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殖道彎曲桿菌病

牛生殖道彎曲桿菌病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二類傳染病、寄生蟲病。

胎兒彎曲桿菌包括胎兒和性病兩個亞種,為革蘭氏陰性桿菌,長1.5-0.5μm,寬0.2-0.5μm,具有一端或二端鞭毛結構,不形成芽胞,一般不形成莢膜,有動力,呈“S”狀或螺旋狀彎曲。老齡培養物中呈螺旋狀長絲或圓球形.其生化特性為不發酵碳水化合物、氧化酶試驗陽性、還原硝酸鹽、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膠,V-P、MR試驗陰性,對1%牛膽汁有耐受性,DNA G+C比例是30-35。本菌微需氧,在含有3.5%O2、10%CO286.5%N2的混合氣體環境中生長良好,在培養基上形成圓形、針尖大小、半透明、不溶血菌落,菌落直徑為1-3mm。在10%綿羊血CH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純培養形成淡灰色半透明的薄面紗樣菌落。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42℃不生長。對鏈黴素、氯黴素、四環素、紅黴素敏感,而對青黴素、桿菌肽、多粘菌素B、新生黴素、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有抵抗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生殖道彎曲桿菌病
  • 外文名: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
  • 來源:胎兒彎曲桿菌引起
  • 類別:傳染病
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發病機理,

分布危害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或地區均有此病發生。美國、加拿大、牙買加、巴西、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丹麥等大部分歐洲國家,亞洲的日本、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已廣泛流行本病,中國部分地區有發生本病的跡象但未分離出病原菌。
胎兒彎曲桿菌包括兩個亞種。胎兒彎曲桿菌性病亞種可引起牛(包括奶牛、水牛等)和羊(包括綿羊、山羊等)的流產和不孕;胎兒彎曲桿菌胎兒亞種可引起牛羊的流產(包括不孕)和多種動物(包括羊、牛、豬等)的胃腸炎,此外還可以引起人的多種疾病,如菌血症、敗血症、急性化膿性腦炎(腦膜腦炎、腦脊髓炎)、急性化膿性關節炎,亦能引起流產和不孕。免疫機能不全、或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或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感染該菌後易發病。

疾病病原

根據“Bergey’s Manual Systematic Bacteriology”(1984),本菌的主要生化特性如表6-18。
表6-18 彎曲桿菌屬幾個代表種(亞種)的主要生化特性
觸酶
氧化酶
亞硝酸
鹽還原
硫化氫
三糖鐵
H2S醋酸
鉛紙條
1%
甘氨酸
3.5%
NaCl
1%
牛膽汁
生化試驗
25℃
43℃
胎兒彎曲桿
菌胎兒亞種
+
+
-
-
d
+
-
+
+
-
胎兒彎曲桿
菌性病亞種
+
+
-
-
d
-
-
+
+
-
空腸變
曲桿菌
+
+
-
-
+
+
-
+
-
+
唾液彎
曲桿菌
-
+
+
+
+
+
d
d
-
+
本菌對乾燥、陽光和一般消毒藥敏感。58℃加熱5分鐘即死亡。在乾草、土壤中,於20-27℃可存活10天,於6℃可存活20天,在冷凍精液(-79℃)內仍可存活。

流行病學

胎兒彎曲桿菌性病亞種主要通過生殖道,由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兩種接觸方式傳播。可從公牛的精液、包皮黏膜,母牛的陰道、子宮頸、流產胎兒分泌物中分離到此菌,但不生長在人或動物的胃腸道中。自然交配是主要的流行、傳播途經。公牛和母牛都可傳播本病,患病公牛可將病菌傳給其他母牛達數月之久,公牛帶菌期限與年齡有關,5歲以上公牛帶菌時間長,有的甚至可帶菌6年。引起不育多發生在發病的急性期,流產可發生於發病的整個過程,一般在發病的5-6個月的慢性期。
胎兒彎曲桿菌胎兒亞種多存在於牛、羊的流產胎兒、胎盤和胃內容物中,亦可從多種動物和人的膽汁、胃腸道、生殖道中發現,有時也可從糞便和生殖道分泌液中分離出來,主要通過口腔生殖道交配等方式傳播,在綿羊的分娩旺季易引起傳播流行。

臨診症狀

牛、羊發病後出現流產(牛多發生在妊娠期的第5、6個月)、不孕、不育、死胎。
人感染致病後出現發熱(39-40℃),持續發熱時間較長。臨床上分為:心型,出現心內膜炎、心外膜炎兩種;腦膜炎型: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腦脊髓炎:多發生於初生兒,有時為成人;關節炎型: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有時可引起人的流產和不孕。

發病機理

胎兒彎曲桿菌主要感染生殖道黏膜。實驗感染胎兒彎曲桿菌性病亞種,在子宮內接種第三天,菌體從子宮內消失而在子宮頸和陰道出現。感染早期子宮對菌體的排斥反應被認為是對菌體內毒素的第一反應或是已致敏子宮的第二反應。更進一步的研究,IgG抗體在子宮黏膜分泌液中占優勢,IgA在子宮頸黏膜分泌液中占優勢。IgG在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對胎兒彎曲桿菌的吞噬作用中只起著調理素的作用,而不是對菌體的直接殺滅作用。儘管IgA不是調理因子,但它能固定細菌,限制細菌進入子宮和穿過黏膜層。因此,IgA的存在使生殖道更容易處於帶菌狀態。
實驗表明,空腸彎曲桿菌在腸道中運動力極強,可在腸道粘液中迅速移動,菌體附著在腸黏膜和腸腺腔內引起腸炎。細菌鞭毛在菌體對腸黏膜的侵襲作用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腸上皮細胞帶有空腸彎曲桿菌鞭毛和菌體脂多糖的受體,L-胱氨酸、L-谷氨醯胺、L-天門冬氨酸和L-絲氨酸的存在可增加菌體對腸上皮細胞的附著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