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纓

濯纓

濯纓是一個漢字詞語,

拼音是zhuó yīng,

解釋是洗濯冠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濯纓
  • 拼音:zhuó yīng
  • 注音:ㄓㄨㄛˊ ㄧㄥ
  • 解釋: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詳細釋義,同源典故,

詞目

濯纓

拼音

zhuó yīng

引證解釋

洗濯冠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晉 葛洪 《抱朴子·釋滯》:“濯纓滄浪,不降不辱。”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絕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秊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明 李東陽 《書陳大參六嬉圖詩卷後》:“且今所謂嬉者,不過載酒濯纓振衣長嘯,采芝放鶴以陶寫情志,宣導沉鬱,而不出乎名教之外。”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詳細釋義

典源
《楚辭補註》卷七〈漁父〉~80~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哺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孟子註疏》卷七上〈離婁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同源典故

值漁父 塵纓欲濯 孺子歌 思濯纓 淨濯蘭纓 漁父笑 滄浪 滄浪未濯 漁父 漁父足 濯冠巾 濯塵纓 濯我纓 濯楚臣纓 濯滄浪 濯滄浪纓 濯纓 濯足 濯發滄浪 纓濯 滄浪濯纓 解塵纓 論濁清 逢漁父 鼓枻歌 鼓枻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