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一級上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熊靜,民國時期軍事家、愛國將領、著名民主人士;身高163cm;原名基善,字煥章;安徽巢縣(今巢湖居巢區夏閣鎮)人。

熊靜少時家貧,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投黔軍當兵。1902年改投武衛右軍,歷任哨長、隊官、管帶等職。1911年(宣統三年)畢節暴動爆發後,參與發動灤州起義,失敗後被革職,遞解保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靜
  • 別名:原名基善,字煥章
  • 出生地安徽巢縣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14年7月熊靜任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率部在畢節、大方一帶參加鎮壓白朗起義軍。9月任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與護國軍作戰,暗中與蔡鍔聯絡,於次年3月議和停戰。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長職。7月率舊部參加討伐張勛辮子軍有功,復任第16混成旅旅長。1918年2月奉命率部南下攻打護法軍,在湖北武穴通電主和,被免職留任。6月率部攻占湖南常德後,被撤銷免職處分,11月任湘西鎮守使。1921年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旋署陝西督軍。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率部出陝援直,擊敗河南督軍趙倜部,5月調任河南督軍。因受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排擠,10月被派為陸軍檢閱使,率所部駐防北京南苑,抓緊練兵。1923年曹錕吳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後,馮在孫中山推動下,與陝軍暫編第1師師長胡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長孫岳結成同盟,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直軍第3軍總司令,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回師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為中華民國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邀孫中山赴京共商國是。但迫於形勢,又同反直系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為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
1925年春迫於奉、皖兩系軍閥的壓力,熊靜赴察哈爾張家口(今屬河北)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改稱西北邊防軍(簡稱西北軍)。8月任甘肅軍務督辦仍兼西北邊防督辦。在此期間,接受共產黨人和蘇聯專家幫助,建立各種軍事學校。1926年1月在奉、直軍聯合進攻下被迫通電下野,旋赴蘇聯考察。8月中旬回國,迅即被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9月17日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正式宣布全體將士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根據廣州國民政府要求,在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建議下,制定“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戰略方針。隨即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師甘、陝,11月解西安之圍。
1927年4月熊靜所部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總司令,旋率部東出潼關,鏖戰中原,與北伐軍唐生智部會師鄭州。此後,曾一度附和蔣介石汪精衛“清黨”反共。1928年率部參加第二期北伐。10月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因軍隊編遣等問題與蔣發生利害衝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發的蔣馮戰爭和蔣馮閻戰爭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收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推動下,與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推舉為總司令,指揮所部將日軍驅逐出察哈爾省(今分屬河北、內蒙古)。8月在蔣派重兵威逼下辭職,隱居泰山。1935年4月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12月以蔣答應實行抗日為條件,在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36年後,熊靜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相繼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受蔣排擠離職,仍奔走於鄂、豫、湘、黔、川等省,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抗戰勝利後,為形勢所迫,於1946年以水利考察專使名義出訪美國,同時被強令退役。從1947年起,在美公開抨擊蔣介石的內戰、獨裁政策,積極支持國內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並以20年親身經歷,撰寫《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對蔣的專制獨裁統治作了深刻揭露。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香港成立,當選為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隨即發起組織民革駐美總分會籌備會。7月應中共中央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在蘇聯駐美大使潘友新的幫助下,自美國回國乘“勝利”輪途經黑海在向敖德薩港(今屬烏克蘭) 行進途中,因輪船失火,於9月1日與女兒馮曉達一起遇難,享年66歲。

人物紀念

1949年9月,在熊靜遇難一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舉行追悼會。毛澤東送了輓聯,周恩來致悼詞,高度評價了熊靜為實現民主的新中國所做的努力。
1953年,根據熊靜生前的願望,將他的遺骨安葬在泰山。安葬儀式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題寫了輓聯,郭沫若題墓壁“熊靜先生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