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磁村定窯遺址

澗磁村定窯遺址

澗磁村定窯遺址坐落於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是宋代窯址。宋代的曲陽屬定州所管轄,故稱“定窯”。始於唐代後期,盛於北宋,元代以後逐漸衰落。

1951年故宮博物院發現遺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1985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大量窯爐和作坊遺蹟,出土遺物標本萬餘件,殘片約37萬片。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澗磁村定窯遺址
  • 地址: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
  • 總面積:約 10平方公里
  • 定窯:創燒於唐,宋代極盛
  • 首次發現:1951年
  • 批次: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屬時代:唐至元
  • 地理位置:河北省曲陽縣
  • 編號:225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文物保護,文物價值,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白瓷窯址。位於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一帶,分布在東西狹長10餘公里的範圍內,總面積約 10平方公里。
文化堆積最厚達 10多米。曲陽宋屬定州,故稱定窯。定窯創燒於唐,宋代極盛,元代逐漸衰落。燒瓷歷史長達六、七百年之久。1951年故宮博物院首次發現了定窯遺址,1951年和1957年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馮先銘等兩次調查。
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證實了窯址始於唐代後期,盛於北宋,元代以後逐漸衰落的歷史史實。60年代初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在北鎮村東試掘。
1985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鎮村、澗磁嶺、野北村、燕川村等地發掘,揭露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大量窯爐和作坊遺蹟,出土遺物標本萬餘件,殘片約37萬片。定窯在唐代後期受邢窯影響燒制白瓷,到了宋代逐步成為白瓷窯之首,是當時最著名的瓷窯之一。

文物遺存

窯爐
已發掘的窯爐20座,均為“饅頭窯”。窯基平面呈馬蹄形,由爐門、火膛、窯床、煙室等部分組成,長度 4~8米,寬度 1.5~3米。窯體建築材料用磚,火膛、窯床、煙室各部用耐火磚,內壁抹一層耐火土,窯床底面上鋪墊一層厚約10~30厘米的粗砂。各時期窯爐常以匣缽代替一部分磚作建造材料,北宋中期以前用漏斗形匣缽,北宋中晚期以後用筒形匣缽。北宋早期以前窯爐以木柴作燃料,火膛中均發現有柴灰。窯爐後部有兩間煙室,窯床與煙室間都無隔牆。煙室之間隔牆下砌有兩個進火孔。北宋中期以後窯爐燃料用煤,火膛中均發現大量燒過的煤渣,窯床與煙室間有固定的隔牆,隔牆基部設進煙孔。北宋晚期和金代窯爐的煙室一般分為三間,設 3個煙囪,窯床與煙室間隔牆基部進煙孔多達9~13個。
澗磁村定窯遺址澗磁村定窯遺址
作坊
作坊遺蹟已發現4座,五代至北宋早期1座,北宋晚期至金代 3座。作坊都在窯爐附近,結為一體。北宋早期作坊遺址占地面積約 200平方米,殘存的設施有盛瓷料用的大陶缸底部19個;晚期作坊遺蹟面積在 500平方米以上,保存的設施有磚和匣缽壘砌的圍牆,石砌的水井,磚砌的水溝,土灶,加工瓷料的圓形碾槽,堆放瓷料的土坑,澄盛瓷泥、釉料的磚池和大缸等。
澗磁村定窯遺址澗磁村定窯遺址
文物
唐五代產品粗細摻半,青白兼有。較粗的瓷器胎質粗而色灰,比較厚重,胎上一般施一層白色化妝土,表面施白釉或青黃、褐綠、黑色釉,有的瓷碗外表施青黃、褐綠、黑色釉,而碗裡面施白釉,施釉較厚,多不到底,常有流釉、積釉現象。細白瓷器胎質細而色白,比較輕薄,釉色潔白而略泛青色。器形有碗、缽、盤、盞托、罐、壺、高足杯、三足爐、蓋盒、枕、鈴、瓷塑等。碗一般底心平緩,多為斜直敞口、唇形口或蓮瓣形口,底足有平底、實足平底、玉璧形底、寬圈足和圈足底等各式。執壺一般豐肩、平底、短流,有白釉和青黃釉兩種。瓷枕一般比較短小,枕面多呈長方或橢圓形,有的白瓷枕面帶褐色斑紋。瓷塑多為小型白釉加黑褐色點彩的動物玩具。器物裝飾比較簡單,絕大多數為素麵,少數用模印、貼花、劃花紋飾。裝燒器物的窯具主要有碗形盒式匣缽、漏斗形匣缽、三角形支墊等。細白瓷碗都用匣缽單件裝燒,粗胎瓷碗用三角形支墊疊燒,燒成後碗底露 3個支丁痕。
澗磁村定窯遺址澗磁村定窯遺址
製造工藝
北宋時期一般白瓷器都用優良瓷泥制胎,基本上不再生產需用化妝土的粗胎白瓷器皿,青黃、褐綠、黑釉瓷器明顯減少,細白瓷器成為主流。北宋早期白瓷胎釉均潔白細膩,器形新增有淨瓶等。碗口一般為敞口或葵花式口,底足大體只存圈足一式。裝飾仍較簡樸,多素麵,部分器物沿用模印、貼花、劃花紋飾,刻浮雕式蓮瓣紋比較流行。產品裝燒方法仍是匣缽仰燒,基本上都用漏斗形匣缽。五代至北宋早期定窯白瓷燒制日臻成熟,“官”、“新官”款器為這一階段優質白瓷的名作。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優良瓷料得到大量開發,白瓷產量迅速增長。中期的碗盤等口沿一般有釉,釉色微泛黃,說明當時覆燒技法尚未普及,器物造型比較精巧,執壺常用瓜棱腹、彎曲流,碗盤多呈葵瓣口形。早期流行的花紋,包括刻浮雕式蓮瓣紋明顯減少,有深淺刀鋒效果的刻花紋飾最為流行。紋樣有萱草、蓮荷、龍紋等。晚期的碗盤之類圓形器物基本上都用支圈疊裝覆燒,器物口沿無釉有芒,釉色一般白中閃黃,有的略顯灰黃。此期產品品類較多, 仍以白瓷為主。器形複雜,還是碗盤最多。各種常用器形往往批量很大,即使像瓷祖之類特殊物件,也有成批出土,定窯瓷業之興旺由此可見一斑。裝飾花紋特別講究,刻花、印花、劃花都很盛行,刻劃花常結合使用,刻工技巧嫻熟,刀法流暢自如。印花紋飾工整細緻,顯得特別明快清晰。紋飾主要有龍、鳳和各種花卉圖案、動植物形象等。北宋中晚期定窯創燒成功的新品種有“紫定”(醬釉)、“黑定”和“綠定”,不過產量很少。新器形有孩兒枕、美女枕、龍鳳盤等等,造型和裝飾都很精美。此期優質白瓷以“尚藥局”、“尚食局”、“龍”、“花”款器為代表。1986年在澗磁嶺發掘獲“尚藥局”器和殘片 9件,1985~1987年在澗磁嶺、燕川發掘獲“尚食局”器殘片27件。所有“尚食局”器均出自晚期地層,其年代最早不會超過北宋晚期,大多數可能為金代產品。
澗磁村定窯遺址澗磁村定窯遺址
北宋末定窯一度停頓,金代恢復生產後產品仍較精良,窯址中曾出土有大定、泰和紀年的印紋陶模,為鑑別金代定瓷樹立了標尺。元代定窯逐漸衰落,產品單調,胎粗釉暗。金元時期許多碗盤類器物均採用器物內底刮釉一圈疊燒方法,這是粗糙化的表現。裝飾也走向草率,有的器物僅施黑色點畫或以墨書為飾。
燒窯技藝
定窯以其燒制的白瓷馳名於世,器形以碗盤居多,瓷胎細膩,釉色潤澤,白中略顯青黃或灰黃,口沿因為覆燒而不掛釉。當時已熟練掌握了用覆燒裝窯的燒制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器物內壁多用印花、刻花和劃花的技法裝飾花紋,圖案繁複而嚴謹,層次分明,各種花卉和動物是主要的圖案題材。北宋時期,這裡成為北方地區最重要的窯場之一,為宮廷和官府燒制出大量精美的瓷器,窯址還出土有很多刻有“官”、“尚食局”、“尚藥局”、“五王府”等字款的瓷片。為宮廷燒制的瓷器多飾龍鳳圖案,工藝極為精巧。另外,窯址中還發現有少量的黑釉、醬釉、綠釉瓷片,即文獻記載的“黑定”、“紫定”和“綠定”。

文物保護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建立曲陽縣定窯遺址保護管理所,負責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對發現的重要遺蹟採取了保護措施。

文物價值

其器形、紋飾及覆燒技法對各地瓷窯影響較大,形成了一個以定窯為主的定窯瓷系。其產品遠銷海外,在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澗磁村定窯在宋代是北方重要的瓷器窯場,對各地瓷窯技術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河北、山西,甚至江南各省都紛紛仿效,從而形成了以定窯為主的定窯體系。現已發現屬於定窯系的瓷窯有河北臨城窯,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介休長治、太原、榆次河津、孟縣、交城、陽城、霍縣等地的瓷窯,江南地區有景德鎮、吉安等窯,此外採用覆燒方法燒青白瓷的瓷窯,在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省也都有很多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