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巴西帝國皇帝佩德羅二世之妻)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巴西帝國皇帝佩德羅二世之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葡萄牙語:Teresa Cristina;1822年3月14日-1889年12月28日),是巴西帝國皇帝佩德羅二世(1831年-1889年在位)的妻子,有“巴西人民之母”美譽(the Mother of the Brazilians)。她出生時是兩西西里王國公主,父親是兩西西里國王弗朗切斯科一世,母親是西班牙的瑪麗亞·伊莎貝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雷莎·克里斯蒂娜
  • 外文名:葡萄牙語:Teresa Cristina
  • 出生地:兩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
  • 出生日期:1822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889年12月28日
早年經歷,出生,婚姻,巴西皇后,家庭,皇帝的婚外情,晚年,帝國瓦解與流亡生涯,辭世,影響,子女,
長年來,歷史學界普遍認為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公主的成長環境極其保守而且不能容忍異見,導致她在公眾場合非常膽怯,優柔寡斷且缺乏自信,並且對情感和物質方面的需求都很少。但現代研究結果表明她的個性更為複雜,雖然尊重所處時代的社會規範,但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公主依然極富主見,對學習、科學和文化都很感興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
1843年,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公主殿下和佩德羅二世經委託代表結婚。兩人婚前從未見面,佩德羅二世只看到她的畫像,但這幅畫把公主描繪得過於美麗,導致佩德羅在兩人婚後見面時頗感失望,覺得新婚夫人相貌平平,兩人的婚姻馬上轉入低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遲,夫妻二人的關係逐漸改善,這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耐心、和藹、大方和平易近人。她還因此贏得巴西民眾的愛戴,遠離政治爭端的習性也使她免受指責。此外,她還出資贊助義大利的考古研究,對移民巴西的義大利人提供資助。
雖然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和佩德羅二世之間得以發展出以家庭親情、相互尊重和共同愛好為基礎的親密關係,但兩人的婚姻始終未能達到充滿激情的程度。皇后一直忠於丈夫,支持他的立場,從未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皇帝同其他女人的關係和傳言,她始終不發一言,即便是對他同女兒家庭教師間的露骨行為也視而不見。這反過來也確保她一直得到最大的尊重,皇后地位從未受到威脅或質疑。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和佩德羅二世共育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兒子早早夭折,還有一個女兒因傷寒而在剛滿24歲後去世。
1889年,佩德羅二世被軍事政變推翻,皇帝一家從此流離他鄉。年過花甲之際卻還要背離心愛的國土,這令特蕾莎·克里斯蒂娜身心俱疲,近乎崩潰。帝國瓦解僅一個多月後,她就死於呼吸衰竭導致的心臟驟停。無論尚在人世之時還是撒手人寰以後,皇后都深受臣民愛戴。即便推翻帝國的新共和國,也對她充滿敬意。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對巴西政治史沒有直接影響,但在許多歷史學家看來,她不但人品和行為無可挑剔,還對巴西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早年經歷

出生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於1822年3月14日在兩西西里的那不勒斯出生,父親弗朗切斯科一世當時是卡拉布里亞公爵,之後成為兩西西里國王。母親則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之女瑪麗亞·伊莎貝拉公主,瑪麗亞·伊莎貝拉還是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的妻子卡洛塔·華金納的妹妹,也是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日後夫婿佩德羅二世的奶奶。由於父親是兩西西里王室成員,特蕾莎·克里斯蒂娜一出生便是波旁-兩西西里王朝的一員,這個王朝又名波旁-那不勒斯,是波旁王朝的義大利王室分支。此外,她還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後裔,路易十四的孫子就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
弗朗切斯科一世於1830去世,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淪為孤兒,據記載,她的母親於1839年再嫁給青年軍官後就開始對女兒不聞不問。歷史學界曾長期認定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是在孤立和寂寞中長大,成長環境充滿宗教迷信,極度保守且無法容忍異見,這導致她個性軟弱膽怯,與冷酷無情的父親和衝動的母親截然不同。歷史學家還認為她毫無主見,不管身在何等處境都會隨遇而安。
現代部分歷史學家對波旁-那不勒斯王朝和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人物性格有不同看法,覺得波旁-那不勒斯王朝不是反動政權,同時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性格也不像前人斷定的那樣被動。歷史學家安尼洛·安傑洛·艾維拉(AnielloAngeloAvella)表示,這種中傷波旁-那不勒斯王朝的觀念源自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時期,更準確地說是在1861年薩丁尼亞王國征服兩西西里王國後(義大利統一)。從私人信件來看,特蕾莎·克里斯蒂娜非常有主見,“絕非唯唯諾諾的的女人,只是尊重所處時代強加於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婚姻

得知年輕的巴西皇帝佩德羅二世有意娶親後,兩西西里王國政府開始為他和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牽線搭橋。皇帝收到的畫像把公主畫美了很多,促使他同意婚事。1843年5月30日,兩人經委託代表在那不勒斯成婚,其中代表佩德羅二世的是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哥哥錫拉丘茲伯爵利奧波德親王(PrinceLeopold,CountofSyracuse。1843年3月3日,由一艘巡防艦和兩艘護衛艦組成的巴西小艦隊從兩西西里啟程,護送新皇后前往巴西。艦隊於1843年9月3日抵達里約熱內盧,佩德羅二世立刻就趕上船去迎接新娘,這種頗為猴急的舉動引來民眾歡呼,還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禮炮聲。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對自己的新婚丈夫一見鐘情。
使得佩德羅二世同意結婚的肖像使得佩德羅二世同意結婚的肖像
17歲的佩德羅二世顯然對新娘大失所望。皇后本人同他收到的畫像差異極大,給他留下很不好的第一印象。她的頭髮是深棕色,眼睛是棕色,身材不高,略有些胖,走起路來明顯跛足,相貌雖說不醜,但也算不上漂亮。據歷史學家佩德羅·卡爾蒙(PedroCalmon)記載,特蕾莎·克里斯蒂娜並未跛足,只是因羅圈腿的緣故導致走路時略顯怪異,身體兩側傾斜。佩德羅二世起初期望過高,對實際情況頗感失望,年輕的他此時也沒有壓抑自己,行為中體現出反感和排拒。佩德羅二世沒過多久就下了船,皇后感覺到佩德羅二世的失望並為此淚流滿面,口中哀嘆“陛下不喜歡我!”兩人此前雖已經委託代表結婚,但還是於9月4日在里約熱內盧主教座堂舉辦盛大奢華的國婚儀式。
雖然婚姻關係從一開始就很緊張,但特蕾莎·克里斯蒂娜還是努力盡到好妻子的本分。她對職責的堅持和兩人孩子的降生令佩德羅二世態度軟化,夫妻在彼此身上發現志趣相投的地方,孩子降生的喜悅也成為家庭幸福的源泉。兩人經常享受床笫之歡,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接連懷孕便是見證。兩人的長子於1845年2月降生,起名叫阿方索,皇后此後又在1846至1848年連續三年的7月各生下一個孩子,分別取名伊莎貝爾、利奧波丁娜和佩德羅·阿方索

巴西皇后

家庭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很快就成為佩德羅二世家庭生活和日常行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始終沒能成為皇帝的浪漫情人或充滿智趣的伴侶。雖然她依然深愛佩德羅二世,但心中卻很怕會被取代。皇后堅持陪同皇帝一起在公眾場合露面,佩德羅二世也一直對尊重和體諒的態度對待妻子。雖然她沒有受到拒絕和怠慢,但兩人的關係已經變質。對於佩德羅二世來說,她更像是親密的朋友和夥伴,而不是自己的夫人。
29歲左右的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繪於1851年左右29歲左右的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繪於1851年左右
歷史學界曾長期認為,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已經接受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接受身為皇后的責任和義務。但從她的私人信件來看,皇后也有堅定自主的一面,有時甚至同丈夫立場相反。雖然受到相當程度限制,但她依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在1845年5月2日的信中寫道:“我等著見面的那一刻,親愛的佩德羅,希望你能寬恕我在這段時間裡做錯的一切。”但在1851年1月24日的信里,她雖然承認自己性格上還不完美,但“我並不對你(指佩德羅二世)感到厭煩,但你也應該原諒我,因為我的性格是這樣的。”
皇后身邊的朋友基本只有侍女,並且與何塞菲娜·達豐塞卡·科斯塔關係特別好。侍從對她口碑甚佳,訪客和朝臣對她的人品也頗有好評,稱讚皇后為人毫不做作、慷慨大方、親善和藹,對孩子們充滿愛心。她平常的穿著和打扮不會太過奢華,只有在出席國家正式場合時才佩戴珠寶,一定程度上難免給人形象略顯傷感的印象。皇后對政治毫無興趣,把時間花在寫信、看書、做女紅、履行宗教義務和參加慈善活動上。她的嗓音優美,經常練習唱歌。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喜歡音樂,對歌劇和舞會頗感興趣。
皇后對知識也不乏興趣,她喜歡美術和音樂,還特別鐘愛考古學。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剛到巴西就開始收藏考古文物,還同哥哥費迪南多二世交換過數百件文物。她出資贊助義大利的考古研究,許多出土文物(代表年份包括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古羅馬時期)都被運抵巴西。皇后還協助招募義大利醫生、工程師、教授、藥劑師、護士、藝術家和能工巧匠,希望能促進巴西的公立教育和公共衛生進步。

皇帝的婚外情

雖然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和佩德羅二世之間得以發展出以家庭親情、相互尊重和共同愛好為基礎的親密關係,但這種關係始終未能達到充滿激情的程度。她一直忠於丈夫,支持皇帝的立場,對他同其他女人的關係和傳聞始終不發一言。佩德羅二世反過來也總是給予夫人最大的尊重,她的皇后地位從未受到威脅或質疑。雖然兩個兒子都早早夭折,但1848年7月後兩人再無子女,這很可能是因為皇帝此後更鐘情於那些比皇后更加美貌、機智和聰慧的女人。
左起利奧波丁娜、佩德羅二世、特蕾莎·克里斯蒂娜、伊莎貝爾左起利奧波丁娜、佩德羅二世、特蕾莎·克里斯蒂娜、伊莎貝爾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對丈夫的不忠視而不見,雖然公眾對皇帝的這些行為一無所知,但卻未必總是會瞞著皇后,特別是在1856年11月9日佩德羅二世為兩個女兒挑選家庭教師之後。這位家庭教師是巴拉爾伯爵夫人路易莎·德巴羅斯,生於巴西,丈夫是法國貴族。巴拉爾伯爵夫人擁有佩德羅二世最欣賞的所有女性特質:她活潑迷人,優雅成熟而自信,並且受過良好教育,身擔教育和培養少年公主重任的伯爵夫人很快就贏得皇帝和長公主伊莎貝爾的心。只有利奧波丁娜不為所動,甚至還有些討厭這個老師。雖然伯爵夫人“可能沒有逃避佩德羅二世的擁抱”,但她“肯定沒有爬上他的床”。
雖然沒有發生性關係,但皇帝對伯爵夫人的迷戀依然時常令皇后身處尷尬境地,小女兒利奧波丁娜曾天真地詢問母親,為啥父親經常會在上課時輕踢老師的腳。伯爵夫人同皇帝和公主日漸親密,這對特蕾莎·克里斯蒂娜來說痛苦而揪心。雖然她總是假裝一無所知,但事情也不會因此而不被外界察覺。皇后在日記中寫道,伯爵夫人似乎“想逼我對她說我不喜歡她,但我對此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認。”另據歷史學家托比亞斯·蒙泰羅(TobiasMonteiro)記載,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無法掩飾她對巴拉爾伯爵夫人的厭惡。”

晚年

帝國瓦解與流亡生涯

1871年2月7日,利奧波丁娜因傷寒病逝,對本以人丁單薄的王室家族構成重大打擊。佩德羅二世決定前去歐洲旅行,據他本人所言,此行除幫夫人“振作起來”外,還打算前去科堡探望亡女四個年幼的兒子,從19世紀60年代末開始,利奧波丁娜就同丈夫和孩子一起住在科堡。佩德羅二世夫婦之後還會在1876和1887年再度到國外旅遊。與出遊海外相比,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更喜歡巴西的日常生活,“投身家庭、宗教義務和慈善事業。”對她來說,探訪故土只會帶給她痛苦的回憶。她的家族已在1861年廢黜,兩西西里王國也被吞併,之後成為統一的義大利王國。她小時候認識的人此時都已去世,對此她在1872年寫道:“我不知該如何表達28年後再見故土的感受,我已經沒法在故國找到任何關心的人。”
55歲時的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攝於1877年3月29日55歲時的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攝於1877年3月29日
結婚多年後,皇后依然頗具主見。佩德羅二世曾在1881年初給寫巴拉爾伯爵夫人的信中透露,伯爵夫人此前想要的某個裝有耳環的珠寶盒已經導致他和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發生爭吵,皇后認為這些珠寶就是佩德羅二世拿走的。另據皇帝夫婦的女婿加斯頓王子記載,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曾於1885年10月因意外導致手臂骨折,“26號(星期一)那天,皇帝和皇后穿過圖書館去吃晚飯,皇帝像往常一樣走在前面幾步”,加斯頓王子從往常與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交流判斷,皇后有時會同佩德羅二世爭執,這一次也是如此,“她的腳被墊在桌下的卷宗拌到,就這樣朝前方摔倒在地。”雖然有這些爭執,但皇后對夫君表達的愛意依然不減。
皇宮內的寧靜日常生活一直持續到19世紀90年代末。1889年11月15日,巴西帝國發生兵變,佩德羅二世被廢,全家人被迫離開巴西。得知王室家族遭驅逐後,一名軍官對皇后說:“不要反抗、隨遇而安吧,親愛的女士。”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回答:“這裡一直是我的家鄉,現在卻要永遠離開,叫我如何不痛哭流泣!”據歷史學家羅德里克·巴曼(RoderickJ.Barman)記載,1889年11月15日的政變導致皇后“身心崩潰”。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深愛巴西和她的人民,對於她來說,離開這裡無疑是最令人痛苦的事。皇后此時已有66歲,還深受心源性哮喘和關節炎的困擾。此後,她陪著丈夫流落歐洲各地,在生命的最後兩年里幾乎獨自一人在既陌生又難受的住所中度過。”穿越大西洋期間,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身體一直沒有好轉,最終於12月7日同家人一起抵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辭世

佩德世二世夫婦從里斯本前往波爾圖[60],伊莎貝爾此時已同家人啟程往西班牙旅行。12月24日,佩德羅二世一家收到正式訊息,永遠不允許他們再踏上巴西國土。在此以前,新政府只是要求他們離開,並沒有明確說明他們是否可以回國。據記載,這樣的訊息“讓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無心戀世。”佩德羅二世在1889年12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聽到皇后訴苦後,我前去查看。她身體冰涼,兩邊都覺得痛,但又沒有任何發燒的跡象。”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呼吸都變得越來越吃力,最終因呼吸衰竭導致心臟驟停,於下午14點辭世。
晚年的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攝於1887年左右晚年的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攝於1887年左右
彌留之際,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對雅普拉男爵夫人瑪麗亞·伊莎貝爾·德安德拉德·平托說:“瑪麗亞·伊莎貝爾,我不是因病而死,我是死於悲哀和遺憾!”她的臨終遺言說道:“我想念女兒(伊莎貝爾)和外孫,我還沒能擁抱她最後一次。巴西,美麗的土地……我再也回不去了。”波爾圖的街道上擠滿人群,見證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葬禮遊行。經佩德羅二世請求,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遺體被送到里斯本附近的聖文生教堂,然後下葬在布拉乾薩先賢祠。1921年,她和佩德羅二世的遺體又被送回巴西,風光大葬,最終於1939年在彼得羅波利斯阿爾坎塔拉的聖彼得大教堂下葬。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去世的訊息傳到巴西,引起人們真誠的哀悼。巴西詩人兼新聞工作者阿圖爾·阿澤維多(ArturAzevedo)寫下他對已故皇后的總體看法:“我從未與她交談,但每次她從身邊經過時,我都會摘下帽子向她躬身。我這么做不是因為她是皇后,而是因為身為資產階級,她卻絲毫沒有架子和排場,仿佛卑微的窮苦大眾一樣總是那么親切,總是誠實待人。”他還說:“我看到很多最極端的共和主義者也是如此,他們稱她是巴西人民之母,對她,我們都真心崇敬和愛戴。事實就是如此。”
巴西有多家報紙報導她的死訊。《新聞憲報》(GazetadeNotícias)中稱:“我們無需重複這位聖人般女士的身份,全巴西都知道(她)。在這前任皇帝遭受沉重打擊的時刻,我們才想起她是以公正著稱、是受到普遍認可的巴西人民之母。”《商業期刊》(JornaldoCommercio)評價:“特蕾莎·克里斯蒂娜殿下在她深愛的巴西國土上生活了46個年頭,如此長的時間裡,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從來沒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提到她的名字時會不帶讚譽。”文中還稱,作為巴西長年國家首腦的夫人,“她對這個國家的影響只有好的一面。”

影響

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在巴西歷史上的地位一度無足輕重。歷史學家安尼洛·安傑洛·艾維拉稱,皇后雖被同代人尊稱為“巴西人民之母”,但在義大利卻完全不為人所知,而且巴西學界對她的研究也很少。在他看來,為數不多的幾個現有來源都認為她“身處丈夫的陰影之下,把一生投入到教育女兒、家庭事務和慈善事業中。”這導致她的形象十分單調,缺乏層次,只能由善良和美德來補償。這種觀點已經成為歷史和民眾心目中的普遍看法,但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實際上頗有頭腦和主見,與上述觀念大相逕庭。
歷史學家伊萊·貝哈爾(EliBehar)認為,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出了名的慎重,這種慎重“使她得以同所有政治運動保持距離,她還以溫柔和熱心慈善著稱,這些美德為她贏得‘巴西人民之母’的稱號。”歷史學家本尼迪多·安圖內斯(BeneditoAntunes)也持類似看法,稱皇后殿下“深受巴西人民愛戴,在他們眼中,謹慎的她既是‘沉默的皇后’,也是‘巴西人民之母’。”他還盛讚特蕾莎·克里斯蒂娜資助文化和科學發展的善舉,稱她“通過多種方式弘揚文化,把義大利的藝術家、知識分子、科學家、植物學家和音樂家帶到巴西,進而推動這個國家的文化進步,讓民族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歷史學家尤金尼亞·澤比尼(EugeniaZerbini)也同意安圖內斯的看法,稱巴西如今能夠擁有拉丁美洲最大規模的古典考古收藏,特蕾莎·克里斯蒂娜功不可沒。
佩德羅二世在去世前不久把大部分家當捐給巴西政府,這其中有許多物品如今存放在巴西國家檔案館、巴西帝國博物館、巴西國家圖書館,以及巴西歷史地理研究所。佩德羅二世只提出一項附加條件:物品需以他的亡妻命名,以示紀念,所以這些收藏品此後便以“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瑪麗亞收藏”之名流傳於世,之後還經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指定為世界記憶計畫的人類遺產。除此以外,巴西還有多個城市以特蕾莎·克里斯蒂娜的名字命名,如里約熱內盧州的特雷索波利斯、皮奧伊州首府特雷西納、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克里斯蒂娜和馬拉尼昂州的因佩拉特里斯。

子女

  • 阿方索(1845年2月23日-1847年6月11日),巴西皇太子,夭折
  • 伊莎貝爾(1846年7月29日-1921年11月14日),女皇儲,歐爾伯爵夫人
  • 利奧波丁娜(1847年7月13日-1871年2月7日)
  • 佩德羅·阿方索(1848年7月19日-1850年1月9日),巴西皇太子,夭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