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一、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11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監督和市政協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創新驅動、富民惠民四大戰略,全力做好調結構、穩物價、保民生、促改革等重點工作,全市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406.3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237.9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1829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2339.4億元,增長10.3%。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5.5︰41.9︰52.6調整為5.4︰41.5︰53.1。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新增6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加快實施,糧食生產連續9年豐收,總產量達到295.8萬噸。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涉農4項補貼4.75億元,比上年增加1425萬元。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重點扶持80個都市農業園區和47個特色品牌基地,建成核心示範區26萬畝,帶動標準化生產基地200萬畝。新增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家、農民合作組織620家,累計分別達到410家和3278家。統籌城鄉發展“七大工程”全面啟動,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自來水入村率達到96.4%,入戶率提高到90%;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全面展開,累計完成投資3060萬元;落實農田水利投資27.2億元。
(二)工業經濟運行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50家,比年初增加11家;實現增加值1355.2億元,同比增長13.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23.1億元、利稅517.1億元、利潤251.5億元,分別增長15.3%、7.3%和4.9%。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重點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浪潮集團、二工具機等重點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979.7億元,增長12.2%,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66%,比年初提高1.01個百分點。新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10.8億元,增長10.6%,33個項目列入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成為全國第二家中國軟體名城,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家、省級工程實驗室2家,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1%以上。節能減排工作成效明顯,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與主要污染物排放進一步降低。
(三)服務業發展保持平穩。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339.4億元,同比增長10.3%,占GDP的比重達到53.1%,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服務業主體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98.1億元,占全部服務業的46.9%。重點產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30.1億元,增長10%,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入選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800億元,增長31.1%。實現社會貨物物流總額1.07萬億元,增長13.1%。接待遊客4008.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82.8億元,分別增長18.3%和22%。舉辦各類展會141個,拉動相關行業收入153億元。消費市場保持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3.1億元,增長17.3%。
(四)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34.3億元,增長18.1%。“項目推進年”180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38億元,西客站配套工程等5個省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53.8億元。重點領域投入規模擴大,投資結構繼續最佳化。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88億元;工業投資576.7億元,增長18%;服務業投資1278.4億元,增長17.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26.2億元,增長36.8%。投資調控政策全面落實,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投資下降34.3%;房地產開發投資527.2億元,增長8.8%,增速同比回落36.9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釋放,完成1101.3億元,占全市投資的56.9%。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進展,組織開展了赴港、赴台等一系列招商活動,共引進市外項目361個,引進投資951.8億元,增長13.3%,占全市投資的49.2%;其中實際到賬外資11億美元,增長5.8%。
(五)城市建設加快推進。“一城三區”開發建設成效顯著,西部新城核心區建設全面啟動,京滬高鐵濟南西站建成通車,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西客站綜合客運樞紐、世博山東館復建等項目加快推進。東部新區,成城大廈、魯邦銀河大廈投入使用,奧體金融中心、姚家村安置房等項目進展順利。濱河新區開發建設全面展開,小清河主城區段實現蓄水通航,梁府、田園新城等片區開發建設加快。老城區改造穩步推進,城市面貌進一步改觀。一批城市綜合體建成運營,百花洲片區改造、世茂國際廣場、香格里拉酒店等項目開工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文化東西路、張莊路等28條道路新建改造,二環西路、劉長山路西延長線等道路開工建設,臘山分洪、東聯供水二期等工程進入收尾階段,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運營,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六)財政金融形勢穩定。全市實現地域財政總收入1387.4億元,增長8%;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5.4億元,增長22.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4%,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255.2億元,增長22%;非稅收入70.2億元,增長23.2%。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最佳化,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6.9億元,增長17.9%,對重點領域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其中用於社會事業和重點民生領域的支出占比達到55.4%,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8275.8億元,比年初增長10.3%;其中儲蓄存款餘額2427.5億元,增長1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893.7億元,增長9.2%。物價水平出現高位回落趨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累計同比上漲5.4%。
(七)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人民商場市場化債轉股、濟南變壓器集團增資擴股等企業戰略重組順利完成。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渣打銀行、廣發銀行獲準籌建,新設證券營業部8家、期貨營業部1家,新增保險分公司13家,新成立小額貸款公司7家,創博亞太、山東章鼓、澳華新能源3家企業成功上市。投融資平台轉企改制為四大投資集團公司。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入,章丘市省級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規劃建設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15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資產改革穩步推進。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實現進出口總額104億美元,增長40.4%,其中出口60.5億美元,增長49.1%,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到78.5%。服務外包增長勢頭強勁,離岸外包執行額4.5億美元,增長1.1倍。“走出去”水平全面提升,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21.6億美元,增長59.9%;境外投資中方協定投資額2.45億美元,增長56.3%。
(八)社會民生繼續改善。為民辦10件實事全部完成。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8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12元,分別增長14.1%和16.9%。就業形勢基本穩定,新增城鎮就業15.5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年初增加15.8萬人、20.7萬人和12.1萬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新農村養老制度和新農合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正式建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政府辦78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市縣兩級公立醫院延伸的88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200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65萬套,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目標。累計啟動了38個集中片區和35個零星片區棚戶區改造,2.4萬戶居民回遷新居。啟動農村整村遷建項目150個,涉及村莊242個,累計完成農房建設26.5萬戶、危房改造3萬戶。
總體看,2011年全市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發展的內生性、協調性、自主性進一步增強。但發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實體經濟支撐力仍比較薄弱,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需要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轉方式調結構任務繁重;城市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還不夠完善,城鄉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整體實力較弱;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公共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等。對於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採取針對性措施,著力加以解決。
二、2012年發展環境和主要預期目標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國內外經濟形勢仍十分複雜嚴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顯現,世界經濟復甦漫長曲折,外部發展環境短期內不會明顯好轉;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與物價持續高位相互交織,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很突出。同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存在許多有利條件。一是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政策環境總體穩定向好。二是我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效明顯,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對全市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三是國家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推動收入分配調整,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旺盛勢頭;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投資後勁進一步增強。四是隨著“一城三區”開發建設的深入推進,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為省會現代化建設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
做好2012年工作,必須全面貫徹中央“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係,統籌推進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拓空間、抓改革、促開放、惠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增長11%,實際到賬外資增長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以內。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三、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著力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以擴內需為戰略基點,促進擴消費與增投資更好地結合,加快形成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不斷增強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
1.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一是努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認真落實好中央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決策部署,建立健全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的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完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提高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保障的比重,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二是積極拓展消費領域。在穩定汽車、住房等消費的同時,大力促進文化娛樂、旅遊休閒、體育健身、家政服務、社會養老等服務消費,加快發展網購等新興業態,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品牌,努力擴大外來消費。三是著力改善消費環境。繼續加快綠地普利中心等大型綜合體建設進度,進一步完善現有商貿綜合體周邊設施配套,積極推進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加強農村和城鎮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及“農超對接”工程,加快構建城鄉現代流通網路。
2.保持投資穩定增長。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關鍵支撐作用,堅持投量、投速、投向、投效相統一,突出重大項目建設,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投入,著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增強發展後勁。一是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大力實施“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篩選確定一批重點項目著力加以推進。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強化全過程監督和服務,健全重大項目動態管理、要素保障、組織協調、考核督查等推進機制,努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為投資增長提供強力支撐。二是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擴張,引導資金更多投向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社會民生、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三是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切實把握好國家和省投資取向,做好項目篩選儲備,爭取更多上級資金支持。進一步做好項目推介與對接,吸引更多信貸資金投入。鼓勵企業採取上市、再融資、發行債券等形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全面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完善服務體系,擴大社會投資規模。堅持產業上定向、區域上定位、目標上定點,積極開展主動招商、專業招商,確保全年招商引資增長11%以上。
(二)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努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堅持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努力壯大實體經濟規模,加快構建高端高質高效現代產業體系。
1.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深入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構建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一是加快優勢產業發展。金融業,重點是圍繞“兩核三區”發展格局,推進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東部金融新區等載體建設,完善交易中心、資金結算中心等功能,健全金融體系,進一步提升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信息服務業,重點是加快中國軟體名城建設,著力構建齊魯軟體園、泉城軟體園、大學科技園軟體谷“兩園一谷”格局。大力推進“智慧泉城”、“動漫泉城”和服務外包基地建設,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業態,推進數字內容、網路增值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三網融合。現代物流業,重點是強化物流園區、中心、節點三級網路建設,培育發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發展製造業產業鏈物流、航空物流和物流金融等業態。文化旅遊業,重點是以籌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為契機,突出打造泉城文化品牌,加快發展新聞出版、休閒旅遊、演藝娛樂、廣播影視、創意設計等重點產業;深度整合旅遊資源,完善運營管理機制,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強化“天下泉城”品牌的塑造和推廣,以文化滲透提升旅遊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商務會展業,重點是加快大型商務服務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加強會展設施建設,培育大型會展企業,打造會展品牌,建設會展名城。二是強化服務業載體建設。繼續加大重點服務業城區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對全市服務業發展的貢獻能力。明確發展定位,完善公共服務平台,強化規劃與政策引導,全力抓好齊魯軟體與外包城、泉城軟體園、郭店物流園區、西部商務會展中心等20個重點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強動態管理,繼續做大做強100家重點企業,加快100個重點項目建設。三是最佳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全面落實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加快服務業跨越發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非核心業務剝離的指導意見,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中間服務環節的改造和剝離。圍繞土地供應、金融支持、稅費優惠、市場準入、標準化建設等領域,研究出台更多扶持政策。
2.推動工業振興發展。按照做強主導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做優傳統產業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群和產業帶,增創工業發展新優勢。一是突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立足現有基礎優勢,抓住新一輪市場擴張的重大機遇,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意見,全力推進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33個列入省重點的產業項目建設,著力抓好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半導體照明、物聯網和雲計算、積體電路、太陽能等產業發展,迅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二是加快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圍繞主導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發展,依託重點企業,延伸產業鏈條,著力培育汽車、信息、機械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等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畫和中小企業成長計畫,建設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落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各項政策,培育形成一批支撐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群。三是強化園區載體建設。繼續全力支持高新區加快發展,加快申建綜合保稅區,支持明水經濟開發區、濟北經濟開發區等爭創國家級開發區。研究開發區擴容和建立新工業拓展區等問題,增強園區發展承載力,拓展工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大園區招商力度,吸引大項目落戶,形成優勢產業群和產業帶,提高園區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四是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發揮好現有國家級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用,繼續做好後續申報工作,組織申報一批國家級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加強對創新平台的整合管理,加快推進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技術大平台、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等創新平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建技術研發機構。加強重點領域科技攻關,著力突破一批擁有自主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3.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一是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繼續加快新增6億斤糧食增產規劃實施,提升糧食穩產增產能力,力爭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實施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種苗四大產業振興規劃,加快儲備菜田建設。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生產經營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扶持50個特色品牌基地和200個都市農業園區建設,爭取新認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0家以上。三是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基礎條件。加強灌區節水改造、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農田水利建設,新增旱澇保收面積2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大幅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加強規劃建設管理,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堅持規劃先行,促進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承載力。
1.強力推進“一城三區”開發建設。全力做好“十藝節”籌備工作,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和綜合整治。完善西部新城核心區配套設施,加快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場站一體化、臘山河整治、世博山東館復建等工程建設。啟動東部新城CBD規劃建設,推進姚家安置房、市委黨校新校區、歷下金融服務中心等重點項目。做好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收尾,加大濼口、華山等重點片區綜合改造力度,完善新東站樞紐新區規劃建設體系。老城區繼續推進泉城特色標誌區、百年商埠區等重點區塊規劃建設,集中力量抓好寶華官紮營片區、萬盛片區等棚戶區改造項目,加快義和村、段店村等城中村改造步伐。積極實施北跨戰略,加大北跨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抓好化工產業園、濟陽崔寨鎮等北跨重要節點建設。依託黃河北地區區位交通、能源條件和現有產業基礎,規劃建設產業拓展區,打造新的產業發展極。全面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把握房地產市場走勢和政策導向,合理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大保障性住房開發力度,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2.大力提升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完善立體交通網路體系,推進濟南都市圈城際鐵路、德大鐵路、濟商高速、長清黃河大橋等重大交通項目,加快二環西路、緯十二路、濟齊路等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幹道建設改造。繼續推進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前期工作,編制完成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並上報審批。加大“四供兩排”設施投入力度,加快東區水廠、濟西熱電聯產、天然氣儲備調峰基地、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及城區電網、主城區污水全收集等重點工程建設進度。
3.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創新城市管理手段,加快數位化城管系統建設,深化城市格線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管理機制。加大市容市貌環境整治力度,實施好道路交通、綠化美化、建築渣土等綜合整治,加快濟西濕地、玫瑰湖濕地、中山公園擴建改造等生態景觀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內涵和特色。
4.規範開展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工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政策要求,健全工作流程機制,嚴格履行程式,紮實推進徐李片區、大觀園東片區、丁字山片區、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二期地塊等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舊城區改建項目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工作。
(四)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繼續強化“工業強縣”的戰略思路,研究制定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政策意見,鼓勵歷城區、章丘市跨越提升,加快城市建設和產業集聚發展,爭當濟南跨越發展新的增長極;推動落實幫扶商河發展和三年突破平陰的政策措施,支持濟陽加快建設產業北跨發展區,推動長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區發展。引導各縣區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和自身特色,提高園區發展承載和配套服務能力,加快推進一批規模大、帶動強的重點項目。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鼓勵市內工業企業向縣域轉移、向園區集中,切實增強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二是加快南部山區保護和發展。認真落實好南部生態經濟區保護與發展議案的辦理工作方案,加快開展泉水補給區勘探研究及保護規劃編制,完善土地利用、農林水利、旅遊開發、環境保護、道路交通等專項規劃。組織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荒山綠化、鎮村改造、港西路改造升級以及垃圾中轉站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改善生態生活生產條件。嚴格產業準入和建設項目管理,加大旅遊資源整合力度,推進柳埠、五峰山等旅遊綜合體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等綠色產業,推動南部山區綠色發展。三是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七大工程”。開展重點小城鎮提升工程和“城鎮建設行動”延續工作,加快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引導農村適度集中建設住房。繼續推進戶籍制度、農村產權等領域改革,完善農民工轉移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措施,有序解決農民工進城落戶問題,提高城市化質量和水平。
(五)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源頭治理和長效機制建設並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努力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市。一是強化節能降耗。全面落實國家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嚴格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強化考核和獎懲制度,確保完成任務目標。繼續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完成鋼鐵、水泥等落後產能淘汰任務和100萬平方米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大力最佳化能源結構,加快建設長清、平陰、歷城、章丘等風電以及力諾集團10兆瓦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大力推行能源審計,制定主要工業品和建築、交通等行業能耗限額標準,加強地方節能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逐步提高用地定額標準和投資強度控制標準,確保耕地保有量不少於549.4萬畝。二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推進濟鋼集團320平方米燒結機和2台120平方米燒結機脫硫設施建設改造。開展新一輪重點流域排污企業限期治理工作,繼續推進城區河道截污整治,完成遙牆、繡惠、相公等污水處理站建設,開工建設唐冶污水處理工程,抓好餐廚廢棄物處理工程建設。深入開展揚塵污染防治分類掛牌管理,全面啟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和環保合格標誌管理。三是推進生態市建設。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繼續抓好森林泉城和水系生態建設,完成造林面積19.5萬畝。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1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和800個文明生態村建設,推進章丘市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重點示範工作。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一是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好優勢企業戰略重組,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齊魯化纖集團、輕騎集團等企業改革。進一步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加快30處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積極穩妥推進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幫助困難縣區消化基本財力缺口。加快推進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步伐,研究組建市農村商業銀行,推動組建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黃金經紀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二是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繼續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引導企業在穩定市場份額的同時,努力開拓新興市場。進一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齊魯外包城、大學科技園等外包園區建設,開展多種形式外包業務。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企業搞好境外資源開發和優勢產能境外轉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工程承包和外派勞務。
(七)加強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對高校畢業生、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設,提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二是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鞏固擴大醫改取得的成果,完善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擴大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範圍,提高醫療保險籌資水平和政府補助標準。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和農民受益水平,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完善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三是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在投資補助等方面的支持,採取多種方式吸引企業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西蔣峪、清雅居等公租房和裕辛苑、清河新居等廉租房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棚改回遷安置,完成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8萬套的任務目標。四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推進“一院三館”建設,搞好市民文化藝術中心規劃,以基層特別是農村和社區為重點,抓好文化站、文化大院和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市屬6家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打造跨所有制、跨業態的大型企業。做大做強銀座文化、東方天健等重點企業,集中支持10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五是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實施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糧油、蔬菜、畜牧業生產,保證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供應,搞好產運銷銜接,降低流通成本。健全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六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鞏固發展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推進實訓基地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通中國小標準化建設、中國小校舍安全、農村國中校舍改造等工程。七是強化措施,抓好落實,全面完成為民辦10件實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