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楊家埠年畫

濰坊楊家埠年畫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山東省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工藝品。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樸。木版年畫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其田神、倉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豐年的祈盼,對於研究中國社會的生產發展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濰坊楊家埠年畫
  • 分類:傳統民俗文化
  • 地區:山東
簡介,歷史溯源,藝術特色,題材多樣,製作方法,

簡介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民間三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1981年孫忠會創作的鬥神畫之楊戩1981年孫忠會創作的鬥神畫之楊戩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鬥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當地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鬥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1981年孫忠會創作《大壽星》1981年孫忠會創作《大壽星》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彩,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囉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欲引入專業美術人才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1980年調入年畫研究所的專業畫家孫忠會先生,其先後創作完成了《十二生肖》,大.小《壽星》,《八仙》,《水滸人物》,《封神榜》,《紅樓夢》,《三國》,《聊齋》,《十八羅漢斗悟空》等共90餘幅木版年畫作品行銷世界各地。為其時創作木版年畫最多的專業畫家。也是當時為推動木版年畫走向世界的重要一員。其中由孫忠會先生創作的水滸人物木版年畫1984年始就印製成掛曆全國發行,且深受華君武先生的高度好評,1986年《水滸》,《封神榜》組畫又印製成掛曆應邀到香港展出。同年,《八仙》在香港《藝術家》期刊發表。1987年部分水滸人物被外文出版社用作季刊《中國文學》的封面全年連續以英文版跟法文版全球發行。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裡,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1985年孫忠會創作的《紅樓夢》系列之惜春1985年孫忠會創作的《紅樓夢》系列之惜春
1989年孫忠會創作的《聊齋》系列之花姑子1989年孫忠會創作的《聊齋》系列之花姑子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是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寒亭楊家埠)之一。產地不同,風格迥異。數百年來,楊家埠木版年畫按照勞動人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它植根於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它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美女娃娃、吉祥歡樂;人情世事、男耕女織;小說戲曲、神話傳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時事新聞、諷刺幽默;還有些以實用為目的,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楊家埠木版年畫現已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吸引國外客商遊人、發展濰坊外向型經濟的紐帶,成為“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明代是木版年畫發展成熟階段。那時這個村就“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建於明崇禎十三年的“吉興號”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開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繪製《灶王》、《鬥神》、《菩薩》、《玉皇》等;在繪刻方面,一部分取法於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鬱壘鬥神》等;一部分取法於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恆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1985年孫忠會創作的《封神榜》系列之姜子牙1985年孫忠會創作的《封神榜》系列之姜子牙
清代前期,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餘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如《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那樣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此後一個半世紀裡,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此時畫店紛開,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就有82家。清末,製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之後,給楊家埠年畫固有的古樸雅拙一個很大的刺激,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首先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其次是“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如《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等。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入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1988年孫忠會創作的《三國》系列之曹操1988年孫忠會創作的《三國》系列之曹操
清末民初,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它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1951年、1952年華東局文化部與山東省文化局先後兩次派人對楊家埠年畫進行全面調查,先後創作了22幅年畫,對繼承發展楊家埠年畫提供了新的經驗。之後,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傾心於楊家埠年畫的創作。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和現代的製作方法,將楊家埠年畫提高升華,並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創作了大量新畫。

歷史溯源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與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的全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楊家埠木版年畫起源於寒亭南三華里的楊家埠村,從業者多是楊氏家族後裔。據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多年的認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幾點:一是根據楊氏家譜(寒亭檔案館收藏)所載楊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縣,自前明洪武年間遷浞水西岸。隆慶二年因水患變遷西埠(現西楊家埠村址)。又據《寒亭地名志》考,西楊家埠是楊氏遷入和建村,故楊家埠年畫起源應不早於楊氏遷入建村。二是據楊氏家譜記載,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順、長興、吉興等十多家畫店。三是楊家埠木版年畫早期的情況已很難考究,從現有的實物如楊氏宗譜可查的明隆慶二年復遷西埠立村開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發展到相當規模,生產的年畫以鬥神,灶王為最多。如大順畫店,在嘉慶年間就逐漸定向生產發展,到道光年間,大順以印製東北民眾需要的“大鬥神”(一整張紙一幅)出名,被稱為關東莊,還有專印“鬥神”的莒州、沂州莊,印“灶王”的膠州莊等。楊家埠木版年畫在發展過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吸收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豐富營養,根據農民民眾的願望、要求和欣賞習慣,適應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產方式,不斷成長,使其日臻成熟。
傳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多為藝人自畫、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橫披、方貢箋、福子燈、花瓶及各種神像等。清乾隆、嘉慶年間,創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當時生產勞動的年畫作品。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反映政治、風俗、諷刺、幽默、故事、戲曲、花鳥等方面的題材,如《義和團》、《炮打日本鬼》,廟會風俗畫《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擔子》、《打婆婆變驢》和《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天下地理圖》、《天下帝王圖》、《四岳圖》等作品。這時,年畫體裁繁多,一戶農家院落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年畫供張貼。
清鹹豐年間,天津楊柳青半印半畫年畫傳入,逐步與楊家埠年畫相融合,拓展了楊家埠年畫的創作風格,豐富了內容,增加了品種,成為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的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緒末年),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極盛時期。西楊家埠畫店已達100多家,附近十幾個村莊也興辦了畫店,生產各種年畫200多種,每年來往於西楊家埠的畫商小販多達5000人左右,產品除銷往山東各地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東北等地,有的畫店還到外地開莊賣畫。此間,出現了專業性經營的畫店,如專供東北銷售的大鬥神畫店“東大順”被稱為關東莊,有專管戲曲年畫的西路莊和專印“橫披”、“洋條子”、“灶馬”的膠州莊等。
民國初年,西楊家埠畫店160餘家。1922年後,石印年畫和月份牌年畫興起,楊家埠木版年畫銷量頓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多次到楊家埠燒殺搶掠,集市被封,百餘家畫店停業。到解放前夕,楊家埠木版年畫已被破壞殆盡。
1951年11月,山東省年畫工作隊,為貫徹中央文化部、國家出版總署關於加強年畫工作的指示進駐楊家埠,舉辦新舊年畫展覽,與藝人共同創作歌頌新中國和土改運動的新年畫,幫助恢複印刷生產,並成立楊家埠年畫改進籌備委員會。
1952年10月,華東文化部和山東省文化局組織17人的年畫工作隊,在東楊家埠召開山東省年畫工作會議,濰坊、青島、濟南、徐州等地年畫藝人,年畫業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參加。會議就年畫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正式建立了“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同年,組織年畫生產互助組16個,印刷新年畫40萬張。
1953年至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山東省文聯多次組織美術專家、學者和年畫工作隊到楊家埠調查研究,進行年畫改革、創新活動,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後因開展“文化大革命”,年畫生產停止,年畫資料、原版大部被毀。 MOJKz!%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文化部藝術處負責人華君武提出“要恢復濰坊民間木版年畫”,並建議組織創作晉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專家到濰坊舉辦年畫學習班。同年12月,山東省文化局組成山東濰坊年畫晉京展出小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畫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濰地區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長黃鎮親臨審查,中國美術家協會華君武、文藝理論家王朝聞以及臧克家等觀看了展出,並給予很高評價。文化部還邀請了44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代辦、公使、參贊100多人參觀了展覽。《美術》雜誌社、中國美術館分別邀請在京的年畫工作者、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和報刊記者進行座談。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為此發表了訊息、評論和作品。《美術》雜誌專刊介紹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東濰坊年畫》。在京展出結束後,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進行巡迴展出。最後,27件年畫作品被文化部對外展覽公司選作出國展品。
1978年恢復“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年畫社對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和恢復工作,並採取辦學習班和以老帶新的辦法,培養畫、刻、印、裱等人才,當年印刷年畫70萬張。
1979年,“楊家埠?木版年畫社”改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舉辦天津楊柳青、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三地木版年畫聯展。 聯展以三地新作品為主,另有部分歷史資料,共185件。其中山東新作品51件。 歷史資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蘇州召開年畫學術討論會。《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美術》雜誌發表了畫刊和訊息。
1985年,研究所蒐集畫樣280多種,原版200餘套,編輯了《楊家埠年畫原版資料選》、《年畫縮樣》第一、二集及合裝成冊的全色版線裝本和線版線裝本,銷往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共16萬套。1979年至1985年,到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考察參觀的日本、美國、法國、丹麥、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國家的友人30多批,百餘人,港澳地區的“高山民藝”、“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兩次來楊家埠大批定貨。
1990年,濰坊市文聯、山東《美術》出版社、四川省民眾藝術館、成都市民眾藝術館、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市年畫研究會聯合舉辦“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年畫聯展” ,5月,在成都市開幕,並舉行了一系列學術交流和考察觀摩活動。7月,遷往濰坊市展出。展出期間,四川省年畫藝術代表團在濰坊與同行舉行了多項學術交流,並參觀考察了楊家埠年畫產地。
但是,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可憂之處。一是年畫題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匱乏,如今除幾位在世的老藝人,能系統並真正掌握木版年畫技藝和精髓的接班人,幾乎沒有,而這將直接影響今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和生存。因此,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應儘快啟動,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東省濰坊市的楊洛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藝術特色

楊家埠木版年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概括起來說:它的內容與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洋溢著濃厚而淳樸的鄉土氣息。在表現上具有概括性和象徵性,常用浪漫和誇張的手法體現主題,而且詩畫結合,它的構圖完整、飽滿、勻稱,富有裝飾性,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煉、挺拔、流暢,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楊家埠年畫是真正的農民畫,它集中地典型地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狂、奔放、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與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健康的審美情趣。楊家埠木版年畫雖然土氣、但突出了我們民族的特點,突出了我國北方農民的氣質和風采。
楊家埠木版年畫作為中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植根於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和強烈願望。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即在表現手法,它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而倍受中外來賓和專家學者們的厚愛。
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鬥神類、美人條、金童子、花鳥山水、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慶新年、恭喜發財、寶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象親人的祝福、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楊家埠木版年畫體裁形式新穎多樣,從大門上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到房間內的中堂、灶王、炕頭畫等,無所不及,無處不有。

題材多樣

楊家埠木版年畫極為豐富的題材內容是它的優勢之一。它按照農民的風俗信仰、思想要求、審美觀念,創作出絢麗多彩、盡善盡美的,適於供奉和裝飾的大量年畫作品,這在寒亭檔案館館藏了大量年畫實物、刻版和《濰坊楊家埠年畫全集》中充分的地表現出來,即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小說戲文、又有辟邪納福、祥禽瑞獸、風景花卉,還有時事幽默、民俗民情、遊戲娛樂等,可謂洋洋大觀、應有盡有,為貧苦的廣大農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楊家埠木版年畫的體材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門畫:門是庭院、房屋的出入通道,對安全起保障作用。門又因設的位置不同分為街門、堂屋門、家房門、欄門等,門的位置主次和居室主人的各異,以及門的大小、單扇、雙扇等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與民俗相適應的年畫來張貼。
窗飾畫:為打扮窗子而創作的木版年畫。主要有窗頂、窗旁、月光三種形式。
炕頭畫:炕周圍牆壁上帖的畫俗稱炕頭畫。形式有橫披、豎披、方貢箋、主方子等。
中堂畫:又叫軸畫,以大幅畫面為主,裝裱懸掛於客廳或比較大的房間中。
神像畫:多為過年祭祀用的迷信品,現存的有三種:灶神、財神、天地神。
其它形式的年畫還有專供影壁牆上裝掛的福字燈、壽字燈,專供娛樂用的鳳凰棋,專供傳授知識的千字文、各地秤頭歌、天下地理圖、帝王圖等,以及為生活服務的炕圍子、桌圍子、車圍子等實用生活裝飾用畫。楊家埠木版年畫走的是純農民畫的路子,年畫不是皇糧也不是地租,必須要賣出去,為了使年畫得到更多的買主,年畫作者就必須考慮農民的需要。舊時,官府及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墨客對民間年畫態度冷漠,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但這種冷漠並不是壞事,年畫藝人可以放開手腳,順應農民的需求,創作農民喜愛的內容和形式都豐富多彩的年畫作品。下面我主要介紹兩種有代表性的年畫作品——鬥神和灶王。
鬥神畫屬於門畫的一種,分武鬥神和文鬥神。武鬥神是手持兵刃,身穿盔甲的將軍型鬥神畫,承擔著進入庭院、宅舍第一通道街門的除邪保吉重任。大小有頂號、大號、小號不同規格的武鬥神。相傳在年畫中這是最早的形式,寒亭檔案館收藏的有《神荼鬱壘》、《秦瓊敬德》、《趙公明與燃燈道人》等。對對鬥神,兩員武將魁武雄壯、雙目圓睜,審視門外一切,使蟊賊鬼怪不敢入內。莊重嚴肅的大鬥神《神荼鬱壘》畫面中神荼左手握筆和金錠,右手執玉如意,象徵著除邪平安的大將誠心祝願人們“必定如意”。從武鬥神來看,其畫面主題是看守街門嚴防妖魔鬼怪進入。藝人們選擇了民眾心目中最信奉的專門監督、處罰妖魔鬼怪行兇作惡的神荼鬱壘進行創作,本著男性以健壯為美的原則,將鬥神頭臉誇大,雙目睜圓並塗為紅色,身軀寬大,四肢粗壯,一位手執大錘的武將形象躍然紙上,神情威武嚴峻,望而生畏,形象雄偉健壯,堅不可摧。確實既鮮明、俊美的裝飾了大門,又有一百個放心的安全感來過太平年。它看上去很舒心,沒有造型不合自然的感覺,充分體現了造型誇張的藝術魅力。文鬥神是供堂屋門張貼的朝官式門畫,人物端莊文雅和顏悅色,希冀接福迎祥,歲歲平安。
灶王畫屬神像畫的一種,有大灶、二灶、三灶、四灶等不同規格的灶王爺。楊家埠木版年畫《灶王》,初看起來它完全是一種迷信品,每年臘月二十三人們都要將它貼在灶前供養,但深深細究,它也曲折地反映了農民在某些方面的追求。這幅畫的上半部分是“財神”下半部分“灶王”。灶王的記載雖然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查到,但那並不是農民心目中的“灶王”。過去濰縣一帶有民間歌謠叫《張郎休妻》,據唱詞所述,張郎名叫張臘月,他的前妻丁香女勤儉賢慧,由於好吃懶做有又賣弄風騷的王海棠從中作梗,加上張臘月貪財好色,丁香女被張臘月休出家門。此後,丁香女改嫁,日子越過越好,張、王兩人坐吃山空,張淪為乞丐。討飯中,張臘月無意中闖進了丁香女的家。面對故人,張臘月羞愧得無地自容,最後死在丁香女家的灶前。丁香女憐張臘月有悔過之心,畫像以祀之,傳播開來,張臘月便成“灶王”。不過楊家埠所印的《灶王》的特殊之處是下半部分,已不是張臘月一人,而又添上了丁香女和王海棠。這裡有二個有趣的問題值得研究,一是農民是不是真的迷信“灶王”?如果是真信丁香女受人尊敬事出有因,而“負心漢”張臘月,“風流娘們”王海棠又憑何享受香火?農民在“辭灶”中又為何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用糖瓜粘住張臘月的嘴,以免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二是如果說農民不信“灶王”可又為何將它年年供奉、日日供奉。其實,農民信“灶王”,並不是信的張臘月,而是信的他們自己。這一點,用農民“辭灶”時說的話就可以證明“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來多帶放牛小子,多帶五穀雜糧,金銀財寶、少帶是非口舌”。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財源茂盛,家庭和睦是農民普遍存在的美好願望,而不是張臘月的可悲可嘆,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農民小康生活的寫照,是他們的希望所在。
貼鬥神、供灶王,這本是一種媚神的舉動,這種媚神的舉動由來已很久遠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中的“鬥神”、“灶王”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我們今天提起它不是主張再去印刷它,千家萬戶的農民再去張掛它,而是要剝去它籠罩的封建迷信的外衣,從更廣闊的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看到歷史上農民的追求、情趣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剖析出隱藏在這些年畫中屬於舊社會農民思想的合理核心。鬥神、灶王這些神在農民的心目中都被降格了。唐朝供奉於凌煙閣的秦瓊和尉遲恭,在農民家裡卻成了“把門將軍”,這不能不說是農民平等思想的反映。皇帝使得,我如何使不得?這個想法的蔓延開來,也就導致了“鬥神”、“灶王”的產生。 年畫是過年時貼的,中國的民間習慣,對於過年事事要圖吉利,這不能完全認為是迷信,主要是一年勞苦之餘,在過年的時候,儘量得到安慰,以解過去一年的辛苦與疲勞,而激勵來年的工作情緒,年畫正好順應了農民的這種心理,貼年畫就成了一種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風俗。楊家埠到了明朝末年,已經發展到年畫作坊10餘家,畫樣已達300多種,畫板1600餘塊。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清朝康乾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產業發展達到鼎盛,當時號稱“畫店百家、畫樣千種、畫版數萬,”最高年份產銷年畫1.35億張。隨著生產的發展,清朝末年楊家埠年畫產業在生產上也出現了更為細緻的自然分工。有專營鬥神的“鬥神店”,專營灶王的“灶王店”等。有一首民謠唱道”專做鬥神店,當了顏色販,年年刻新版,必定客來辦”。鬥神這一品種用色比一般年畫要多,故鬥神店自嘲當了顏色販子,鬥神舊時印數相當可觀,因而對木版磨損很大,故年年要刻新版,以保持線條清晰,以此招徠顧客。

製作方法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楊家埠木版年畫分鉤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為小案子坐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第一步是構圖的設計。設計圖稿,首先要考慮大眾的心理,符合農民的欣賞習慣。其次是畫工的精拙,楊柳青年畫改進後,興起了畫印合作的新方法,楊家埠去天津請教了名畫師王壽田,得到了不少新的稿本,又約了天津名畫師趙清春做了大量改進工作,使楊家埠年畫很好地結合了楊柳青年畫的優點,一躍而與楊柳青年畫齊名。 年畫製作的第二步是刻版。版的材料以杜梨木最佳,其次是梨木、杏木、桃木。每張畫必有一塊正版,是印線條和輪廓的,副版若干塊,為套色用,其數量視所需顏色而是。 年畫製作的第三步是印刷。印刷的材料、早年用江南竹紙,顏料也相當講究。後來用半毛汰紙,顏料也低廉。畫幅的大小,大的有整張棉連紙,稱為《大貢箋》,小的或用二裁開、三裁開、四裁開,統稱《小貢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