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

火炕

火炕又簡稱炕,或稱大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見的一種取暖設備,東北人也把它引入了皇宮內。盛京皇宮內多設火炕,而且一室內設幾鋪,這樣既解決了坐臥起居問題,又可以通過如此多的炕面散發熱量,保持室內較高的溫度。如在東廂的關雎宮,一宮內就有七鋪炕面,麟趾、衍慶、永福各宮中也是如此。而且不僅在各宮室內這樣,甚至作為值更人員歇息住宿的崇政殿兩翊門也鋪設有火炕與火地,可見皇宮內鋪設火炕之普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炕
  • 說明:用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等國冬季寒
  • 結構:火炕是一種寬約一米七到兩米三
  • 歷史:東北人住火炕的歷史,至少
說明,結構與使用,歷史,詳細介紹,構成,暫不申遺,

說明

由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等國冬季寒冷而漫長,流行於南方的床無法抵擋冬天的寒冷,中國東北的人民就發明火炕做為取暖設施。

結構與使用

火炕是一種寬約一米七到兩米三左右,長可隨居室長度而定的石結構的建築設施。搭建炕在北方稱為盤炕,其內是用磚建有炕間牆,炕間牆中有煙道,上面覆蓋有比較平整的石板,石板上面覆蓋以泥摸平,泥乾後上鋪炕席就可以使用。炕都有灶口和煙口,灶口是用來燒柴,燒柴產生的煙和熱氣通過炕間牆時烘熱上面的石板產生熱量,使炕產生熱量。煙最後從火炕煙口通過煙囪排出室外。在中國北方一般炕的灶口與灶台相連,這樣就可利用做飯的燒柴使用火炕發熱,這樣就不必再單獨燒炕。火炕鄰近灶口的位置稱為“炕頭”;鄰近煙口的位置稱為“炕稍”。一般“炕頭”都留給供家中輩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貴的客人寢臥,而男人年青人都在“炕稍”寢臥。

歷史

滿族的名稱是在明代末年(17世紀)才出現的,先秦古籍中的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人。
滿族人大多居住在東北,這裡冬季漫長,乾燥寒冷,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30多度。因此,滿族房屋的建築設計重於取暖。在魏晉時期,滿族人“夏則巢居,冬則穴居”。
為了適應遊獵生活,滿族人又發明了一種叫“撮落”的房子,“撮落”是滿語,漢語的意思是“馬架子”,也叫“窩棚”。
金初,滿族的居室相當簡陋,《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覆之。牆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火炕在滿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寢息的設施,又是取暖的設施。據史籍記載,金朝主子每和諸將進餐時,就於“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盤相接。”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北盟錄》中說,宋代滿族的先人建房子時,並不滿足朝南一方築炕,而是四方皆築之。西炕為尊,是供神和祖先的地方,不許任何人坐。南炕為長者臥處,北炕才是給晚輩居住的。
南宋人朱弁也作為中原使臣出使過金朝,曾一度在北方居住。他曾寫過《炕寢》一詩,詩中描寫道:“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蹤伏。西山石為薪,黝色驚射目。只識絕可邇,將盡還自續。飛飛涌玄雲,焰焰積紅玉。”可見當時生活在北方的滿族人,已經開始採用煤炭作為取暖的原料。
過去關東滿族傳統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開式,屋門開在東側而不在正中。進門的一間是灶房,西側居室則是兩間或三間相連,室內南北炕與屋的長度相等,俗稱“連二炕”或“連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臥的,炕面寬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對面炕”,正面的西炕較窄,供擺放物品之用。炕之間的空地稱為“屋地”。實際上,室內的大部分平面空間都被炕占據,所以人們的室內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裡進來客人,首先請到炕上坐;平日吃飯、讀書寫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們抓“嘎拉哈”、彈杏核、翻繩(俗稱“改股”)等遊戲也是在炕在玩。

詳細介紹

萬字炕和東北地區許多民間禮俗有著密切關係。在舊時老少幾代同居一室的大家庭中,南炕因向陽溫暖,是家中長輩居住之處,其最熱乎的“炕頭兒”位置(靠近連炕鍋灶的一側),供家中輩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貴的客人寢臥,北炕則是家中晚輩居住或作烘晾糧食之用。西炕一般不住人,在滿族人家則是特殊的地方,因為西牆正中是他們安供家中“祖宗板”(祭祀神位)之處,所以炕上只能擺設祭器供品,不許亂放雜物和隨意踩踏坐臥。
過去東北的許多人家,兒子聚妻生子後,仍與父母同住一室。為避免不便,常是把兩、三開間的居室用木板糊紙作“軟間壁”,從炕面到房梁柵成里外兩個空間,也有的是在相應位置設活動的柵板,白天撤去,晚間安放。此外,在與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柵頂吊下一根長竿,稱為“幔竿子”,用以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可以放下,避免頭頂受風著涼,也可以起到南北炕之間的遮擋作用。
東北民宅室內陣設也與萬字炕格局相應。南北炕炕梢(靠房山牆的一端)擺放炕櫃,上疊放被褥枕頭等寢具臥具,俗稱“被格”。西炕上則放與炕長相等的“堂箱”(或叫“躺箱”),裝糧食和衣物。箱蓋上擺放香爐、燭台等供器以及撣瓶、帽筒、座鐘等日用陳設。
火炕最主要功能就是取暖。因為燒炕是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只要吃飯、燒水、炕就是熱的。為了冬季禦寒,有的人家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或“地炕”在特別冷的季節加燒火地以提高室溫。儘管室外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屋裡炕面、地面一起散發熱量,仍然是溫暖如春。
做飯的鍋灶不與火炕在同一個房間。火坑中空,形成煙道,並通過煙道進行取暖。
“南人習床,北人尚炕”"火炕是北方居民為適應寒冷的氣候而發明的取暖睡臥設施.中國北方, 特別是山東膠東地區,冬季漫長、氣候寒冷,這裡的農民冬天習慣盤火炕取暖。膠東農村房子的主房通常為坐北朝南的一排三間或四間,其中有兩間帶有火炕的房間。在進門那間靠近兩扇門的外門的門後東西處各有一約三、四尺見方的灶台,灶台與門後南牆之間通常是放風箱的地方,灶台上坐有一個六到八印的鐵鍋,與鐵鍋下的灶膛連線的煙道就分別通過牆從兩邊房間的火炕里走到外牆的煙囪,富裕點的人家在東間的東邊或西間的西邊還有一間雜物間。
火炕都是建在房間的南部幾乎占近半個房間的面積,三面靠牆,其中南面是很大的玻璃窗。炕沿的下邊即北面是二到三尺高的炕牆,富裕的人家是用青磚勾縫甚至還有磚雕,多數人家是土坯壘成後抹一層泥或白石灰,火炕裡邊的結構是比較複雜的,必須使“鍋灶-煙道-煙囪”構成一個能夠保存並達到火炕每一處的熱量、順利地排出而不漏出煙氣的一個有效熱循環系統,壘炕時先在地上用土沙等墊高到炕高的一半夯實後再用土坯砌成S形的煙道,也可以先砌煙道再在其中填以土沙,這樣就更結實了使炕面不易下沉。煙道里還有幾個存菸灰用的叫做“灰膛”的坑。煙道壘好後就是安炕面了,炕板是事前在平地上用四根木條圍成一個矩形框,放上幾根木棍並填充上泥巴,晾乾後去掉框就成了一個約二尺長一尺寬三寸後的炕板,原為泥、草和水製成“板塊”,用土坯砌炕牆和“垛”,“板塊”覆面,一面與煙囪相接,一面與鍋灶相通。做飯的同時,利用餘熱暖炕,經濟實惠。
這火炕的原理就是用秸稈、樹枝等燃料燃燒產生的熱氣流經過火炕煙道時將熱量散發給土坯,土坯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土炕被燒熱後其溫度會持久的。冬天睡火炕是很舒服的,草蓆子上鋪有一個很薄的棉或草褥子,蓋的被子也很薄,在膠東農村,膠東人都是盤腿坐在炕上的,火炕也是吃飯、繡花、嘮嗑、學習的地方,上面放有一高約一尺的炕桌。方便實用。每年拆舊砌新,炕土是極好的肥料。就是新蓋的樓居,大多仍盤火炕,只是磚砌炕牆炕垛,炕面改為水泥預製板,雙層回龍,使熱氣更集中熱炕,深受老人們的歡迎。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對於2006年4月至11月對河北省徐水縣東黑山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出一處西漢時期的火炕,將火炕的歷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
在當今,由於樓房暖氣和各種取暖設施的普及,使用火炕的家庭越來越少,只有農村還保留著這樣的火炕。

構成

火炕由爐灶、炕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連炕的爐灶可以做飯,炕體既可取暖,又可坐臥。因地區和民族習慣的不同,火炕的平面布置也有差異,有南炕、北炕、順山炕、萬字炕(曲尺形)以及環室的凹形炕等。煙囪是砌築的炕體排煙道。炕體有直洞式、橫洞式、花洞式等。這些形式可歸納為並聯式和串聯式兩類,前者散熱均勻而抽風差,後者則相反。
火炕火炕

暫不申遺

2014年3月16日,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訊息一出,有中國網友呼籲有關部門把與暖炕技術類似的火炕技術申請非遺。
2014年3月17日下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工作人員表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有輕重緩急,目前國內已有包括太極、24節氣等10多個申請項目在排隊,火炕技術暫不會申請非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