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巴貝斯蟲病

牛羊巴貝斯蟲病是由巴貝斯科巴貝斯屬的原蟲寄生於牛、羊紅細胞內引起的疾病。舊名 稱為“焦蟲病” 。由於經蜱傳播,故又稱為“蜱熱” 。臨診特徵為高熱、貧血、黃疸、血紅蛋 白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羊巴貝斯蟲病
  • 舊名:焦蟲病
  • 由於經蜱傳播:故又稱為“蜱熱”
  • 臨診特徵:高熱、貧血、黃疸、血紅蛋 白尿
病原,發育史,流行病學,症狀,病變,診斷,治療,預防,

病原

巴貝斯蟲種類很多,我國已報導牛有 3 種,羊有 1 種。均具有多形性的特點, 有梨籽形、圓形、卵圓形及不規則形等多種形態。蟲體大小也存在很大差異,長度大於紅細 胞半徑的稱為大型蟲體,長度小於紅細胞半徑的稱為小型蟲體。
1.雙芽巴貝斯蟲(Babesia bigemina),寄生於牛。蟲體長2.8~6μm,為大型蟲體, 有2團染色質塊。每個紅細胞內多為1~2個蟲體,多位於紅細胞中央。姬姆薩氏染色後,胞 漿呈淡藍色,染色質呈紫紅色。紅細胞染蟲率為 2%~15%。蟲體形態隨病程的發展而變化, 初期以單個蟲體為主,隨後雙梨籽形蟲體所占比例逐漸增多。典型蟲體為成雙的梨籽形以尖 端相連成銳角(圖18-1) 。
2.牛巴貝斯蟲(B.bovis),寄生於牛。蟲體長1~2.4μm,為小型蟲體,有 1團染色 質塊。每個紅細胞內多為 1~3 個蟲體,多位於紅細胞邊緣。紅細胞染蟲率一般不超過 1%。 典型蟲體為成雙的梨籽形以尖端相連成鈍角 。
3.卵形巴貝斯蟲(B.ovata),寄生於牛。為大型蟲體。蟲體多為卵形,中央往往不著 色,形成空泡。蟲體多數位於紅細胞中央。典型蟲體為雙梨籽形,較寬大,兩尖端成銳角相 連或不相連。
4.莫氏巴貝斯蟲(B.motasi) ,寄生於羊。為大型蟲體。有2團染色質。蟲體多數位於 紅細胞中央,大多為雙梨籽形(占60%以上) 。典型蟲體為雙梨籽形以銳角相連。

發育史

牛、羊巴貝斯蟲的發育過程基本相似,需要轉換 2 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發育, 一個是牛或羊,另一個是硬蜱。現以牛雙芽巴貝斯蟲為例: 帶有子孢子的蜱吸食牛血液時,子孢子進入紅細胞中,以裂殖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產 生裂殖子。當紅細胞破裂後,釋放出的蟲體再侵入新的紅細胞,重複上述發育,最後形成配 子體。蜱吸食帶蟲牛或病牛血液後,蟲體在硬蜱的腸內進行配子生殖,然後在蜱的唾液腺等 處進行孢子生殖,產生許多子孢子。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經媒介感染。雙芽巴貝斯蟲可經胎盤傳播給胎兒。
1.雙芽巴貝斯蟲的傳播者為牛蜱屬、扇頭蜱屬和血蜱屬的蜱,我國證實為微小牛蜱。牛 巴貝斯蟲的傳播者為硬蜱屬、扇頭蜱屬的蜱等,我國為微小牛蜱。卵形巴貝斯蟲的傳播者為 長角血蜱。傳播莫氏巴貝斯蟲的蜱尚未定種。雙芽巴貝斯蟲以經卵傳遞方式,由次代若蜱和 成蜱階段傳播,幼蜱階段無傳播能力。牛巴貝斯蟲以經卵傳遞方式,由次代幼蜱傳播,而次 代若蜱和成蜱階段無傳播能力。卵形巴貝斯蟲以經卵傳遞方式,由次代幼蜱、若蜱及成蜱階 段均可傳播。莫氏巴貝斯蟲的蜱傳階段尚無定論。
2.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地區性和季節性。我國南方多在7~9月發生和流行。放牧牛群易 發生,舍飼牛發病較少。在一般情況下,2 歲以內的犢牛發病率高,但症狀輕,死亡率低; 成年牛發病率低,但症狀較重,死亡率高。當地牛對本病有抵抗力,良種牛和外地引入牛易 感性較高,症狀嚴重,病死率高。

症狀

潛伏期為8~15d。病初表現高熱稽留,體溫可達40~42℃,脈搏和呼吸加快, 精神沉鬱,食慾減退甚至廢絕,反芻遲緩或停止,便秘或腹瀉,乳牛泌乳減少或停止,妊娠 母牛常發生流產。病牛迅速消瘦,貧血,黏膜蒼白或黃染。由於紅細胞被大量破壞而出現血 紅蛋白尿。治療不及時的重症病牛可在4~8d 內死亡,死亡率可達50%~80%。慢性病例,體 溫在40℃上下持續數周,食慾減退,漸進性貧血和消瘦,需經數周或數月才能健康。幼齡病 牛中度發熱僅數日,輕度貧血或黃染,退熱後可康復。 在出現血紅蛋白尿時進行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液稀薄,紅細胞數降至200萬/mm3以下, 血沉加快顯著,紅細胞著色淡,大小不均,血紅蛋白減少到 25%左右。白細胞在病初變化不 明顯,隨後數量可增加 3~4 倍,淋巴細胞增加,嗜中性細胞減少,嗜酸性細胞降至 1%以下 或消失。

病變

屍體消瘦,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皮下組織、肌間結締組織及脂肪均有不 同程度的黃染和水腫。脾臟腫大2~3倍,脾髓軟化呈暗紅色。肝臟腫大呈黃褐色,膽囊腫大, 膽汁膿稠。腎臟腫大。肺淤血、水腫。心肌鬆軟,心臟內膜及外膜、心冠脂肪、肝、脾、腎、 肺等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膀胱膨大,黏膜有出血點,內有多量紅色尿液。皺胃黏膜和腸 黏膜水腫、出血。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診症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常規檢查初步診斷,確診須 做血液寄生蟲學檢查。還可用特效抗巴貝斯蟲藥物進行治療性診斷。亦可用固相酶聯免疫吸 附試驗(ELISA) 、間接血凝試驗(IHA) 、補體結合反應(CF) 、間接螢光抗體試驗(IFAT)等 免疫學診斷方法。其中ELISA 和IFAT主要用於帶蟲率較低的牛、羊的檢疫和疫區流行病學調 查。 臨診上應注意和以下疾病進行鑑別:
1.泰勒蟲病 以高熱稽留、貧血、出血、淋巴結腫大為特徵;剖檢第四胃黏膜腫脹,有 許多針頭至黃豆大暗紅色或黃白色結節,有的結節壞死、糜爛後形成邊緣不整且稍微隆起的 潰病灶,胃黏膜易脫落;血液檢查紅細胞染蟲率高、蟲體呈環形或橢圓形。
2.附紅細胞體病 以高熱、貧血、黃疸為特徵;無明顯季節性,多發生於應激狀態下;血液檢查附紅細胞體附著於紅細胞膜表面。
3.鉤端螺旋體病 以高熱、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為特徵;可在病畜之間橫向傳播; 常見皮膚乾裂、壞死,肝臟、脾臟有出血點和壞死灶;血液、尿液檢查可發現鉤端螺旋體。

治療

可選用以下殺蟲藥物:
(1)咪唑苯脲,每千克體重1~3mg,配成10%的水溶液肌肉注射。該藥在體內殘留期較 長,休藥期不少於28d。對各種巴貝斯蟲均有較好效果。
(2)三氮脒(貝尼爾、血蟲淨) ,每千克體重3.5~3.8mg,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 注射。有時會出現毒性反應,表現起臥不安、肌肉震顫、頻頻排尿等。駱駝敏感,不宜套用。 水牛較敏感,一般1次用藥較安全,連續用藥應謹慎。妊娠牛、羊慎用。
(3)硫酸喹啉脲(阿卡普林) ,每千克體重 0.6~1mg,配成 5%水溶液皮下注射。本藥 毒性較大,用藥後可出現起臥不安、肌肉振顫、流涎、出汗、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一般於 1~4h後自行消失。有時導致妊娠牛、羊流產,毒性反應嚴重者可注射阿托品緩解。
(4)錐黃素(吖啶黃) ,每千克體重 3~4mg ,配成 0.5%~1%水溶液,靜脈注射,症狀 未減輕時,24h後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療後數日內避免烈日照射。 及時輔以退熱、強心、補液、健胃等對症療法對於病畜的康復十分重要。

預防

搞好滅蜱工作,實行科學輪牧。在蜱流行季節,牛、羊儘量不到蜱大量孳生的 草場放牧,必要時可改為舍飼。加強檢疫,對外地調進的牛、羊,特別是從疫區調進時,一 定要檢疫後隔離觀察,患病或帶蟲者應進行隔離治療。在發病季節,可用咪唑苯脲進行預防, 預防期一般為3~8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