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關緊閉

牙關緊閉

牙關緊閉為一種臨床症狀,表現是上下牙列緊密閉鎖,不能啟動,以致患者不能開口,攝取食物以及說話極其困難,屬中醫“口噤”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牙關緊閉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口噤”病因病機,二、治療,三、辨證論治,四、外治法,五、預防與護理,六、“牙關緊閉”針灸治療,

概念

牙關緊閉是指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的不能開口或開口度很小。

解讀

牙關緊閉是一種臨床症狀,在日常生活中絕非少見,屬祖國醫學“口噤”範疇。其主要臨床表現是上下牙列緊密閉鎖,不能啟動,以致患者不能開口,攝取食物以及說話極其困難,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牙關緊閉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機制較為複雜,及時作出診斷和鑑別,對根治病因、解除患者痛苦極為重要。
口噤不開指以頷頰部疼痛、張口受限為特徵的一種病證。《內經》稱為頰痛或頷痛,至隋代《諸病源候論》始有此病名:“諸陽經為風寒所客,故口噤不開也。”《普濟方》專列有“齒噤”一節。現代西醫學所稱之顳下頜關節紊亂症,相當此證。

中醫套用

一、“口噤”病因病機

多因風寒濕邪,侵入三陽經絡,引起筋急口噤;或因溫熱入里,壅盛於氣分或引動肝風引起口噤;或因溫病後期,陰液耗傷,筋脈失養,發為口噤;亦可因痰氣鬱結,閉塞清竅或夾風竄絡所致者。此外,金瘡跌仆,損皮破肉,或瘡瘍潰後,風毒外乘,陽明拘急也可發為口噤。

二、治療

口噤多與項強、神昏、不語、抽搐、痙攣等同時發生。內傷、外感均可引起,且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三、辨證論治

1、外感風寒
主症:張口不利,兼有惡寒,頭痛,項背強直,無汗或有汗,舌苔白,脈浮緊或浮數。多為表證。
治則:驅風散寒
處方:玉真散、五虎追風湯。
常用中藥: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薑、瓜蔞、大棗。
2、里熱壅盛
主症:口噤不開,伴有面紅目赤,口唇乾焦,發熱或壯熱,二便秘澀,甚至四肢攣急,角弓反張,舌紅苔黃而燥,脈弦數或沉數有力。多為實證。
治則:清熱瀉火,解毒涼血。
處方:鎮肝熄風湯,清熱熄風湯,鉤藤飲。
常用中藥:石膏、知母、粳米、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蘆根、黃芩、梔子、生地、水牛角、黃連、梔子、桔梗、赤芍、玄參、丹皮、鮮竹葉、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甘草。
3、陰虧血虛
主症:口噤咬牙,伴有頭暈眼花,心煩不寧,或有發熱,心慌氣短,四肢搐搦,舌紅無苔,脈沉細而數。
治則:滋陰養血熄風
處方:大定風珠、阿膠雞子黃湯。
常用中藥:五味子、白芍、牡蠣、鱉甲、龜板、地黃、白芷、麥冬、阿膠、麻仁、炙甘草、五味子、雞子黃。
4、氣鬱痰壅
主症:牙關緊閉,張口不利,或兼暈厥、四肢抽搐,或全身僵直,喉中痰壅,呼吸喘促,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滑。
治則:理氣開竅豁痰
處方:牽正散、導痰湯。
常用中藥:半夏、橘紅、赤茯苓、炙甘草、枳實、天南星、生薑。
5、外傷風毒
主症:牙關緊閉,口噤項強,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甚者角弓反張,或惡寒發熱,苔白膩,脈弦。
治則:鎮痙祛風
處方:玉真散合五虎追風散
常用中藥:防風、天南星、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

四、外治法

1、馬齒莧,搗碎取汁塗之。
2、藜蘆、鬱金為末,吹鼻取嚏。
3、皂莢、乳香、黃芪、防風煎湯熏洗。
4、烏梅、冰片、生南星研末擦牙。

五、預防與護理

1、預防傷風感冒,避免風寒侵襲。
2、發熱多飲開水,忌食辛辣炙煿、膏粱厚味。
3、熱病期注意休息,防止勞累。
4、勿暴飲暴食,孕婦乳母尤應注意。

六、“牙關緊閉”針灸治療

1、風寒外客型
治則:祛風散寒,舒筋通絡。
操作方法:可取聽宮、頰車、下關、合谷、翳風等穴,採用瀉之手法如掐、按、揉法施術。由於本型系風寒外襲面部三陽經筋所致,取手足少陽之會翳風與足少陽經穴聽宮、足陽明與少陽之會下關、足陽明經穴頰車,以疏散面部三陽經筋之風寒,通調局部之氣血,解經筋之攣急,是為主穴;配合谷(手陽明之原)以加強疏風通絡、開噤止痛之功。
2、厥氣上逆型
治則:疏肝理氣,舒筋通絡。
操作方法:
面部穴位可取聽宮、上關、下關、頰車、翳風等穴,採用平補平瀉之按、摩、揉法施術。聽宮、上關、下關、頰車可舒筋活絡,調和局部之經氣;因本型多系七情太過、氣機失調、逆亂上逞所致,故下肢和上肢部可取太沖、陽陵泉、外關、列缺、合谷等穴,採用強刺激之掐法、按法、揉法。因足厥陰之俞、原穴太沖與足少陽之合穴陽陵泉可瀉肝膽之氣,使厥逆之氣下降,俾面部經筋免受其擾;陽陵泉又屬筋會,更有舒筋之功能;外關為手少陽之絡,別走厥陽,可增通經絡、疏氣滯之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