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前社區

營前社區

營前,是福州長樂區的門戶,位於長樂西境,閩江下游南岸,與馬尾羅星塔遙遙相對,是營前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羅長高速公路長樂出入口就設在營前,上洞江流經營前港直入閩江,社區面積約3.9平方公里,為長樂的視窗,是長樂著名的僑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營前
  • 別名:瀛洲、瀛前、營田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政府駐地長樂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201
  • 地理位置:長樂東南沿海
  • 面積:3.9平方公里
  • 人口:13000人
  • 方言:閩東方言福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伯牙潭、瀛洲寺、狀元墓、陳謹故居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長樂站
  • 車牌代碼:閩A
簡介,地名由來,人文歷史,古代名賢,名勝古蹟,人物事跡,人口概況,人口,民族,

簡介

營前東鄰湖裡、長安村,西接岐頭居,南靠峽漳一級公路,北連海星居,傍山臨江繞“金牛山”向外發展。其區位優勢明顯: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峽漳公路、福泉高速公路和羅長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水路航道十分通暢,上洞江流經營前港直入閩江。優越的地理和交通條件,給營前社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營前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眾多。古蹟有:“陳、林、鄒”三個宗祠、伯牙潭、瀛洲寺、白馬孚佑王廟、陳謹故居、陳謹紀念堂、玉壺山公園等。“早稻變秫(糯米)”等有關陳謹狀元的傳說,“模範村”與黃展雲的事跡,至今仍廣為流傳。

地名由來

古時,營前四面環水是個島嶼。相傳,仙人曾常在此聚會(古有“八仙岩”一處)。遙望營前甚似潮盈則山浮的浮峰山,時隱隱若現於霧靄中,景色綺麗、風光迷人,猶如傳說中的東海仙山——瀛洲,前人便名此島為瀛洲。其江邊建一寺廟遂稱“瀛洲寺”。一千多年前,即宋朝以前,所在的村落就喚作瀛前。陳氏族人“營田陳”入遷後,亦稱之為“營田”。營”與“瀛”諧音,便改“瀛”為“營”,村居遂名之“營前”。
另一種傳說,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至隆慶元年(1567年)年間,營前一帶屢受倭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屯軍此地,追擊倭寇。為紀念戚家軍軍紀嚴明、淳樸勤勞和移風易俗的事跡,稱上洞江營前流域為光俗里。村居因兵營駐紮此地,因此名之“營前”。

人文歷史

古代名賢

陳謹狀元
陳謹(1525年—1566年),字德言,號環江。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詩經應壬子科鄉試中舉。翌年會試第22名,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即葵醜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命冊封藩府,授命後因病逾期落職,被外放任惠州推官。翌年因治理地方政績卓著,經徐階提攜升任南京太僕寺丞,不久改任尚寶司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轉授南京國子監司業,後遷右春坊中允
陳謹狀元陳謹狀元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會試同考官時,其父病故,丁憂家居守制三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福州“三衛”兵卒因索餉作亂,抄掠城台官宦、豪富人家,也擾及陳謹府第。家丁為制止侵擾與兵卒相毆,陳謹見此情出門解勸,因衰絰在身無威儀,混亂中為亂梃所傷,臥病月余辭世,年僅42歲,葬於營前洞頭山麓。
陳謹病故後,給事中岑用賓以“威令不行於士卒,白晝大都戕害近臣,宜罷道昆、治驕卒,以正法紀”奏劾福建巡撫汪道昆。朝廷特降旨罷汪道昆職,令巡撫陳萬言捕首惡把總曹一麟等人,但曹一麟聞風逃走,無處緝捕。由於陳謹在任時,對嚴嵩擅權橫行常表不滿,參與彈劾奸相嚴嵩“十惡不赦大罪”,嚴嵩懷恨在心,曾千方百計阻擾其加官進爵。因此,官府沒盡力辦案,緝捕之事就不了了之。
陳謹為人忠直不阿,廉潔愛民。平時其除公務外,多閉戶研讀,不輕交結,不受人財物。陳謹的殿試策對溫厚平實,議論時事不偏不激,文筆溫潤醇雅,深受會試主考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徐階的賞識。任史官時,朝廷封贈慶典,典制誥敕,多出其手。主要遺著:《內制奏》、《國子講章》、《陳中允詩文集》、《環江遺稿》等。
陳謹有子名一愚,應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貢士,廷試中式,授漳州府學訓導。陳謹病逝於南園。其在任時,曾在茶亭洗馬橋舊屋之東置別業,築“南園”。逶迤里許,戶外有岡阜三石,森立如筍。現南園已廢,舊址在今存山頂(原閩江鎖廠),被民居所圍,但尚可見三石一字排開,石上有一樹,周圍有兩株榕樹,樹仍巍然挺立鬱鬱蒼蒼。

名勝古蹟

伯牙潭,與羅星塔隔江相對,背鄰浮峰山,有高山流水之音,故以伯牙名之。為六里四景之一,標為“瀛洲環碧”。有龍窟、觀音岩、鯉魚石、木魚潭、蝙蝠洞諸勝。“伯牙洞”後甬道曲折迂迴,古有錯落有致的亭台樓閣。登上浮峰山,山上林木繁茂,滿眼蓊鬱蒼翠;俯瞰閩江,波光粼粼、帆影點點,令人無限遐思,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伯牙潭江邊處有橫江渡,可通馬尾福州,往來者不絕如縷。海關建築宏敞,江心多停泊海船,入夜船燈照耀尤若滿天繁星,風景殊佳。岱峰李永選《伯牙潭》詩云:“如此江山似畫圖,潮來潮去與雲俱。潭傾岸側濤聲壯,欲問中流砥柱無?”“流水高山獨賞音,松間小憩豁胸襟,煙含龍窟如將雨,何日飛騰化作霖?”“浪花雪白滿江風,遙望青洲一塔嵩,山近海門秋欲早,相逢途次客匆匆。”“搖搖潭影水泠泠,浦漵輕舟向晚停。小塢蘆漪塵不受,漁家倨傲欲忘形。”
陳謹故居,位於營前江墘鋪文筆峰麓,營前陳氏宗祠左側近處。陳謹故居為陳謹出仕前主要生活與成長之居所。據傳,陳謹就出世於此居右後廂房。十六世紀中葉,陳謹出仕後,其父陳伯亮因避倭患,才舉家遷往福州洗馬橋東的南園。
陳謹故居建於11世紀,為七柱四扇三間大厝。廳寬5.8米,兩邊廂房寬7.6米,前埕深5.6米,廊深2.6米,廳深6米,後廳深5.8米,後廊深1.2米,後埕深3米。原為陳氏壽房祖廳,俗稱“公婆廳”。屬典型明代建築風格,梁、柱粗大。前廳有六扇高3米的大門,門檻高一米。後廳左右各有一扇門,中間為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龕。
陳謹墓,位於至德里洞頭山麓,俗稱狀元墓。陳謹墓占地數畝,規模宏偉,四周草木蔥蘢,藤蘿遍地,有山徑通往烏龍江畔。在花崗石桌後壁上鑲著一塊潔白如玉的大理石,鐫刻著由徐階撰寫的墓志銘,贊其“器識純粹,致力學部,為閩士之光”。惜年代久遠,字跡剝落,有多處文字無法辨認。墓埕前碩大的花崗石橫欄,刻有“淵渟岳峙”四個大字。由三塊石板鋪成的寬闊墓道旁矗立著長樂籍當代書法家鄭述信手書的一塊神道碑,上鐫:“明翰林院修撰惠州府推官南京太僕寺丞國子監司業右春坊中允陳公環江神道。”公元2001年,陳謹墓被列為長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謹狀元墓陳謹狀元墓
瀛洲孚佑王廟,鄰伯牙潭處。始建於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修。為“瀛洲八景”之一,陳謹狀元標之為“白馬鐘聲”。
據傳,白馬孚佑王為漢代閩越王騶郢第三子騶寅,曾在長樂十七都除惡豹,又到鱔溪除巨鱔,人鱔俱休。當地人民紀念白馬三郎為民除害獻身精神而建廟。瀛洲孚佑王廟毀於抗日戰爭時期,只留破舊遺處,現瀛洲孚佑王廟為1990年重建。
玉壺山公園,位於營前居中心處,與浮峰山相對的一個山丘。其形似如一隻橫臥的葫蘆,前人美其名為玉壺山。山頂有三塊巨石重疊於懸崖峭壁之上,叫三台石。三台石為“瀛洲八景”之一,標為“三石垂青”。近處有狀元帽,昔有石舫景點等。
三台石,《閩侯縣誌》云:“相傳石自武夷飛來”。這三塊岩石形狀各異,上面兩塊是鑼鈸,底層一塊是木魚。北麓原有八仙岩一處,岩石表側有天然八仙浮雕像,形跡甚肖。亦為“瀛洲八景”之一,標為“八仙留跡”。相傳,每當雨夜更深人靜,八仙岩就會響起悠揚的笛聲,頃刻,三台石上的鑼鈸聲、木魚聲也隨之而響,似乎在合奏著奇妙的人間神曲。
昔日玉壺山,每逢陽春三月,山上一片蔥綠,到處蜂飛蝶舞,偶見牧童仰臥於三台石上,靜觀天際白雲飄忽。不時讓人頓生“青鸞脈脈西飛去,海闊天高不知處”之感。現玉壺山建有亭台樓宇,已闢為公園,供人們遊覽晨練。

人物事跡

黃展雲( 1875年1月15日-1938年7月16日),字魯貽,筆名:魚頭。清光緒元年十二月初八黃展雲出生於福州市三牧坊(後遷福州倉山忠廬),祖籍福建永福(今永泰縣)白雲鄉。
黃展雲遵循孫中山先生“地方自治制” 的建設方針,“向鄉村去直接和民眾接近”,試驗推行各項農工政策。其目的是改革農村政治,發展農村經濟,分期實現三民主義
營前地處閩江下游,距福州水程三十餘里,有大小七十六鄉,共有9450戶,人口38425人。黃展雲認為營前地理交通便利,人口適中。因此,他決定選擇營前分縣區域為試驗場所,向省政府委員會提議:改營前為“模範村”,“模範村”成立後屬縣一級編制,歸農工廳直接管轄,直隸於福建省政府。1928年3月5日“營前模範村政府”正式成立。身為福建省政府農工廳廳長的黃展雲兼任村長。
當時,黃展雲在營前模範村“次第創辦學校,倡設銀行,建築新街(人稱“廈門街”),測量田畝,嚴禁菸賭,肅清停柩,興利除弊,移風易俗,民鹹頌之”。
黃展雲離職後,卒於漢口,為緬懷其功績人們遂在瀛洲寺前勒碑紀念,閩浙監察使題詞曰:“遺愛在民”,以彰其德政。

人口概況

人口

全區常住人口為7389人,其中共有家庭戶(在籍)2311戶,在籍人口6389人(截至2011年),其餘為外來和流動人口(含務工家庭人口),人口密度為3300人/平方公里。

民族

營前原本主要是陳、林、鄒三大姓(除少數移居小姓和經商人外)的集居地,均為漢族人口。由於外來和流動人口湧入,現人口中也有一些少數民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