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農業文化區

農業是人類的主要經濟活動,同時它又頗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赤道雨林區是熱帶雨林環境下形成的農業文化發展區。本區由於終年高溫多雨,萬物興盛,森林高大茂密,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和充足的水熱條件,產生兩大形式的農業文明:游耕農業(又稱遷移農業,自給農業等)和企業化農業(又稱種植園農業,農場農業等)。無論如何,這些形式的農業主要是充分利用熱帶雨林的自然資源和條件,發展農業生產。游耕農業由於規模小,技術落後,不僅農業產品低,而且三十生態或者植被較為明顯;而企業化農業應該是一種效率高,產量大,有一定技術生產水平的單一規模經營式農業。它們共同構成熱帶雨林區的農業文化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雨林農業文化區
  • 特點:農業是人類的主要經濟活動
  • 關鍵字:熱帶雨林
  • 類別:生活
概述,分類,遷移農業,熱帶企業化農業,

概述

農業是人類的主要經濟活動,同時它又頗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作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水分,因而作物就受到氣候的影響。不同的氣候帶, 就有不同的作物。象熱帶、溫帶、季風區及乾旱區等,各種作物的栽培就有 不同的界限。同時作物的生長也受到坡度、土壤的影響,因而它們也和地貌土壤類型、分布等有關。另一方面,世界上各民族的歷史與習俗都不盡相伺,他們的主食品和各種消費作物又有明顯的差異。世界上各地農業區的形成,是自然、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各具區域特徵。
赤道雨林區是熱帶雨林環境下形成的農業文化發展區。本區由於終年高溫多雨,萬物興盛,森林高大茂密,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和充足的水熱條件,產生兩大形式的農業文明:游耕農業(又稱遷移農業,自給農業等)和企業化農業(又稱種植園農業,農場農業等)。無論如何,這些形式的農業主要是充分利用熱帶雨林的自然資源和條件,發展農業生產。游耕農業由於規模小,技術落後,不僅農業產品低,而且三十生態或者植被較為明顯;而企業化農業應該是一種效率高,產量大,有一定技術生產水平的規模經營式農業。它們共同構成熱帶雨林區的農業文化景觀。

分類

遷移農業

(shifting cultivation),這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農民先把地上的樹木全部砍倒,對一些大樹有時先割去一圈樹皮,讓它枯死,然後再砍倒。已經枯死或風乾的樹木被火焚燒後,農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鋤,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獲得糧食。當這片土地的肥力減退時,就放棄它,再去開發一片,所以稱為遷移農業。
在過去,這種農業分布比較廣泛。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中的低地與丘陵地區還能見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進行著的一種農業耕作類型。中國海南島和雲南的某些少數民族也還有採用這種耕作方式的。我國稱這種生產方式為“刀耕火種”,它生動而又形象地表述了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
用這種方式種植的作物各地並不相同,在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種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東南亞山區的叢林的部族,種的是山藥、旱稻等。遷移農業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種的作物的品種不一,種植的方式雜亂無章,不成壟也不成行,作物長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種落後現象,其實也是對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適應。熱帶雨林雨量大,雨點密集。混雜種植,作物高矮不齊,高的植株遮蓋和保護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層植物又逐層地阻止了熱帶暴雨對作物及對地面的襲擊和沖刷。另一方面,多種作物混雜,成熟的時間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時間先後交錯,避免了儲存糧食的困難。但是這種耕作方式是種上以後,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長。由於不向土地施肥,經過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養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沖刷和細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燒植被留下的灰分營養元素消耗殆盡。結果,農民們不得不被迫轉移到另一塊土地上去,開闢新的農田代替已衰退的那片耕地。被廢棄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復,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如果農民們周圍的土地充裕的話,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復以後再行刀耕火種;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復,就再行刀耕火種。這樣,火燒後留下的灰分營養就逐步減少,維持生長的年限就不斷縮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惡性循環,最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農民們就只好遷往他處。影響更替速度的因素還有人口數量。人口數量增加就需要擴大其耕地面積。與其他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刀耕火種式的遷移農業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積更大。遷移農業是一種自給性的自然農業,它只能滿足人們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沒有剩餘的產品進行交換。在遷移農業中,飼養動物很少。所飼養的動物只是在宗教性節日或其他節日才能食用,所以人們的營養構成缺乏蛋白質。捕魚和狩獵可以部分地補充其不足。
這種農業生產方式雖然落後,但它是長期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人對這種環境適應的結果,是長期實踐的總結。

熱帶企業化農業

熱帶企業化農業的簡單定義是將熱帶農產品供應給溫帶的消費市場。它以歐美人的資金和技術,利用當地低廉勞動力所經營的企業性的特殊農業
赤道地區終年高溫而多雨,有甚多農產品。如咖啡可可蔗糖香蕉,尤其作為工業原料的橡膠,不能在中緯度的溫帶生產,同時又是居住在中緯度具有高度生活水平的歐美人所不能缺少的物資,因此利用本地勞工和巨大資金來發展熱帶企業化的栽培工業。著名的例子有馬來西亞的橡膠,巴西的咖啡剛果的可可,爪哇的甘蔗和奎寧,菲律賓的馬尼拉麻以及斯里蘭卡的茶和古巴的糖等。
這種農業主要分布在低緯的熱帶國家,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一般占地幾千到幾萬公頃,僱傭成千上萬名農民從事大規模生產。如中美、南美北部、東南亞和一些國家。早期西方殖民主義者,把這些地區作為殖民地,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強迫種植出口的經濟作物,進行剝削和掠奪。如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橡膠、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茶葉、巴西的咖啡、加納的可可、古巴的蔗糖、中美洲諸國的香蕉、塞內加爾的花生等。但現在的種植園與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植園已有很大變化,種植園經營中有外國資本也有本國資本;奴隸勞動為僱傭勞動所取代;採用了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不同程度上採用了一些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但這些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大多遭受外國資本的控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的地位。這種大規模、單一產品的生產,對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已開發國家的工業品和開發中國家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越來越大,加以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更加重了開發中國家的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