皆敗死陣前。後來狀元兵增援上來,終於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狀元兵緊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終於將這股倭寇消滅。倭寇退據廟灣,復又向淮安竄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門都日夜關閉。當時李遂的人馬有5萬7千餘人,分成17個大營,李遂的兒子李材也在軍營中,另募兵勇3千,加上沈坤的狀元兵,力量是很強大的。只是官兵庸碌無能,臨陣發慌,所以不容易打勝仗。沈坤提出一個建議:倭寇由東面來犯,必從姚家盪(今順河鄉境內官路、丁姚、胡宋三村地)經過,在那裡打一個伏擊戰,定能一舉全殲倭寇。李遂很贊成這個意見,立即與沈坤研究作戰計畫,分兵悄悄地埋伏予姚家盪的各個隘口,形成一個很大的口袋陣。4月19日倭寇果進入姚家盪伏擊圈,從寅時戰到申時,斬殺倭寇478人。倭寇退到姚莊,我軍縱火焚莊,又殺賊270餘人。倭寇又逃往陳莊,復追趕斬殺74人,余倭退守廟灣而去。海道副使劉景韶督兵追擊,水陸兵四面環攻廟灣,通政使唐順之參加督戰,李遂又留下胡宗憲招募的山東兵2500人參戰。幾方面的人馬合圍作戰,終於在5月24日夜全殲余倭,江北倭患從此平定下來了。
抗倭戰爭勝利結束以後,沈坤將姚家盪戰場的倭寇屍體弄到一起,挖了一個個深坑進行集中掩埋。上面築起高墩,名之曰“埋倭墩”。形似小山,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埋倭山”,遺址在今順河鄉丁姚村第5組。後來那裡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因而將一部分切到渠南復興鄉墩郎村境內。埋倭墩顯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凡是侵略我國的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