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是2017年7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瑛、汪雲、黃麗紅。

基本介紹

  • 書名: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
  • 作者:劉瑛、汪雲、黃麗紅
  • ISBN:9787122290168
  • 頁數:312頁
  • 定價:49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是在倪靜安、商少明、翟濱主編的《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重點對四大化學平衡重新進行了梳理,既做到了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平衡部分的有機統一,又體現了不同學科對同一問題處理方法的不同、要求的不同。每章內容後增添了“視窗”,讓感興趣的學生通過網路連結擴充知識視野。緒論以及主要課外閱讀文獻中引入了相關的視頻公開課以及MOOC網址,充分發揮數位化優質教學資源的輔助作用,體現了現代的學習已經是網路化、立體化的學習。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三版)適用於高等學校工科近化學類專業,如化學工程與工藝、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工程、製藥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動物科學,以及農、林、醫等院校,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網路教育的教學參考書。

圖書目錄

緒論 1
0.1 化學科學研究的對象與內容 1
0.2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及其與學科之間的關係 4
0.3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4
第1章 定量化學分析概述 6
1.1 定量分析概述 6
1.1.1 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的選擇 6
1.1.2 測定結果的表示與物質組成的量度 8
1.1.3 滴定分析法概述 11
1.2 誤差與數據處理 13
1.2.1 誤差的分類 13
1.2.2 誤差的表示方法 14
1.2.3 誤差的減免 17
1.2.4 實驗數據的處理 18
1.3 有效數字 23
1.3.1 有效數字的位數 23
1.3.2 有效數字的修約規則 24
1.3.3 有效數字的運算規則 24
習題 25
第2章 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初步 28
2.1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關係 28
2.1.1 熱力學基本概念 28
2.1.2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29
2.1.3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32
2.2 化學反應的方向 33
2.2.1 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和熵變 33
2.2.2 吉布斯(Gibbs)自由能 35
2.3 化學反應速率 38
2.3.1 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概念 38
2.3.2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0
2.3.3 反應速率理論 43
2.4 化學平衡 45
2.4.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45
2.4.2 標準平衡常數K 45
2.4.3 多重平衡規則 47
2.4.4 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47
2.4.5 標準平衡常數與標準摩爾Gibbs自由能變 48
2.4.6 化學平衡的移動 49
習題 54
第3章 酸、鹼與酸鹼平衡 57
3.1 酸鹼質子理論與酸鹼平衡 57
3.1.1 酸、鹼與酸鹼反應的實質 57
3.1.2 酸鹼平衡與酸、鹼的相對強度 59
3.2 酸鹼平衡的移動 61
3.2.1 稀釋定律 61
3.2.2 同離子效應 62
3.2.3 其他因素 62
3.3 組分的分布與濃度的計算 63
3.3.1 分布分數與分布曲線 63
3.3.2 組分平衡濃度計算的基本方法 65
3.4 溶液酸度的計算 67
3.4.1 溶液酸度計算的一般方法 67
3.4.2 酸鹼質子理論中的代數法 68
3.5 溶液酸度的控制與酸鹼指示劑 73
3.5.1 酸鹼緩衝溶液 73
3.5.2 酸度的測試與酸鹼指示劑 76
3.6 酸鹼滴定法 79
3.6.1 強鹼滴定強酸 79
3.6.2 強鹼滴定一元弱酸 80
3.6.3 多元酸(或多元鹼)、混酸的滴定 81
3.6.4 酸鹼滴定法的套用 82
習題 84
第4章 沉澱的生成與溶解平衡 87
4.1 沉澱-溶解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87
4.1.1 溶度積與溶解度 87
4.1.2 影響沉澱-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 89
4.2 分步沉澱、沉澱的轉化 95
4.2.1 分步沉澱 95
4.2.2 物質的分離 97
4.2.3 沉澱的轉化 98
4.3 沉澱的形成與純度 99
4.3.1 沉澱的類型與沉澱的形成 99
4.3.2 影響沉澱純度的主要因素 101
4.3.3 獲得良好、純淨沉澱的主要措施 102
4.4 沉澱分析法 103
4.4.1 稱量分析法 103
4.4.2 沉澱滴定法 105
習題 106
第5章 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基礎 108
5.1 氧化還原反應與電極電勢 108
5.1.1 氧化數與氧化還原反應 108
5.1.2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110
5.1.3 原電池與電極電勢 113
5.2 影響電極電勢的主要因素 117
5.2.1 能斯特方程式 117
5.2.2 條件電極電勢 119
5.3 電極電勢的套用 121
5.3.1 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 121
5.3.2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與次序 122
5.3.3 確定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限度 124
5.3.4 計算有關平衡常數和pH 值 126
5.3.5 元素電勢圖 127
5.4 氧化還原滴定法 129
5.4.1 對滴定反應的要求及被測組分的預處理 129
5.4.2 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29
5.4.3 常用氧化還原滴定法 132
5.4.4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136
習題 137
第6章 配合物與配位平衡 141
6.1 配合物與螯合物 141
6.1.1 配合物及其組成 141
6.1.2 螯合物 143
6.1.3 配合物的命名 145
6.2 配位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146
6.2.1 配位平衡及配合物的穩定常數 146
6.2.2 配合物的穩定性以及影響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151
6.3 配位滴定法 154
6.3.1 滴定曲線和滴定條件 154
6.3.2 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157
6.3.3 提高混合體系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 158
6.3.4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套用 161
習題 162
第7章 原子結構 164
7.1 原子結構的基本模型 164
7.1.1 原子的玻爾模型 164
7.1.2 原子的量子力學模型 167
7.2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 168
7.2.1 薛丁格方程和原子軌道 168
7.2.2 四個量子數 169
7.2.3 原子軌道和電子云的角度分布圖 170
7.3 原子電子層結構和元素周期系 172
7.3.1 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172
7.3.2 元素周期系 177
7.3.3 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179
習題 183
第8章 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 186
8.1 共價化合物 186
8.1.1 價鍵理論 186
8.1.2 雜化軌道理論與分子的幾何構型 189
8.1.3 分子軌道理論 192
8.2 配位化合物 196
8.2.1 配位化合物價鍵理論的基本要點 196
8.2.2 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空間構型 196
8.2.3 外軌型配合物與內軌型配合物 198
8.2.4 配位化合物的穩定性和磁性 199
8.3 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200
8.3.1 分子的極性和變形性 200
8.3.2 分子間作用力 201
8.3.3 氫鍵 202
8.4 離子化合物和晶體結構 204
8.4.1 離子鍵的形成及特徵 204
8.4.2 離子晶體 205
8.4.3 離子極化 208
8.4.4 其他晶體 210
習題 213
第9章 p 區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216
9.1 氟、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216
9.1.1 通性 216
9.1.2 鹵素單質 217
9.1.3 鹵化氫和氫鹵酸 218
9.1.4 鹵化物 219
9.1.5 含氧酸及含氧酸鹽 219
9.1.6 鹵素離子的鑑定 223
9.2 氧、硫及其化合物 224
9.2.1 通性 224
9.2.2 氫化物 224
9.2.3 硫的重要含氧化合物 226
9.2.4 微量元素——硒 228
9.3 氮、磷、砷、銻、鉍及其化合物 228
9.3.1 通性 228
9.3.2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229
9.3.3 磷及其重要化合物 232
9.3.4 砷、銻、鉍的重要化合物 234
9.4 碳、矽、錫、鉛及其化合物 236
9.4.1 通性 236
9.4.2 碳的重要化合物 237
9.4.3 矽的含氧化合物 238
9.4.4 錫、鉛的重要化合物 239
9.5 硼、鋁及其化合物 240
9.5.1 硼的重要化合物 241
9.5.2 鋁的重要化合物 242
習題 243
第10章 s 區、d 區、ds 區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246
10.1 s區元素 246
10.1.1 通性 246
10.1.2 s區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247
10.2 d區元素 252
10.2.1 通性 252
10.2.2 鈦的重要化合物 254
10.2.3 鉻的重要化合物 255
10.2.4 錳的重要化合物 257
10.2.5 鐵、鈷、鎳的重要化合物 260
10.3 ds區元素 264
10.3.1 通性 264
10.3.2 銅族元素 265
10.3.3 鋅族元素 269
10.4 鈉、鎂、鈣、鋅、鐵等金屬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 272
習題 274
第11章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 277
11.1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277
11.1.1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與物質顏色的關係 277
11.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79
11.1.3 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280
11.2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 281
11.2.1 分光光度計的基本部件 281
11.2.2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282
11.2.3 吸光度測量條件的選擇 284
11.3 可見光分光光度法的套用 286
11.3.1 標準曲線法 286
11.3.2 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法 286
11.3.3 多組分分析 287
習題 288
第12章 常用分離方法 290
12.1 萃取分離法 290
12.1.1 分配係數和分配比 290
12.1.2 萃取效率和分離因數 291
12.1.3 萃取體系的分類和萃取條件的選擇 292
12.1.4 萃取分離法在無機及分析化學中的套用 293
12.2 色譜分離法 294
12.2.1 柱色譜 294
12.2.2 薄層色譜 295
12.3 其他分離方法 296
12.3.1 沉澱分離法 296
12.3.2 離子交換分離法 297
12.3.3 揮發和蒸餾分離法 298
12.2.4 氣浮分離法 298
12.3.5 膜分離法 299
習題 300
附錄 301
附錄1 常見標準熱力學數據(298.15K) 301
附錄2 常見弱電解質的標準解離常數(298.15K) 303
附錄3 常見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298.15K,離子強度I=0) 305
附錄4 常見氧化還原電對的標準電極電勢E 305
附錄5 一些氧化還原電對的條件電極電勢E 308
附錄6 常見配離子的穩定常數 308
附錄7 分子量 309
參考文獻 312

作者簡介

商少明,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
主要教學經歷
1982.02~1990理、工科類分析化學及實驗、儀器分析及實驗、化學綜合實驗;
1990至今,無機及分析化學與實驗、儀器分析及實驗、化學綜合實驗、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
主要科學研究、實踐經歷
1982.02~1989食品中鉬、鋁、鋅等組分含量的檢測方法研究;
1989~1996高純碳酸鍶、超細活性氧化鋅、電子級碳酸鋇、電子級碳酸鈣、電子級二氧化鈦等無機粉體材料製備方法及工業化研究;廢催化劑中鉬、鈷的提取及鉬酸銨、鉬酸鈉、氧化鈷的製備及其工業化;
1996~2001油脂化學品及表面活性劑工業套用研究,其中1998.07~1998.11以及1999.07~1999.09,兩度前往馬來西亞國家棕櫚油研究院高等油脂化學研究中心,從事兩年期的國際合作研究;
2001至今,鈦酸鋇、鈦酸鉀、鈦酸鉀晶須、氧化鋅晶須、氧化鋅導電粉等無機功能粉體材料的物理化學及工業化研究,以及鈦酸鋇、鈦酸鍶等系列鈦酸鹽的檢測方法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