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子部

犢子部

犢子部(梵文:vātsī-putrīya),佛教小乘部派之一,起源甚早,自根本上座部分支,《異部宗輪論》認為它出自說一切有部,是早期部派四大派系之一〈即上座系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犢子部,與大眾部四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犢子部
  • 外文名:vātsī-putrīya
  • 類型佛教小乘部派之一
  • 隸屬:佛教
簡介,分支,經書記載,

簡介

犢子部根據地在拘舍彌地方,源自上座部系統,保留了簡樸學風,尊奉《舍利弗毗曇》(因此此書又被稱為《犢子毗曇》)。這一派最大的特點,是認為有一個“不可說我”的存在,是佛教中少見的“有我論”者,也因此常受到其他小乘部派及大乘佛教的攻擊,指稱他們為附佛外道。他們認為,“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他們的學說,影響到瑜伽行唯識學派,立阿賴耶識為生死流轉的根本。
後犢子部之下,又分出四個分支,其中以正量部最為興盛,它並且取代了原先犢子部的地位,自稱為根本正量部。

分支

密林山部(南傳佛教稱其為六城部)

經書記載

印順《印度之佛教》:“佛世一味之教,以七百結集,初分為聖大眾部及聖上座部,謂之根本二部。次於佛元百三十年頃,於上座部出分別說者,合為大眾、上座分別說及上座之三系,成鼎立之勢。迨大天等率眾南行,其上座系之沿恆河北岸及雪山麓而東進者,別出犢子部。其在西北印者,自稱說一切有部以別之,成四大派。‘寄歸傳’云:“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蓋謂此也。其弘布之區域,略言之,則大眾系在南印,說一切有系在西北印,分別說系在中印,犢子系則在中印之東北,亦間及西南也。”
《異部宗輪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