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節

牛王節

牛王節是許多民族民眾的傳統節日,節日內容一般都是體現對崇敬和感謝,時間各有不同。過節時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王節
  •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一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仡佬族
  • 節日意義:對崇敬感謝
仡佬族牛王節,節日時間,分布地區,節日內容,布依族牛王節,節日時間,分布地區,節日內容,相關傳說,壯族侗族瑤族,分布地區,節日時間,節日內容,土家族牛王節,分布地區,節日內容,來源傳說,節日時間,苗族牛王節,分布地區,節日時間,節日內容,相關傳說,大力寨牛王節,分布地區,節日內容,來源傳說,節日時間,

仡佬族牛王節

節日時間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

分布地區

居住在貴州仁懷、遵義一帶的仡佬族

節日內容

“牛王節”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
牛王節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初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餵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采烈,然後取下粑粑餵牛。
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養牛人的家,到了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餵牛。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糍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然後取下糍粑,給牛吃掉,說這是替牛祝壽。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彩,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人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線,到自家的田或土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噹噹,乖乖地聽他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布依族牛王節

節日時間

農曆四月初八

分布地區

全國各地布依族聚居地

節日內容

四月初八(農曆)一早,早晨6點剛過,就舉行了盛大的“祭牛王”活動。德高望重的布依族老人用豬頭、雞、酒、香紙祭拜牛王,為慶祝活動拉開了序幕。年輕漂亮的布依族姑娘和小伙身著盛裝,熱情的守候在寨門前,為前來參加活動的每一位客人獻上精心釀製的美酒。中午時分,嗩吶、鞭炮齊鳴,掀起了慶祝活動的高潮,布依族人為每一頭辛勤勞作的耕牛佩戴上鮮艷的紅花,用精心製作的花米飯和新鮮的青草慰勞耕牛,並在村內舉行了盛大的遊行儀式。各界人士佇立路旁,看著每一頭耕牛興高采烈地從身旁走過,不禁拍手叫好。隨後,在寬闊的廣場上,舉行了大型文藝表演。來自各地的布依族同胞用歌聲、舞蹈把慶祝活動推向了最高潮。
為耕牛戴上大紅花為耕牛戴上大紅花
“四月八牛王節”是布依族人民為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豐衣足食,讚美牛無私奉獻的節日。

相關傳說

據民間故事《牛王節》記載:“以前布依族種水稻是把種子撒在沼澤地、河水邊和溝水邊,由它自己長,莊稼長得不好。後來用牛耕田耙地,同時用牛糞作肥料,莊稼越長越好。為此,自古以來布依族人民愛牛如愛寶,與牛相依為伴。四月八這天,均在不同的地域,採取不同形式的活動,歌頌為布依族農耕稻作做出巨大貢獻的牛” 。故由此得名。(圖片由楊思清提供)

壯族侗族瑤族

分布地區

滇南地區(紅河,文山)

節日時間

每年的四月初八

節日內容

過去,壯族人民有一年一度的“牛王節”。每年的四月初八,滇南地區(紅河,文山)的壯族、侗族、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民眾都要上山採集幾種樹葉,用燒開的水做一鍋紫紅色的糯米飯,稱為“馬飯”,飯熟之後,人們要盛一碗這樣的飯,並放上幾塊煮好的臘肉,先給牛吃,然後人才能吃。不管農活多繁忙,這天,耕牛都免除勞役,小孩清早就把牛放出欄,送到綠草如茵的山崗、牧場;老人告誡不準揮鞭打牛群,讓牛自由自在地度過生日。欄內清除糞便,撒上石灰,做到欄乾草足。有的采割新鮮草料飼養耕牛;也有的用鹽水淋濕草料餵養;富裕的農戶,泡製甜酒或雜糧酒,或者在酒里敲幾個雞蛋,用竹筒灌餵耕牛;有的用篦子梳去牛虱,用茶油塗傷口,做到精心護理,保持耕牛強健的體魄和持久的精力。至今,滇南地區不少地方,每到這一天還有吃馬飯的習慣,所不同的是,他們照常犁田耕種。

土家族牛王節

分布地區

湘西

節日內容

四月初八是湘西土家人的牛王節。石柱等地的土家人建有牛王廟,在四月十八日過牛王節,還辦牛王會,屆時要唱牛王戲,以示消災,求得牲畜興旺。土家人過牛王節讓牛休耕,並餵給它精美的飼料。土家人感激牛為人類豐收辛勤耕耘,並為它立祠祭祀。

來源傳說

傳說天湖旁有一頭因犯天條被玉帝罰下凡間受罪的神牛,它被土家族青年捨命渡天湖的精神所感動。一天深夜,它潛水偷渡過天湖,進入仙谷田裡一陣亂滾,讓身上粘滿了穀粒,但在潛回時身上的仙谷被水沖走了。幸好,神牛鼻子尖尖上和耳朵里還有幾十粒仙谷沒被沖走,它把谷種送給了當地的土家族、苗族人。從此土、苗人民有了谷種,年年五穀豐登,過上了好日子。但神牛卻因身受重傷和苦累,死於農曆四月初八,土、苗人非常悲哀,他們將神牛按照安葬土、苗老人的儀式進行了厚葬。並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這天,給所有的牛披紅掛彩,用最最隆重的禮儀來祭奠神牛。由此形成了“牛王節”。
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這裡的土家族、苗族人民都靠捕獵野獸和採摘野果度日,長年身受飢餓的威脅。寨子旁邊有一個天湖,據說天湖那邊種有金燦燦的仙谷,人們對於能吃到天湖那邊的仙穀米非常嚮往。但天湖深而無際,波濤洶湧,無法渡過。為了生存,一些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紮起木排想渡過天湖去盜仙谷,可總是一去不歸,葬身湖底……土家山寨的強壯小伙子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孤寡年幼者,只能在飢餓和野獸的威脅中苦苦掙扎。

節日時間

各地土家族都有一個重要節日——牛王節,牛王節選擇四月初七、四月初八、四月十七日、四月十八日等不同的日子,因地區而異。

苗族牛王節

分布地區

湘西

節日時間

每年的4月8日

節日內容

在這一天裡,農民家裡的牛都放假一天,祭祀牛神,在湘西鄉民的生活里,牛是最為忠實的夥伴。放牧幾乎是每家每戶都要做的事情。湘西農家孩子小的時候,幾乎沒有不放牛的。
早期階段,人們為了生存,經常同各種動植物打交道,人與它們的關係非常密切。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用萬物有靈的觀念去看待周圍的一切,把某種動植物當成自己的祖先,或者把它們看成與自己氏族祖先有著某種血緣關係,並賦予它以某種神秘的意義,於是就產生了圖騰崇拜。苗族的圖騰崇拜中,牛是主要的一種。

相關傳說

關於牛的來源,《尋牛歌》里是這樣敘述的:太古的時候,天王派太子向人類傳話:“你們一天洗三次臉,吃一頓飯”。哪曉得太子半路上把原話給忘了,把話錯誤地說成:“你們一天吃三頓飯,洗一次臉”。隨著人間人口的不斷增加,糧食不夠吃了,就鬧到了天上。天王對太子說:“是你把話說錯了,現在人間鬧饑荒,攪得上面不得安寧,只有讓你到下面變牛給人們拖耙拉犁,幫助他們勞動。順便給你帶些書去看,以後每到古歷四月初八,你就轉回到天界來休息一天。”於是,太子就下凡去做牛。他在下凡的途中,不小心把書吞進了肚子裡,所以,現在的牛要反反覆覆地咀嚼食物。
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苗族在遠古時候就已經和牛打交道了,並且還能馴服牛來犁田,牛成了苗族先民的忠實夥伴。根據當時人類的思維特點,正是崇拜心理產生的興盛時期,而牛具有人所沒有的大力氣,能為人拉犁帶耙,是先民們賴以生存的動物,也就自然成了苗族人崇拜的對象。農曆四月初八,民間還有祭祀牛神的儀式。主人家要給牛過生日,給牛梳洗,為牛披紅掛綠,並做好烏米飯放在牛欄里祭祀牛神。

大力寨牛王節

分布地區

南部縣玉鎮鄉大力寨周邊

節日內容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來自西充縣、鹽亭縣等縣市的上萬名民眾聚集於大力寨,共慶牛王節。大力寨山頂上有一尊高約8.8米的紫銅牛像,人們大多在它背後的牛王廟裡祭拜牛王。祭拜牛王的祭品主要是大紅公雞。通常的程式是,祭拜者將公雞雙腳捏住,高舉過頭頂膜拜三下,然後用指尖掐破雞冠,滴血在地即為祭拜完畢。以往,人們通常用一把彎刀抹雞脖子,通過宰殺公雞血祭牛王。
除了公雞祭拜牛王外,一些人還燃放火炮,焚燒香燭進行祭拜。大力寨牛王節的主打娛樂節目毅然是唱大戲。所謂大戲,就是傳統的川劇表演。表演的節目大多與農耕有關。

來源傳說

唐末宋初,老百姓為逃避戰亂搬遷到這裡依山建起房屋。由於耕牛力大,耕種莊稼十分賣力,人們便在山腰上修建了牛王廟進行祭拜。清初,有一年農曆三月十八,白蓮教組織教徒攻打大力寨時,戰馬患上瘟疫,村民們認為這是牛王菩薩暗中相助,遂開始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這天,舉行為期3天的“牛王會”。如今,祭拜牛王的程式簡化,已經演變成人們開展民俗活動與交流的形式,並延伸為公雞交易盛會。

節日時間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