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光(魏國河東郡人)

焦光(魏國河東郡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皎皎高賢疑是仙,深心難測孝然邊。智推三詔逍遙洞,幽僻山門自在天。

雲霧閣中宜獨坐,蝸牛殼裡好安眠。清風袖底如知己,得傍瓜廬又一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光
  • 出生時間:三國時期
  • 出生地點:魏國河東郡人
  • 有關故事:“三詔洞”傳說
人物簡介,“三詔洞”傳說,

人物簡介

東漢隱士:焦光
焦光,字孝然,三國時魏國河東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縣)人,後居住在江蘇鎮江。隱士。
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隱居荒野河邊草廬中,見人不語,冬夏不穿衣,睡不鋪席,數天吃一頓飯,相傳活了一百多年。

“三詔洞”傳說

話說鎮江很早以前的焦山,山上無人居住,有一些漁民船戶泊在山下避風,上山砍些柴草帶回船上燒火煮飯,就順口叫它是"樵山"。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河東地方有一位年高有德的人,名叫焦光。他看到東漢王朝政治腐敗,不願入朝為官,便一個人跋山涉水,來到江南的鎮江。他看中這江中小山地方幽僻,就打定主意,在這裡隱居下來。
京城裡的皇帝早已聽說焦光是個賢人,就派官員到他家鄉,徵聘他出來做官。欽差官到了焦光的家鄉河東,才知道焦光已遷到江南去了。欽差官隨即趕來鎮江,跑遍了城裡城外和金山、北固山、五洲山、黃鶴山、磨箕山、京峴山等處,都沒打聽到焦光的下落,最後來到了江心裡的樵山。上了樵山,只見到幾個漁民在樹林裡砍柴。其實,這群砍柴人當中就有焦光在內,只因他一身苦力裝束,所以欽差宮沒有把他認出來。欽差回到京城向皇帝覆旨,說在鎮江沒有找到焦光。
皇帝一聽,把欽差官訓斥了一頓,說是隱士就住在山洞子裡修仙煉道,令再去鎮江各處山洞裡尋訪。欽差官只好再來鎮江上了樵山,居然在半山腰找到了焦光住的那個石洞。那洞不過半間屋子大小,裡面有一塊石板當床,焦光正坐在石床上看書。欽差官一看高興極了,忙上前施了一禮,問道:"你可是隱士焦光嗎?我奉皇帝聖旨,請你下山進京做官。"
誰知焦光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又指指自己的嘴巴,搖搖頭,好象是說:我聽不清你說的什麼話,我也不會講話。
欽差官一想:糟糕,這人原來是個聾啞。看他床上有書,想必識字,就把詔書拿出來遞給焦光看。焦光把詔書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連忙搖頭,起身向石灶里掏了一些柴禾灰在地上,又取了一根細木柴,在灰上面起字來:"我非焦光"。
欽差官一看:"喔,原來找錯人。"又回京復旨了。
皇帝一聽,氣得大罵欽差:"混蛋!瞎了眼的糊塗蟲!這人就是朕要找的隱士。你立刻帶兵再到那座山洞裡,不管他願意不願意,都要把他請進京來。"欽差官不敢耽擱,帶了一隊兵丁,三上鎮江樵山,捉拿隱士焦光。
焦光自從和欽差官見面以後,料到他們還會重來,強迫他出山進京。他就離開原來的山洞,在後山下江灘邊,用竹子搭了個又矮又小的茅草棚,外面再用泥巴一塗,象個蝸牛殼子。焦光給這新屋起了個名,叫它"蝸牛廬"。他自己脫掉上衣,用泥巴將身體、手腳和臉面塗起來,裝做一條蝸牛。那官員帶兵進山洞,撲了個空,山上山下到處尋找,也不見焦光的人影。只好回京城復旨。後來,老百姓就把樵山改名焦山。
到了宋朝,真宗皇帝忽然動了表彰焦光的念頭。他就向朝中大臣編了個謊話說:"漢朝皇帝因慕焦光大名,曾經三詔求賢。焦光見他是個昏君,所以不願出山。朕乃真命天子,有道明君。昨夜三更夢見一位老人,自稱東南隱士焦光,獻上幾粒龍虎仙丹。聯當時吞食,今晨醒來,便感覺精神比平時健旺,真的要長生不老啦。焦光做了神仙,仍然忠心耿耿。現在下詔軟封他為明應真人,給他住過的山洞掛匾題名三詔洞"。從此,這才有了"三詔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