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漏智

無漏智

佛教術語。指能斷除三界煩惱而證得真諦的智慧,因這種智慧尚未獲得認識上的根本轉變,仍屬世間智慧,故稱。泛指“佛智”。離開自我中心,就是無漏智,但在小乘聖者就將實證四聖諦的無漏智,認為是真正的智慧。大乘菩薩的解脫自在,既無四聖諦,當然也用不到無漏智這樣的東西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漏智
  • 外文名:梵ana^srava-jn~a^na,藏zag-pa-med-pah!I s/es-pa
“無漏智”乃‘有漏智’之對稱。指證見真理,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小乘謂無漏智乃證見四諦之智,有法智、類智之別。法智證欲界四諦之法理;類智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法,由於與法智之境智相似,故云類智。若由境分別,無漏智則有苦、集、滅、道四智;於無學位則分盡智、無生智,二智悉證見四諦法理。小乘謂此無漏智於見道始生起,其後,漸次修習。
大乘唯識家則於無漏智立根本、後得二智。根本智即證得唯識性(即真如之理性)的無分別智。後得智自根本智出,能了知唯識之相(即因緣現起之萬象)。大乘謂此無漏智於初地見道始生起,後漸次修習,遂證佛果。
又,《順正理論》卷七十三曾揭示有漏、無漏二智之差別,文雲(大正29·736a)︰
‘無漏於境行相明利,彼有漏智與此相違,如朅地羅余木二炭,於所燒煉勢用不同,及勝劣香能熏用別,炎鐵草火熱勢有殊,二智相望差別亦爾,或俗智後起增上慢,無漏不然,故有差別。又世俗智與法類智,境有寬狹,故有差別,謂世俗智遍以一切有為無為,為所緣境,(中略)法智但緣欲界四諦。‘
[參考資料]《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卷一0六;《俱舍論》卷二十六;《雜阿毗曇心論》卷六;《入阿毗達磨論》卷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