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冢墓

熊家冢墓

熊家冢墓地地處荊山余脈, 位於楚故都紀南城遺址西北,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宗北村和當陽市河溶鎮星火村,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川店—馬山古墓群中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強的大型墓地之一。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熊家冢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排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家冢墓
  • 地處荊山余脈
  •  位於:楚故都紀南城遺址西北
  • 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
地理位置,基本簡介,總體布局,搶救挖掘,現場保護,車馬坑開放,

地理位置

熊家冢墓地地處荊山余脈, 位於楚故都紀南城遺址西北,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宗北村和當陽市河溶鎮星火村,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川店—馬山古墓群中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強的大型墓地之一。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熊家冢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排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熊家冢墓熊家冢墓

基本簡介

熊家冢墓地地處荊山余脈,位於楚故都紀南城遺址西北,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宗北村和當陽市河溶鎮星火村,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川店—馬山古墓群中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強的大型墓地之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墓地不斷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包括生產建設的破壞、水土流失的影響、盜墓犯罪的威脅等等),為了有效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從1979年到2001年,荊州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對該墓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古調查和勘探,在掌握了比較詳實的資料的基礎上,及時向國家、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匯報,並向湖北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提出了搶救性發掘熊家冢墓地的申請。在經過多次實地考查、科學論證和審慎研究之後,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熊家冢墓地車馬坑和部分排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熊家冢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同時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總體布局

墓地由主墓、陪葬墓、車馬坑、殉葬墓、祭祀坑以及主墓的附屬建築等部分構成。主墓與陪葬墓的西邊有一座大型車馬坑和30餘座小型車馬坑。主墓南邊和陪葬墓北邊,分別排列著幾十座形制、方向、間距、規模大體一致的殉葬墓。主墓西、南邊有很密集的方形或圓形祭祀坑,並發現了大量當時的地面建築遺蹟。
熊家冢墓熊家冢墓

搶救挖掘

從1979年開始,荊州文物部門曾對該墓進行過3次大規模的勘查。初步探明,它由主冢、陪冢、車馬坑、排葬坑和壕溝5部分組成,墓葬規模超過九連墩墓、馬山墓以及包山墓等著名楚墓。熊家冢楚墓所在的紀南城附近是楚國高級貴族墓地群,從熊家冢墓的規模、規格而言,墓主人是一位楚王的可能性較大。
2006年8月以來,考古人員對荊州熊家冢楚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到2009年1月,已考古發掘探方3萬餘平方米。其中殉葬墓近40座,祭祀坑6座,小車馬坑11座。在主冢西側發現的一座長.米的車馬坑,是迄今發現的最長的戰國時期車馬坑,共發掘馬車43乘,馬164匹,出土各類器物2000餘件套。在大車馬坑中發現3乘駕六車,即一車六馬,出土馬銜、節約、銅環等車馬器。
熊家冢墓熊家冢墓

現場保護

熊家冢墓地發掘採取現場保護與考古發掘同步進行的方式。
從開始發掘起,文物保護工作者就對墓地進行了水文環境土壤工程地質勘察,制定了現場保護方案,並對殉葬墓、車馬坑、祭祀坑等遺蹟的坑壁保護。
表面裂紋修復及其防灰化處理、土體防護進行了多項試驗,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科學的保護
目前,採取的是用水荷電化解加固法保護坑壁,用高鎂礦粉和鹵粉製作抗裂劑修復裂紋。
熊家冢墓保護熊家冢墓保護
用高鎂礦粉和矽酸鈉製作防灰添加劑防止土壤灰化,用石灰混合暗牆進行土體防護,用加固防崩解與保濕防開裂的方法進行馬骨、人骨、棺槨、車痕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為今後的現場保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車馬坑開放

荊州熊家冢車馬坑將有望於2010年5月以嶄新的面貌對外開放。此前,在河南召開的中國考古會議上,熊家冢墓地獲中國考古界的最高獎項——國家文物局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荊州熊家冢墓地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同時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目前,熊家冢墓地正按照有關專家的意見進行文物現場保護及周邊更大範圍內的文物調查勘探。熊家冢墓地大車馬坑將逐步從現場保護進入到展示開放工作階段,車馬坑保護大棚改造和大車馬坑發掘現場展示的規劃方案正在擬定,力爭明年5月以新的面貌對外開放。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評選從1993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是中國考古界的最高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