澥浦船鼓

澥浦船鼓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沿革

鎮海澥浦船鼓,起始於清嘉慶中後期熱棄棕(約1810年前後)。當時澥浦為一較大的漁業集鎮,漁民多從河南和福建遷居而來。每當出洋捕魚、歸來謝洋,河南籍漁民往往以敲鑼擊鼓慶祝,福建籍漁民則常常以竹木條紮成船形載歌載舞。
澥浦船鼓
後來,二者逐漸融合,就有了船形舞與鑼鼓伴奏合獄辯而為一的船鼓隊。清末民蘭蒸歸初,船鼓最為紅火,並擴展至民匪婆白間廟會、傳統節日與喜慶活動。

風格特色

早期的船鼓據說是打擊樂(鼓)、船型道具和唱民歌小調是分開的,當地的漁民擅長民歌小調和樂舞,從福建遷此定居的漁民擅長扎制和舞動各種船型的器物,而河南來此定居的漁民擅長擊鼓。每年出海捕魚(俗稱“開洋”)和捕魚歸來(俗悼凝霉稱“謝洋”)時,他們(男性漁民)都會一起以擊鼓、唱民歌和舞著船型物進行送行祈福或進行喜慶豐收表演。
後來,這三種表演形式逐漸地揉合在了一起,還將七寸大小的堂鼓放置並固定到船型道具中,場側用鑼鼓(以鼓為主)打擊樂加定翻旋探上嗩吶增強節奏,每舞一段就配合打擊樂敲擊一通船中堂鼓,接著再用當地常見的民歌曲牌(如馬燈調等)配以自編的詞句唱一段小曲,用來抒發情感和渲染氣氛,從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粗獷強健、剛毅有力,極具浙東漁民性格和浙江漁區特色,並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民間表演藝術,除了在各種漁業生產生活中活動外,還很快融入了廟會和其他各種社會節慶活動,是當地民間表演藝術的“第一品牌”。

傳承現狀

“文革”期間,澥浦船鼓被當作“四舊”取締。隨著老一輩船鼓手相繼過世,船鼓面臨失傳的窘境。上世紀90年代,兩位九旬老人用生命的餘燼救活了澥浦船鼓。
又經過文化工作者的悉心整理,注入新時代文化元素,改編成新型吹打器樂曲《漁老大》,增加了大旗鑼、川鈸等響器樂器及船工號子,使舞台效果和藝術內涵更加雄渾。臘遷享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