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縣文物勝跡

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 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掛銅鈴。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於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後,道光元年,黃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現只存一節塔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灤縣文物勝跡
  • 外文名:Luanxian cultural relics sites 
  • 地形: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
  • 塔高:20米
灤州八景,其他景觀,

灤州八景

岩山虎踞:位於城南1.5公里,岩石
灤水龍翔:即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西岸 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 峽蜿蜒南流,曲折縈紆,矯若翔龍。若河水
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解放後,灤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採,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
偏涼虛閣: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東麓偏涼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東巡時所建。
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若有若無,幫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築,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內雕龍鑿鳳,金碧輝煌,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牆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御碑亭,成眾星捧月勢。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御碑一塊。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毀。
橫井浮煙: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大覺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
泉,深數丈。後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幫稱橫井浮煙。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拆毀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當年風韻今已無存。
圍山泉瀑:位於楊柳莊北部,羅家嶺以南,為天然景色。羅家嶺之泉水自西北環而匯之,上為大龍潭,下為小龍潭,南流急下,氣勢雄偉。小龍潭水庫建成後,舊景換新顏。
天渠應候: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於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眾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傳說,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隨小龍潭水庫的建成,已無可觀。
金泉渠月:位於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開挖引水,種蓮植柳。後又在亭西建別故亭。池水亭台,垂柳對蓮,夜月映照,遊人共賞。只因此處較多沙坨,水沖沙壓,逐漸淤塞,民國初年改為農田。
龍溪地橋:位於城西南4公里。龍溪原為沂河上源,流經此地時,溪水潛伏入地,二里之外復出地面。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無存。

其他景觀

夷齊廟: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原在永平府內,明景泰五年(1455)知府張茂遷改建於油榨鎮境內灤河岸邊小山平台上。南門樓上石匾橫書“孤竹城”三個大字。廟門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題“到今稱聖”。北面以樓代門,樓為“清風樓”,高約兩丈,下臨滔滔河水,其險 無比。夷齊廟地處灤河岸邊,水山相連,風景奇美,建築奇特,又有夷齊二賢故事,歷來為人稱道,解放後全部拆毀。
響水橋:位於榛子鎮村東,原名承流河橋。建於北魏。全橋結構嚴謹,別具一格。雕刻玲瓏精緻,藝術精湛。十年動亂中,橋上石雕補視為“四舊”大加破壞,後以水泥砂漿填充抹平。1976年大地震,石橋安然無恙。
灤河老鐵橋:俗稱灤河大鐵橋,該橋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開工興建,光緒二十年(1894)十二月竣工,歷時32個月。為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以“壓氣沉箱法”修築。工程耗銀78.24萬兩。至1974年正式公路橋建成後,該橋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