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炮轟金門)

金門炮戰

炮轟金門一般指本詞條

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台灣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

1958年及其前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據守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

炮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國民黨軍隊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炮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猝不及防,損失慘重,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M55式203毫米榴彈炮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內的補運單位。炮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

10月初,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大陸方面維持單打雙不打狀態,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美國建交為止。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基本介紹

  • 名稱:八二三炮戰
  • 發生時間: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
  • 地點金門及其周邊
  • 參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國民黨軍
  • 結果:停止炮擊,中國內戰處於休戰狀態
  • 參戰方兵力: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和敵人國民黨守軍
  • 目的:解放台灣,統一中國
背景,國內背景,國際背景,作戰經過,開戰原因,攻取金門,防止台獨,支援中東,情報分析,其他說法,戰區地理,戰前準備,

背景

國內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派遣陸、海、空軍,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前哨據點,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妄圖進而“反攻大陸”。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以東的金門島(含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總面墊主朵積為147平方公里,經國民黨軍多年設防,到50年代中期,已構成堅固築壘地域、1957年底,金門設有防衛部,胡璉槓盛為司令,轄6個步兵師和特種兵部隊共8.5萬餘人,其中有炮兵31個營又2個連,火炮380門。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全面潰敗,退守台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形勢一片大好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準備進行解放台灣的戰役。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槳鑽擊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台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美國《LIFE》雜誌拍攝的金門炮戰美國《LIFE》雜誌拍攝的金門炮戰
1949年金門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未能攻下金門。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台難度倍增,國民黨政府和新中國政府隔台灣海峽對峙的態勢基本確立,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此後,台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台灣島澎湖列島、台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台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戰績也成為眾多解放軍將領心中一塊永遠的痛。和店匙龍
韓戰剛剛結束,大陸立即著手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及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1955年-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1956年解放軍仿製蘇聯米格17的殲-5亦試飛成功。但是在台海一帶,解放軍一直不占有優勢。國民黨空軍始終占有台海上空的制空權,國民黨空軍戰機時常來影采恥乎到大陸進行騷擾和轟炸,國民黨海軍也基本占有制海權,解放軍海軍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一直採用海上游擊的方法和國民黨海軍周旋。在國內稍稍安定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繼續執行毛主席的解放台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需要發起對台作戰,爭奪沿海制空、制海權。
金門炮戰

國際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內部分裂,造成長達45年的美蘇兩大陣營對壘的國際格局。在壁壘分明的“不親美、則親蘇”的國際大環境下,“一個中國”認知下的毛澤東及蔣介石的國共統一之戰繼續進行。“8·23”炮戰便是在美蘇對抗最激烈的初期發生。
金門炮戰
毛澤東早在1950年3月28日就擬定“先打定海、再打金門”的戰略。到1955年,解放軍以其三軍近岸作戰優勢,逐次完成掃平以舟山群島(含登步島)、大陳群島(含一江山島)為主的兩大浙江外海國民黨政府海空基地的目標。國民黨政府在台的“美援中央軍”,一敗再敗。毛澤東及解放軍受浙江外島連勝鼓舞,以往對三棲渡海攻島能力之疑慮遂告降低,認為美國不會因外島而援助國民黨打硬仗,遂實施第二階段戰略:掃平福建省外島金門、馬祖的國民黨軍隊。
至於台美同盟關係下的蔣介石,“8·23”炮戰前,國民黨軍隊對福建解放軍的積極備戰早有情資,但不能判定解放軍是打金門還是馬祖,甚至同時進攻兩地,只能命令積極備戰。炮戰開始後,蔣介石自知若聽從美軍顧問團之建議撤離金、馬守軍,軍事上除損兵折將、“丟失國土”外,將更喪失直接掩護台灣或未來影主市反攻大陸的金馬基地。因此為了台灣民心士氣及“國家”安全,國民黨軍必須堅守金門、馬祖。
金門炮戰
蔣介石更認為,如果對解放軍採用持久戰,可能造成美蘇於台海直接意外衝突的附加效應,美軍若積極“抗俄”,便是國民黨軍退守台澎金馬9年後,配合美軍支援反攻、雪恥復國的起點。而國民黨軍隊另一個獲益,與解放軍向蘇聯請調武器一樣,便是空軍自美軍取得響尾蛇飛彈、裝甲兵獲得M42、M24戰車;炮兵接收8英寸榴彈炮、海軍加裝魚雷干擾器等先進兵器,並促進台美基層官兵間的協防患難情感。
由此可知,“8·23”炮戰,兩岸雖然不脫蘇聯及美國的政治干涉與軍事援助,但在第一線的運籌帷幄中,國共兩黨統帥根本只是將美蘇作為遂行其戰爭較量的後勤倉庫,而一切戰爭決策仍呈現出蔣介石、毛澤東這兩位長期對手,閥喇台在統帥意志及政策戰略上的主動較量。

作戰經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台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派遣陸海空軍,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基地,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妄圖進而“反攻大陸”。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以東的金門島(含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總面積為147平方千米,經國民黨軍多年設防,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構成堅固築壘地域。1957年底,金門設有防衛部,胡璉為司令,轄6個步兵師和特種兵部隊共8.5萬餘人,其中有炮兵31個營又2個連,火炮380門。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企圖使入侵台灣海峽的美軍取得合法地位,並製造“兩個中國”,以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在這個條約的策劃階段,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表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立場。此後,繼續進行多次炮擊。為在適當時機對金門實施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人民解放軍積極加強福建前線的軍事建設,修建一批空軍機場、海軍港口和其他戰備工程,新修了鷹潭至廈門鐵路。1958年4月,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葉飛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電示,上報了炮擊金門的作戰方案。1958年7月,美國出兵侵略黎巴嫩,干涉中東事務,製造了中東事件。台灣當局企圖趁火打劫,叫嚷“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並於7月17日下令其陸海空軍處於特別戒備狀態。國民黨軍連日組織軍事演習,出動飛機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偵察挑釁,一些高級將領到金門、馬祖活動,金門島上的炮兵還轟擊福建沿海村鎮。據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了加強東南沿海軍事鬥爭的決策,指示空軍和地面炮兵立即行動,空軍轉場入閩越快越好,地面炮兵和海岸炮兵封鎖金門及其海上航道。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和海軍、空軍、炮兵及福州軍區迅即調動部隊,調整部署。至8月中旬,福建前線部署了地面炮兵36個營、海岸炮兵6個連共450餘門火炮,海軍高速炮艇4箇中隊、魚雷快艇3個大隊、獵潛艇2個大隊共90餘艘艦艇,空、海軍航空兵9個團又2個大隊、1箇中隊共200餘架飛機。從7月29日~8月22日,入閩航空兵進行了4次空戰,擊落敵機4架、擊傷5架,基本上奪取了制空權。8月23日發起炮擊金門作戰。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國民黨軍指揮機構、炮兵陣地、倉庫等重要軍事目標實施第一次大規模炮擊。守軍炮兵還擊,但很快被壓制下去。此次炮擊持續2個多小時,斃傷守軍600餘人,擊傷大型貨輪1艘。24日,人民解放軍炮兵和魚雷快艇、護衛艇部隊聯合實施第二次大規模炮擊,擊沉、擊傷敵大型運輸艦各1艘。兩次大規模炮擊,金門島基本被封鎖。金門炮戰發起後,美國向台海增兵,集結飛機430餘架、艦艇60餘艘,並於9月7日開始為國民黨軍向金門運輸物資的軍艦護航。9月8日,人民解放軍向金門實施第三次大規模炮擊,炮擊5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17萬發,轟擊金門重要軍事目標和停泊在金門料羅灣的艦艇,擊沉、擊傷滿載彈藥、物資和人員的登入艦各1艘,迫使護航的美國軍艦倉皇撤至外海。11日,實施第四次大規模炮擊,炮擊3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5萬餘發,摧毀島上軍事設施10餘處,擊傷運輸機1架,正在料羅灣靠岸卸載的國民黨軍運輸艦和護航的美國軍艦慌忙逃離金門海域。9月中旬,福建前線地面炮兵增至14個團又7個營、14個連,海岸炮兵增至8個連。此後,對金門進行中小規模炮擊和零炮射擊。在金門被全面封鎖,守軍處於嚴重困境的情況下,台灣當局揚言要轟炸福建、江西,力圖使美國與其共同作戰,進而反攻大陸。美國政府則害怕越陷越深,於9月下旬提出台灣當局減少金、馬駐軍或撤出金、馬,換取台海永久“停火”,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為粉碎美國這一陰謀,擴大美、台矛盾,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於10月5日決定實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針。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暫停炮擊7天,以觀動靜。13日,彭德懷又宣布炮擊再停兩星期。但19日美國軍艦又侵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運輸艦護航。中共中央軍委遂決定提前於20日恢復炮擊,實施第五次大規模炮擊,發射炮彈8800餘發,擊中國民黨軍運輸艦3艘、大型貨船1艘、運輸機1架、陣地和觀察所10餘處。21日,美國國務卿J.F.杜勒斯訪台並繼續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與蔣介石簽署聯合公報。針對這一行動,福建前線部隊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於10月31日實行雙日不打單日打。11月3日,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政策,同時為蔣介石得到拒絕從金、馬減少軍隊的口實,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向金門實施第六次大規模炮擊,炮擊前,向金門軍民作了廣播預告。1959年1月3日,金門國民黨軍炮兵突然向大嶝島濫施轟擊,炸死託兒所兒童31人,炸傷17人。為懲罰其罪惡行徑,福建前線炮兵於7日實施第七次大規模炮擊,擊中金門炮兵陣地12處、觀察所15個。至此,福建前線部隊共進行7次大規模炮擊、數十次中小規模炮擊、近千次零炮射擊,並進行13次空戰、3次海戰,共斃傷國民黨軍7000餘人,擊落擊傷飛機36架,擊沉擊傷艦船27艘,給予國民黨軍以有力懲罰。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今後逢單日不一定都打炮”。此後福建前線部隊炮擊次數逐漸減少,只是在1960年6月17日、19日,即美國總統D.D.艾森豪訪問台灣前夕和離台時,進行了大規模的示威性炮擊,發射炮彈數萬發。由於精心觀測和射擊,彈著點都在灘頭、水窪和陣地之間,未造成傷亡。1961年12月中旬起,遵照中央軍委關於保持台灣海峽局勢穩定,不主動打擊金門國民黨軍的指示,福建前線部隊只在單日以宣傳彈進行射擊。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建交,美國政府和台灣國民黨當局的《共同防禦條約》即告終止。同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的炮擊即告停止。

開戰原因

開戰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攻取金門

1958年8月2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言簡意賅地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台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
金門炮戰

防止台獨

解放軍上將葉飛後來回憶,金門炮戰並不為攻取金門,而是一場政治仗。2009年《大公報》亦聲稱防止“台獨”勢力的滋長也是此戰目的之一。

支援中東

1958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炮打金門!”毛澤東表示,中國民眾上街遊行示威是在道義上和政治上支援“中東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義支援不夠,必須有實際行動,攻打金門馬祖地區,牽制美軍在遠東的兵力。
金門炮戰

情報分析

美國情報部門在炮戰開打後兩個月的10月28日研判,解放軍並無取得外島的堅決目的。研判其動機:1.試探美國。2.分化台美。3.貶損台灣當局和美國的聲威。4.突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力量。5.防止出現兩個中國(如東西德和朝鮮半島的分裂)。6.打擊台灣當局民心士氣。

其他說法

台灣作家朱和之從當時的國際情勢和中國國內政治情勢綜合分析金門炮戰的發生原因。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提出《秘密報告》,揭露許多史達林的不當行為,全盤否定了史達林,引起共產世界波動。當時赫魯雪夫欲推動與西方陣營和解,因此藉由打破史達林神話,以調整其路線。中國立即表態反對赫魯雪夫的說法,中蘇兩國關係出現裂痕,毛澤東遂藉由炮擊金門阻止蘇聯和西方的和解。
金門炮戰

戰區地理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東南沿海之外,和廈門島隔海相望。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以及烈嶼(小金門島)、大擔、 二擔、烏丘、東碇、北碇、等十二座島嶼。大金門島呈啞鈴狀,南部為料羅灣,“啞鈴”左上支頭即為古寧頭。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山
金門島位置示意圖金門島位置示意圖
金門島完全扼守住了廈門島的出海口。從廈門到小金門島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到大金門島距離為十公里。在蓮河、圍頭、廈門等地,金門島完全處在射程達到十幾公里的火炮射程之內。這樣的地理條件,金門島必然處於高度戒備之中。

戰前準備

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企圖使入侵台灣海峽的美國軍隊取得合法地位,並增加兵力,擴建軍事基地,繼續給予台灣當局大量軍事援助並製造“兩個中國",以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在這個條約的策劃階段,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懲罰國民黨軍,表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立場。此後,繼續進行多次炮擊。為在適當時機對金門實施大規模懲罰性炮擊封鎖,人民解放軍積極加強福建前線的戰備,修建~批空軍機場、海軍港u和其他戰備工程,新修了鷹潭至廈門鐵路。1958年4月,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葉飛根據總參謀部電示,上報了炮擊金門的作戰方案。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鬥,各個炮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大陸發射的炮彈大陸發射的炮彈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畫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台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準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紮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台灣方面,1958年8月初,台灣當局也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台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準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一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準備進行射擊。

國際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內部分裂,造成長達45年的美蘇兩大陣營對壘的國際格局。在壁壘分明的“不親美、則親蘇”的國際大環境下,“一個中國”認知下的毛澤東及蔣介石的國共統一之戰繼續進行。“8·23”炮戰便是在美蘇對抗最激烈的初期發生。
金門炮戰(炮轟金門)
毛澤東早在1950年3月28日就擬定“先打定海、再打金門”的戰略。到1955年,解放軍以其三軍近岸作戰優勢,逐次完成掃平以舟山群島(含登步島)、大陳群島(含一江山島)為主的兩大浙江外海國民黨政府海空基地的目標。國民黨政府在台的“美援中央軍”,一敗再敗。毛澤東及解放軍受浙江外島連勝鼓舞,以往對三棲渡海攻島能力之疑慮遂告降低,認為美國不會因外島而援助國民黨打硬仗,遂實施第二階段戰略:掃平福建省外島金門、馬祖的國民黨軍隊。
至於台美同盟關係下的蔣介石,“8·23”炮戰前,國民黨軍隊對福建解放軍的積極備戰早有情資,但不能判定解放軍是打金門還是馬祖,甚至同時進攻兩地,只能命令積極備戰。炮戰開始後,蔣介石自知若聽從美軍顧問團之建議撤離金、馬守軍,軍事上除損兵折將、“丟失國土”外,將更喪失直接掩護台灣或未來反攻大陸的金馬基地。因此為了台灣民心士氣及“國家”安全,國民黨軍必須堅守金門、馬祖。
金門炮戰(炮轟金門)
蔣介石更認為,如果對解放軍採用持久戰,可能造成美蘇於台海直接意外衝突的附加效應,美軍若積極“抗俄”,便是國民黨軍退守台澎金馬9年後,配合美軍支援反攻、雪恥復國的起點。而國民黨軍隊另一個獲益,與解放軍向蘇聯請調武器一樣,便是空軍自美軍取得響尾蛇飛彈、裝甲兵獲得M42、M24戰車;炮兵接收8英寸榴彈炮、海軍加裝魚雷干擾器等先進兵器,並促進台美基層官兵間的協防患難情感。
由此可知,“8·23”炮戰,兩岸雖然不脫蘇聯及美國的政治干涉與軍事援助,但在第一線的運籌帷幄中,國共兩黨統帥根本只是將美蘇作為遂行其戰爭較量的後勤倉庫,而一切戰爭決策仍呈現出蔣介石、毛澤東這兩位長期對手,在統帥意志及政策戰略上的主動較量。

作戰經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台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派遣陸海空軍,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基地,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妄圖進而“反攻大陸”。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以東的金門島(含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總面積為147平方千米,經國民黨軍多年設防,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構成堅固築壘地域。1957年底,金門設有防衛部,胡璉為司令,轄6個步兵師和特種兵部隊共8.5萬餘人,其中有炮兵31個營又2個連,火炮380門。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企圖使入侵台灣海峽的美軍取得合法地位,並製造“兩個中國”,以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在這個條約的策劃階段,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表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立場。此後,繼續進行多次炮擊。為在適當時機對金門實施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人民解放軍積極加強福建前線的軍事建設,修建一批空軍機場、海軍港口和其他戰備工程,新修了鷹潭至廈門鐵路。1958年4月,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葉飛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電示,上報了炮擊金門的作戰方案。1958年7月,美國出兵侵略黎巴嫩,干涉中東事務,製造了中東事件。台灣當局企圖趁火打劫,叫嚷“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並於7月17日下令其陸海空軍處於特別戒備狀態。國民黨軍連日組織軍事演習,出動飛機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偵察挑釁,一些高級將領到金門、馬祖活動,金門島上的炮兵還轟擊福建沿海村鎮。據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了加強東南沿海軍事鬥爭的決策,指示空軍和地面炮兵立即行動,空軍轉場入閩越快越好,地面炮兵和海岸炮兵封鎖金門及其海上航道。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和海軍、空軍、炮兵及福州軍區迅即調動部隊,調整部署。至8月中旬,福建前線部署了地面炮兵36個營、海岸炮兵6個連共450餘門火炮,海軍高速炮艇4箇中隊、魚雷快艇3個大隊、獵潛艇2個大隊共90餘艘艦艇,空、海軍航空兵9個團又2個大隊、1箇中隊共200餘架飛機。從7月29日~8月22日,入閩航空兵進行了4次空戰,擊落敵機4架、擊傷5架,基本上奪取了制空權。8月23日發起炮擊金門作戰。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國民黨軍指揮機構、炮兵陣地、倉庫等重要軍事目標實施第一次大規模炮擊。守軍炮兵還擊,但很快被壓制下去。此次炮擊持續2個多小時,斃傷守軍600餘人,擊傷大型貨輪1艘。24日,人民解放軍炮兵和魚雷快艇、護衛艇部隊聯合實施第二次大規模炮擊,擊沉、擊傷敵大型運輸艦各1艘。兩次大規模炮擊,金門島基本被封鎖。金門炮戰發起後,美國向台海增兵,集結飛機430餘架、艦艇60餘艘,並於9月7日開始為國民黨軍向金門運輸物資的軍艦護航。9月8日,人民解放軍向金門實施第三次大規模炮擊,炮擊5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17萬發,轟擊金門重要軍事目標和停泊在金門料羅灣的艦艇,擊沉、擊傷滿載彈藥、物資和人員的登入艦各1艘,迫使護航的美國軍艦倉皇撤至外海。11日,實施第四次大規模炮擊,炮擊3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5萬餘發,摧毀島上軍事設施10餘處,擊傷運輸機1架,正在料羅灣靠岸卸載的國民黨軍運輸艦和護航的美國軍艦慌忙逃離金門海域。9月中旬,福建前線地面炮兵增至14個團又7個營、14個連,海岸炮兵增至8個連。此後,對金門進行中小規模炮擊和零炮射擊。在金門被全面封鎖,守軍處於嚴重困境的情況下,台灣當局揚言要轟炸福建、江西,力圖使美國與其共同作戰,進而反攻大陸。美國政府則害怕越陷越深,於9月下旬提出台灣當局減少金、馬駐軍或撤出金、馬,換取台海永久“停火”,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為粉碎美國這一陰謀,擴大美、台矛盾,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於10月5日決定實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針。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暫停炮擊7天,以觀動靜。13日,彭德懷又宣布炮擊再停兩星期。但19日美國軍艦又侵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運輸艦護航。中共中央軍委遂決定提前於20日恢復炮擊,實施第五次大規模炮擊,發射炮彈8800餘發,擊中國民黨軍運輸艦3艘、大型貨船1艘、運輸機1架、陣地和觀察所10餘處。21日,美國國務卿J.F.杜勒斯訪台並繼續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與蔣介石簽署聯合公報。針對這一行動,福建前線部隊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於10月31日實行雙日不打單日打。11月3日,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政策,同時為蔣介石得到拒絕從金、馬減少軍隊的口實,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向金門實施第六次大規模炮擊,炮擊前,向金門軍民作了廣播預告。1959年1月3日,金門國民黨軍炮兵突然向大嶝島濫施轟擊,炸死託兒所兒童31人,炸傷17人。為懲罰其罪惡行徑,福建前線炮兵於7日實施第七次大規模炮擊,擊中金門炮兵陣地12處、觀察所15個。至此,福建前線部隊共進行7次大規模炮擊、數十次中小規模炮擊、近千次零炮射擊,並進行13次空戰、3次海戰,共斃傷國民黨軍7000餘人,擊落擊傷飛機36架,擊沉擊傷艦船27艘,給予國民黨軍以有力懲罰。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今後逢單日不一定都打炮”。此後福建前線部隊炮擊次數逐漸減少,只是在1960年6月17日、19日,即美國總統D.D.艾森豪訪問台灣前夕和離台時,進行了大規模的示威性炮擊,發射炮彈數萬發。由於精心觀測和射擊,彈著點都在灘頭、水窪和陣地之間,未造成傷亡。1961年12月中旬起,遵照中央軍委關於保持台灣海峽局勢穩定,不主動打擊金門國民黨軍的指示,福建前線部隊只在單日以宣傳彈進行射擊。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建交,美國政府和台灣國民黨當局的《共同防禦條約》即告終止。同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的炮擊即告停止。

開戰原因

開戰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攻取金門

1958年8月2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言簡意賅地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台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
金門炮戰(炮轟金門)

防止台獨

解放軍上將葉飛後來回憶,金門炮戰並不為攻取金門,而是一場政治仗。2009年《大公報》亦聲稱防止“台獨”勢力的滋長也是此戰目的之一。

支援中東

1958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炮打金門!”毛澤東表示,中國民眾上街遊行示威是在道義上和政治上支援“中東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義支援不夠,必須有實際行動,攻打金門馬祖地區,牽制美軍在遠東的兵力。
金門炮戰(炮轟金門)

情報分析

美國情報部門在炮戰開打後兩個月的10月28日研判,解放軍並無取得外島的堅決目的。研判其動機:1.試探美國。2.分化台美。3.貶損台灣當局和美國的聲威。4.突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力量。5.防止出現兩個中國(如東西德和朝鮮半島的分裂)。6.打擊台灣當局民心士氣。

其他說法

台灣作家朱和之從當時的國際情勢和中國國內政治情勢綜合分析金門炮戰的發生原因。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提出《秘密報告》,揭露許多史達林的不當行為,全盤否定了史達林,引起共產世界波動。當時赫魯雪夫欲推動與西方陣營和解,因此藉由打破史達林神話,以調整其路線。中國立即表態反對赫魯雪夫的說法,中蘇兩國關係出現裂痕,毛澤東遂藉由炮擊金門阻止蘇聯和西方的和解。
金門炮戰(炮轟金門)

戰區地理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東南沿海之外,和廈門島隔海相望。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以及烈嶼(小金門島)、大擔、 二擔、烏丘、東碇、北碇、等十二座島嶼。大金門島呈啞鈴狀,南部為料羅灣,“啞鈴”左上支頭即為古寧頭。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山
金門島位置示意圖金門島位置示意圖
金門島完全扼守住了廈門島的出海口。從廈門到小金門島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公里,到大金門島距離為十公里。在蓮河、圍頭、廈門等地,金門島完全處在射程達到十幾公里的火炮射程之內。這樣的地理條件,金門島必然處於高度戒備之中。

戰前準備

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企圖使入侵台灣海峽的美國軍隊取得合法地位,並增加兵力,擴建軍事基地,繼續給予台灣當局大量軍事援助並製造“兩個中國",以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在這個條約的策劃階段,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懲罰國民黨軍,表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立場。此後,繼續進行多次炮擊。為在適當時機對金門實施大規模懲罰性炮擊封鎖,人民解放軍積極加強福建前線的戰備,修建~批空軍機場、海軍港u和其他戰備工程,新修了鷹潭至廈門鐵路。1958年4月,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葉飛根據總參謀部電示,上報了炮擊金門的作戰方案。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鬥,各個炮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大陸發射的炮彈大陸發射的炮彈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畫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台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準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紮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台灣方面,1958年8月初,台灣當局也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台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準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一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準備進行射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