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八景

灤州八景

灤州八景分別是;一岩山虎踞,二灤水龍翔,三偏涼虛閣,四橫井浮煙,五圍山泉瀑,六天渠應侯,七金泉渠月,八龍溪地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灤州八景
  • 性質:地理
  • 類別:景觀
  • 屬於:自然
  • 著名景點:偏涼虛閣
灤州八景概況,灤州八景詳述,岩山虎踞,灤水龍翔,偏涼虛閣,橫井浮煙,圍山泉瀑,天渠應候,金泉渠月,龍溪地橋,縣外四景簡介,蓮台煙寺,風洞飛虹,湫嶺松雲,長春古淀,

灤州八景概況

歷史上早有“灤州八景之說”,光緒24年續修州志時,曾要刪去。直到民國年間,仍有人認為“無關實用,悉在刪汰之列”。民國24年縣誌局總修張鳳祥先生駁斥道“這是煮鶴焚琴之見”。他又以杜甫和蘇軾為例反駁:“少陵望岱宗而吟詩,東坡游赤壁而做賦,寄情風雅,無世無之”他說;“我縣北依山陬,南通海澨,雖無蓬島瀛洲之盛,而一山一水,亦足以發思古之幽情,志山川之勝概“。因此他不但保留了灤州八景,而且擴展為十二景,保存了80餘篇詠景的詩文,並為十二景一一繪製水墨山水畫,是當年的灤州美景得以永留後人。
回首往事,已近百年,滄海桑田,灤州地界多次劃分,灤州也成為了現在的灤縣,十二景之中,只有八景仍在灤縣境內。其他四景中”蓮台煙寺“在今天的灤南境內;”長春古淀“在今丰南境內;”風洞飛虹“在今開平境內;”湫嶺松雲“在今古冶北白雲山。

灤州八景詳述

岩山虎踞

位於城南1.5公里,岩石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掛銅鈴。康熙六年九月,13歲的康熙親政,首次東巡,就駐蹕在岩山上(見光緒志《巡幸志》)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於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後,道光元年,黃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河勢龍翔來塞北,峰形虎踞控遼東“。民國期間,灤縣縣長賀朝元在峰頂倚塔賦詩;
岩山虎踞岩山虎踞
山峰虎踞不知年 選勝登臨涉嶺顛
萬里山河歸眼底 昂頭直欲上青天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現只存一節塔基。2009年重建,今已重新屹立在岩山上。不過大量開採石料,岩山已被鑿的千瘡百孔,虎臀已被削去,再難恢復往日風采。

灤水龍翔

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前人描述;兩岸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 峽蜿蜒南流,曲折縈紆,矯若翔龍。若河水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亦一奇觀也。“一灣綠水浮紅日,兩岸青山走白沙”;“桃花浪暖三春雨,月涌中流夜吐珠”·······這些名句並非過譽。
灤水龍翔灤水龍翔
解放後,灤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採,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如今來到灤水龍翔,但見山勢環繞,水平如鏡,梯田蔥綠,車流如織,早已是另一番滋味。

偏涼虛閣

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東麓偏涼汀。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若有若無,故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築,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內雕龍鑿鳳,金碧輝煌,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牆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御碑亭,成眾星捧月勢。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御碑一塊。
據縣誌記載,這裡是遼金時代帝王行宮,初建於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元年(公元983年),明代天順四(1406年)、成華二十三年(1487年)、萬曆十七年(1589年)、萬曆三十七年(1809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曾多次重修。乾隆十九年東巡駐蹕,再築行宮,更加壯麗。
偏涼虛閣偏涼虛閣
灤州才子葛桂的迴文詩流傳很廣,這首詩如從末字回文倒讀,亦成佳句,不妨一試。忘情共賞愛涼汀,境勝酣游醉復醒。
簧弄鳥聲清吐谷,網驚魚閃翠搖萍。
光生曉日迎高獻,浪滾香花落殘汀。
長塞北通江水綠,晚陽斜掩半山青。
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殿宇被毀,詩碑砸碎,蕩然一片廢墟,如今只有青山不改,碧水長流。

橫井浮煙

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大覺寺前。距偏涼虛閣一公里,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數丈。後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每當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映襯著松濤山勢,烘托著佛寺晨鐘,別有一番肅穆清幽之氣,是為一景,名曰橫井浮雲。
橫山“東西聳列如屏”東有偏涼汀,西有抱花崖,南坡崗谷之間,拾級而上,越過石井,山懷之間有一所寺院,明代稱開覺寺,後稱大覺寺,俗稱橫山寺,時間年代不詳,鹹豐九年曾毀於大火,光緒四年重修,民國十七年,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兩日後,張學良、楊宇霆潛來大覺寺,密謀十二天,臨行贈銀五千,重修大覺寺。但當時灤縣是戰區,時局飄搖,前人留詩云
世事誰能覺 空餘大覺名
劫灰看遍地 何日洗兵戈
經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1976年的大地震,終於逐漸被毀,如今僅存基址,尤其是那敞口大井,依然讓人回味“橫井浮煙”的風韻。

圍山泉瀑

位於楊柳莊北部,梯子嶺以北,羅家嶺以南,此地諸峰高聳,午始見日,萬山雜沓,環繞如圍,當地人稱圍山,舊時圍山有瀑泉四五處,遠看如素練掛青峰。據縣誌記載;羅家嶺之泉水,自西北繞而匯之,上為大龍潭,下為小龍潭,回河南流,氣勢雄偉前人有詩“懸崖峭壁瀉流泉,百尺雲峰掛水簾,飛湍擊石石欲立,乾坤萬古顯奇觀”。
灤州八景
1969年至1972年,在小龍潭下游修建了小龍潭水庫,此後降雨逐年減少,小龍潭水量銳減,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斷流的,飛瀑下,流水砸出的小龍潭也被雜物填滿,下遊河道擁塞嚴重,圍山泉瀑已無往日輝煌,不過在雨季來臨時,依稀還能見到往日的雄風,作為灤州八景中唯一留存下的一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夏季大雨後去欣賞一下。位置就在遷曹公路63公里標誌處,過三姓莊,上梯子嶺,過嶺上的大橋就到了,站在公路邊都可以看到。2011年夏天,筆者兩次實地探查,一次在枯水期,另一次是在一場中雨後的第二天,運氣不錯,拍到了有水的鏡頭。雖然水量小點,但依稀可以感受一下氣氛。

天渠應候

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於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眾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記載。其中南北各有一條大槽,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所謂天渠應侯,意思是“天然形成的河渠順應時序而變化,前人留詩讚嘆南北異流分子午 古今地轉幾滄桑
天渠應侯天渠應侯
如今每到雨季,飛瀑任然激流有聲,小龍潭瀑布匯入小龍潭水庫,如今由於修建小龍潭水庫,下游水勢變緩,再加上連年降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小龍潭上游水量銳減,甚至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是斷流的,河道已經嚴重堵塞,河渠早已不見蹤影,至於是否南北異流分子午,應時而變,已不可考了。

金泉渠月

位於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後因水患淤塞而改為演武亭,是士兵操練的地方,弘治元年(1488),知州潘齡主持重新開挖引水,種蓮植柳。演武亭仍叫回金泉亭。六月連開,一支獨大,而且結出一對蓮蓬,一時傳為奇聞,以為祥瑞之兆。適逢京官張德來灤州,就做主改名瑞蓮亭,後又在亭西建別故亭,後改為雪鴻亭。
金泉渠月金泉渠月
這是一組人造的景觀,因為近在城外。池水亭台,垂柳對蓮,夜月映照,遊人共賞。曾是灤州人流連忘返的所在。所謂”倒影亭台人共賞,華月當空故友情“便指於此。城東灤堤垂柳,城西金泉映月,城南岩山虎踞,城北橫井浮煙。使得古灤州城如在畫中。
可惜此處較多沙坨,水沖沙壓,逐漸淤塞,早在民國初年就改為農田。

龍溪地橋

位於城西南4公里,俗稱八里橋。龍溪原為沂河上源,又名溝釀河,發源於城西南五子山,向東南流至八里橋村時,溪水忽然潛伏入地,二里之外復出地面。在東南流至獨家應入老龍灣。現在從李興莊鄉老陳營村入柏各莊灌渠。
龍溪地橋龍溪地橋
據縣誌記載;”龍溪源出而伏,伏而復出,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因其奇妙神異,故叫做龍溪,此正是;“自是天工真巧匠,普渡慈航億萬春”。
半個世紀以來,滄桑變化,已非舊觀。但灤縣諺語“八里橋不足一邁”與龍溪地橋沒有什麼關係,八里橋指的是該村距縣城八里,而非橋長八里。如今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早已無存。

縣外四景簡介

蓮台煙寺

灤南縣境內,始建於唐代,此地海拔僅一米多點,為低洼積水區,蓮台拔地而起,台高數十丈,占地十畝,台上建古寺,院宇清幽,四面溪水灣環,稻田蓮港,遠近布列,隔岸遙望,似在煙雲深處。前人有詩云“水圍四面蓮花港,煙鎖十層化雨台。欲向青天搔首句,人間何處是蓬萊“。光緒九年以後,水患頻繁,河淤台傾,寺漸荒蕪。文革徹底被毀,只剩一座土台。

風洞飛虹

今開平區梨園東北大峰山上,山洞深黑莫測,洞口風大如吼,每當清晨,常有紫氣東飛,,好像彩虹成布,景觀綺麗。

湫嶺松雲

古冶北白雲山,山頂有大池,半山有佛寺,雨後經常有白雲繚繞,似在仙境,故名白雲山。前人有詩“澗底長流不宿水,雲間高聳自來峰。自是名山藏古剎,遙天陡落一聲鐘”。近因開礦,松林寺院具無。

長春古淀

今丰南稻地鎮大小長春莊一帶,金國皇帝行宮。金世宗大定十八年改成“大定淀”。金亡之後,日漸蕭條,縣誌記載;”昔有謝風亭,蓮池柳岸,今剝落飄零久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