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四川青城山寺廟)

普照寺(四川青城山寺廟)

普照寺是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座寺廟,供奉的是心蓮和尚鎣華祖師,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毀。

單縣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大寺,位於縣城西北城角內,牌坊西街路北,為單縣八大寺廟之首。因其廟大、佛高,歷史久遠而名傳遐邇。特別“大佛寺"一名,全縣婦孺盡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照寺
  • 地理位置:都江堰市大觀鎮青城外山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藏經樓 普同塔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交通信息,主要景點,傳奇故事,發展歷史,

交通信息

1、從成都站至青城山站,然後在站外乘公交102,到大觀鎮下車,乘火三輪直接到寺內;或到大觀鎮普照寺路口,沿公路直走到山腳下,爬山進寺。
2、在都江堰市客運中心下車,在站旁乘公交102,到大觀鎮下車,乘火三輪直接到寺內;或到大觀鎮普照寺路口,沿公路直走到山腳下,爬山進寺。

主要景點

普照寺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毀。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中說:“寺歷數朝,世有傳人,明末火於獻。” 明確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
該寺自清康熙甲子年誅茅開基數椽,到雍正七年始有心蓮和尚由昭覺寺來此掛單,因見寺左有先朝已故僧人碑塔,知為古寺屬禪宗臨濟一脈,遂發心重振。其九世祖心蓮和尚始為開山祖師,十世傳真、十一世海汶均能守成;十二世印廣與師兄印宗及徒正文勤苦積累、協力經營;法堂,精舍,齋寮以及寶塔金碧木石次第修飾。到了十三世正文、正獻祖師時代更是廣大佛門,請得聖旨傳受三堂大戒。鹹豐初年傳十四祖靈峰又置田兩千畝,屬庵二處,及至建國初年,寺內殿宇僧舍大小24院,房屋365間。文革中(1972年)普照寺浩劫難免,被拆毀大部,僅存藏經樓及周圍建築共61間。普照寺原始的宏偉格局雖大部分被毀,但藏經樓及船形石舫式的普同塔,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及建築仍具有較高的價值。
普照寺普照寺
1982年普照寺得以恢復香火,1988年6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人首次造訪青城山普照寺,並為普照寺留下墨寶“普照寺女眾道場”。1996年開始恢復修建大雄寶殿,並從緬甸請回玉佛供俸,1998年居士樓竣工。在2000年五觀堂落成。
5.12震後的青城山普照寺5.12震後的青城山普照寺

傳奇故事

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廟”,供奉的是鎣華祖師,是由一座家族棄祠改建而成的貧窮小廟,“無食以養僧,無房以妥神”。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窮廟子,卻在乾隆三十年以後,突然大興土木,廣置田產,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後,經百餘年間的連續擴建,普照寺一躍成為川西四大叢林之一,遠近聞名。據估算,這段時間普照寺修建費用在萬兩金銀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載:未受捐施,不假募助。那么,這巨大的耗資從何而來呢?這便是令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興旺之謎。
成都民間曾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這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傳說明末張獻忠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農民政權“大西國”。後來清兵入關,四川境內發生連年混戰,張獻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國”被吳三桂滅亡。民謠就是說的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為了將來能找到所藏之寶,不至於因年代久遠而迷失,便設計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寶記號,誰發現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
因此,圍繞藏寶之謎,就有許多傳說和猜想。有說財寶埋在錦江河底的,也有說寶藏隨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認為張獻忠的財寶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成都還掀起過尋寶熱,甚至有人還拿出了藏寶圖,一時間許多人躍躍欲試,要成立尋寶機構。其實尋找張獻忠寶藏已非一日之事,也話自大西國滅亡以後,民間就有人開始尋寶,在抗日戰爭期間,成都就成立過錦江淘銀公司,在九眼橋下大張旗鼓地淘銀,經過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隻石牛,一隻石鼓,著實讓人們興奮不已,證明民謠傳說不假。但繼續淘下去,卻見不到寶藏影子。淘銀行動不了了之。
要弄清張獻忠藏寶的秘密,首先要知道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可藏之寶。傳說大西國成立之初,張獻忠把他在戰爭中獲得的奇珍異寶,特別是明成都皇室成員寶庫中的金銀財寶,在皇城舉辦斗寶大會,24間房子擺滿奇珍異寶、金器銀錠。其目的一方面為了展示皇親國戚、富紳劣商的奢靡;另一方面炫耀他的富有。但這卻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待到大西國滅亡,誰都想得到這筆財寶。據傳大西軍兵敗成都時,十餘艘大船從新津出發,沿岷江順流而下,在彭山境內就被清軍預先埋設的鐵鏈攔住。大西國押運船隻的兵將眼看敵不住清軍的圍攻,於是鑿沉船隻,棄船登岸逃走。清軍早就知道張獻忠有大量金銀想要從成都運走,以為截獲了運寶船隊,欣喜若狂地登上還未完全沉沒的一些大船,才發現船中裝載著石塊。
自從張獻忠的寶藏隨著大西國的滅亡消失以後,寶藏之謎就困擾著一代又一代關注這件事的每一個人。特別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後發現數量不小的大西國“大順通寶”錢幣和銀錠,更使尋寶人相信張獻忠那24間大屋展示過的財寶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邊,其中關於青城山藏寶之事,更有許多奇聞和謎案。
普照寺暴富
普照寺是坐落在青城山大觀鎮境內的著名佛教寺院,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毀於兵燹。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中說:“寺歷數朝,世有傳人,明末火於獻。”明確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清代康熙年間開始恢復,是一座僅占地半畝的簡易小廟。乾隆中期,約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開始擴建。道光年間,方丈鑒山在未向社會各界民眾化緣的情況下,突然大興土木,修成占地400畝,殿宇五重,與二十四諸天暗合的24個天井,與黃道貌岸然周天同數的365間堂舍的宏偉大寺院。如果沒有數萬銀子是很難建成的。按正規渠道的說法,是因為有神相助。清同治年間(1868年)任灌縣知縣的錢璋在《重建普照寺並建藏經樓記並贊》的文章中說:“道光庚子,接代鑒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誠所結,可格蒼穹,即於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勞雕琢,不煩輦運,自致良材以顯名勝。靈峰於是因舊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廣廈數十楹。”一下子修起幾十幢房子,都是“天示神奇”,石頭自己裂開,不雕刻、不搬運,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憑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而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普照寺有一個叫果時的小和尚,到與普照寺相鄰的雪山寺割豬草時,發現一處地方青草長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長出來。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異,不事聲張,暗地組織寺內各尚挖掘,卻挖出一窖金銀!這才有了普照寺大興土木的資金來源。
張獻忠青峰山採石之謎
張獻忠在明崇禎十六年(1627)攻克武昌後建大西政權崇禎十七年(1628)第二次進川攻克成都,並定都成都,於1646年戰死西充。大西政權在四川總計只有18年時間。在大西國滅亡的前幾年,張獻忠最為倚重的義子張可旺率兵進駐灌縣,並在民間搜羅了300石匠到大觀鎮境內的青峰山採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一支支脈,位於大觀鎮境內,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張可旺監督數百石匠採石,卻並未運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築物或用鋪路。採石半年,卻連300石匠也未見走出山來,消失在青峰山中。合理的解釋是,張可旺可能奉張獻忠密令,在青峰山以採石為掩護,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宮,用來藏寶,因為根據時局的發展,大西國政權已岌岌可危,轉移財寶是情理之中的事。大概張獻忠也料到如果清軍滅掉了大西國,再要復辟是十分困難的事,作長期打算,必須埋藏財寶,以便將來之需。開採出的石材或者用來修了地宮,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處山坳。而採石的工匠,則全部殺害滅口。
張獻忠青峰山採石之謎雖然無人破解,但有幾件事卻與藏寶聯繫起來。
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傳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清道貌岸然光灌縣錢璋文中所言。但極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發現了張獻忠開採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發現了石料,也發現了張獻忠所藏之寶的一部分。
其三,李定國是張獻忠最忠誠的部下,主管糧草後勤,是張獻忠的財務和後勤部長。而李定國的部下--後來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蓮和尚專程到尚未修復的普照寺開創基業,並從他開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輝煌。心蓮和尚到普照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到青峰山護寶,奉張定國之命保護大西國藏寶;另一種可能是他知曉藏寶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機取寶。
古今中外,不斷進行著藏寶與尋寶的遊戲。藏寶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們不但要選擇藏寶之地,更要設計藏寶的方法,而疑陣、設機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總要經過萬千思慮,做到不留痕跡,萬無一失。讓尋寶人耗盡畢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寶人布下的迷魂陣。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心蓮和尚之謎
普照寺挖出財寶可能與張獻忠藏寶的另一條值得懷疑的線索有關,就是普照寺的開山祖師心蓮和尚。張獻忠被殺,而他的部將李定國卻率部轉戰南北,擁戴朱明王朝一個宗室子弟,打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分別地兩湖兩廣活動了10多年,最後才在清軍的圍剿下,出境到了緬甸的桂所,堅持反清鬥爭。 而就在這時,心蓮和尚突然來到了青峰山,把殷姓棄祠改建成了鎣華廟。據傳,心蓮和尚曾在成都昭覺寺參學,數年後認國此處不合其理想,便前往名盛一時的報恩寺掛單,不想到達漢州時,報恩寺遭遇火災,只剩一片瓦礫。喪氣之餘,心蓮和尚在道旁樹下休息,恍惚中,見一個高顴突骨、碧眼赤須的人牽了一匹紅鬃大馬過來,拍著他的肩頭說:“報恩寺遭劫,鎣華祖師應運遷居,師父何不追隨而去?”心蓮和尚趕緊雙手合十為禮,求指明路。那人讓心蓮和尚同騎紅馬,瞬間來到一個地方,只見有破屋數間,鎣華祖師正盤腿坐在屋中。心蓮和尚正欲上前拜識,忽然一聲炸雷,大雨傾盆而至,把心蓮和尚澆醒了。雷電驚夢,冷雨澆頭,心蓮和尚全然不顧,努力地追索、回憶夢境。後來竟按夢境尋覓到了青峰山開創了鎣華廟。
此說有偽托之嫌,更何況,當時的殷姓棄祠極其破敗,根本沒有發展光大的可能,無法吸引心蓮和尚。又有傳說,心蓮和尚是被青峰山的“金蓮寶地”格局所迷,才於此不計艱難破敗地開山立廟,弘法妙門。此說也太玄太縹緲、不可信。惟有一個解釋合情合理,那就是心蓮和尚是張定國的部將,受張定國之遣,從緬甸桂所秘密潛到青峰山看護張獻忠的藏寶。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普照寺後來的諸多謎團便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作為一個“護寶人”,心蓮和尚以鎣華廟為掩護,恪守著自己的職責,他的使命可能就是看護好藏寶,以便日後張定國攻入境內時,起出藏寶以資助和回響。然而出乎心蓮和尚意料的是,沒過幾年在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軍剿平了桂所、大西軍徹底灰飛煙滅。心蓮和尚萬念俱灰,最後在絕望和貧困中死去,但他臨死前肯定向弟子講明了他作為大西軍將領、隨“八大王”張獻忠李定國轉戰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經歷。但不知為什麼,心蓮和尚沒有向弟子說明藏寶之事,這可能與他心死如燈滅有關,想把藏寶作為一個謎永遠爛在自己肚子裡,或者他想:今後弟子們能不能發現和利用這筆藏寶,就看他們的緣分吧,佛門不是講究緣分嗎?所以直到心蓮和尚死後許多年,普照寺的和尚才在無意間發掘出財寶。但是開山祖師是大西軍將領的秘密卻不宜張揚,只在各代住持和方丈之間秘密流傳。

發展歷史

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大寺,位於縣城西北城角內,牌坊西街路北,為單縣八大寺廟之首。因其廟大、佛高,歷史久遠而名傳遐邇。特別“大佛寺"一名,全縣婦孺盡知。
普照寺始建於何時,已無處查考。據清康熙年間單縣舊志記載,明代隆慶、嘉靖時,靜庵禪師住寺,他在寺西南角創建了“水陸寺"。萬曆二年,住持圓祥,又在寺之後院創建了“藏經閣"。並有雷鯉書“大藏經閣碑",又書“藏經閣"三大字嵌於壁間。由此可知,普照寺在明嘉靖、隆慶、萬曆三代中,是處於逐步發展擴大的階段,而始建當在之前。可是,明嘉靖五年,單縣大水泛濫,舊城被毀,乞於是在舊城之北建了新城。
推測可知,普照寺當始建於新城成城之後,應當是嘉靖時期的中、末期。在史志上可查知的,單縣有明建寺廟十六座,其中嘉靖時建二座,另一座為華佗廟,建於嘉靖二十三年。因而可以肯定,普照寺為單縣明建寺廟中較早的一座。此寺廟始建之前,單縣寺廟很少(據史志所記),只有漢建一座,唐建兩座,宋建兩座,金建一座,元建一座,共六座,加上明嘉靖所建立兩座,正好八座,所以普照寺自是單縣八大寺院之一了。而又由於它連連擴建,“之一"終成“之首"。
普照寺院占地十二畝,呈南北長方形。縱深三進大院,山門三大間,兩邊是“水陸寺"。進山門第一進院,迎面為正殿,是穿心過堂式,東西五間,殿高六米,青磚,上複合瓦,闊門大窗。門檻高盈尺,六扇扣欞門扇。室內正中坐一高八尺銅鑄佛像,東西各有高七尺四寸的石雕坐姿佛像。殿前靠西,有鐘樓一座,方形,亭式,內懸一青銅巨鐘。單縣八景之一的“普照鐘聲",即指此處。殿東有廂房三間,中有銅鑄佛像一座,坐姿高三尺。殿前有石雕大香爐。此院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各有石碑兩座,皆系重修記事碑,其中東西部西邊的一座碑,系康熙年間重修時所立。
正殿東西兩側,皆是通向第二進院的通道。亦可從正殿中穿過。第二進院中主體建築,乃萬曆年間圓祥和尚主持建造的藏經閣,因其閣二層,故又稱藏經樓。東西五間,下層正中有銅鑄關帝像一座,高七尺,坐姿。穿堂式。上層乃藏經處。閣前右方,有雷鯉書藏經閣碑。東西廂房各三間,內有多位泥塑佛像。穿藏經閣,是第三進院落,是僧人居住生活之處。
普照寺,是單縣典型的寺院之一。第一,它歷史悠久,一次次修葺,是古寺中保存最久最完好的唯一大寺。從明嘉靖建寺,直至民國中期,它一直存在了五百年之久。第二,它是單縣最早的真正佛廟。其他寺廟,多為“神廟",或神佛共供之廟,而普照寺卻佛像眾多,原來只供佛,而後才加進了關帝像。有了“神",但居正殿之後,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多來此敬拜朝奉。這裡在相當長的時期,是單縣佛事活動的中心。第三,這裡的銅石佛像,為單縣其他寺院所沒有。一是形體巨大;二是造型古樸,線條較粗獷。第四,寺中洪鐘之聲,天天清晨響起,它響了幾百年,單縣一代又一代人,在鐘聲中成長,在鐘聲中生活,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和深遠的影響。
普照寺曾經是全縣百姓共有的佛廟。香爐內,有他們敬奉的香火;聚寶的大石缸中,有他們投入的錢幣;蒲團上有他們的膝痕;正殿門檻上有他們的足跡。古代單縣人,把敬仰留在這裡,把希望留在這裡,把美好回憶留在這裡,那一杵杵鐘鳴,給他們安寧、幸福、力量。百姓們,已把自己融入了寺廟之中。這是其他任何寺廟無法做到的。
普照寺,亦未能逃避滄桑之變的鐵律,它在戰火中日漸頹廢,而終於坍塌淨盡,恢復了始建前的模樣。如今,只有雷鯉的題字刻石,尚存於縣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