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嬰依戀

依戀是指嬰兒與成人( 父母或者重要看護人) 之間的情感聯結,它是兒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 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關於依戀,心理學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歷史,但研究者往往重視母親的作用,而對父親與孩子間關係的研究從二戰後才開始興起。由於二戰中大批男性失去了生命,西方社會逐漸重視起父親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並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創造了“父嬰聯繫”的概念。大量的研究證實,嬰兒不僅能和母親形成強烈的依戀關係,對父親也具有明顯的依戀情感,而且父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父嬰依戀
  • 外文名:Father infant attachment
  • 定於:指嬰兒與成人之間的情感聯結
  • 研究時間:二戰後才開始興起
英文:,概念,父嬰依戀因素的研究,父親參與與嬰兒依戀,照料的質量與嬰兒依戀,父親的內部工作模式與嬰兒依戀,父嬰交往的獨特性與其依戀關係,父嬰關係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影響,對兒童人格、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對兒童的道德和行為的影響,對兒童生理的影響,教育啟示,樹立良好的榜樣,創造健康穩定的家庭環境,

英文:

Father of infant attachment

概念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父嬰交往在嬰兒心理發展中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具有母嬰交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嬰交往與母嬰交往有許多不同之處。父親與嬰兒交往更多的是遊戲,常常愛玩把嬰兒高高的舉起、來回悠等較為激烈的、帶有刺激性的身體運動方式。因此嬰兒想玩兒時更多的會選擇父親,因為他們對父親的遊戲更感興趣。而母嬰交往主要是生活照料、言語交流和玩具遊戲。因此,父親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是重要的遊戲夥伴,是重要的依戀對象;對嬰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一般來講,父親具有堅毅、果敢、自信、獨立、富於挑戰精神和敢於冒險精神以及寬厚、大方、熱情的個性特徵,是嬰兒學習和模仿的榜樣,無形中滲透於嬰兒的精神生活中。早年失去父親的孩子,有的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此外,父親對嬰兒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豐富和提高嬰兒社交經驗和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激發想像力、培養動手動腦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發現,父親與嬰兒的交往數量與嬰兒的智力正相關。
寶寶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共同的呵護,二者缺一不可。做一位合格稱職的爸爸,給寶寶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發展,人格更加完善,能夠勇敢、從容的應對人生的挑戰,是每個嬰兒發自心靈的呼喚。

父嬰依戀因素的研究

父親參與與嬰兒依戀

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參與程度影響著父嬰之間的依戀關係。倘若父親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與嬰兒的互動中,嬰兒則會對其產生更多的喜愛情感,對其產生依戀。Rose Parke在總結了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把影響父親參與的因素歸為五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非正式的支持系統因素、機構影響、文化因素。3其中,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在個人因素中,倘若進入父親角色的時機成熟,父親就會更多地與孩子互動;父親越喜歡孩子,越會進行較多的參與行為。此外,有的父親也會根據孩子的性別採取不同程度的參與行為。在家庭因素中,夫妻關係的良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父親的參與行為。有研究發現,婚姻質量更有可能影響父嬰關係而非母嬰關係。貝爾斯基與他的同事觀察了父母與其1、3、9個月嬰兒的關係,他們發現父親角色的質量與婚姻關係呈正相關。

照料的質量與嬰兒依戀

弗洛伊德曾強調餵奶情境對依戀發展的重要性,但是謝弗和愛默生的研究發現,嬰兒也會對從未參與過育兒活動(如餵奶和換尿布)的人產生依戀,而且相對於有較多育兒活動的人而言,嬰兒更會對那些能敏感察覺其狀態並及時對其哭笑做出反應的人產生偏愛。那么,父親在照料孩子方面是否具有敏感性呢?大量的研究證實,父親能對嬰兒的信號作出積極、關切、有效的反應。

父親的內部工作模式與嬰兒依戀

內部工作模式是指個體對自我和他人及人際關係的一種認知表征,它引導個體去思考自己得到的對待和關注、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怎樣形成親密關係等,它形成於照料者和嬰兒的互動中,對依戀關係具有重要影響。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的父母有積極的內部工作模式,會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會以父母為安全基地,去外界進行積極的探索活動。4與孩子建立不安全型依戀關係的父母將自己童年時與父母交往的經歷組織成內部工作模型,會誤解孩子的需要,或對孩子的需要只作出有選擇的回應。比如迴避型父母容易忽視、打消或拒絕孩子尋求親近的需要,這樣會減少孩子的探索行為,並削弱父母自身對依戀的感受。
有學者研究了父親的內部工作模式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影響,Hazen Nancy L等人通過對274對父親和他們8~10歲的孩子進行調查,發現有積極的內部工作模式的父親更容易與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孩子也往往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學業成績。

父嬰交往的獨特性與其依戀關係

有心理學家認為,在養育嬰兒所發揮的作用中,父親和母親一樣有能力且重要,但是父親與嬰兒的交流與母親與嬰兒的交流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主要表現為三點:
(1)在交往內容上,父親更多的是與嬰兒遊戲,而母親則不僅與嬰兒遊戲,更多的是照顧嬰兒。
(2)在交往方式上,母親更多採取言語交談和身體接觸的方式,而父親更多選擇身體運動的方式,如把嬰兒高高舉起、來迴蕩等。
(3)在遊戲性質上,母親與嬰兒的遊戲大多是視覺的,而父親與嬰兒的遊戲通常是觸覺的。而且,父親與嬰兒的遊戲總是與刺激嬰兒、提高嬰兒的興奮性密切相連,常會逗得嬰兒“咯咯”大笑。
可見,在與嬰兒的互動中,父母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父親更多的是與孩子遊戲,而母親則更多的是照料孩子,正如Paquette的研究發現,嬰兒對父母的依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情境,比如,嬰兒傷心或恐懼時最依戀母親,而在遊戲時最依戀父親。

父嬰關係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影響

性別角色是指兒童形成與自己的生理性別相同的社會價值期望的性別認識和性別行為的過程。研究者認為,在孩子性別角色及行為的發展中,父親的角色比母親的角色更有決定性。研究發現,高度男性化的男孩,其父親在獎懲的寬容和限制上是果斷並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親在家裡較軟弱而母親具有支配性,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別同一性的形成更容易受到嚴重傷害,男孩會表現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徵。對於女孩的女性化發展,則不僅與父親的男性化有關,還與父親對女兒模仿母親、參與女性活動的讚揚有關,而與母親的女性化發展無關。

對兒童人格、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父親身上具有獨立、自信、勇敢、堅強等積極的個性特徵,兒童會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和模仿。因此,父親對於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陳小萍對父親缺失下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研究,發現父親缺失對留守兒童的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與完整家庭的女童相比,父親缺失的留守女童更加謹慎,更加成熟,想問題更加周到;與完整家庭的男童相比,父親缺失的留守男童表現出更多的冷漠、孤獨、不合群。

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

由於父親自身的特點及其與兒童互動的獨特性,兒童從父親那兒得到的認知上的收穫與從母親那兒得到的收穫是不完全相同的。兒童從父親那兒可以學到更豐富、更廣闊的知識,並能通過各種遊戲活動逐步培養動手操作能力,豐富想像力,培養思考和創新意識,發展求知慾和好奇心,從而促進自己的認知發展。
關於父親參與對兒童學業成績和行為問題的影響,西方學者做過較多的研究,一般認為,父親在兒童良好的學業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那些由母親撫養孩子的單親家庭中,父親的缺失是孩子幸福感低和學業成績差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有研究表明,那些父親參與量很高的兒童顯示出對數學有興趣,並且容易取得高分。另外,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學習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取得成功。

對兒童的道德和行為的影響

父愛缺失對孩子最常見的影響就是易出現“父愛缺乏綜合徵”,有此症狀的孩子的主要特點有:過分怕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等。德、日兩國的兒童心理專家聯合對兩國的3000多名兒童進行了一項專題調查,發現兒童缺乏父愛時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出現“父愛缺乏綜合徵”,而且此症狀對於男孩的影響更為嚴重,男童出現此症狀的可能性要比同齡女童高1倍。
一些研究在比較的基礎上發現,父愛對某些特殊發展問題如行為問題、品行不良問題及物質濫用等方面要比母愛更有預見性。Chen等人在一項歷時兩年的研究中發現,兒童同伴間的攻擊行為與父親的溫暖呈負相關,而與母親的溫暖卻不呈現相關性。1962年,Andry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品行不良的青少年感覺被父親拒絕,但沒有感覺被母親拒絕。Campo和Rohner在1992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不同種類毒品吸食者在吸毒以前的青少年時期都感到較多的父親的拒絕,並感到了母親“愛的收回”,但其影響程度不如父親。另外,Priffner等人對相關的56 項研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來自離婚家庭的孩子比來自完整家庭的孩子表現出更多不良的行為(身體攻擊、犯罪、偷竊、喝酒、吸菸)。

對兒童生理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父親的缺失都會造成青春期的提前(例如,月經提前或嗓音的變化),但是沒有證據表明母親的缺失或者繼父的缺失與孩子青春期的提前有關。Anthony F.Bogaert的研究表明,與父親關係特別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遲於那些與父親關係一般或關係不太好的女孩。

教育啟示

1. 應提高互動質量  嬰兒一出生就處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成人與嬰兒的互動方式直接影響嬰兒的依戀情緒。以往的研究更注重母親的餵養方式及其與嬰兒的互動,但研究者後來發現父親的參與程度及互動質量也會影響孩子的依戀安全性。因此,父親也應提高育兒活動的參與度,妥善安排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研究表明,父親在照料嬰兒方面也同樣具有能力,他們也能敏感地察覺到嬰兒的需要,並給予及時的滿足。因此,父親應該多關注孩子,敏銳地發現孩子發出的各種信號,並給予及時、恰當的回應。比如,當孩子哭了,應根據哭聲了解他們的願望和要求,並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如微笑、交談等。當然,父親更多地還是以遊戲的方式參與同嬰兒的互動,這就需要父親多與孩子進行各種遊戲,在遊戲中誘導嬰兒的積極情緒,給嬰兒帶來快樂和滿足,使嬰兒從中得到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的信心和自信,讓嬰兒成為心理功能完備的人。

樹立良好的榜樣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嬰兒的行為方式主要是通過對周圍人的行為進行模仿形成的,而模仿主要針對榜樣的行為。父親是孩子小時候最大的榜樣,父親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都是高大且智慧的,孩子會對父親懷著崇拜和敬畏的情感,因此,父親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行為發展。如果父親能以積極向上的方式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能積極察覺周圍人的需要並給予幫助,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係,這些積極的行為方式會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其模仿父親的行為,與同伴積極主動地交往,建立友誼。

創造健康穩定的家庭環境

正如研究所發現的,良好的夫妻關係對父親的參與行為和嬰兒的依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為家長的父親,應認識到保持和諧的夫妻關係的重要性。首先,應努力保證家庭結構的完整性,無論母親缺失還是父親缺失,都會造成孩子依戀關係的中斷和依戀方式的改變,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其次,應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和教養方式,多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避免懲罰和責罵,這在無形中會影響孩子的處事態度。最後,應創設尊重、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使孩子生活在一個輕鬆、平等、溫暖的家庭環境中,從而更好地成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