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區(馬尾(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

馬尾區(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

馬尾(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尾區(古屬福州府閩縣)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區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宦溪鎮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複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岩為變質火山岩和花崗岩。馬尾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溫和多雨,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9℃,是夏日避暑休閒的好去處,境內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降雨量約1382毫米。地表水資源豐富,閩江年過境徑流量611.35億立方米。土壤有紅壤、潮土、風沙土、鹽土和水稻土等5種。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交接處,種類繁多,主要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榕樹、相思樹等。

2018年10月,馬尾區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和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尾區
  • 外文名稱:Mawe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羅星街道)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015
  •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福州市
  • 面積:276平方公理 
  • 方言閩東語福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羅星塔公園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福州站福州南站
  • 車牌代碼:閩A
隸屬,行政區劃,氣候特徵,民族構成,水資源及水文特徵,經濟狀況,綜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隸屬

唐乾元元年(758年),馬尾屬閩縣安仁鄉勝殘里;亭江屬閩縣晉安鄉合浦里,英嶼村、東岐村屬晉安鄉海濱里;琅岐屬閩縣晉安鄉海畔里。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馬尾屬閩縣安仁鄉永盛北里;亭江屬閩縣晉安東鄉合浦北里,時閩安為鎮建制,屬晉安東鄉合浦南里;琅岐屬閩縣晉安東鄉海畔里。元代,琅岐屬閩縣嘉登海曲里;馬尾、亭江隸屬不變。明萬曆八年(1580年),馬尾屬永北里;琅岐屬嘉登里,亭江仍屬江右里,閩安屬江左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尾屬馬江區上、下永北里;亭江分屬馬江區江右里,琯江區上、下合北里;琅岐屬嘉嶼區嘉登里。江右里改屬閩縣營前縣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馬尾地區屬福建東路道,閩縣、侯官縣合併後屬閩侯府。民國2年3月,閩侯府改為閩侯縣,馬尾地區屬閩侯縣。民國3~14年屬閩海道閩侯縣。民國22年12月至23年2月屬閩海省閩侯縣。民國24年屬閩侯縣第二區;民國31年屬鼓山區。民國33年10月,閩侯縣易名林森縣(1950年4月復名閩侯縣)。
1949年8月,馬尾、亭江、琅岐相繼解放後屬閩侯縣第三區。同年12月,琅岐劃屬閩侯縣第二區。
1952年下半年,中共閩侯地委、閩侯專署根據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決定,組建馬尾特別區(又稱閩江港口特別區),甲等縣建制,管轄範圍包括閩江口兩岸的鄉鎮,馬尾、亭江、琅岐和連江縣的琯頭、道澳、曉澳、百勝,長樂縣的營前、籌東、猴嶼、潭頭、梅花以及兩岸的水上船民。1953年6月復隸閩侯縣第三區公所。
1956年4月,馬尾區、琅岐區合併,成立馬尾區。同年6月,琅岐劃給連江,同年10月又歸回閩侯。1960年1月,馬尾鎮劃歸福州市,同年3月,升為縣級區。1961年11月,亭江、琅岐從閩侯縣劃歸福州市郊區。1962年1月,馬尾改歸福州市郊區。
1970年2月,琅岐劃歸連江縣。同年5月,馬尾再度建區,稱馬江區,亭江屬之。1975年5月,亭江劃歸福州郊區。同年12月,琅岐從連江縣析出,歸福州郊區。1978年2月,馬尾復歸隸郊區。1982年8月又置馬尾區為縣級行政區,直屬福州市人民政府。1995年11月24日,亭江、琅岐從福州郊區析出,統歸馬尾區。1997年底,馬尾區隸屬關係不變。

行政區劃

馬尾區現轄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羅星街道),共6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公理
行政區劃歷史: 1949年8月15~17日,馬江鎮、閩亭鎮、琅岐鄉相繼解放。是時,區公所址在閩安鎮,轄有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仍設33保。同年12月,馬江鎮、閩亭鎮劃為閩侯縣第三區,閩琅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為縣派出機構。1950年,境內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權。4月22日,第二區劃設1鎮6個鄉,第三區劃設2鎮8鄉。
1951年4月19日,民主建政重新劃鄉,區鎮設定不變,鄉區劃調整,二區為1個鎮8個鄉,三區為2鎮12個鄉。
二區轄閩琅鎮、文中鄉、雲龍鄉、後龍鄉、透上鄉、樂村鄉、鳳窩鄉、龍台鄉、三平鄉;
三區轄馬尾鎮、閩亭鎮、西洪鄉、象洋鄉、東岐鄉、閩前鄉、長安鄉、白眉鄉、君岐鄉、龍英鄉、快安鄉、馬協鄉、青洲鄉。
1952年8月15日,閩侯縣人民政府調整鄉轄範圍:二區閩琅鎮和樂村鄉合併為1個鎮,透上鄉和文中鄉合併為1個鄉,鳳窩鄉和龍台鄉合併為1個鄉,三區的東岐鄉和長安鄉合併為1個鄉。
1956年4月,琅岐區、馬尾區合併成立馬尾區,仍歸閩侯縣管轄。
1956年6月,琅岐劃歸連江縣管轄(同年10月又劃歸閩侯縣),馬尾區轄2鎮6鄉。
2鎮:馬尾鎮、亭江鎮;
6鄉:閩安鄉、白眉鄉、象洋鄉、東岐鄉、君竹鄉、和平鄉。
1958年8月20日閩侯縣人民委員會撤銷馬尾區公所,所屬的3個鎮11個鄉改為3個鎮:
馬尾鎮轄原有馬尾鎮和君竹、和平鄉。
亭江鎮轄原有的亭江鎮和閩安、象洋、東岐、白眉4個鄉。
琅岐鎮轄原有閩琅鎮和吳嶼、金砂、雲龍、解放(公婆)、龍鳳5個鄉。
同年,成立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區劃不變,成立3個人民公社:馬尾鎮人民公社、亭江鎮人民公社、琅岐鎮人民公社、仍隸閩侯縣。
1960年1月,馬尾鎮人民公社從閩侯縣析出,歸福州郊區行政辦事處管轄。同年3月,福州市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馬尾人民公社劃歸福州市管轄,並成立馬尾區人民委員會。1961年11月,亭江鎮人民公社、琅岐鎮人民公社從閩侯析出劃歸福州市管轄。1962年1月,福州郊區行政辦事處恢復。1963年6月,馬尾、亭江、琅岐均改設區公所,行政區劃歸郊區行政辦事處。區公所下劃為小公社:
馬尾區公所轄馬尾鎮人民公社、羅星塔人民公社、快安人民公社。
亭江區公所轄亭江人民公社、象洋人民公社、閩安人民公社、白眉人民公社、東岐人民公社。
琅岐區公所轄上岐人民公社、吳莊人民公社、海嶼熱門公社、三平人民公社、衙前人民公社、雲龍人民公社、金砂人民公社、龍台人民公社、鳳窩人民公社、下岐人民公社。
1966年5月,馬尾區轄15個生產大隊、108個生產隊,亭江區轄20個生產大隊、240個生產隊,琅岐區轄10個生產大隊、216個生產隊。
1970年2月,福州市郊區機構撤銷。馬尾人民公社、亭江人民公社與漁業公社組成馬江公社革委會,直隸福州市革委會,琅岐人民公社劃入連江縣,5月1日,馬江公社革委會改制為馬江區革委會。1972年1月,漁業公社劃歸福州市商業局水產站。1975年5月郊區機構恢復,亭江人民公社劃入郊區革委會。12月琅岐從連江析出,又劃入郊區,1978年2月,馬江區革委會撤銷,劃歸福州市郊區。
1982年8月26日,成立馬尾區人民政府,下轄馬尾人民公社、馬尾街道辦事處。
馬尾人民公社轄11個生產大隊:
快安大隊、上德大隊、下德大隊、胐頭大隊、青洲大隊、君竹大隊、上岐大隊、秋峰大隊、元豐大隊、彭珠大隊、深溪大隊;
馬尾街道辦事處劃為5個生產大隊和7個居委會,即:
羅星、羅建、新馬、中洲、六江等大隊和前街、后街、進步里、馬限、江山、船政、沿山等居委會。
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開,人民公社改為鄉,區劃不變。
1989年馬尾街道辦事處增設君岐居委會、福星居委會、閩漁居委會、濟安居委會。這時,馬尾區下轄:馬尾街道辦事處,5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委會,75個居民小組、48個村民小組。馬尾鄉人民政府,11個村民委員會,114個村民小組。亭江鎮,2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246個村(居)民小組。琅岐鄉,一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322個村(居)小組。仍隸福州郊區。
1991年3月,儒江村從郊區析出,劃歸馬尾鄉。同年10月23日,秋峰村和元豐村合為雙峰村;深溪人口平原移居,取消兩個村行政區劃。1994年6月,馬尾鄉撤鄉建鎮。
馬尾鎮轄快安、上德、下德、胐頭、雙峰、上岐、君竹、青洲、儒江等9個村委會。
馬尾街道增設1個培英居委會。1995年11月,亭江鎮、琅岐鎮從郊區析出,劃歸馬尾區,共設3鎮1街。12月15日,馬尾街道更名羅星街道,並進行區劃調整:
新馬村、六江村、中洲村從羅星街道析出,劃歸馬尾鎮。
江山居委會、前街居委會、后街居委會、進步里居委會、船政居委會從羅星街道析出,劃歸馬尾鎮。
青洲村、上岐村、君竹村、雙峰村從馬尾鎮析出劃歸羅星街道。
1996年1月,馬尾區的行政區劃:
亭江鎮轄牛項、東街、象洋、盛美、笏山、鰲溪、長柄、英嶼、長安、東岐、閩安、亭頭、白眉、前洋、康坂、東盛、香爐、西邊、洪塘等19個村委會以及亭頭居委會、閩安居委會等2個居委會;
琅岐鎮轄光輝、光明、農旗、星輝、勤耕、爭豐、勞豐、勞光、樂村、群星、星光、紅星、紅光、紅旗、東升、前進、勝利、義湖、旗峰、雁升、江濱、建興、挺進、高官、陳厝、後官、東岐、豐稔、鳳翔、勞榮、董安、南兜、後水、院前、勞團、東紅、建光、老勞光、龍台等39個村委會以及閩琅居委會。
馬尾鎮轄胐頭、上德、下德、快安、中洲、六江、新馬、儒江等8個村委會;
羅星街道轄青洲、上岐、羅建、羅星、君竹、雙峰等6個村委會。
1997年,馬尾鎮增設聯安居委會,羅星街道增設鳳洋居委會。亭江鎮、琅岐鎮部分自然村進行區劃調整,亭江鎮的牛項、香爐等村委會撤銷,琅岐鎮從39個行政村調整為26個行政村。至此,全區設1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人民政府,18個居委會,57個村委會,649個村民小組。其中:
羅星街道辦事處轄沿山、馬限、濟安、福星、閩漁、君岐、培英、建星、鳳洋9個居委會和上岐、羅建、羅星、青洲、君竹、雙峰6個村委會。
馬尾鎮轄江山、前街、后街、船政、進步里、聯安6個居委會和六江、中洲、上德、下德、胐頭、新馬、儒江、快安8個村委會;
亭江鎮轄亭頭、閩安2個居委會和亭頭、閩安、東盛、康坂、前洋、白眉、西邊、洪塘、東街、盛美、象洋、鰲溪、笏山、長柄、英嶼、東岐、長安等17個村委會;
琅岐鎮轄閩琅1個居委會和雲龍、龍台、光輝、農旗、星輝、勤耕、海嶼、群星、紅星、紅光、董安、南兜、後水、院前、光明、吳莊、勞團、東紅、建光、榮光、鳳窩、星光、爭豐、勞豐、樂村、勞光26個村委會。

氣候特徵

馬尾區地處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交界處,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9.3℃,年降雨量約1382毫米。臨江近海的地理條件,使區內冬不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
馬尾區四季劃分:3~5月為春季,6~9月為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區內四季具有溫暖濕潤、季風現象明顯、地形氣候多樣三大特徵。
區內四季溫暖溫潤,海洋性氣候明顯。春季陰濕多雨水,區內春季處於冬夏風轉換過渡季節,太陽輻射程度增強,氣溫迅速回升,月平均氣溫從12.5℃~14.1℃逐漸上升至25.1℃~25.8℃。冷暖空氣相互交綏,產生陰雨連綿天氣。季降水量在490毫米上下,約占年降水量的35%,春雨較多,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0.1毫米的雨日每月一般都在16~21天,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1%。季陰天日數平均81天,約占全年的30%左右,為一年中陰天最多的季節。
夏季炎熱多颱風,區內夏季盛行暖濕的偏南季風,副熱帶高壓北抬,氣候由陰濕轉為高溫炎熱天氣。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8℃上下,年極端最高氣溫多出現在7~8月份,極端最高氣溫超過40℃的時有發生。夏季長達4個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夏不酷熱,氣候宜人。同時區內夏季是強對流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颱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季降水量平均在470毫米上下,降水強度大,多暴雨和大風,≥50.1毫米的暴雨日數在22天左右。
秋季天晴日照足,區內秋季為夏季風向冬季風轉換的過渡季節,太陽輻射明顯減弱,氣溫逐漸下降,季平均氣溫為21.8℃。山區地帶比平原地帶降溫迅速。由於夏季風已逐漸退卻,冬季風尚未強盛,冷暖空氣交綏機會較少,故秋季以晴好天氣為主,降雨減少,天高雲淡,日照充足,季降水量在230毫米,季日照時數在450小時左右,為一年中晴好天氣最多的季節。
冬季少雨無嚴寒,區內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冬季風,降水量相對較少,溫度低,但無嚴寒。近年來出現暖冬現象。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在10.6℃。季降水量平均在150毫米上下,≥0.1毫米的雨日每月天數在6~16天,12月份降水量均在40毫米以下,為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月份。平均相對濕度在75%,是全年中的最小值,為一年中最乾燥的季節。

民族構成

漢、晉以來,聚居馬尾地區的除極少數先民外,多是中原入閩漢族的後裔。
清代,境內有極少數滿族人。
民國時期,馬尾境內基本上為漢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民國36年(1947年),全境總人口61101人。其中,漢族61099人,占總人口99.99%,滿族、苗族各一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全區總人口78563人,其中,漢族78548人,占總人口的99.98%,少數民族有滿族9人,苗族5人。
1953年,第一次普通調查。全區總人口76817人,其中,漢族76803人,占人口總數的99.98%;少數民族8人。1959年,全區總人口82632人,其中,漢族82572人,滿族1人,苗族59人。1961年,總人口80029人,其中,漢族79976人,占人口總數99.93%;少數民族有滿族1人,苗族47人,畲族2人。
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91931人,其中,漢族91808人,占人口總數99、87%;少數民族有滿族8人,回族3人,畲族4人,苗族90人,朝鮮族1人,共106人,比1961年增加2個少數民族,共56人。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境人口133651人,其中,漢族133465人,占人口總數的99.86%:少數民族174人,占人口總數的0.13%,有壯族、苗族、回族、滿族、侗族、瑤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9個民族,比1964年增加4個民族。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155862人,其中,漢族155543人,占人口總數的99.79%;13個少數民族總共318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0.20%;與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對比,除侗族、瑤族人口保持不變外,蒙族增加6人、回族增加51人、藏族增加2人、壯族增加13人、滿族增加14人、白族增加1人、土家族增加4人、畲族增加175人、布依族增加1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苗族減少121人,黎族、高山族各減少1人。
隨著開發區建設的發展,引進的各類人才增多,人員交流更加頻繁,少數民族人口隨之不斷增加。1997年,全區總共154956,其中,漢族154623人,占人口總數的99.79%;少數民族有蒙族7人、回族48人、藏族2人、苗族5人、白族1人、壯族23人、滿族26人、侗族3人、瑤族1人、土家族14人、高山族4人、畲族179人、布依族1人,13個民族總計314人。

水資源及水文特徵

馬尾區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區內閩江過境長度達37公里,年過境徑流總量達611.35億立方米。區內閩江支流有磨溪、馬鞍溪、水塘溪、雙頭溪、三合溪、上溪、水帶溪等14條溪流,河汊縱橫,形成網狀水系。這些溪流總平均徑流量達2.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較貧乏,只分布在山間各地、山邊等第四系鬆散層,屬鬆散堆積層孔隙水。同時,地下水還有基岩構造裂隙水、基岩風化孔隙裂隙水等類型,除琅岐島個別地區水質屬鹹水、半鹹水和山區地帶水質含氟鐵外,其餘水質均良好。
一、地表水
閩江是區內一級地表水系,可利用的淡水地表水資源豐富,特別是閩江過境長度達37公里,過境流量大,1950~1977年,年平均徑流總量171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達611.35億立方米。這部分淡水除閩江口受海水漲潮影響變為半鹹水不能飲用外,其它地段河水均可作為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水源。
區內閩江支流有磨溪、馬鞍溪、浩溪、上溪等14條,分布有較豐富地表淡水資源,按閩江流域徑流模數估算,這些支流年總徑流量達2.2億立方米,也可作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水源。
(一)閩江一級水系
區內閩江過境長度達37公里,江面一般寬度600~1100米,最寬4500米,最窄僅387米。據福建省水文總站1950~1977年觀測資料,閩江水年平均徑流總量1713立方米/秒,最大29400立方米/秒,最小196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為611.35億立方米。正常年景5~7月為汛期,水量占全年總水量51.1%,為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閩江水在洪水季節含沙多,年輸沙量748.5萬噸,年最大輸沙量2000萬噸,年最小輸沙量272萬噸。平均含沙量0.13公斤/立方米。河床沙粒屬細粒,平均粒徑為0.07毫米,羅星塔以下河沙粗化為中細砂,粒徑在0.4~0.51毫米。區內過境閩江與黃河對比,算得上江清如鏡,水質上乘。
(二)閩江二級水系
區內溪谷多,閩江在發育過程中受海潮頂托,於平原上擺動,形成網狀水系,港灣曲折,河汊縱橫。區內閩江支流分布廣且密,主要有14條溪流:東邊有雙頭溪、三合溪等3條,積雨面積15平方公里,流入康坂經閩安入閩江;西邊有磨溪、馬鞍溪、水塘溪等6條,積雨面積40平方公里,由快安等地入閩江;南邊有上溪、水帶溪等5條,積雨面積10平方公里,經君竹入江浦,繞紅山入閩江。這些溪流尚未進行地表水徑流量實測,除磨溪、浩溪、邢港等常年流水外,其他溪流均為季節性水流。區內溪流總平均徑流量按理論推算為6.98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達2.2億立方米,也是區內主要地表水資源之一,水質良好。
(三)其他地表水
區內較大淡水水庫有:興建於1959年的浩溪水庫,屬小(一)型水庫,庫容量131萬立方米;興建於20世紀70~80年代的亭江鎮燈籠里水庫、百籠水庫、新店水庫和琅岐鎮的幸福水庫等1座小(一)型水庫和3座小(二)型水庫,庫容量均在40萬立方米以上;1997年正在動工建設的白眉水庫。這些水庫均可解決區內部分城鎮居民和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水質良好。
二、地下水
區內地下水資源較貧乏,只分布在山間谷地、山邊等第四系鬆散層,可以利用的天然泉水、民井、管井型式開發利用供少部分城鎮居民用水,一般單井湧水量僅10~100噸/日,泉水流量0.1~0.9升/秒。在構造帶上的單井湧水量可達100~200噸/日。地下水主要有鬆散堆積層孔隙水、風化層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等3種類型。
(一)鬆散堆積層孔隙水
1.孔隙潛水
分布在區內閩江過境河段漫灘、沙洲,含水層岩性為沖積、沖洪積砂層、砂礫卵石層,含水層厚度8~25米,最厚達32米,水位埋深0.5米左右,單井湧水量1000~5000噸/日,地下水與閩江水為互補關係,水質良好,礦化度0.03~0.8克/升,PH值6.9~7.2,水質類型HCO3-CL-Na、HCO3·Cl-NaCa型水。
分布在儒江、青洲、亭江至長安及琅岐島平原區上部鬆散埋積層,含水層岩性為沖積中砂至細砂、風積細砂,含水層厚度8~18米,水位埋深1.31~2.60米,單井湧水量100~500噸/日,淺部含水層受江河水回灌補給和降水補給沖稀淡化,多為淡水,水質良好,礦化度0.07~0.69克/升,PH值6.05~7.15,水質類型為HCO3Cl-Na和ClHCO3-NaCa型水。下部含水層水質較差,多為微鹹水、鹹水,並且鐵、氟等含量超過飲用水標準幾倍至幾十倍。
分布山間谷地、山坡邊緣坡殘積碎石土層、泥質砂礫石層,含水層厚度小,僅3~5米,水位埋深0.61~2.22米,單井湧水量5~50噸/日,泉水流量0.1~0.5升/秒。有靠大氣降水補給、就近排泄之特徵。可作為分散鄉村百姓生活用水水源。該層水多屬淡水,水質好,礦化度0.13~0.60克/升,PH值6~7,水質類型HO3-CaMg型水。
2.孔隙承壓水
分布於快安、青洲、亭江至長安,琅岐平原區的下伏鬆散土層,含水層岩性為砂礫卵石層,厚度5.63~11.32米,頂板埋深24.97~55.87米,承壓水水位埋深1.56~3.15米。寓水性中等,單井湧水量500~1000噸/日,礦化度0.61~0.87克/升,琅岐島一帶該層水屬鹹水,礦化度7.25~14.31毫克/升,PH值6.7~8.0,水質類型屬Cl-NaClSO4-Na類型水,含鐵量達1.6~24毫克/升,超過飲用水標準的3~8倍,未經處理不能作為生產生活用水水源。
(二)風化層孔隙裂隙水
分布在低丘後地、山間坡地、谷地及平原區基岩面。含水層岩性為全風化、半風化花崗岩、火山岩及砂質、粘質碎石土類,厚度3~18米,多為潛水,平原區為承壓水。一般水位埋深1~2米,深者達3~5米,水量貧乏,湧水量10~50噸/日,但在江水補給條件較好地段,水量可達100~200噸/日,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江水。礦化度一般小於0.2克/升,平原區為0.2~0.8克/升,PH值5.80~6.90,水質類型為HCO3Cl-NaCaHCO3Cl-Na型水。
(三)基岩裂隙水
分布於境內所有地段,只是地下水埋藏富集條件不同,絕大部分山區含水層裸露地表,受大氣降水補給,以泉水形式排泄或人工開挖以淺井形式排泄,屬潛水;平原區深埋在第四系鬆散層和風化層之下,屬承壓水。泉水流量一般小於0.3升/秒,民井湧水量每日數噸。在斷裂破碎帶附近,富水性稍好,泉水流量可達1升/秒左右,平原區單井礦化度一般小於0.1克/升,平原地帶礦化度0.1~0.5克/升,多為含氟、鐵高的氟鐵水,PH值為5.5~7.0,水質類型為HCO3CL-Na、HCO3-Ca、HCO3-NaCa型水,琅岐島一帶受海水滲透補給地段屬半鹹水,礦化度1~10克/升,地下水類型屬HCO3CL-NaCa型水。

經濟狀況

綜述

2017年,馬尾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3.2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增加值272.4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5.1億元,增長2.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9億元,增長11.6%;固定資產投資353.8億元,增長1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3億元,增長13.9%;出口總額198.8億元,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3.1億美元,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28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46元,增長8.5%。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78.84億元,增長8.9%(如圖2),增速比2016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五大主導產業合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75.98億元,增長8.6%。雖然受到華映顯示轉型帶來的壓力影響增速有所下滑,但新興產業產值在全區工業產值中的比重繼續提高,對工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2017年61家先進制造企業、35家高技術產業、24家物聯網產業和27家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602.13億元、454.0億元、430.97億元和528.34億元,分別增長6.7%、6.0%、5.9%和4.4%,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61.5%、46.4%、44%和54%。分別比上年提高1.7、1.1、0.9和0.4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3.8億元,增長14.2%(如圖3)。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9.97億元,增長102.7%(如圖4)。187個項目投資完成投資177.3億元,增長13.9%;48個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176.5億元,在近兩個月新增房地產項目相繼動工的驅動下實現了14.6%的增長。“攻堅2017”行動在本年固投增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64個攻堅項目2017年共完成255.74億元,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比重高達7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