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泡(管狀花目茄科植物)

燈籠泡(管狀花目茄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燈籠泡,是一種草本植物結的果實,別名天泡子、掛金燈、燈籠果、打額泡、天泡草、小酸漿、黃姑娘。夏季開花,果時萼增大如燈籠狀,圓卵形或近圓形,秋後成熟時外面那個皮是黃或暗色的,味酸甜,微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燈籠泡燈籠泡
  • 拉丁學名:Physalis minima L.
  • 別稱:燈籠草  鬼燈籠,小果酸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茄族
  • :酸漿屬
  • 分布區域:原產南美洲;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5-90厘米,具匍匐的根狀莖。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密生短柔毛。葉較厚,闊卵形或心臟形,長6-15厘米,寬4-10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對稱心臟形,全緣或有少數不明顯的尖牙齒,兩面密生柔毛;葉柄長2-5厘米,密生柔毛。花單獨腋生,梗長約1.5厘米。花萼闊鐘狀,同花梗一樣密生柔毛,長7-9毫米,裂片披針形,與筒部近等長;花冠闊鐘狀,長1.2-1.5厘米,直徑1.5-2厘米,黃色而喉部有紫色斑紋,5淺裂,裂片近三角形,外面生短柔毛,邊緣有睫毛;花絲及花葯藍紫色,花葯長約3毫米。果萼卵球狀,長2.5-4厘米,薄紙質,淡綠色或淡黃色,被柔毛;漿果直徑約1-1.5厘米,成熟時黃色。種子黃色,圓盤狀,直徑約2毫米。夏季開花結果。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南美洲;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

主要價值

【來源】茄科酸漿屬植物燈籠草Physalis minima L.,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燈籠泡燈籠泡
【性味歸經】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軟堅散結。用於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肺膿瘍腮腺炎睪丸炎膀胱炎,血尿,頸淋巴結核;外用治膿皰瘡,濕疹,癤腫。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煎水洗或煅灰存性撒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