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長城

燕長城

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土城子鄉的高和,經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後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向東延伸,經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的西下窪,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後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長城
  • 性質: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
  • 屬性:長徼約125公里
  • 特徵:遼寧省阜新縣境內
概述,史記張儀列傳,地理位置,遼寧省境內,內蒙古境內,燕長城遺址,燕長城簡介,關於燕國,都邑的含義,起源,鼎盛,覆滅,西漢時期,

概述

燕居七國的東北部,國力甚強,版圖較大。燕東瀕大海,已是自然屏障,南接齊、趙,曾與秦、楚、晉合謀伐齊,大敗齊師,燕軍獨自追至臨淄城下,齊不敢犯燕。但是在燕的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騷擾,而西面則有秦國崛起,每有東進稱霸之心。其間雖然還有趙國相隔,但趙也常受秦的驅使犯燕,實為大患。為了防禦,燕便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以防胡和秦、趙。
燕長城燕長城

史記張儀列傳

易水長城,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作為一個說客,向燕昭王說:"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說明這時易水一帶已築有長城。張儀說六國連橫為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可知這一段長城修建的是用來防齊、趙,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的。燕易水長城的位置,《史記》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水也。"《水經注》寇水又記載:"寇水又東北,徑阿陵縣故城東 寇水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其他如像唐《元和郡縣誌》、《大清一編印志》等俱記載有燕易水長城的情況。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河北省易縣的西南,向東南經定興、徐水、安新、文安、任邱之間,達於文安縣東南,長約五百餘里。
燕長城燕長城

地理位置

燕東北長城即是位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的長城。這道長城的修築,歷史上有一段故事:起初燕國受到北面相鄰的東胡山戎的威脅,曾把一位有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送給東胡,以求暫時安定。胡人對秦開很是信任。後來秦開回來,發軍大破東胡,把東胡趕出一千多里以外。於是燕便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今遼寧遼陽),並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備東胡再度騷擾(見《史記·匈奴列傳》)。後人根據與荊軻共同刺殺秦始皇的秦舞陽是秦開的孫子推斷,當在燕孝王時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這是戰國時最後出現的一條長城。這一長城所經的地方,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行經內蒙古多倫、獨石等境,又東經河北省圍場縣、遼寧朝陽。現在這些地區還保存有燕長城的遺蹟。
燕長城燕長城
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土城子鄉的高和,經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後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向東延伸,經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的西下窪,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後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境內。通遼市境內燕長城段為夯土板築,殘高1米至2米,底寬6米至8米。

遼寧省境內

遼河套邊牆,[1] 《全遼志·邊防志》載,“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久之乃易以版牆,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至畢恭立邊後,將遼河套置於境內。”
正德初年(1506)李承勛巡撫遼東,“題請修築邊牆,自遼陽三岔河北,直抵開原,延亘五百餘里。”經過幾次修築,遼河套邊牆西自白土廠關順遼河西岸南下,經黑山縣東邊壕、台安縣大台子、六台子,至海城縣牛莊鎮西北越過遼河,再折向東北,順遼河東岸至開原、昌圖縣境,止於鎮北堡。由於這道長城向南繞了一個大v形,傍遼河東西兩岸而置,故稱“遼河套長城”

內蒙古境內

燕國修築的長城在內蒙古境內的共有3條:
第一條,即燕國著名將軍秦開卻胡後所築的燕北界長城。因燕北界長城行經赤峰市,亦稱“赤北長城”。
燕長城燕長城
第二條,修築時間晚於赤北長城,因它行經赤峰市南,故名“赤南長城”。赤南長城橫亘東西,與赤北長城大體成平行方向。赤南長城西起河北省圍場縣中部的夾皮川鄉邊牆村,由此東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經婁子店鄉,又東北行,過山前方,再東北行,沿山嶺進入赤峰市美麗河鄉,東過老哈河,而後進入遼寧建平縣境,從建平縣又進入敖漢旗,復進入遼寧省,由北票北部山區逶迤前行,然後進入阜新縣,全長600餘里。
第三條,是老虎山長城。老虎山長城,位於赤南長城之南,敖漢旗南部邊緣的四家子鄉老虎山一帶。長城順羊山北坡而下,穿過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從老虎山往東南行,越過一片緩坡丘陵地帶,進入遼寧省建平縣境內。現存長度十餘里,大部分在敖漢旗,保存較好。燕長城在築造技術和地形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點。石築長城,均用自然大石。壘砌方法一般是內外兩側用較規整的大塊自然石,中間以亂石碎塊或沙礫等充塞,因此較堅固,至今城牆仍未完全倒塌。土築長城,一般多選在土質較厚、地勢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區。雖然土築長城的遺蹟現在很難找尋,但在土築長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見到隱隱約約有一道黑土帶,遠遠望去如同一條巨蟒匍匐於大地之上,到了夏季還可以發現在這些地段上草木長得鬱鬱蔥蔥,異常茂密。
另外,燕國除了修筑北界長城外,為了防禦秦、趙,保衛燕下都——武陽,還在南界修築了長城,稱燕南長城或易水長城。這道長城起於今河北省易縣西南,向東南行,經定興、徐水、任丘等地,止於文安附近,長約500餘里。

燕長城遺址

燕長城遺址位於昌平縣流村鄉、老峪溝鄉和高崖口鄉交界線。北起黃樓院(原稱皇龍院)北山樑,連線在明朝重新修建的八達嶺長城上(此段原為秦統一後所修),南經泥窪,鍋頂山,老峪溝村南鰲魚嶺折向馬刨泉的北祁嶺,在大村東山出昌平縣境。南北長約30公里。
燕長城燕長城
燕長城
昌平縣古代屬燕國,此段長城始建於戰國末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當時燕國北方常受東胡人的入侵,俘去大將秦開作為人質。秦開回燕以後,在北部邊境線上,西起造陽(今懷來),東到襄平(今遼陽),修築了防禦牆,秦統一六國後,長城防禦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長城的走向和基礎,其餘廢除不用。這段長城荒廢之後,自然坍塌嚴重。城牆大部分殘高1.5米,寬2米左右。

燕長城簡介

燕國是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姬姓,開國君主是召康公姬奭,建都於(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時又建新都於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是為下郡。燕國位於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西端,幅員廣闊,南與齊國趙國相接,北與東胡等遊牧民族毗鄰。據歷史文獻記載,為了防禦鄰國的進攻,燕國共築有兩道長城,一道是南長城,一道是北。
燕長城燕長城
關於燕南長城,見《史記.張儀列傳》秦相張儀遊說燕昭王時語。張儀說:"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所有也。"張儀所說的長城指的就是燕南長城。從上面引文推斷,燕南長城修建時間,應在燕昭王以前。因為張儀說燕,當在燕昭王初年。燕南長城的走徑,據《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等文獻記載,起於今河北省易縣西北太行山下,經易縣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縣東北,折向南經文安至大城縣西境,止於子牙河。
燕國北長城修建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史記.匈奴列傳》說:"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也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這條長城就是燕國的北長城,築於秦開歸燕之後。以秦開與秦舞陽的祖孫關係,並以荊軻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長城"不在燕王喜時,就在孝王末年。"這是戰國時期最後修的一道長城。至於長城的走向,據專家考察,西起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宣化,向東北行,進入內蒙古境多倫、獨石,經河北省圍場之北,東行,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人遼寧省朝陽,越醫無閭山,跨遼河,折而南至朝鮮清川江北岸。

關於燕國

都邑的含義

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義。古代,在北京地區有一個相當大的部族以“晏(燕)”為圖騰,為族徽,為族名,並進而為地名、國名。古燕形成於何時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童家林、黃土坡村一帶發現了一處規模相當大的商周遺址。包括建於商末延續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商末時期古燕首都城的遺址。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燕古錢幣燕古錢幣

起源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台,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覆滅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西漢時期

一級地方政區郡、國並行。今北京地區曾五度建為燕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封盧綰逃降匈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劉建為燕王,都薊城,高后七年(前181)劉建死,無後國除,改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呂通為燕王,同年高后死,呂通被殺。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劉澤為燕王,都薊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罪自殺,國除改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劉旦為燕王,都薊城。元鳳元民(前180),劉旦因謀反自絞死,國除。改為廣陽郡。 4、魏封國,魏太和五年(231)、明帝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燕郡為燕國,都薊城,鹹熙二年(265)魏亡,國除。 5、晉封國。西晉泰始元年(265),晉武帝封其弟司馬機為燕王,都薊城,“八王之亂”時國廢為郡。 6、前燕(大燕)。東晉永和六年(350)、燕王鮮卑族慕容僑占領薊城。從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徒都之。前燕元璽元年(352),慕容僑即皇帝位。國號大燕,史稱前燕。元壽元年(357),遷都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建熙11年(370)前燕為前秦所滅。 7、五代燕。五代時期軍閥割據之地,原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割據的勢力範圍,故地位於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據的時間為895年—913年,正式稱帝割據的時間為911年—913年僅二年;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拔幽州,劉守光出逃,後被擒,至此,燕國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