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無棣縣

滄州無棣縣

滄州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僖公四年》。周成王平叛,地入於齊,為姜齊無棣邑,迄今亦逾3000年,“武(定府)、樂(陵)、慶(雲)、鹽(山)皆其舊境”,為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滄州無棣縣
  • 外文名稱:無
  • 類型: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
  • 建立年代:隋代初期
滄州無棣,東西無棣,棣州無棣,歷史名人,

滄州無棣

隋唐無棣縣城建於隋代初期,在今慶雲縣常家鄉於家店村北,為無棣縣第一座縣城。據新編《無棣縣誌》載: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北境置無棣縣。以南臨無棣溝(今河北省鹽山縣境內,隋末填廢),因以為名。627年(唐貞觀元年)無棣縣劃入陽信縣,684年(唐貞觀八年)復置無棣縣。於家店故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凡530餘年。

東西無棣

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無棣縣遷治保順軍城(今信陽鄉城角村西,閻家花園村南),從此保順軍城(959年,周顯德六年,於無棣縣保順鎮置保順軍)成為無棣縣第二座縣城。1203年(金泰和三年)廢保順軍,保順鎮升為縣級鎮。1265年,無棣縣被忽必烈占領,實行東西分治,均稱“無棣縣”,西無棣縣(滄州無棣縣),即今慶雲縣;東無棣縣(棣州無棣縣),即今無棣縣。西無棣縣徙治隋唐無棣城,東無棣縣治仍居保順軍城。保順軍城歷經北宋後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前到成為東無棣縣治所,直至元末。先後為無棣縣治凡231年。

棣州無棣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棣州無棣縣(今無棣縣)另建新縣城,即今無棣縣舊城區,名為“無棣縣城”。1371年(洪武四年),棣州無棣縣省並,1373年(洪武六年農曆六月)復置縣,改名為“海豐縣”,以縣境有海豐鄉,西北有海豐場取縣名,縣城即為“海豐縣城”,駐地隨稱海豐鎮。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因廣東省也有“海豐縣”,為避重名,縣名復為“無棣”,縣城亦復原名“無棣縣城”。抗日戰爭時期,曾兩度為日偽竊據。1945年,無棣解放後,縣機關曾一度遷到水灣、信陽、車鎮鄉三高村等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機關遷返無棣縣城,至今為無棣縣治所636年。

歷史名人

李愚(?—935)字子晦,後唐渤海無棣縣李太譜家(今慶雲縣)人。 唐天復元年(901)冬,李愚應 試中舉,任河南府參軍。三年(903),梁末帝即位後,拜李愚為左拾遺,後遷至崇政院直學士。後唐莊宗滅梁,拜愚為翰林學士。 後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後命為相。 應順元年(934),李愚任左僕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宮使,宏文館大學士。因與劉煦不睦,議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僕射職,劉煦罷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創業功百傳》。李愚特別在在中國九經的傳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的倡導下開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存。《慶雲縣誌》里記載後唐平章政事李愚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滄州無棣縣
慶雲李愚慶雲李愚
李之純,字端伯,滄州無棣人(今慶雲縣)。登進士第。熙寧中,為度支判官、江西轉運副使。御史周尹劾廣西提點刑獄許彥先受邕吏金,命之純往究其端,乃起於出婢之口。之純以為蕪俚之言,不治,彥先得免。《慶雲縣誌》里記載工部尚書李之純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男,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滄州無棣(今慶雲縣)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哲宗元佑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就卜居其地。《慶雲縣誌》里記載朝請大夫李之儀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慶雲歷史名人李之儀慶雲歷史名人李之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