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子(牛犢的別稱)

犢子(牛犢的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原指體型相對較大的動物幼崽,比如牛的幼崽,一般稱為牛犢子。

後來,經過語義演變,產生了新的解釋。

1、晚輩、小輩的含義,如護犢子;2、北方罵人的話,類似於國語“孫子”的意思,如裝犢子;3、東北俗語,百話,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不實際的事情;二是指不務正業,做與本業無關的事情,即扯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犢子
  • 別稱:牛犢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亞科:牛亞科
  • :牛族
  • :牛屬
佛教分支,異部宗輪論,成唯識論,般若燈論,般若經,佛經名稱,

佛教分支

犢子部簡介
犢子部
(梵Va^tsi^-putri^ya,巴Vajji-puttaka,藏Gnas-ma-buh!I sde)
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譯跋私弗多羅、婆磋妒路、婆蹉富羅、跋私弗、婆蹉,又稱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羅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皤雌子部。
依《異部宗輪論》載,犢子部是在佛滅後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所分出。然依《舍利弗問經》、南傳《島史》、藏傳多羅那他(Ta^rana^tha)《印度佛教史》等書所傳,此部系直接從上座部分出者。又,南傳佛教謂其分裂年代在佛滅二百年中。
有關犢子名稱之傳說
關於犢子部之部名與部主,《三論玄義》舉真諦之說,謂有名為‘可住’之古仙人,其後裔有可住子阿羅漢者,今此部乃其弟子所唱,故名可住子弟子部。然《異部宗輪論述記》則別出有關犢子名稱之傳說,謂(卍續83·439下)︰
‘犢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靜處,貪慾已起,不知所止,近有母牛,因染生子。自後仙種,皆言犢子,則婆羅門姓也。佛在之日,有犢子外道,歸佛出家,如涅盤經說,此後門徒,相傳不絕,至此分部,從遠襲為名,言犢子部,文殊問經雲犢子部,注云律主姓是也。’
此外,《俱舍論光記》卷三十也以此部之部主為佛世時犢子外道之黨徒。
按‘可住子’與‘犢子’兩者譯語之相異,系由於梵音不同所致,如《玄應音義》卷二十三︰‘梵言跋私弗多羅,此雲可住子部,舊言犢子者,猶不了梵音長短故也,長音呼跋私則是可住,若短音呼則言犢。’若據稱友(Yas/amitra)之梵文《俱舍論疏》及《翻譯名義大集》等所載,此部之梵名為Va^tsi^-putri^ya,則‘可住’之譯語當系謬誤,正確譯語應是‘犢子’。
此外,日本學者赤沼智善以此部諸師為印度十六大國中之筏蹉(Vatsa)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Vats^ Putriya^;並謂此部之巴利名Vajji-puttaka,或系由Vatsa與第二次結集時之跋耆(Vajji)混合而成者。此部之藏名Gnas-ma-buh!I sde,乃‘住女子部’之義,其義近似漢譯之‘可住子部’。
另據真諦及《大智度論》卷二所述,此部屬舍利弗法系。在所弘三藏之中,其經、律大致與有部相同,論則信奉《舍利弗毗曇》。其教義主要為︰將佛陀所說之法歸為五類(即五法藏)︰(1)過去,(2)現在,(3)未來(此三者屬有為法),(4)無為法(逾時間的,有部亦有此類法),(5)不可說法(即不可定說)。並主張有補特伽羅(我),將之歸在第五類法中。對我與五蘊的關係,主張有‘非即非離蘊之我’。認為身語表業也有善惡,業並不完全屬於心理方面,而是具有現象性的。關於輪迴,一般只講五道,犢子部則講六道,後來且增為七道。所加二道,一為‘阿修羅’,一為‘中有’。(有關此派之學說,請參閱附錄諸文)
此部後來分裂成賢胄、法上、正量、密林山四派。分裂原因,據《異部宗輪論》載,是由於對‘已解脫更墮’一頌的解釋不同而起;然依真諦所傳,乃肇始於對《舍利弗毗曇》一書之解釋不同,各家自造解釋補充發揮所致。
犢子系學說的要點
◎附一︰呂澄〈犢子系學說的要點〉(摘錄自《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第四節)
犢子部的主要學說是與化地對立的,而有部也與化地對立,因之,犢子與有部的分歧就不多。從有部替它保存的資料看,如《異部宗輪論》,只舉出八條不同的主張;後來《大毗婆沙論》也只舉出六、七條,但與《異部宗輪論》所舉的不盡同。從《大毗婆沙論》卷二所載犢子與有部的不同主張,主要有如下幾點︰(1)犢子認為隨眠與心不相應;(2)涅盤有三類,學、無學、俱非(佛學通常只舉有餘、無餘二種);(3)輪迴有六道,阿修羅也算一道(一般只講五道);(4)補特伽羅實有。可見犢子與有部的分歧並不多。不過後來正量從犢子分了出來,學說有所發展,彼此的分歧就越來越大了。
犢子主張補特伽羅有,把它看成諦義、勝義
但是,即使犢子與有部的歧義不多,關係卻很重要。犢子主張補特伽羅有,把它看成諦義(實在的東西,不似鏡花水月之假有)、勝義(不是傳說中得來,而是可以實證的)。這一主張,不但在佛教內部各派看來極為特殊,即在佛教以外的學派看來,也是很特殊的。《成實論》把各派學說特點歸納為十論,對犢子就只舉此一條。佛教與其他學派不同處,就在主張無我(在印度,除遮縛伽──順世論外,只有佛教不承認有我)。其他學派均承認有我,而與婆羅門的承認神我一致。因此,犢子的主張,使人感到特殊。不過,從理論來看,他們提出這一主張,不是簡單從事的。《異部宗輪論》說︰‘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與五蘊不是一回事)離蘊(也不是兩回事),依蘊處界,假施設名。’其後正量部的《三彌底部論》,對此就發揮得更詳細了。總的說來,他們對佛教內外各學派關於我的不同主張,都經過一番考慮的,既不贊成佛教其他部派的簡單否認有我,也反對佛教以外學派的簡單承認有我,他們的理論,是把我與五蘊聯繫起來談的。
我與五蘊的關係
本來,我與五蘊的關係,在原始佛學時期就曾提出,即身與命是一是異,相即還是相離的問題(身即五蘊,命即是我),但是,原始佛學迴避了它,不加答覆。現在重又提出,要想繼續迴避,勢不可能。犢子部作了回答說,不能片面地看待這問題,既不能簡單地說一、說異,也不能單純地說常或無常,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這樣,把佛學的有關說法給予了調和。另外,又把我歸結為另一類法。針對有部,他們把佛所說之法歸為五類︰(1)過去,(2)現在,(3)未來(此三屬有為法),(4)無為法(逾時間的。有部亦有此類法),(5)不可說法(即不可定說)。補特伽羅即歸在後一類法中,對它不能說死,要是片面地說為即蘊、離蘊,就有種種過失。從這裡,可以明顯地看得出他們是想調和各部派在此問題上的矛盾。各部在表面上反對其說,而暗中卻是採納了的,如大眾部說的‘根本識’、化地部說的‘窮生死蘊’、有部說的‘同隨得’等,不都是補特伽羅的異名嗎?
犢子所以主張有我的實際用意
上述主張是從他們自己的《三彌底部論》看出來的。再從別的部派對他們的批判中,還可看出,其說並非只是空談,而是有其實際意義的。例如,《成實論》卷三的〈無我品〉第三十四、〈有我無我品〉第三十五反對有我的主張;又《大毗婆沙論》、《俱舍論》都有記載。特別是《俱舍論》還單獨有一〈破我執品〉(本文無此品,註解中才在解釋本文外添此一品,專批判犢子及外道的有我說)。從批判中可以看出犢子主張有我是有這些實用意味︰(1)人們的認識活動,如感覺、思考等,最後要有統覺起統一作用,這統一作用由誰來主持呢?(2)人們有記憶的作用,這也需要有保存記憶的主體,否則,記憶就不可能;(3)人們的行為,有好有壞,並且要對別人發生作用,因而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相信輪迴的人,更把這種行為擴大到來生去,這也應該有個主體;(4)在宗教實踐上,即在修道的實際中,要使所有積累的道行獲得善果,也該有個主體;(5)在佛教經典中常有關於‘我’的立說。根據這些事實,不承認有我,一切都會說不通。這些就是從別人的批判中看出犢子所以主張有我的實際用意。
犢子部對批評意見,也作過反駁
犢子部對批評意見,也作過反駁。當時各派爭論都以佛說為根據,犢子在《三彌底部論》及《三法度論》中,也將佛說涉及有我處加以綜合,即所謂三種‘假施設名’︰(1)受施設(也譯作‘依假’),(2)過去施設(也譯作‘度假’),(3)滅施設(也譯作‘滅假’)。受施設,受指執受,主要對色蘊說。色蘊範圍廣,包括山河大地、人身等,山河大地無執受,非我,人身有執受,施設為我。過去施設如佛有時說今我(佛自稱)即過去頂生王。這裡佛也假設了我。滅施設,滅指涅盤,如佛在講兩種涅盤時,用我作自體來加以區別。犢子部把這三類歸納為佛說我所施設的一些名稱,有我法,才能有施設,所以它不應該是假的。其他部派都不是這樣明確的公開的主張有我,只是從心法方面用不同名字來說的。到了後來,經量部(說轉部)就跟著犢子部明白地承認有‘我’了。
犢子部主張有我,與他們的業力說有關
犢子部主張有我,與他們的業力說有關。因為既然承認有業報、輪迴,有過現未三世,就應該有一生命的主體──補特伽羅。犢子是怎樣解釋業力的呢?他們認為業力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這說法特別是針對有部及唯心色彩較濃的派別的。有部等把業力歸之於‘思’,即意志的作用。所謂業(行動)不是指行動本身,而指發動行動的意志。動作、語言等這些表現,稱為‘業道’,也稱之為‘表業’。業道、表業既然不是真正的業,因而不能對它作善惡的判斷,是無記性的。犢子部不這樣看,認為身語表業也有善惡。這說明,業並不完全屬於心理方面,而是具有物質性的了。其次,關於輪迴的區域,一般只講五道,犢子則講六道,後來還講成七道。增加的兩道,一為‘阿修羅’,另一為‘中有’。
犢子部把阿修羅放進四層海之說
阿修羅的意義是非天,是說他的能力像天,但不等於天。它原是印度古代神話中的神,古代人對日月蝕的現象無知,說成是阿修羅去抓日月,把日月的光遮蓋了。古代人把它的能力看得非常大,但性格是多怒的、好鬥的,所以稱為非天。後來佛教把它列為輪迴的一道,分在下善的果報類。按他們的說法,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雖也是一種善,但動機不好,或生於嗔,或出於諂,不能與人天的善相比,而屬第六道。犢子所以把阿修羅擴大為一道,多少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和階級的狀況。《正法念處經》說阿修羅住于海中,凡有四層(海也分層,與天方向相反,天是向上,海是向下)。犢子部有一部分是在印度西部,那裡近海,商業繁榮,但對海洋現象無知,產生了神秘心理,以致製造四層海之說,還把阿修羅放進去了,可見他們對海的重視。
犢子還主張‘中有’為一道
另外,犢子還主張‘中有’為一道,因為在輪迴中,離此道至彼道之間,還應有一個中間過渡的道。這一輪迴主體,還是屬於五蘊的,離不開物質的因素。由此,他們把生命看成是物質性的這一意義,不論是從業的理論或者從輪迴諸道的理論,都很明顯地看得出來。
犢子學說反映了當時支持他們的第三階級意識
犢子學說反映了當時支持他們的第三階級意識的。所謂第三階級的長者、富商的意識就是︰(1)以個人為中心;(2)重視物質利益;(3)由於商業要冒風險,難於有把握,所以十分相信命運。這些思想,正好反映於犢子的主張中。與此同時,在佛教流行區,還同時流行著耆那教,耆那教也得到商人的支持,犢子與耆那之間不會沒有相互影響之處。耆那教講七諦,主要是‘命’、‘非命’……。在‘非命’中就有補特伽羅。照他們理論講,補特伽羅是物質性的,而且是發動生命現象的東西。生命之成為生命,全靠補特伽羅的發動,如人們的思想、說話、呼吸等現象所以產生,即在於有補特伽羅的發動。這樣,‘非命’的補特伽羅與‘命’的人我結合異常密切,就進一步把生命作了物質性的解釋。犢子把補特伽羅當成生命的我,帶有物質性的意義,這與耆那教的說法就相似了。仔細推究,相互影響是可能的。

異部宗輪論

犢子認為心法剎那,此外則大部暫住
列舉犢子主張中有一條說︰諸法不完全是剎那滅,有些法是暫住的。一般講剎那滅是聯繫心的剎那滅講的,因為別的東西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出生滅的。犢子認為,心的一起一滅是剎那的,心外諸法如燈焰、鐘聲等也是剎那滅的,可是另外一些法,如大地、山河、草木等,則是暫住的。雖然在時間過程中也有變化,但在一定時期內是相續的。這些議論,與其他部派以色心同時起伏講諸行剎那滅的不同。犢子認為︰心法剎那,此外則大部暫住。這樣,把色心分開,色可以在心外獨立存在,就有一些唯物的傾向。這一理論,後來到了正量部,更是大加發展,從而與鞏固唯心陣地的,特別是大乘中的唯識論,不得不發生尖銳的鬥爭。玄奘在印度時,還遇到過多次這種鬥爭集會,發表了他自己的看法。
◎附二︰印順〈犢子系與本識思想〉(摘錄自《唯識學探源》下編第二章第二節)
犢子和它的支派都建立不可說的補特伽羅
諸法無我,是佛教的常談。小乘學派,雖或者有有我論的傾向,但敢明白提出有我論的,占有部派佛教重要一席的,那要推上座部的犢子系。犢子和它的支派──正量、法上、賢胄、密林山,都建立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意譯為‘數取趣’,即不斷的招受五趣生死輪迴的主體,本是我的異名。今加以不可說的簡別,當然非外道的神我可比。
俱舍論》卷三十〈破我品〉,曾談到犢子部所認為非有補特伽羅不可的理由說︰
‘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為說阿誰流轉生死?(中略)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剎那滅心於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中略)若實無我,業已滅壞,云何復能生未來果?’

成唯識論

建立有我論
卷一,也有同樣的記載。他建立補特伽羅的動機,在解說輪迴與解脫的主體,業力與經驗的保持;這都是出發於業果緣起的解說。釋尊也曾談到過︰我從前如何如何,因此犢子系就依這一類的教典,建立它的有我論。
從建立的動機,也可以多少知道補特伽羅的任務,現在不妨再說得具體些。
補特伽羅是從前世到後世的輪迴主體
第一、補特伽羅是從前世到後世的輪迴主體,像《異部宗輪論》說︰‘其犢子部本宗同義,(中略)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
犢子部的見解︰心心所是剎那生滅的。色法的根身,在相當時間,雖不滅而暫時的安住,但終於隨一期生命的結束而宣告滅壞。就是山河大地,充其量也不過暫住一劫。這樣,有情的身心,沒有一法可以從前生移轉到後世。在這樣的思想下,三世輪迴、造業受果等現象,當然不能依止那一法來建立。這一派的意見,認為有一補特伽羅,才能貫通三世。譬如我造了業,這業便與我發生連繫;因我的流轉到後世,也就可以說業到後世去感果。
補特伽羅是能憶者
第二、補特伽羅是能憶者︰犢子派的見地,曾見曾聞的一切,雖然是過去了,但還能在我們的心上記憶起,並覺得就是我自己所曾經見聞的。誰能記憶呢?能知的心識,剎那剎那的生滅,後心既非前心,如何可以解釋‘是我曾見,是我曾聞’的記憶現象?所以他對無我論者,提出這樣的詰難︰‘如何異心見後,異心能憶?非天授心曾所見境,後祠授心有憶念理!’(見《俱舍論》)這樣,他就將記憶的職務,請補特伽羅出來擔任。《大毗婆沙論》卷十一,曾明白的提到我能記憶的主張︰‘犢子部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
補特伽羅是六識生起的所依
第三、補特伽羅是六識生起的所依︰六識是認識對象的知識,是無常而有間斷的。六識雖然不起,但是根身不壞,依舊屬於有情所攝,誰在作生命的本質呢?這樣的觀察,無疑的是從知識的現象,推論到內在,而觸發到生命的本體。建立細心的學者,用意也大致相同。六識間斷時,有補特伽羅存在,補特伽羅就是六識生起的所依。明白點說︰六識的或起、或滅、或斷、或續,都是依止生命的當體──補特伽羅,才有活動。這種思想,與印度有我外道是共同的。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三十四,曾說到外道的依我生識。《大乘成業論》也說︰‘我體實有,與六識身為所依止。’
這雖沒有明說是犢子系的主張,但在該論破斥的時候,曾說‘又執有我,違阿笈摩說一切法無有我故’。既然舉聖教相違來攻難,可知這是佛教內部的學者。不是犢子系是誰?
補特伽羅能使眼等諸根增長
第四、補特伽羅能使眼等諸根增長,《中論》卷二〈觀本住品〉青目釋說︰‘有論師言︰先未有眼等法,應有本住。因是本住,眼等得增長。若無本住,身及眼等諸根,為因何生而得增長?’
本住,也是我的異名。因有本住的活動,眼等根才能生長。這個主張,清辯論師的

般若燈論

犢子部不可說我
卷六,說是‘唯有婆私弗多羅(即犢子的梵語)立如是義’,可知這也是犢子部不可說我作用的一種。
從補特伽羅的作用上去考察,就是不談如來藏的唯識學,專從瑜伽派的思想來說,也就充分的見其一致。瑜伽派的本識,也在說明它是隨業感果的輪迴主體(‘去後來先作主公’);因本識的執持薰習,才能保存過去的經驗,明記不忘;本識是六識生起的所依;因本識的入胎,名色、六處等才能增長廣大。建立本識的動機,和建立不可說我,豈不有同樣的意趣嗎?難怪有人說阿賴耶是神我的變相。
犢子部所說的我,究竟指的什麼?如作皮相的觀察,它是避免外道神我論的困難,而採取了雙非的論法。它常說︰非假、非實、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非即蘊、非離蘊;只可以說是不可說我。這種理論,在言語的辯論上,是含有困難的。《成唯識論》難他︰‘應不可說是我非我’,也就是找得這個缺點;既然一切都不可說,為什麼還要說是不可說,說是不可說的我呢?
犢子部,分一切為五法藏
犢子部,分一切為五法藏,這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之中,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說︰(以下引文,多是隨便舉一種)‘彼立五法藏︰三世、無為,及不可說。彼計此我,非常無常,不可說是有為、無為。’
它把一切法分成過去法藏、未來法藏、現在法藏、無為法藏、不可說藏──五法藏。三世有為和無為,與一切有部的思想,大體是相同的;只是多一個不可說藏,不可說藏就是不可說我。有為是無常的,無為是常住的,而我卻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是常、是無常。理由是,假使我是無常,那從前世到後世的輪迴,仍舊建立不起來。外道的即蘊計我,有斷滅的過失,也就在此。假使是常住,那我應該離卻無常的五蘊而存在,同時也就不應該有受苦受樂的差別。外道的離蘊計我,就有這樣的過失。犢子部見到這一點,才說非有為、非無為。雖不就是有為的五蘊,卻也不可與五蘊分離而獨存。它舉火與薪的比喻,不可說薪是火,也不可說離薪有火。他的雙非論,使人很自然的想到有一不離五蘊的形而上的實體。這些,《俱舍論》卷二十九〈破我品〉,有較詳細的記述︰
‘犢子部執有補特伽羅,其體與蘊不一不異。(中略)非我所立補特伽羅,如仁所徵實有、假有。(中略),此如世間依薪立火,(中略)謂非離薪可立有火,而薪與火非異非一。(中略)如是,不離蘊立補特伽羅,然補特伽羅與蘊非異一。’
真空大乘的經論,與犢子部的思想有關
五法藏說,《大般若經》也曾談到,龍樹菩薩也常用‘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來總攝一切。真空大乘的經論,與犢子部的思想,是不無關係的。在般若性空的體系中,不可說法,是諸法的真勝義諦,畢竟空性。有人說︰犢子系的不可說我,是依《大般若經》的五法藏而建立的,但它誤解勝義空性為我了。也有人說︰

般若經

般若經的五法藏,是淵源於犢子部
但在說明上,比較更深刻、更正確。不問誰影響誰,總之不可說我與般若的勝義空性有關。不但與般若有關,《大涅盤經》說如來藏名為佛性,佛性就是真我。真我,不像外道所計的神我(所以說無我),是‘不即六法(假我與五蘊),不離六法’的大我。這佛性真我,與犢子部的不即五蘊、不離五蘊的不可說我,彼此間關係的密切,誰能加以否認呢!再把《大般若經》和《大涅盤經》綜合起來看︰《般若經》雖以不可說藏為勝義空性,但勝義空性,真常論者不就解說為如來藏實性嗎?如從法空所顯的實性去理解,中道第一義空與佛性,畢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再進一步說︰不可說我不但與大乘的諸法實性有關,我們倘肯聯想到‘我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見《密嚴經》卷下)的經文,那不可說我與阿賴耶的關係,也自然會注意而不忽略的吧!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大智度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十一;《大般若經》卷四九0;《十住毗婆沙論》卷十;《部執異論》;《十八部論》;《中論》卷二;李世傑《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第十四章;靜谷正雄《小乘佛教史の研究》。

佛經名稱

佛說犢子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那邠遲阿藍精舍。爾時佛遇風患當須牛乳。時有婆羅門大富去城不遠。時佛遣阿難言。汝往到婆羅門家從乞牛乳。阿難受教而往。便至婆羅門家。婆羅門問阿難言。來何所求。阿難言。如來向者少遇風患。故遣我乞牛乳耳。婆羅門言。牛在彼間自[谷-禾+牛]取之。阿難即往到牛群所。有一牸牛。性常弊惡無人能近。阿難即自思惟。我法不應自[谷-禾+牛]取牛乳
如來遇小風患,汝與乳湩令如來服之
爾時帝釋知阿難所念。即來化作婆羅門像在牛邊立。阿難往倩言。婆羅門為我[谷-禾+牛]取牛乳。語牛言。如來遇小風患。汝與乳湩令如來服之。差者汝得福無量不可稱計。如來者是天上天下之大師也。當以慈心憂念一切蠕動之類。欲令度脫一切苦惱。牛言。此手捫摸我乳。一何快耶。前兩乳取去。置後兩乳用遺我子。我子朝來未有所食
爾時犢子在邊立住。聞有佛名即語母言。持我乳分盡用與佛。佛者天上天下之大師也。甚難得值。我自食草飲水足得活耳。何以故。我先身以來常飲乳食。今當生牛身亦復飲乳。世間愚痴者甚多無量。我先世時坐隨惡知識教不信佛經。使我作牛作馬經十六劫。而今乃得聞有佛名。持我所食分盡用與佛滿器而去。令我後世智慧聰明得道如佛。阿難持乳還至佛所
佛問阿難。彼牛母子有何言說。阿難言。大可怪也。牛先甚大弊惡不可得近。有一婆羅門為我[谷-禾+牛]乳。牛即調善。母子共說。佛言。此牛子母。先世時不信佛經故。墮牛馬中經十六劫。今乃得悟聞有佛名。便有慈心以乳施佛。彼牛母子。後世當為彌勒佛沙門弟子得大羅漢。犢子死後當為我懸繒幡蓋。散華燒香受持經戒。過二十劫後當作佛。名乳光如來度脫一切。佛言。牛以好善心意與佛乳故。度諸苦難。後得無量福報。以是因緣。佛不可不信。經不可不讀。道不可不學。普告天上天下皆悉令知佛說犢子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