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志·第四冊

濟南市志·第四冊

《濟南市志·第四冊》保持了整部《濟南市志》在編纂體例、行文、規範、時間斷限上的一貫原則,志書主體包括商業卷與農業卷。

濟南自古以來便是一座商貿發達的都市。由於地理位置優越,20世紀初已成為魯、豫、晉三省的貨物集散地和華北的重要市場。泰康食物公司、瑞蚨祥綢布店、宏濟堂藥店、大觀園商場等一批知名商號均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但是,30年代末至濟南解放的十餘年間,由於日本侵略和社會連續動盪,商業市場呈現一派蕭條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濟南城鄉市場日益興旺。市區內的大觀園商場、人民商場、百貨大樓、第一百貨商店、第二百貨商店和舜井、朝山、順河等商業街,以及各類農貿市場,已形成縱橫交織的商業網,方便了人民生活。濟南還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魯菜的主要發源地,聚豐德、燕喜堂、匯泉樓等歷史悠久的名店均以自己獨特的名點、名菜享譽省內外。 截至1985年, 全市共有商業批發機構377個,從業人員9070人;商業、飲食服務業零售網點42579個, 為1949年的1.12倍; 零售業服務人員149498人, 為1949年的2.88倍;平均千人占有商業零售網點11.1個、占有商業零售服務人員39人。全市有綜合與專業集貿市場271處,年貿易成交額約占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1%,其中市區集貿市場與小商品市場40處, 商品交易額6071萬元。 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23.47億元。國營商業與供銷合作商業商品經營利潤由上年虧損750萬元轉為盈利1437萬元。 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4445元,比上年提高7.4%。商品銷售毛利率為7.9%,比上年增加1.5%。 濟南農業已有近萬年的歷史。早在八九千年前的西河類型文化時期,遠古居民的經濟生活便已進入農業經濟時代。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使得長期束縛當地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得以破除,農民積極性顯著提高。1984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11.22萬千克, 每公頃產量3765千克;棉花總產量972.5萬千克,每公頃產量817.5千克;花生總產量2822萬千克,每公頃產量2400千克。畜牧業生產增幅較大,產值1.8億元。 建立了一批商品魚基地,漁業產量達1553噸。蔬菜品種豐富,細菜比重增加,蔬菜總產量5.65億千克。 全市共有各型水庫198座, 塘壩798座,總庫容6.116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06萬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06.4萬千瓦,全市機耕作業面積為15.96萬公頃。 改革開放以後,鄉鎮企業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的強大支柱和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85年,全市共有鄉鎮企業10925家,實現總產值12.36億元。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各類專業戶、重點戶不斷增多,商品生產的發展與擴大,促使農民在資金、勞力、技術方面,組成多種形式的聯合體,進一步推動了多種經營的發展,從而形成了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