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舌菌

牛舌菌

牛舌菌又稱肝色牛排菌。此菌因形狀和顏色似牛舌而得名。暗紅色至紅褐色,子實體中等大。夏秋季生板栗樹樁上及其它闊葉樹腐木上。該菌價格昂貴,市場缺口很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舌菌
  • 外文名:Fistulina hepatica (Schaeff)Fr
  • 別名:肝色牛排菌、牛排菌、肝臟菌
  • 分布:河南、廣西、福建、雲南、四川
  • 拉丁學名:Fistulln hepatica
  • :真菌界
  • :牛舌菌科
  •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多孔菌目
分布情況,形態特性,生育條件,栽培技術,菌種製作,栽培季節安排,培養料選擇,裝袋與滅菌,冷卻與接種,培菌管理,出菇管理,

分布情況

分布於我國河南、廣西、福建、雲南、四川等地區。可食用,但含水多,味道一般。已人工栽培成功。含明膠棟,木糖及阿拉伯糖等。試驗有抑癌作用,對小白鼠肉癌180抑制率為80-95%。對艾氏癌抑制率90%。
牛舌菌也產於北美洲等地。

形態特性

子實體肉質,鬆軟,甚韌,多汁,鮮色、肉紅色至紅褐色,老熟時暗褐色,厚3厘米左右,半圓形、近圓形至近匙形,直徑5-25厘米,從基部至蓋緣有放射狀深紅色花紋,微粘,粗糙;常無柄,生於孔洞中的柄長2-3厘米,明顯;子實層生於菌管內,菌管長1-2厘米,可各自分離,無共同管壁,密集排列在菌肉下面,管口初近白色,後漸變為紅色或淡紅色;菌肉淡紅色,縱切面有纖維狀分叉的深紅色花紋,軟而多汁;擔孢子無色,近球形或橢圓形,4-5微米x3-4微米,內含一個大油滴;有時產生厚壁孢子,卵形,污黃色,6-7微米x4-5微米,叢生於菌絲或孢子梗的頂端。
牛舌菌
牛舌菌的菌絲直徑變化很大,寬3-12微米。有鎖狀合,但數量不多;液體培養時,很少觀察到鎖狀聯合,偶爾可發現有頂生或間生的厚垣孢子。某些菌株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橢圓形,長2-8微米,生於有分枝的分生孢子梗頂端的小梗上。

生育條件

1、溫度:菌絲在8℃~32℃之間均可生長,以24℃~27℃最為適宜。出菇溫度18~30℃,最適20~24℃。
牛舌菌
2、濕度:基質適宜的含水量為60%~65%,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
3、光線:菌絲宜在暗光下培養,暴露於陽光下,氣生菌絲枯萎、倒伏。子實體形成需要一定散射光,才能出現美麗的鮮紅色菇體。
4、空氣:屬好氣性菌類,生長階段要求空氣新鮮。
5、PH值:宜在酸性環境中生長,基質PH值以4.5~5.5為宜。

栽培技術

菌種製作

母種採用PDA培養基。培養基滅菌後,用0.5%蘋果酸溶液酸化,否則易出現菌絲生長不良的現象。接種後23~26℃的溫度下培養8-12天長滿斜面。原種、栽培種可用棉子殼等培養料培養,接種後,40~60天可長滿全袋。
牛舌菌

栽培季節安排

選擇溫度恆定8℃-24℃、濕度較高的條件下有利於長菇。牛舌菌一般在滿足其適宜生長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均可栽培。通常在早春接種,春末和初夏季節出菇。

培養料選擇

牛舌菌為熟料袋栽,使用的木屑必須是殼斗科樹種。培養料配方:殼斗科樹種78%,麩皮20%,糖1%,石膏1%,培養料含水量65%,PH值以4.5~5.5為宜。

裝袋與滅菌

採用17cmx34cm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塑膠袋裝料.袋料的鬆緊度要適中,袋口要紮緊 ,裝袋及搬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切忌刺破料袋。裝料後立即進行常壓滅菌。

冷卻與接種

經過滅菌的料袋置於冷卻室降溫,當料溫降到30℃以下時接種。可採用無菌室或接種箱接種,接種要求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做到三快,即快解口、快移接菌種和快扎。

培菌管理

接種後將料袋及時移人發菌場所堆放。菌絲宜在暗光下培養,發菌期場所要保持黑暗 ,否則菌絲極易生長不良、氣死菌絲枯萎、倒伏。牛舌菌的菌絲生長和活力對光照極其敏感,這是與其它菌特性上的最大不同,要格外注意。發菌期間將料溫控制在24~28℃,控制空氣濕度60%~70%。此外,菇房應經常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新鮮,門窗要遮光,避免陽光直射,經40~60天的培養,菌絲可長滿袋。

出菇管理

開口通風增氧後,培養基上湧現白色塊狀凸出的原基,並逐漸長成舌狀子實體,釋放出大量淺紅色的孢子。子實體發育階段,房棚內溫度23℃左右,空氣相對濕度應提高到90%-95%,加強通風換氣,排除二氧化碳氣體,並給500-800勒光照,促進子實體正常生長。牛舌菌從接種到採收一般60-70天,可采2-3潮,生物轉化率80%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