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山湖

澱山湖

澱山湖,位於上海市青浦區與江蘇崑山市交界,總面積62-63平方公里,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

澱山湖是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的源頭,上游承接太湖吳江地區來水,經急水港、大朱厙、白石礬等24條河港汊入湖;經攔路港東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黃浦江。

澱山湖是弱感潮湖泊,不僅有調節徑流的作用,還具有灌溉、航運、水產、供水和旅遊等多種功能。湖區盛產魚、蝦、蟹等,是水產養殖的良好場所。蘇申航線經過湖區,是溝通蘇南與上海市區的重要水上通道。是上海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澱山湖,風景優美,有“東方日內瓦湖”之稱,環湖散落著享譽盛名的朱家角、周莊、錦溪等古鎮、上海大觀園東方綠舟上海太陽島陳雲紀念館等5個國家AAAA級景區。是上海賽艇、龍舟、帆船等水上運動的訓練中心。2006年,澱山湖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1990年代起,由於環湖農藥化肥及鄉鎮工業廢水等排入,湖水局部呈現富營養化現象。2017年急水港橋的數據數據表明,澱山湖水質處於劣V類水平,主要污染物是總氮。

澱山湖所處的蘇滬交界地帶,由於水系暢通,歷史上就是蘇南地區的航運要津、魚米之鄉及商業發達地區。隨著長三角城市群的形成,該地區更成為投資、旅遊的熱點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澱山湖
  • 別稱:薛淀湖、淀湖
  • 地理位置:上海青浦縣、江蘇崑山市交界
  • 面積:62-63平方公里
  • 容積:1.6億立方米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黃浦江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名稱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形成演變,主要支流,上游水系,下游水系,治理開發,堤防建設,旅遊開發,活動場所,水產,航道航運,圍湖墾殖,流域概況,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村鎮名勝,

名稱演變

澱山湖(Dianshan Hu) 位於青浦縣西部與江蘇崑山、浙江嘉善交界處。北宋時,以湖中有澱山,稱澱山湖。又因湖旁之薛山,稱薛淀湖。
澱山湖,舊名薛淀湖,位於上海市西郊,距市中心約60公里,離縣城青浦鎮18公里。湖跨青浦、崑山兩縣,呈葫蘆形,湖水浩瀚,清澄如鏡,煙樹迷濛,水色天光,融為一體。沿湖港汊湖盪成群,水面積近10萬畝,以產魚、蝦、蟹、蜆,素負盛名,是上海市郊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水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和旅遊風景區。
宋時,薛淀湖上通蘇州、湖州、秀州(註:秀州,包括浙江舊嘉興府,江蘇舊松江府在內的地區。)三州之水,下澈大、小石浦,出吳淞江入海。光緒刊《青浦縣誌》載:“薛淀湖在縣西,有山居其中,其源自吳江白蜆江經急水港而來,周圍幾二百里”。又載:“澱山,宋時山在水心……後潮沙淤淀,漸成圍田。元初,湖去山西北已五里余。”
今澱山湖西納太湖水,東南經攔路港、泖河,達黃浦江,是黃浦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湖底平坦,航道最深處為-1.0米以下,為上海市與蘇、浙、皖航運要道。解放前,歷代詩人就澱山湖景寫下不少詩篇,宋代進士衛涇《淀湖》、清王昶的《雨後登澱山望薛淀湖》和元人楊維幀的《澱山湖》為後人所傳誦。楊維楨的題詠為:“半空樓閣澱山寺,三面篷檣湖口船。蘆葉響時風似雨,浪花平處水如天。沽來村酒渾無味,買得鱸魚不論錢。明日垂虹橋(註:垂虹橋,在吳江縣界。)下過,與君停棹吊三賢(註:三賢,指春秋時的范蠡、西晉張翰和唐代的陸龜蒙)。”詩的末兩句,說明渡湖要有一天的路程,可見宋元時期湖面當更加宏闊。至清代,湖面收縮,比之宋元兩代,不過十分之三。
澱山在青浦鎮西10公里處,地屬朱家角鄉。距澱山湖2.2公里,高12.8米,周圍600多米。清光緒刊《青浦縣誌》載:“澱山在薛淀湖南……山屹立湖中。昔人比之落星浮玉。”其後,湖沙淤積,化為平田,漸成村落。山上舊有普光王寺和三姑祠。明陳繼儒詩云:“誰知石一拳,遙作九峰祖”。明陸樹聲《澱山十景序》中云:“山形如負鰲,其上浮屠,名鰲峰塔。傍小山石,築亭其上,榜曰‘明極’。寺傍廡為一色軒,堂後為徹見閣,山麓有回經石。山陽有橋,為龍淵,泉出山頂者,為通靈,疑皆以為龍洞得名。洞在山陰,深窈而曲,其下所吞吐,則白蓮池也”。今山上亭宇塔院十景俱廢,僅存普光王寺法堂數楹。

位置境域

澱山湖位置境域澱山湖位置境域
澱山湖湖區面積為62平方公里,約有11個杭州西湖那么大。本縣約占3/4,為47.5平方公里。環湖東部為朱家角鄉所屬6個村,南部為西岑鄉4個村,西南為金澤鎮的金姚村,西部為澱山湖風景區和商榻鄉5個村,北部則屬崑山縣淀東、大市、陳墓3個鄉共23個村。
黿盪、汪洋港是本縣與吳江、崑山兩縣的交界湖。澱山湖湖界:東至淀浦河(舊開河),南至東巷港,西至急水港,北至度城潭;東南至攔路港,東北至茜墩浦,西南至白石磯港(舊稱八門盪),西北硃砂港。自西向東,急水港距淀浦河8.5公里;自北向南,度城潭距東巷港13公里,與舊志所載尚吻合;自東北至西南,茜墩浦距八門盪口12.5公里;西北至東南,硃砂港距淀浦河9公里,其北部屬崑山縣界。自八門盪西1.5公里與自急水港西5公里,與吳江縣分界。自攔路港口東南至泖河口7公里,與松江縣分界。
澱山湖東北角彩虹橋一帶湖面澱山湖東北角彩虹橋一帶湖面
水上運動場一帶湖面水上運動場一帶湖面
瀕臨澱山湖東,為青浦區(的朱家角鎮,沿湖有新華、新楊、新旺、山灣、慶豐、淀峰6個村。澱山湖南端,原為西岑鄉。沿湖有塘北、張聯、西蔡、陳港4個村。澱山湖西南,原為金澤鎮的金姚和楊舍兩村,楊舍(亦稱楊扇)村於1979年劃歸澱山湖風景區。湖正西部,原為青浦縣商榻鄉(鎮),環湖有陳東、東星、蔡浜、湖雪、東風5個村。2004年,撤銷金澤鎮、商榻鎮、西岑鎮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新的金澤鎮,湖南部青浦區境內全屬建制新的金澤鎮。
澱山湖北部崑山澱山湖鎮湖面澱山湖北部崑山澱山湖鎮湖面
商榻社區急水港入湖口一帶湖面商榻社區急水港入湖口一帶湖面
澱山湖北部,為崑山市淀東鄉屬(1996年改澱山湖鎮)的金家莊、西南行、東村、馬家港、新開涇、潭西、西港、官里、石墩、丁家浜、小港、沈家埭、南橫港13個村;大市鄉(1996年改鎮,2001年撤銷建制)的清水灣村和陳墓鎮(1992年更名錦溪鎮)的西馬援莊、東馬援莊、西盛、南生浜、虬澤、徐家浜、荷花盪、徐涇、梅浜9個村。2001年,大市鎮撤銷建制,湖北岸西為錦溪鎮,東為澱山湖鎮
澱山湖西岸青浦區金澤鎮蔡浜村及附近水面澱山湖西岸青浦區金澤鎮蔡浜村及附近水面
澱山湖又名薛淀湖,為上海與江蘇的界湖,上海青浦縣占水面四分之三,江蘇崑山市占四分之一。湖西和南部多入湖河港,主要有急水港,匯太湖來水;東部和北部多出湖河港,以攔路港為主,泄湖水入黃浦江。進出河港多達70餘條。湖泊長度15.3公里,最大寬度3.3公里,湖水面積63平方公里(相應於水位2.36米),平均水深2.5米,蓄水量1.6億立方米。黃浦江受潮汐影響時可倒灌入湖。湖泊具有調蓄、灌溉、養殖和航運等多種功能。
澱山湖舊稱薛淀湖。在縣境南端,與上海市青浦縣交界。與本縣吳淞江、急水港、雙洋潭、白蓮湖、澄湖、明鏡盪汪洋盪相通。納太湖來水,入水河道主要為急水港,於青浦縣攔路港入黃浦江出海。全湖面積63平方公里,合9.45萬畝。平均水位2.36米,水深2.5米,蓄水量1.6億立方米。本縣約占23025畝,為水面的24.37%。具有調蓄、灌溉、養殖與航運之利。蘇申航線經此。
總面積62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所屬占77%,為上海市境內最大湖泊。湖面呈葫蘆型,東西最寬9公里,南北最長18公里,周長35公里。湖底平坦,底質為褐色或灰褐色沖積粘土,北深南淺,平均水深2米左右,水位穩定,水位年變幅在1米左右。蓄水量為1.3億立方米。沿湖有75條進出河港,其中湖西的急水港、汪洋港和白石磯港為主要進水口,占來水量的85%。東部的攔路港為主要出水口,經泖河入黃浦江。湖內水草豐茂,產魚類62種,為上海市重要淡水魚基地。灌溉面積1.3萬公頃。澱山湖區為上海市最大的風景旅遊區,1979年在金澤鄉楊舍村闢地86.7公頃,建上海大觀園。沿湖有青少年野營基地、水上運動場、高爾夫球場、鄉村俱樂部和度假村及朱家角、西岑、金澤、商榻、周莊等古鎮。滬青平公路經過其南側。
古稱薛淀湖,簡稱淀湖。澱山湖位於青浦縣西部,在青浦鎮西8.5公里處,西南連黿盪,與江蘇省吳江、崑山毗鄰,屬太湖水系,呈葫蘆形,是上海地區最大的天然湖泊。湖泊最大長度14.5公里,最大寬度8.1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屬上海部分47.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11米,最大水深3.59米,蓄水量約1.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調蓄0.69億立方米。
澱山湖南端湖面澱山湖南端湖面

水文特徵

澱山湖是黃浦江上游的天然水庫,各出水口處於潮流界和潮區界的過渡段,一般情況每天均會出現兩漲兩落的潮汐現象,但漲落潮歷時並不規律。湖口淀峰站多年平均水位為2.43米(1952~1988年),歷年調查最高水位為3.71米(據1954年8月2日實測為3.69米),最低水位為1.75米(1934年8月24日)。
澱山湖平均水深2.11米,最大深度為3.59米,沿湖的汊河湖盪甚多,湖流十分緩慢,一般流速僅每秒0.03米,湖口淀峰站流速可達每秒1.0米。澱山湖進出水河道59條,據1988年實測資料,出水口攔路港淀峰站年淨泄量達11.59億立方米,進水口急水港商榻站年淨進量為6.05億立方米。經環湖進出水口調查和平衡計算,1988年澱山湖全年進水量為17.40億立方米,出水量為17.03億立方米。
澱山湖是個弱感潮湖泊,不僅有調節徑流的作用,還具有灌溉、航運、水產和旅遊等多種功能。
此外澱山湖盛產魚、蝦、蟹等,是水產養殖的良好場所,但由於環湖農藥化肥及鄉鎮工業廢水等排入,湖水已局部呈現富營養化現象。
澱山湖水源主要來自太湖下泄的地表徑流、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由急水港、白石磯港進水占85%,攔路港排水占71%,在大潮汛期,亦有黃浦江水倒灌入湖。澱山湖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總蓄水量為1.32億立方米。水位基本穩定,年平均為2.63米,一般年份從6月中旬上升,最高水位常出現在7—9月。據淀峰水位站資料載:1954年8月3.7米的水位為最高。枯水期在11月至翌年3月,最低水位為1.76米。湖水流速緩慢,水深在2.5米左右,全年進水;1.95立方米/秒,出水50.62立方米/秒,水位變化較小,年變化範圍還不到0.1米。澱山湖水屬軟水類,有害物質含量均低於國家標準。氰、鉻、砷等未發現,汞含量正常。氮的含量標準為1,而實測為O.3—O.4。鐵的含量為1‰。耗氧量屬正常,為1.09—4.5。溶解氧稍高於標準,為4.7—8.33。環湖約20萬畝農田,靠湖水灌溉,沿湖地區所產水稻,米質特優,成為全縣有名的產糧區。
1985年頒布的《上海市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條例》規定,澱山湖湖體是水源保護區的重點水域。沿湖縱深5公里陸域亦劃為水源保護區。

形成演變

在長江三角洲的兩側,分布著以太湖及古射陽湖為中心的兩大碟形窪地,是古瀉湖的殘留部分。湖盆形成的過程與長江三角洲的發育息息相關。太湖地區因第三紀以來的塊斷差異運動,形成了凹陷,由於海水入浸而成為嵌入陸地的淺海灣。遠在5500多年前,長江尚在鎮江一帶入海,錢塘江在杭州一帶入海。那時的海岸線在今奔牛、金壇、溧陽、宜興、烏溪、夾浦、新塘、小梅口至吳興一線附近。隨著長江、錢塘江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區的堆積,形成沖積沙嘴和三角洲。海流和波浪挾帶著泥沙在三角洲沿岸的海灣堆積成沙堤、沙壩,且不斷延伸擴大並銜接了起來,從最初的海灣形態封淤成了瀉湖的形式。瀉湖的出現,標誌著太湖地區碟形窪地已基本形成。這個碟形窪地西至茅山丘陵,北為長江南岸的天然沙嘴,南系錢塘江北岸的天然沙嘴,東是古海岸沙堤。在瀉湖形成之初,與海洋有通道相連,後來由於沙嘴繼續擴大,瀉湖被封閉,經逐漸淡化,形成和海洋完全隔離的古太湖。從湖相沉積物分布範圍來看,古太湖在形成之初是十分遼闊的,太湖以東的澱山湖、澄湖、陽澄湖、以西的滆湖、洮湖等水域,都曾是一片相連的水體,佘山、澱山及洞庭西山等,均曾是古太湖中的一些孤島。古太湖形成以後,在長江三角洲不斷東伸擴大的過程中,由於各地堆積量不一,再加上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古太湖不斷分化為一系列小的湖群,如洮滆、淀泖、陽澄、芙蓉和菱湖等湖群。太湖處於碟形窪地的中心,是古太湖分化過程中殘留下來的最大的一個湖泊。
據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澱山湖打撈得新石器時代石器及戰國時代的印紋硬陶、銅鏃等文物,證實澱山湖在古代尚是陸地,戰國以後,陷為谷水,遂成湖泊。據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約成書於524年)云:“一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為次溪,自湖東南出,謂之谷水”。據《吳郡圖經》(成書於1038年)又謂小湖西北有白蜆、馬騰、谷、玳王胃四湖。南宋紹熙《雲間志》(1190~1194年)始見薛淀湖的描述“在縣西北七十二里,有山居其中,湖之西曰小湖,南接三泖”,又謂“淀湖周圍,幾二百里,茫然一,不知孰為馬騰,孰為谷湖也”。澱山湖是在南宋以前由馬騰、谷湖等連線而成,因湖中有澱山,因以為名。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上游吳江長橋被塞五十餘丈(共一百三十丈),以釘斷或壩塞湖、泖、港、汊及橋洞多處,致水流不暢。澱山湖以東,湖沙壅積數十里,被豪權占墾(湖)為田,從而使澱山湖面積大為減縮。澱山退離湖水,居于田中。到清代中葉(約1780年左右)澱山湖周圍從二百里縮為七十里,澱山已距湖四、五里。
澱山湖地處太湖湖蕩平原的最低洼區,附近湖盪密集,地面高程僅2.5米。從澱山湖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各種遺物及陶片,表明澱山湖地區湖泊群的形成,可能由於海潮倒灌,河道淤塞,宣洩不暢,並受區域性氣候變化的影響所致。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考證:太湖平原曾經歷四個較大規模的濕熱多雨時期。第一和第二時期大約在距今4000至6000年前後。第三時期約距今2000至2500年前後,溫度比現在高1.5℃,降水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濫頻繁。大約在戰國至漢代,澱山湖才逐步形成。第四個時期是在唐宋時期,距今約1000年前後。據《宋史·五行》記載,當時僅蘇州郡就有大小水災16次之多,不少窪地積水成湖(註:參見198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集刑》第4號《太湖地形及現代沉積》一文。)。澱山湖周圍大小湖盪的形成,可能就在這個時期。據張衍《水利綱領》云:“黃浦上源,自黃橋斜塘來,黃橋斜塘,自三泖來,其上為淀湖、為急水港、為白蜆江。”又據《祥符圖經》載:“谷泖……周一頃三十九畝;古泖……周四頃三十九畝”。宋時,淀湖與谷水等相連,與泖湖僅隔一小湖,因而澱山湖與泖湖都屬古泖的範圍。
宋代前的圖籍,無澱山湖之名。南宋紹熙(1190—1194年)《雲間志》始見有薛淀湖的記載。此時,淀湖實乃馬騰湖、谷湖等相連形成,與泖湖之間僅隔一小湖。泖湖舊稱三泖(即長泖、圓泖、大泖)或谷泖,古時泖湖地區屬由拳縣,秦時陸沉為谷,曰谷水,下通松江(指今吳淞江)。又謂谷水即三泖,一水而二名。後因泥沙沉積,有的地方漸成泥沼,谷水遂形成眾多的大小湖泊。宋後,泖湖逐漸淤塞,又經圍墾成田。斯時淀湖周圍,幾二百里,茫然一壑,不可復辨。清代中葉,淀湖周圍從200里縮至70餘里。雖也淤塞一部,但湖水依然浩瀚。澱山湖四周之黿盪、任屯盪、葑漾盪、大蓮湖、大淀湖、西漾淀等形成上海市郊獨具特色的湖盪群,又是上海市的水產活倉庫。

主要支流

澱山湖四周港汊眾多,昔日有河港70多條進出,以後由於興修水利和公路交通建設的發展,一些河港被阻滯,尚留50餘條。澱山湖上游承接太湖吳江地區來水,經急水港、大朱厙、白石礬等24條河港汊入湖,以急水港為主流;下游出水河道,經攔路港東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黃浦江,是黃浦江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上游水系

澱山湖屬長江支流黃浦江上游水系,眾多湖泊通過河港注入,又從攔路港等河流泄湖水入黃浦江。上游湖泊有:澄湖、白蜆湖、汪洋盪、白蓮湖、長白盪等,連通河港有:邵塔港、長牽路港、千燈浦等。
澄湖,又名陳湖或沉湖。《太平廣記》稱:“該地古為陳縣(或雲陳州)而名陳湖。”湖畔寢浦禪林寺內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鑄鐘刻有“天寶元年地陷成湖”,故又名沉湖。在本縣西南部,跨崑山、吳縣、吳江縣境,吳淞江環行西北。上承西部來水入湖,經本縣諸河港入明鏡盪、長白盪及急水港歸澱山湖。總面積45平方公里,合6.75萬畝,平均水深1.8米,蓄水量8000萬立方米。水呈黃綠色,透明度0.4~0.7米,PH值8.2,礦化度94.96毫克/升,為重碳酸鹽類鈣組I型水。按傳統屬本縣面積11925畝,約占全湖的18%。
陽澄湖,又名陽城湖。在江蘇南部,跨吳縣和崑山市。西納元和塘來水,東出七浦塘、楊林塘、瀏河入長江,南出婁江入吳淞江,迂迴澄湖、澱山湖入黃浦江歸長江。湖泊長度17公里,最大寬度8公里,湖水面積119平方公里(相應水位2.88米),蓄水量3.4億立方米。湖中縱列兩埂,將湖分為東、中、西三部,東湖最大,中湖次之,西湖最小。西湖平均水深2.65米,最深9.6米,中湖水深為1.7~3.0米,東湖為1.7~2.5米。湖水的pH值為8.6,礦化度為174.81毫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水。盛產魚、蝦、貝類等,以盛產“清水大閘蟹”著稱。
急水港周莊鎮一段急水港周莊鎮一段
白蜆湖,又名白蜆江,以產白蜆得名。在本縣西南端與吳江縣交界處。總面積7.6平方公里,合1.14萬畝,平均水深2.5米,蓄水量1900萬立方米。急水港橫亘其中,西北至吳江縣沐莊湖稱上急水港,東南自周莊起至澱山湖稱下急水港。據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1974年考查發現,湖中有一南北向深槽,寬二三十米,深10米以上,旁有殘存石堤。疑為太湖古入海水道東江故道的一段。蘇申航線經此,航道水深3.1~4.1米。屬本縣湖面4136畝,占全湖的36%。
汪洋盪,在本縣南端,與上海市青浦縣交界。總面積3.7平方公里,合5500畝,北部屬本縣,2541畝。西納長白盪、陳墓盪來水,東入澱山湖。長3公里,最大寬度1.8公里,為船隻出入澱山湖通道之一。
白蓮湖,又名白淀湖。在大市、陳墓之間。西納澄湖等湖盪來水,北出新開河入吳淞江,經東南諸河港入澱山湖,長4.7公里,最大寬度2.6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合9300畝,平均水深1.4米,蓄水量900萬立方米。已養魚。
長白盪,在陳墓鎮境內。分東西兩盪,總面積9020畝。東盪東北連陳墓盪,西北接明鏡盪來水,湖水東注汪洋盪入澱山湖。長4.1公里,最大寬度2公里,面積5.2平方公里,合6635畝,平均水深1.5米,蓄水量800萬立方米。已養魚。西盪2385畝,於1966年圍墾成陸。
長牽路港,西起澄湖,東抵明鏡盪。全長2.9公里,底寬13米,面寬30米。流經周莊、陳墓兩境,為澄湖與澱山湖之間的主要通道。
邵塔港,在陳墓境內。西起明鏡盪,東至陳墓盪,上通長牽路港,下達澱山湖。全長3.7公里,底寬13米,面寬25米。
千燈浦,舊時又稱尚書浦。南自趙田湖(北澱山湖),經淀東、千燈入吳淞江。全長11.4公里,底寬20米,面寬32米,為縣城通往澱山湖的主要航道和泄水河道。全線多單孔石橋,阻水礙航。
元盪,又名黿盪、阮盪,因形狀似黿而得名,是《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中的湖泊之一,位於蘇州市吳江區和上海市青浦區交界,涉及黎里鎮(汾湖開發區),原是澱山湖的一個湖灣,後因蘆灘封淤而成為澱山湖的一個子湖。元盪東鄰澱山湖,西接八盪河,南與太浦河連通,東西長6.04千米,南北平均寬2.15千米,湖泊總面積12.9平方千米,蘇州市境內水域面積9.93平方千米、岸線長17491米。元盪湖岸曲折多灣,湖盆高低不平,東淺西深,湖底平均高程0.25米,最低處-10.49米,正常蓄水位2.86米,蓄水量2592萬立方米。元盪出入湖通道主要有東渚港、成大港、東二圖港、修字圩西港、顧家全港、倪家路、吳家村港、陳家灣、八盪河、天決口等25處,其中西側八盪河為主要入湖河道,東北側天決口為下泄澱山湖的主要通道。

下游水系

黃浦江上游三大源流,西北一支為主流,自澱山湖口淀峰起為攔路港,下接泖河、斜塘至三角渡,其間又有太浦河匯入泖河,該支主要承泄太湖及江蘇淀泖地區來水,太浦河開通後,成為黃浦江主要水源。中間一支為大蒸塘——園泄涇,上接浙江省紅旗塘,主要承泄太湖及浙江杭嘉湖地區來水,兩支匯合後為橫潦涇。西南一支為大泖港,主要承泄杭嘉湖地區滬杭鐵路以南及金山縣西南部地區來水。大泖港匯入橫潦涇後為豎潦涇,折向東流即稱黃浦江。
澱山湖口淀峰村一帶的攔路港河段澱山湖口淀峰村一帶的攔路港河段
攔路港,位於青浦區西南部,澱山湖東南,介於大小蓮湖之間。西北起澱山湖口淀峰,東南至東方紅大橋接東、西泖河。為澱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攔”原多作“爛”,以“爛路”得名,或說因過去河上無橋,兩岸交通受阻,故名。長8.7公里。底寬30米,淀峰附近底高為—3米,河面寬80米,水流湍急。清代為華亭、奉賢、婁縣、金山、青浦5縣運糧入湖通道。為五級航道,系蘇申外港線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
東大盈港,位於青浦區北部。古稱大盈浦。昔時港面開闊,水流湍急,為古松江五大浦之一,直接承受澱山湖水北流入江,後因海潮倒灌,河道淤塞,屢浚屢塞。現北起吳淞江,南流經白鶴、杜村、孔宅至青浦鎮萬壽塔前入青浦城河。長14公里,河面寬30米,河底高程0米,可通航60噸級船隻,汛期可通100噸級船隻。北口有東大盈船閘。受益農田6000餘公頃。
泖河,位於青浦區東南部和松江縣鄰接處。河道昔寬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團(一作圓)泖,為“華亭三泖”(團泖、大泖、長泖)之一。西北於青浦縣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接攔路港,東南至松江縣石湖盪鎮泖河村與小斜塘相連。承接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長10.5公里,河面北狹南寬,寬度100~500米,最寬處達700米。底寬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通航能力:北段為500噸級,南段為300噸級。受益農田約1萬公頃。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為東西兩支,西泖河接太浦河來水,東泖河接西大盈港來水,洲上舊有唐澄照禪寺和泖塔,現寺毀塔存;南沙洲名小獨圩,面積約30公頃,分泖河為南北兩支。南支寬300米,因淤淺,已築籪養魚,不通航。北支又稱中圖漕,為今主航道,寬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噸級船隻。
淀浦河在澱山湖的起點一段淀浦河在澱山湖的起點一段
淀浦河,位於青浦區中部、松江縣北部、閔行區中部。西起澱山湖口九曲港,東至黃浦江船華渡口。聯結澱山湖、黃浦江,故名。自西向東橫越上海市中部,跨青浦、松江兩縣和閔行區10個鄉鎮,與西大盈港、東大盈港、老通波塘、新通波塘、北竹港和北橫涇等交匯。長46公里。青浦鎮以西河段原名漕港。其中青浦段最長,為29公里,底寬25米,底高—1米,河面寬48米。淀浦河系沿原搶開河、漕港、橫泖、蒲匯塘等河裁變取直、拓寬、浚深,並歷經1959年、1971年、1977年三次施工,1977年3月全線貫通。是1949年以來上海市最大的水利工程,為青浦、松江縣控制排水的骨幹河道,也是溝通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骨幹航道之一。西端澱山湖口建有船閘,東部在松江縣、閔行區交界處建有節制閘和船閘。為六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隻,受益農田約3.6萬公頃,具有排澇作用。
斜塘,位於松江區西部。西北在石湖盪鎮泖口村與泖河相連,東南流至李塔匯鎮與圓泄涇交匯,接橫潦涇。承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量大流急。河長6.5公里,底寬70米,底高—4米,河面寬約180米。屬五級航道,可通行300噸級船隻,是蘇申外港線的主要組成部分。太浦河開通後,成為長(興)湖(州)申線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澇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農田約6600公頃。石湖盪鎮以東河段上有滬杭鐵路橋。

治理開發

堤防建設

朱家角湖岸的防洪大堤朱家角湖岸的防洪大堤
據光緒刊《青浦縣誌》記載:宋紹熙年間、元泰定年間、明嘉靖二年,對澱山湖進行過疏浚治理。解放初至1990年代,澱山湖沿岸3次修築護堤,2次治理河道。
澱山湖有三分之二湖區在上海市青浦縣境內。建國前,湖岸植被稀少,大多裸露無屏障,直接遭受風浪襲擊、沖蝕,南岸、東岸有坍陷現象。湖岸坍陷,泥沙散失湖中,既污染湖水,又使湖盆淤淺,湖容體積減少,調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建國後,澱山湖沿岸已先後多次修築護岸工程,1965年青浦縣農機水利局為阻止局部地段坍塌,在湖南部築塊石護坡3000米。
連線元盪與澱山湖的元盪節制閘連線元盪與澱山湖的元盪節制閘
至1985年底,在澱山湖東青松大控制線建設大堤85.13公里,有水閘10座。1975至1978年建成朱泖河套閘、西大盈套間、淀浦河西船閘;1978至1981年又先後建成東大盈船閘、小蓮湖套閘、華潮浦套間、西洋淀套閘、鹽倉浦套閘。1979、1980年還在澱山湖以南建成尤浜節制閘和大蓮湖套閘。開挖朱泖河、淀浦河、西大盈港、新通波塘、朝陽河和太北片的南橫港、蓮盛豎河等。

旅遊開發

澱山湖湖水清澈,沿湖煙霧迷朦,一片江南水鄉風光。1964年夏,陳毅副總理游澱山湖時有詩:“又到水天空闊處,西望無涯通太湖”。1979年市政府決定籌建“澱山湖風景區”;1988年10月建成“大觀園”遊覽勝地,占地1300多畝。環湖正在繼續開發,1983年12月山灣一帶建有水上運動場。
1979年以來,傍湖的楊舍村一帶規劃為澱山湖風景區。其中大觀園遊覽點,占地1300多畝。1984年部分建成後開放。湖濱設有賓館、餐廳、水上運動場、釣魚台、青少年野營基地等旅遊景點和服務設施。煙波浩淼的澱山湖,今天煥發出絢麗多采的新貌,成為旅遊勝地。
澱山湖風景區,位於上海西郊澱山湖西側,距青浦鎮20公里,是上海市郊風光旖旎的旅遊勝地。1979年開始規劃建設,到1990年代已初具規模。
大觀園大觀園
關王廟關王廟
大觀園遊覽區,占地1300餘畝,東臨澱山湖,西瀕黿盪。這裡原是金澤楊舍村,南靠滬青平公路,北鄰商榻鄉湖雪村,青商公路穿越而過。遊覽區建有10多個風景點,系仿《紅樓夢》的大觀園而設計建造,古樸典雅,景色宜人。環湖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備的水上運動場,市郊第一個綜合遊覽娛樂場所青少年野營基地,網箱養魚的水產聯營場。攔路港口淀峰村的明代古建築關王廟,將擴建為全縣最大的寺廟上海玉佛寺分院——報國寺,以及占地1500多畝,由中、日、美三方合資經營的上海國際高爾夫球鄉村俱樂部。大觀園遊覽區是澱山湖風景區內規模宏大的旅遊風景點,占地1300畝,1979年籌建,1984年部分建成開放,1988年全部竣工。
梅園梅園
梅園,在大觀園東北部,緊靠澱山湖的一個景點,名“梅塢春濃”。占地170畝,種植梅樹4000餘株,有20多個品種,其規模可與蘇州市郊的“香雪海”相媲美。
環湖鄉鎮固有的旅遊點,練塘鎮的陳雲同志舊居,大革命時期小蒸農民暴動指揮所遺址,朱家角鎮的課植園、放生橋,金澤鎮的古橋群,江南水鄉風貌,使人流連忘返。解放後興建的上海水上運動場、青少年野營基地、划船場、釣魚台,位於蓮盛鄉任屯村的任屯血防陳列館、高爾夫球場,都是可供假日遊憩的極好場所。
周莊古鎮,享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特色景觀名鎮,入選美國CNN“全球十大最美小鎮”,並獲得聯合國“全球優秀生態景區”的稱號。地處崑山市西南,占地面積38.96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0.8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8.16平方千米,肖甸湖、天花盪、太師淀等湖盪相連,河港交叉,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有雙橋、沈廳、張廳、富安橋、迷樓、逸飛之家、周莊博物館、周莊舫、澄虛道院、葉楚傖故居等景點可供瀏覽。
錦溪古鎮,位於江蘇省崑山市西南,總面積90.69平方公里,境內湖盪密布,河流縱橫,是一座有著2500餘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旅遊起始於1995年。2004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AAAA級景區驗收。2006年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攔路港口報國寺攔路港口報國寺
金澤鎮報國寺,

活動場所

上海水上運動場上海水上運動場
上海水上運動場,位於澱山湖東北,朱家角鎮西8公里處。陸上建築占地120餘畝,水上面積750畝,按照國際比賽標準建造,主體工程為賽艇、皮划艇競賽訓練場。於1982年興建,1983年底竣工,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備的活動中心。主航道長2250米,寬150米,水深3米,設賽艇水道6條,皮划艇水道9條。四周築有大堤,堤寬15米,繞賽場一圈5000米。大堤中間築有7米寬的環場公路,可作馬拉松、競走、腳踏車等項目訓練或小型比賽的場地。主航道東側為一條長800米、寬55米的副航道。瀕湖環境幽靜,建有健身房、球場、運動員宿舍、餐廳、休息室、看台等各類設施。198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水上競賽項目,1984至1986年國內水上單項比賽和國家體委組織的賽艇訓練,都在此舉行。1987年舉行亞洲競舟錦標賽時,得到國際友人和體育工作者的眾口交譽。
澱山湖美帆遊艇俱樂部澱山湖美帆遊艇俱樂部
澱山湖
青少年野營基地在澱山湖西端,占地百餘畝,是市郊第一個綜合性遊覽娛樂場所。設備有帆船、高速摩托艇、賽車、桌球、溜冰、釣魚、舞池、投影電視等,還有提供住宿的一幢幢小別墅,五彩斑爛的各式野營帳幕,以及製作野餐的燒烤場等,提供開展活動和生活上的方便。
上海國際高爾夫球鄉村俱樂部,1988年9月動工,1990年建成開放。由中、日、美三方合資經營,在澱山湖畔,占地1500多畝,投資1800萬美元,場內設計有18個球穴的高爾夫球場,略有起伏的球道和進洞區,場區寬廣,風格優美。

水產

澱山湖捕撈作業的漁民澱山湖捕撈作業的漁民
據澱山湖三次魚類資源調查統計:1959年有魚類60屬、75種,1974年有40屬、61種,1981至1982年有42屬、62種。澱山湖有太湖水系魚類複合生態區系的特點,魚類以鯉魚科為主,還有青、草、鰱、鱅、鯿、魴、鯉、鯽,以及銀魚、鰻鱺、河蝦、蟹、鱉、蜆、蚌等。1958年魚、蝦、蟹的野生捕撈量為95萬公斤。60年代野生捕撈量下降,遂逐步發展放養生產。1972年本縣與崑山縣聯合成立澱山湖水產管理委員會後,年放養魚種600萬—700萬尾,以鰱、鱅為主。1976和1977兩年,年產量100萬公斤。澱山湖的著名特產,還有味極鮮美的銀鱸,體壯、肉厚、黃大、膏多的大閘蟹,以及肉質細嫩的銀魚和菜花魚(亦名塘里魚)等。每年有一定數量供應市場,其中銀魚年產量可達20噸至30噸。澱山湖的水產品早在70年代初就出口至東歐各國,以小規格尾重500克的鰱、鱅魚為主。1979年後,外銷品種增至十餘種,從鮮活水產品發展速凍加工、烘乾,並有觀賞魚、珍珠、蜆子等。外銷金額1979年為44.6萬元,1985年增至146.9萬元,增長2.3倍。自1980至1985年出口速凍銀魚共170噸,價值40萬元。還有部分曬制的銀魚乾,亦供出口。外銷生產單位有20多個,經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轉口,1979至1985年出口撥交額共443萬元(見表4—2)。

航道航運

在澱山湖航道內航行的船隻在澱山湖航道內航行的船隻
金澤鎮淀峰一帶急水港航道金澤鎮淀峰一帶急水港航道
澱山湖沿湖主要港口與蘇、浙兩省鄰縣的水上航程為:自攔路港口至松江縣城25公里,自急水港西北至蘇州40公里,自硃砂港或急水港上溯至太湖均為32.5公里,自度城潭至吳淞江15公里,自攔路港下沿達黃浦江(米市渡)33公里。故澱山湖歷來為蘇、浙、滬漕運要道,今為重要航運通道。
澱山湖南北航道(商榻至攔路港)是上海市內河航運管理處直接管理的航道,是蘇申外港線的湖區航段,長5.5公里。解放初期,枯水水深僅1米左右,且航槽狹窄,只能通航20~40噸船舶,每逢枯水期船隊須繞道航行,事故屢有發生。1965~1969年,先後兩次作基建性開挖,達到航槽90米、枯水水深維持2.5米的標準,完成土方量63萬立方米。燈樁航標,100噸級船隊可晝夜通行。
澱山湖北航道,是淀浦河開通後新辟的一段湖區航道。1982年8月動工,1985年10月完成,航道長5公里,水深2.5米,航槽寬90米,挖土80.6萬立方米,耗資726.2萬元。湖區航道與淀浦河連通,使江蘇、安徽兩省到上海市區的航程比蘇申外港線縮短26公里。並對促進青浦、松江縣的經濟發展有顯著作用。
青浦區境內港口以急水港、白石肌港、大硃砂港、汪洋港為進水港口,約占總進水量的85%。攔路港、淀浦河為出水港口,其中攔路港排水量約占71%。在大潮汛期間,攔路港也有海潮倒灌發生。解放後,政府對港口疏浚治理,一般港口可通航10—30噸農船,主要港口可通航60—300噸級船舶,澱山湖仍是上海與蘇、浙航運的要道。

圍湖墾殖

兩宋時期,崑山沿澱山湖一帶圍湖墾殖,以後發展到吳淞江兩岸。歷代雖屢次禁圍,但仍時有發生。至民國時期,大慈、巴城的墾殖企業,仍有小範圍的圍墾。建國後,隨著機電排灌的發展,先後由農業社對部分荒灘、荒塘進行小規模的墾殖。1960年代以後,在消滅血吸蟲病和“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為消滅血吸蟲的宿主—釘螺,擴大糧田面積,曾出現大規模圍墾。1970年代末,為確保蓄水面積,開始禁圍,並對已圍墾的主要湖盪實行退耕還漁。
而據上海市相關資料,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在太湖下游淀泖地區圍田。元初,有人在澱山湖邊圍田數萬畝。青浦縣金澤鎮商榻社區的沙田湖圩區、朱家角鎮小港圩區等地的圩田都是歷代圍湖造田形成的。

    流域概況

    自然環境

    南部湖盪地區 位於澱山湖、澄湖周圍,包括周莊、陳墓、大市、淀東等鄉鎮,約1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1%。區內湖泊眾多,陸地起伏較大,呈半島狀。地面高程在4~6米之間。
    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雨熱同期。但因冬夏季風進退有早有遲,強度變化不一,降水和氣溫的年際差異較大,旱、澇、風、凍災害時有發生。
    降水
    本縣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次在春季,地區間差異較小。年平均雨量1063.7毫米,最多年份1576毫米(1960年),最少年份672.9毫米(1978年),超過1000毫米的年份有14年,占總年數的48%。年平均雨日127.3天,最多達150天(1977年),最少96天(1971年)。日雨量大於50毫米的暴雨日較少,平均每年2次,最多年份5次(1961年)。最大一日降水量223.0毫米(1960年8月4日);最長連續降雨日15天(1969年6月30日~7月14日);最長連續無降雨日66天(1973年11月9日~1974年1月13日)。歷年平均年蒸發量1338.5毫米,大於年雨量的25.8%。

    社會經濟

    崑山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古名婁邑,春秋戰國時期先屬吳,後屬越,繼又歸楚。吳王曾在這裡豢鹿狩獵,故又名鹿城。秦置婁縣。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置華亭縣,崑山縣治由崑山(今松江縣小崑山)遷至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縣。元代曾升崑山為州,明代復為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陽縣,與崑山同城分治。民國元年(1912年),昆、新兩縣並為崑山縣。1949年5月13日崑山解放。1984年列為對外開放縣。1987年末,有7個縣屬鎮,13個鄉,467個行政村,54.87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為漢族,另有回、滿、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大規模引進外資,推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在全國百強縣中名列前茅。工業經濟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一家獨大、服務業經濟中批發零售業和房地產業發展強勁的格局,形成地方經濟特色。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20.3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1.21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2.51億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6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89元。
    以縣境東北有青龍鎮(今舊青浦鎮),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顧會、盤龍、崧子)匯於吳淞江,故名青浦。縣域東西兩片寬廣,中部狹窄,形似彩蝶展翅。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東片河港交錯,西片湖盪群集,水面積占21.6%。西北部跨越青浦、崑山兩縣的澱山湖,十萬畝煙波浩淼,是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水質清湛,水產豐富,既為黃浦江上游重點保護的水源,又是上海市淡水水產的活倉庫。近年不斷開發建設,已成為市郊旅遊勝地。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為15.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達235天。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地理優越,民風淳樸,是名聞遐邇的魚米之鄉。
    青浦歷史悠久。7000年前已經成陸,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他們在青浦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崧澤、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墳等10處古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崧澤古文化遺址中土層出土墓葬中的大批文物和生活、生產遺蹟,以及水稻種子、家畜骨骼等典型器物,經考古學界鑑定這些延續約900年左右的古文化,為前承馬家浜文化(6000年前),後接良渚文化(4000年前)的“崧澤文化”,是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會文化。由此斷定青浦地區是上海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聚居地。
    有文字記載以來,青浦縣境隸屬屢變。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屬越、屬楚,秦代為會稽郡由拳縣東境,漢時為婁縣境地,隋代隸蘇州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後,縣境為華亭縣西北境。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縣後,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縣修竹、華亭,上海縣新江、北亭、海隅五鄉立青浦縣,設縣治於青龍鎮,三十二年廢。萬曆元年復置縣,移縣治於唐行鎮(今青浦鎮),隸屬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曾劃北亭、新江兩鄉,分置福泉縣,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撤,仍併入青浦縣境。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青浦縣隸屬於江蘇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解放後先屬蘇南行署,後隸江蘇省,1958年劃歸上海市。全縣有青浦、朱家角、練塘、金澤4個鎮,19個農業鄉,1個漁業鄉。1985年總人口440263人,農業人口占87.5%。境內居民大多數為漢族,還有116人分屬回、蒙、滿、壯、高山、朝鮮等少數民族。
    商榻地區歷屬青浦縣,在解放後1956—1957年,商榻所轄區域(淀西、港北、沙田、石米4鄉)一度從青浦縣劃歸崑山縣管轄;1958年,建商榻人民公社;1962年,商榻人民公社一度分拆成商榻、沙港兩個人民公社,後又合併;1984年,改商榻人民公社為商榻鄉;1993年,撤銷商榻鄉建制,所轄區域建立商榻鎮;2004年,撤銷金澤鎮、商榻鎮、西岑鎮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新的金澤鎮。
    全區經濟以專業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為特色的工業,以交通運輸業實現營業、軟體信息業為主的服務業為主的服務業並行。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4.3 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2.4 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36 元。

    歷史文化

    村鎮名勝

    錦溪鎮錦溪鎮
    錦溪鎮(陳墓鎮)位於縣西南境。是國內外著名天文學家朱文鑫的故鄉。相傳古名陳溪、錦溪,因宋孝宗(1162~1189年)遷都南下途中,葬陳妃於境內五保湖畔,御命改為陳墓。宋時即以市河為界,河東稱下塘屬崑山,河西稱上塘屬吳縣,直至1952年河西上塘劃入崑山。東隔澱山湖與淀東鄉相望,西臨澄湖與吳縣車坊鄉交界,南以長白盪、汪洋盪與青浦縣商榻鄉為鄰,北依明鏡盪與周莊鄉接壤。面積82.14平方公里,耕地60779畝,水域49650.82畝。有66個自然村(鎮),6個居委會,14289戶,47000人,其中農業人口41303人,整半勞力27599人,白族2人,余為漢族。人口密度572.19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1.29畝。1985年12月對外開放。鎮政府駐地陳墓鎮,距縣城23公里。
    陳墓窯業歷史悠久,相傳始於元代,有“天香爐”之說。解放前為鎮經濟命脈,民國26年(1937年)日軍占領陳墓時,專派日商控制、經營窯業。解放初全鎮尚有土窯37座,至1987年鎮、村辦輪窯7座、土窯101座,制坯機131台,年產八五磚4.2億塊、望磚100萬塊、土瓦500萬張、制土坯1.7億塊。燒窯制坯帶動了民間運輸,1987年有運輸船1500餘條,運輸勞力占整半勞力的12%。1952年,縣建36門輪窯的大東磚瓦廠於鎮內,生產仿古磚瓦,並在廠內專設古磚瓦陳列館,至1987年已收藏自公元200年以來的磚瓦500餘種800餘件,其中銅雀台瓦為國內罕見。
    1959年,湖中打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對研究上海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64年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視察青浦,寫下了《過澱山湖》詩:“又到水天空闊處,西望無涯通太湖。主人船上出佳饌,魚蝦蔬菜鮮而腴。湖水用來釀紹酒,果然水清綠不殊。解放以前此逃藪,抗日曾是游擊區。往來帆船千百艘,而今公社業農漁。人人參加大生產,到處安居豐樂圖。此湖最近大上海,繁榮可以更速乎?我願秋涼再來此,滿筐大蟹醉糊塗。以慶人民之青浦,以祝人民澱山湖。”
    金澤鎮金澤鎮
    金澤鎮位於青浦鎮西南22公里。北濱澱山湖,東接西岑、蓮盛鄉,西北與商榻鄉毗鄰,南隔太浦河與浙江省嘉善縣交界,西與江蘇省吳江縣接壤。金澤鎮古稱白薴里,境內多湖盪澤地,土質肥沃,灌溉便利,《江南通志》有“穡人獲澤如金”之說,遂改今名。解放初為區人民政府所在地,1957年改為鄉建制,1986年上半年改鄉為鎮,轄3個居民委員會、9個農業村,面積26.44平方公里,耕地12598畝,水面積14366畝。鎮面積為0.4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共13933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的《金澤小志》記載,金澤鎮原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且有“廟廟有橋,橋橋有廟”之諺,因之被譽為橋鄉。現存橋樑21座,其中有建於宋代的萬安橋、普濟橋,元代的迎樣橋、如意橋,還有清代重建的天王閣橋和放生橋等,建橋技藝極高,橋畔原有廟宇,都已蕩然無存。著名的頤浩古寺建於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炸毀,尚存植於大殿前樹齡700年的銀杏1株,系元初西域僧奔聶卜而納所手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鄉村的農副工三業協調發展,勞動力結構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而轉為農副工各業並進,4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鎮村工業,務農勞力占40%,余則從事漁、牧、林、建築業。1985年,農、副、工三業總產值為3500餘萬元。有鎮辦工廠11家、村辦工廠21家。金澤的商業,解放前僅以香汛和秋冬米市較為繁盛,解放後供銷社、合作商店逐漸發展,現有門市部40個,從業人員329名,各村都有代購代銷店。生產的發展,使人民收入很快提高。1985年農村人均分配為645元。新建住房鱗次櫛比,彩色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等高檔家用電器已進入農家。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現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727人;國小11所,共47班,學生1308人。業餘國中有12班,學員506人。鎮有文化站、圖書室、影劇院、籃球場、書場等文化場所,各村均有幼托設施。鎮上有衛生院1所,有病床30張;村衛生室9個,消滅了血吸蟲病。1981年新建的敬老院,有15位五保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金澤鎮與商榻鄉比連處的楊舍村,1979年闢為大觀園遊覽區,占地1300畝,有青商公路穿越。遊覽區東臨澱山湖,西瀕元盪,景色宜人。金澤民風淳厚,克勤克儉,春三月有摘菜花醃製的習俗,農民都喜飲茶,常以鹹菜莧為佐。抗日戰爭中金澤鎮幾經日寇蹂躪,鎮民奮起抗擊,市梢蘆田浜戰鬥最為有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許崇道、陸學乾都是金澤鎮人。
    澱山湖南側的金澤鎮,位於青浦縣與浙江省嘉善縣及江蘇省吳江縣交接處,是個聞名江南的橋鄉。此地古時為“白薴里”,在白米港上,是古時運米的聚集之地。後來又名“金溪”“金溪面上水★洄”水域面積遠遠超過陸地面積,全域14萬多畝的面輯,陸地僅1.2萬畝,這也是此地多橋緣由7%《江南通志》說“穡人獲澤如金”,這時才有金澤之名
    金澤鎮歷史悠久,有“興於宋(朝)盛於元(朝)”之說。據地方史志記載,早在唐末至五代時,北方戰亂頻頻,江南一帶較平穩安定,戰亂中的人們南逃至青浦,發現西鄉白薴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遂安家墾殖,由此人口日眾,形成集鎮於公元960年左右,算來距今已逾千年了。宋時,又不斷有人遷來,特別在北宋覆亡之後,跟隨趙構南渡者極多,迨定臨安後,有位宰相呂頤浩(1071~1139年,字之直,山東樂陵人),選定此地建造府第,由此奠定了鎮的規模。
    宋時,金澤曾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的說法。這“四十二虹橋”,就是指這個僅0.6平方公里的鎮區內曾有過42座古橋,堪稱水鎮橋樑密度之冠了。晚唐詩人杜牧曾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感嘆揚州的橋多,可是揚州的橋多比起金澤的多橋,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四十二虹橋”中,著名的有20座。清道光年間,尚存十之六、七。時至今日,還留有普濟橋、萬安橋、迎祥橋、如意橋等10餘座。
    金澤的橋,大都建於宋、元兩代,且有“廟廟有橋,橋橋有廟“廟裡有橋,橋里有廟”的俗諺。這些古橋結構精巧,造型別致,風格迥異。有青石結構,有磚、石、木結構的,也有純紫石築成的;有單孔的,有雙孔的,也有聯拱的;有跨於市河兩岸的,也有橫於兩街之間的。
    以元代時著名的江南佛寺頤浩寺為起點,頤浩寺建於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傳是呂頤浩舍宅為寺,寺就此得名,後又幾經擴展,成為江南名剎。《松江府志》稱譽為“雖杭之靈隱,蘇之承天,莫匹其偉”,當時有廟屋5048間,合成“一藏”之數,今存的舊址尚有30800平方米。
    普濟橋在頤浩寺南,又名聖堂橋,單拱石橋,呈弧狀,用紫石築成,俗叫紫石橋。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建,清雍正初年(1662年起)重整石欄桿,所以此橋基本上還是宋代原物。象這種圓弧形石橋,國內現存不多,比歐洲類似橋早約一個世紀。每當雨後,橋石紫赭,光澤晶瑩,色彩奪目,賽如寶石鋪成一般。
    普濟橋東堍往南100多米處,是一座青石砌成的單孔石橋,名放生橋。因原北堍有座總管廟,故俗稱“總管橋”,此橋遠觀有飛動之感,看似連線天壤。
    放生撟再往南50米處是如意橋,因南堍曾有過一座祖師廟,故俗稱“祖師橋”,這是現存金澤古橋中最堅挺、完整、美觀的石拱橋。橋上有副石刻對聯,清晰可辨,上聯為“後果前因如意橋發心遂意”;下聯是“顧名思義祖師廟主善為師”。此橋建於元至元年間(1279?1294年),明崇禎、清乾隆和光緒年間3次重修。這座用純花崗石砌鋪的石橋,全長20.8米、寬3.2米,保存得最為完整,故有“橫橋遠亘如游龍,明珠影落長河中”之譽。
    再向南,可看到建於元至元年間(1335~1340年)的迎祥橋,這是座6柱5孔石柱式梁橋,其構造相當特殊,為中國橋樑史上所罕見,為石、木、磚混合結構,且橋身極薄,造型優美,遠眺如一長虹橫臥江上。迎祥橋也是廟前之橋,此廟即元代所建的方壽庵,明萬成歷十九年(1591年)重建,有“小天竺名稱。金澤八景中的“迎祥夜月”,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勝。清乾隆時又有“新八景”,仍將迎祥橋列入,稱“南橋夜月”。里人陳自鎬有詩:“虹影環空煙渚寬,髙懸皎月壯宵觀。波搖天半蟾宮冷,珠落江心蚊寒。清霧翳林風澹蕩,驚湖觸柱水迥盤。憑虛應有乘槎客,欲上星河雲外看。”。
    從迎祥橋原路回到普濟橋,過橋就是在下塘街上,過鎮中心的水泥橋,此水泥橋原為百婆橋,是宋景定元年(1260年)所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建。這座橋原是石板橋,跨市河,橋堍都是店鋪,文革期間被拆除,改建為一座水泥橋。據說,此橋是一百位老婆婆紡紗織布所得集款所造的。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年鎮上有個告老還鄉的官員,因為總管橋坍了,便拿出做官時撈得錢財中的微小部分,重修此橋。豈料橋修好後,他將橋改名“眾官橋”,硬說只有做官的才能過橋,平民百姓要繞很長的路去走別的橋過河。有一個老婆婆不知規矩過橋,硬是被他罵下橋來。這個老婆婆回家後,團結四鄰的一百個老婆婆,每夜紡紗織布,花了一年的時間,積攢了一筆錢,選中了市中心的要道,請附近的石匠幫忙,修了這座只有老百姓才能過的“百婆橋”。清初,金澤鎮有“後八景”,其中就有“百婆明月”一景。有詩曰:“百婆重建宛如虹,一有姮娥更不同。上下級鹹停兔魄,往來人似步蟾官。波心沉鏡魚兒舞,橋面無燈獅子紅。見得夜深人未睡,朱欄群倚趁涼風”。
    穿過百婆橋,走上塘街一直向北,走在這裡街道狹窄如線,是江南水鄉古鎮所特有的。過了橋子灣就是北聖浜塔匯橋,此橋初建無考,據說原來有塔。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建,此橋附近有幾爿茶館,走到這兒,可以在茶館、點心店小坐憩息,喝杯香茗,品嘗金澤特色小吃熏魚面、眉毛餃、狀元糕之類,同時也可欣賞江南水鎮特有的民風、鄉情。
    過了北聖浜,沿上塘街再往北,有一座鎮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名萬安橋。此橋建於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為鎮上和縣內最早的拱形石橋。諺雲:“金澤四十二虹橋,萬安為首”。元至正二年(1342年)在橋上造了亭子,象穿廊一般。橋堍下有佛閣,飛檐高與亭相埒。在亭中,可望見水天一色。“紺宇摩霄蜃氣浮,橋石樑橫臥蒼虬”之景。據說還對遠望澱山湖。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數度重修。萬安橋橋置亭閣和廊式的構造,使橋樑的造型更為美觀。有一位名王桓的寫過一首《亭橋》詩:“湖西風光好,亭榭映垂虹。瀟灑秋煙外,玲瓏夕陽中。淵靈營別寶,僧唄出禪宮。夜泊聞歌詠,憑欄有醉翁”來讚嘆萬安橋的美景。
    從萬安橋跨越市河向南,沿下塘街,在與塔匯橋東西相對的地方,有一座天王閣橋,因橋北原有托塔天王廟而得名,這是鎮上唯一的3孔石拱橋。橋22.4米、寬2.8米、跨度9米,因港面較狹,無橋堍,全橋坡度顯得高聳,中孔大,兩面邊孔均按橋坡比例縮小,橋面比較薄而輕巧,一孔受載,三孔共同負擔,既合於大小船隻通行,又便於泄洪。緒構協調勻稱,造型別致而優美,確實是經濟實用又美觀的匠心之作。橋面的浮雕,有“輪迴”、“寶幡”、“蓮座”等佛教圖案,清晰可辨,還暗藏著“八仙”圖案的鼓板、寶劍、葫蘆、扇子等,鏤刻相當精細。始建年代無考,清康熙三年(1664年)曾重修過。
    朱家角鎮全景朱家角鎮全景
    朱家角鎮,位於青浦鎮西6公里處、澱山湖東。包括澱山湖水域面積46平方公里在內,總面積達138平方公里。舊稱珠溪鎮、珠街閣。早三國時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時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曾以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1991 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07年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鎮內河港交錯,有橋樑30座,為江南水鄉集鎮。鎮東北部的井亭鎮原屬江蘇省崑山縣境,解放初劃歸朱家角鎮。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公路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滬渝高速等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鎮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舊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說。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滿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歷史上,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
    鎮上有橫跨於漕港上的明代建築五孔石拱橋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台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台、書城、書畫廊等建築。還有城隍廟、共青公園等處勝跡。鎮西濱澱山湖,離大觀園遊覽區極近,又以水鄉集鎮風光吸引中外遊客。著名土產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熏魚、滷汁豆腐乾等產銷兩旺。
    周莊鎮周莊鎮
    周莊鎮,位於澱山湖東南,以急水港與湖相連。域面積38.96平方公里,全鎮人口3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約2.2萬。下轄10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落)和3個居委會。
    周莊歷史悠久、水鄉風貌靈秀、人文特色鮮明,著名畫家吳冠中稱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和5A級旅遊景區,曾獲得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和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等殊榮。2013年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評為“全球綠色城鎮”,榮獲“2010-2012年度江蘇省文明鎮”榮譽稱號,入選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選的“中國最美的五大水鄉”。2017年,周莊古鎮景區被江蘇省多家單位聯合評為“誠信旅遊示範單位”,周莊香村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
    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的水鄉古鎮周莊就位於鄉內。東南與青浦縣商榻鄉交界,西與吳江縣屯村鄉為鄰,南與吳江莘塔鄉相接,東北與陳墓鎮毗連,北臨澄湖與吳縣淞南鄉、車坊鄉相望。原名貞豐里,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收穫設莊,遂名周莊。水鄉古鎮周莊,位於鄉南境,與吳江葦塔鄉交界。其以特有的“四面環水、如同澤國、咫尺往來、皆須舟楫”的自然環境而著稱。鎮內河港交叉,構成井字型水道,水道上有元、明、清時修築的橋樑連線著鎮內8條長街。鎮上近千家住宅,90%以上臨港背河,60%以上保留著明、清時建築風貌。有全福寺、澄虛道院、富安橋、雙橋(亦稱鑰匙橋)、沈廳、沈萬三水冢等古蹟。有過街騎樓、臨河水閣、水牆門、旱踏渡、河埠廊坊等特色建築。1984年,畫家吳冠中在《中國旅遊報》上發表贊語“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說“周莊不僅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1987年,到鎮遊覽、觀光、考察者達5000餘人。
    澱山湖鎮老街區澱山湖鎮老街區
    澱山湖鎮,南臨澱山湖,有15公里湖岸線,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勢得天獨厚。1994年,被國務院列入《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成為中國小城鎮規劃和建設示範鎮,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園林小城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戲曲)之鄉”、“國家園林城鎮”等稱號。澱山湖鎮始終堅持“綠色發展”,以服務業引領發展、製造業內涵提升、旅遊業重點突破為導向,打造一個生態化“尚美”小鎮。
    淀東鄉
    地處縣南境澱山湖畔。東界青浦縣環城鄉,南接青浦朱家角鄉,西臨澱山湖,北靠大市鄉、千燈鎮和石浦鄉。因處澱山湖東岸而名淀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