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方言

炎陵方言

炎陵地處湘之東南贛之西,境內羅霄山脈經峻峭挺拔的井岡山西麓逶迤南下,形成東南高亢,西北平緩,山地、丘陵、溝壑、溪流縱橫的雄渾壯麗自然地貌,全縣2031平方公里,上個五十年代初總人口僅13萬餘人,是個每平方公里不足七十人的地廣人稀山區縣。

炎陵宋以前原屬茶陵軍,嘉定四(1211)年析茶陵南三鄉置酃縣,隸屬衡州府管轄。又因華夏始祖炎帝陵寢葬於鹿原陂,1994年更縣名為炎陵。據考,最早定居於此的土著人(原住民)已無文字記載,境內多為唐宋以後陸續從江西、福建、廣東及省內各地遷來的移民後裔,其語言特徵形成了由原遷地語言與當地土著人語言融合的二大塊炎陵方言區:即本地話方言區和客家話方言區,二大方言也存在細微差別,同時在互有交叉中還夾雜了一些區域特定語音方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炎陵方言
  • 地處:湘之東南贛之西
  • 全縣面積:2031平方公里
  • 五十年代人口:僅13萬餘人
炎陵簡介,本地話方言區,客家話方言區,本地話與客家話比較,舉例,相同點,不同點,炎陵方言與國語比較,

炎陵簡介

炎陵地處湘之東南贛之西,境內羅霄山脈經峻峭挺拔的井岡山西麓逶迤南下,形成東南高亢,西北平緩,山地、丘陵、溝壑、溪流縱橫的雄渾壯麗自然地貌,全縣2031平方公里,上個五十年代初總人口僅13萬餘人,是個每平方公里不足七十人的地廣人稀山區縣。
炎陵宋以前原屬茶陵軍,嘉定四(1211)年析茶陵南三鄉置酃縣,隸屬衡州府管轄。又因華夏始祖炎帝陵寢葬於鹿原陂,1994年更縣名為炎陵。據考,最早定居於此的土著人(原住民)已無文字記載,境內多為唐宋以後陸續從江西、福建、廣東及省內各地遷來的移民後裔,其語言特徵形成了由原遷地語言與當地土著人語言融合的二大塊炎陵方言區:即本地話方言區和客家話方言區,二大方言也存在細微差別,同時在互有交叉中還夾雜了一些區域特定語音方言。

本地話方言區

本地話方言區主要是從江西和省內各地遷徙而來,集住在縣城霞陽鎮周邊及西片大部分丘陵平緩帶的三河鎮、鹿原鎮和東風鄉。本地話主要以贛方言為基礎,又融合了土著人方言,兼受客家話影響,在居住區域上有細微差別。縣城及霞陽範圍的本地話和西片各鄉鎮的本地話的發音就略有不同,縣城及霞陽範圍的發音短促,西片各鄉鎮的發音拖曳。如“哥哥”,縣城叫“叭叭” ,西片叫“把八”。在本地話方言區,也雜住了個別說客家話的居民,如三河鎮的天平村,方園幾十里都是講本地話,僅有這個村的千餘民眾獨講客家話,但天平的客家話與東南片的客家話又有明顯的差異。

客家話方言區

客家話方言區是從廣東福建一帶遷來,散居在廣袤的東、南片山林村寨的移民後裔。因為福建武平、汀州緊鄰廣東,故炎陵客家屬廣東梅州、韶關、興寧客家語音,並融合了當地土著人和本地話的語音特點。在幾百年間的同化融合中又因居住區域不同,南片客家和東片客家發音也略有不同,東片客家音調偏高。如“六”,東片客家叫“溜”,南片客家叫“魯”。在東、南片的客家方言區,也有本地話的小天地,如東片十都鎮的小江和南片水口鎮的漿村,該兩村分別以萬姓、孟姓為主,他們大部分講的是本地話。還有少數地方客家話中夾雜有本地話尾音,人們稱其為“半山謠”。客家方言區處於東、南片和西片的船形鄉大部,占全縣人口一半的客家族群,大多居住在遼闊分散的深山老林,面積約占全縣面積的75%。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不少客家方言區的民眾邁入了縣城和集鎮,客家話也在旅遊興縣中大放異彩。
炎陵縣首部客家專著炎陵縣首部客家專著
此外鄰近周邊縣市的民眾,說的又是帶有邊緣縣市語音的“糙米腔”。如平樂的“桂東腔”,下村的“遂川腔”,船形、龍渣邊沿村的“資興腔”、東風的“安仁腔”等等,這其中有平樂、下村、中村和龍渣等地夾有湖北、四川語音特點的“正音”,接近北方語音余脈。還有株洲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瑤族龍渣鄉的瑤語,為瑤族民眾相互交流溝通的特定語言,是一般外人聽起來象聽外國話一樣聽不懂的語言。

本地話與客家話比較

舉例

下面僅以本地話和客家話二大方言區的語法、語音、辭彙、短句和會話作簡單臚列比較:
普 通 話 本 地 話 客 家 話 備 注
我(你、他)們 喔(義、幾)哩 埃(儀、佢)兜
父親、母親 爸爸、娭毑 阿爸、阿嬤
夫、妻 男子、婆 老公、老婆 本地話的一般不作叫喚用
夫之父、母 君公、家娘 家倌、家娘 稱謂一般不作叫喚用
子之妻 媳婦 媳秋 稱謂一般不作叫喚用
女之夫 郎婿 細郎 稱謂一般不作叫喚用
男孩、女孩 倈嘰、妹嘰 倈子、妹子
未婚女子 華花女 客娘 稱謂一般不作叫喚用
今天、明天、後天 今布、棉布、後布 今晡、天光晡、厚晡
現在 谷陣 哩陣子
這裡、那裡、哪裡 谷哩、念哩、捺哩 哩茲、介茲、乃茲
玩 息 寥 東風鄉有的村叫“搞”
吃早飯(中飯、晚飯) 恰清早(晌午、夜晡) 食早(食晝、食夜)
炎陵方言中的辭彙結構、修辭方法和短語虛詞,本地話與客家話有所同,有所不同,有的同中有異,有的異中藏同。這都是因為在幾百年間的區域生產、生活實踐中,相互影響、相互磨合,相互包容,而自然形成又不失各自風格的語言表達形式。

相同點

客家、本地方言都在某些詞前或詞後加上重疊音,以加強形容程度。如“蠻蠻重”、“上上好”、“梆梆硬”、“糾糾青”、“加加濕”;“冷西西”、“瘦乾乾”、“麻格格”、“紅朵朵”、“漚(熱)燒燒”等等。
都是用“到”和“哩”,分別代替助詞“著”和“了”。如國語“站著”、“來了”,炎陵方言都說“企到”、“來哩”。
都沒有副詞“很”,借用大量名詞、動詞、形容詞代替,其中又以“蠻”使用最廣,幾乎可以在一切狀語環境中取代“很”。如死懶、死壞、死精;蛇苦、蛇瘦、蛇粗;糜綿、糜溶;糾青、糾苦;沁甜、墨黑、撈輕......都可以用“蠻”代替。但蠻大、蠻好、蠻高等,卻不能用以上借用詞來代替。

不同點

二種方言不同之處很多,但最大的不同是發聲的語音、語調不同;其次是輕重快慢,抑揚頓挫有些微差別;客家話節奏分明,委婉悅耳;本地話斯文低沉,鋪敍儒雅。二者各有千秋。
“同中有異,異中藏同”很普遍:
本地話在詞或短句後加語氣音“嘰”以減緩語氣,如“天光邊嘰”、“等下嘰”、“坐下嘰”、“走下嘰”“息下嘰”;客家話則在詞或短句後加語氣音“子”以減緩語氣,如“天光邊子”、“等下子”、“坐下子”、“走下子”、“寥下子”。說他們間“有異”,只不過語調和各自加的語氣音,有所不同罷了。
客家話在某些詞或短句後加“子”表示意思相反,本地話在同類的詞或短句後加“嘰”也是表示意思相反。如:
表述 多 少 快 慢 大 小
本地話 谷多 谷多嘰 谷快 谷快嘰 谷大 谷大嘰
客家話 咁多 咁多子 咁快 咁快子 咁大 咁大子
但他們又都是根據說話者的口氣和表情,表示就是這么“多、少、快、慢、大、小”。
二種話體也分別用“嘰”、“子”來加強語氣的。如表示“多好”,二者都是說“幾好”。但要加強語氣時,本地話說“幾好嘰”,客家話說“幾好子”。
詞素顛倒也是二種方言共有的,如國語稱:公雞、公牛,炎陵方言說:雞公、牛牯。國語稱母雞、母牛,炎陵方言客家話說:雞麻、牛麻,炎陵方言本地話說雞婆、牛婆。這就是他們之間“同中有異,異中藏同”之處了。
都沒有結構助詞“的”、“地”。本地話用“個”,客家話用“格”來代替。如國語“你的”,本地話為“義個”,客家話為“儀格”;國語說“高興地唱起來”,本地話為“高興個唱起來”,客家話為“高興格唱起來”。
都沒有介詞“被”。本地話以“得”,客家話以“拿”來代替。如國語說“被狗咬了”,本地話為“得狗拗哩”,客家話為“拿狗拗哩”。
保有特有的語言風格,像幾乎為各地客家人在人稱和人名之前加“阿”,以表示親昵、隨和,炎陵客家話也一直保留至今。如阿爸、阿嬤、阿爹、阿奶、阿哥、阿姐、阿牛、阿香、阿松、阿秀等等。但有的過時方言辭彙就漸被淘汰,如葷貨(綢緞)、滾身(棉襖)、衙前(衙門前)、洋鹼(肥皂)、線車(腳踏車)等,如今老人們說起,年青人定會不知其所云。
但炎陵有的特定方言,卻被後人先是曲解、誤用,到後來也為民眾普遍接收和套用。如“差令古”,本是前朝泛稱在衙門當差的人,可現在被當作戲謔為“茶陵古”(茶陵人)。又如“碰到老碼子鬼”的老碼子,本來是指清未太平軍會黨中有“老碼子”、“新碼子”、“廣府碼子”之分,而老碼子以搶掠姦淫殺人兇狠著稱,邑人以“老碼子來了”和“碰到老碼子鬼”來嚇唬哭鬧中的小孩,現在人們不明其意,以為是侮辱臉有痘斑的人,被用來當作罵人倒霉、不走運的通用語。

炎陵方言與國語比較

炎陵方言會話短語和國語的比較:
國語:表弟,吃了午飯,到我家裡去看書,玩一會好不好?
本地話:老表,恰咔晌午,到喔屋裡切看書,息哈嘰要得嗎?
客家話:阿表,食咔晝, 到埃夸 席看書,寥哈子畏得嗎?
國語:他到這裡坐著吃了會 茶,站著說了會 話,就走了。
本地話:幾到谷里坐到恰哩哈嘰茶,企到打哩哈嘰港,就走咔哩。
客家話:佢到俚茲坐到食哩哈茲茶,企到打哩哈茲港,就走嘿嘿。
國語:這 是姐姐種的向日葵;那 是我養的母雞,怎么還沒有生蛋?
本地話:谷遮是假假種個拜東蓮;念遮是喔養個雞婆,堂做還曼義山波波?
客家話:哩介嘿阿假種格照日蓮;介遮嘿埃養格雞麻,釀妹子還冒山波嘰?
國語:媽媽,下雨了!這些衣服被雨淋濕了。
本地話:娭毑,落雨哩!谷些衫衣得雨打濕哩。
客家話:阿嬤,落水哩!哩兜衫衣拿水瀆濕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