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小劇場

牯嶺街小劇場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建於1906年。它一共有三層:一樓設有服務台、文宣品區和實驗劇場;二樓設有會議室、視聽室、藝文空間;三樓設有排練室。它是台灣唯一規劃定位為前衛劇場的表演公共場所。也是台北市第一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轉化成藝文空間,並委由民間經營之場地。從2002年小劇場正式開放至今,已經策劃100場以上的活動,參與使用者超過8000人次。

基本介紹

建築歷史,小劇場歷史,牯嶺街小劇場歷年來營運管理團隊:,地理位置,交通,聯絡信息,場地介紹,外觀,一樓區域,二樓區域,三樓區域,排練場,

建築歷史

牯嶺街小劇場
本體建於1906年,巴洛克風格建築,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所,戰後改成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組。1958年改建為日式磚造建築,成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區第二分局,1995年中正二分局遷離,建物移交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管理。

小劇場歷史

陳梅毛、江世芳、鴻鴻等人成立“小劇場聯盟”,爭取該地做為小劇場之用,1997年由台北市新聞處負責規劃成小劇場展演空間。
1999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小劇場移交文化局管理,於2001年設立“中正二分局小劇場”,並正式對外公開徵選委託營運管理單位。 2001年~2005年6月,由趙自強負責的如果兒童劇團經營管理,“中正二分局小劇場”更名為“牯嶺街小劇場”。 2002年3月,牯嶺街小劇場正式對外開放。 2005年7月起則由王墨林負責的身體氣象館統籌,策劃及營運則由該劇場的經營管理處執行。

牯嶺街小劇場歷年來營運管理團隊:

1998~2001 台北市小劇場聯盟
2001~2005 如果兒童劇團
2005~迄今 身體氣象館

地理位置

牯嶺街小劇場位於南海學園規劃的區域內,前有楊英風美術館與郵政博物館,後有以小吃聞名的南昌路段,鄰近還有美國文化中心、歷史博物館、植物園、建國中學等,人文學術風氣鼎盛。

交通

公車:1路公車(牯嶺街小劇場站)
劇場交通地圖劇場交通地圖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聯絡信息

館所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管理單位:牯嶺街小劇場經營管理處/身體氣象館
啟用日期:民國84年/1995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早上十點至晚上十點。.
每周一館休。其他特別休館日將提前另行於官網公告。

場地介紹

外觀

1954年改建及擴建完成,現今看到的建築外觀線條、內部主要結構,較多為該時期所留存的。全館分為兩棟建築結合形式。前棟為兩層樓高,采日式磚造建築,一樓為大廳、公共空間,二樓則為藝文空間;後棟為三層樓高建築,一至三樓主要分為:實驗劇場、行政辦公室、排練場。
牯嶺街小劇場外觀牯嶺街小劇場外觀

一樓區域

【服務台】
服務台位於大門右側,並設有「演出技術部」與「演出值班室」,提供民眾和使用單位最實時的服務。另設有兩廳院售票系統端點,周二~周日 12:00-20:00可取/購票。
【休息區】
平日開放期間提供民眾休憩、閱讀藝文信息之處,演出時則可供觀眾於演出前稍作休息。附有男、女廁及無障礙廁所。
【展示區】
大廳展示區設有DM櫃、小劇場展示櫃、樓層廣告牌、藝文雜誌區等,提供各式藝文活動之最新訊息、小劇場書籍、紀念商品等,可自行取閱或購買。
【演出團體票口】
演出團體票口位於大門左側,提供給演出團體作為票口、服務台櫃檯使用。票口為附輪可移式櫃檯,並可依照需求增設摺疊桌搭配使用。
【拘留室】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身是台北市警局中正二分局,這裡就是分局時代的拘留室。因為饒富趣味及紀念性,在改建為劇場之後仍然被保留了下來,這裡可做為獨立的裝置藝術空間,或是提供實驗劇場演出創作者一個更有趣、更多樣的表演空間。(目前為專業器材存放及劇場團體使用,如欲參觀請先預約)
【實驗劇場】
此為館內最主要的表演空間,是台灣表演藝術的一處發源之地,可容納觀眾人數大約是100人。後台有三間日據時期留下的「拘留室」、演員化妝室,以及衛浴設施。劇場空間約四十坪。觀眾席為9座移動平台,可依演出需求排列出不同面向形式之觀眾席配置。另配有將近百盞劇場專業燈光、立體音響、兩桿電動升降桿及固定燈桿,供掛燈、掛布景,以及其他效果使用。

二樓區域

【藝文空間】
近三十坪大的室內空間,臨街的古老門窗與相鄰的花園露台保留了歷史建物的優雅氣息,目前逐漸成為館內新興重要的展眼場地,可容納約40人,附有多項設備提供團體布置需求,是舉辦藝文茶會、展覽、影像放映、記者會、發表會、音樂會、講座、讀劇、小型戲劇演出等活動的最佳場地。

三樓區域

排練場

近三十坪的空間,沒有樑柱阻礙的滿坪木質地板,以及大幅牆面的落地立鏡提供了排練場地所需要的極佳條件。可容納約30人。適合表演團體作為排練、工作坊等課程使用。附有基本音響設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