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促進全省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結合河北省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匯報通知,具體內容,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二、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三、保障措施,

匯報通知

河北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促進全省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結合河北省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所提的文化事業是指由政府為主舉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包括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和服務、專業藝術創作、民眾文化活動、文化遺產保護、對外文化交流。其範圍不含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

具體內容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十一五”以來,全省廣大文化工作者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以穩步推進,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文藝創作生產更加繁榮,推出了一大批新的優秀作品;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拓展。
(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初步形成
全省共有群藝館、文化館155個,其中縣級文化館144個,占縣市區比例為83.7%,達到國家評估定級標準的縣級文化館41個,占比為28.5%;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46個,其中縣級公共圖書館135個,占縣市區比例為78.5%,達到國家評估定級標準的縣級圖書館74個,占比為54.8%,“十一五”期間新建或改擴建縣級圖書館、文化館70餘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902個,占全省鄉鎮總數的97%;街道辦事處文化站186個,占全省街道辦事處總數的70%;城市社區文化中心193個、社區文化活動室868個。155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和改擴建任務已完成1133個。全省共有博物館、紀念館92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功能的文化廣場500餘個。
(二)文化惠民工程成效顯著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省共建成各級中心(技術平台)和基層服務點44000餘個,包括1個省級分中心,11個市級支中心,135個縣級支中心,1024個鄉鎮(街道)基層服務點,43000多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初步形成了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的服務網路架構。整合、購買、自建數位化文化資源容量達到74.5TB,形成了包括圖書期刊、舞台藝術等適合基層民眾瀏覽的分散式文化信息資源庫群,為數字圖書館建設奠定了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完成了首次全省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11個設區市和172個縣、市、區均建立了非遺項目名錄,其中縣級名錄10000餘項,市級名錄2000餘項。在此基礎上,省政府批准公布了三批省級名錄項目共400項,其中117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總數位居全國第二。公布了兩批計407名省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有91人被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了井陘太行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11個“河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省共建立了10所專題博物館,16所民俗博物館,121個傳習所,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及眾多培訓基地。建立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資料庫,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流動舞台車工程。從2006年開始實施,國家和我省共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為基層文藝演出團體配送流動舞台車63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基層演出團體搭台和轉場設備短缺、行動不便的狀況,提高了面向基層、面向民眾提供公益性文藝演出的能力。
——送書下鄉工程。先後為全省40個國家級貧困縣圖書館和435個鄉鎮圖書館(室)贈送農村適用圖書60多萬冊。
——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一五”期間,全省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和其他國際國內重大比賽獎項388項(人次);1個劇目獲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1個劇目入選為文化部2009—2010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在文化部舉辦的“2007-2008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劇本徵集活動”中,3部劇本入選。
(三)農村文化建設基礎進一步夯實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了文化先進縣、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農村文化之星三項創建活動。全省共創建省級文化先進縣68個,其中有26個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河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99個,其中有32個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了百名農村文化之星。通過三項創建活動推進了農村文化建設。同時,制定印發了《關於鼓勵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扶持農民自辦文化發展。全省農民自辦圖書室、文藝演出團體、書畫院、文學社、文化大院、電影隊、博物館、傳習所等達到12200多戶(個、處)。
(四)品牌文化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
組織舉辦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唐山)評劇藝術節、河北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和河北省戲劇節、河北梆子藝術節、河北省民俗文化節等一系列品牌節慶活動,廣泛開展了“激情廣場、歡樂河北”假日文化工程暨彩色周末、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送戲下鄉萬里行”、“太行情、老區行”文藝巡演、“城市因你而美麗—文化藝術進工地”、“走進太行—河北美術家創作”、“燕趙少年讀書”等一系列有影響、有規模、有聲勢的品牌文化活動,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還先後組織開展了“專業技術人員進萬村興百業”“高雅藝術下基層”、“走進文明生態村”文藝巡演等活動。
(五)基層文化服務覆蓋範圍不斷拓展
各級群藝館、文化館(站)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創建等活動,在全省各地共建立音樂、美術、書法、戲劇、舞蹈等各類基層文藝輔導基地600多個,舉辦各類文藝培訓班600多期,下基層輔導3000餘人次,培訓業餘文藝骨幹30000餘人次,為農村和城市社區培養了一大批業餘文藝骨幹。各級公共圖書館建立分館、館外服務點400餘個,同時通過開通流動圖書館車等形式開展延伸服務,年舉辦各種讀書服務活動1600餘次,年服務達120餘萬人次。
(六)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果
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0000多處,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總量達到33000多處。磁縣東魏元祜墓發掘項目和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位居全國第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到930處,居全國第二位。實施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維修、保護規劃編制、環境風貌治理等項目200多項,完成山海關關城及東羅城6000米古城牆保護維修工程。磁縣磁州窯博物館專題陳列和開灤博物館專題陳列榮獲全國博物館系統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和綜合效益獎。有46座博物館、紀念館納入中央免費開放政策範圍,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頒布實施,為我省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七)對外文化交流日趨活躍
交流數量持續增長,交流領域不斷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進一步向前推進。我省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數量每年都在遞增,共派出文化藝術及展覽團組230多個,2600多人次,出訪亞、歐、非、美、大洋洲的近50個國家和地區;在此期間,應邀前來河北訪問或做商業演出的外國文化藝術團組280多個,3200多人次,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我省與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相對穩定的交流關係。大力推動河北文化走出去,許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對外文化項目進入了到訪國的主流社會,有效地宣傳推介了河北。
“十一五”期間,雖然我省文化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但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文化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投入總量還較低,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文化發展面臨著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著嚴峻挑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強;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品位的提升迫切需要注入文化內涵;以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套用,為發展新的文化業態提供了手段;文化工作越來越得到高度重視,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必須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全省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努力開創文化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二、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全省文化事業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平合理、基本均衡、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分類指導、重在基層的原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平等均衡覆蓋全社會。到“十二五”末,建成與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日趨完善,服務運行機制逐步健全,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人民民眾能夠公平、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文藝創作生產體系日益完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文化遺產得到全面保護與有效傳承;對外文化交流邁上新台階,河北文化的影響力顯著擴大;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逐年增加,增長幅度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幅度;所有設區市和各縣(市、區)群藝館(文化館)、圖書館達到國家評估定級三級以上標準。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省、市、縣、鄉(街道)、村(社區)文化設施網路
適應城市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以城鄉基層文化設施為重點,以流動文化設施和數字文化陣地建設為補充,繼續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形成完備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完成省圖書館、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建設省群藝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省美術館、河北文化藝術中心。繼續實施市、縣兩級兩館維修和升級改造工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建設工程,指導社區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基礎文化設施條件。到2015年,所有設區市和各縣(市、區)建有群藝館(文化館)、公共圖書館,有條件的縣市建有博物館,鄉鎮(街道)建有綜合文化站,農村和城市社區建有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室)。其中群藝館(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全部達到住建部、國家發改委“文化館建設標準”(建標136—2010)、“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鄉鎮、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建築面積不低於1800平方米(含廣場),其中室內部分不低於300平方米。農村及城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室)建築面積不低於260平方米(含廣場),其中室內部分不低於120平方米。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農村(社區)都要建有達到相應標準的文化廣場。
(二)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和服務力度,滿足民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建立民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制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科學完備的服務指標體系,規範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項目和內容,為民眾提供優質高效、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公共圖書館、紀念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站)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小時,文化館(站)、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推廣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鼓勵各級公共圖書館開展決策諮詢等服務。加強流動文化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設定方便殘障人士及老年人、少年兒童的活動區域和服務項目。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支持各種民辦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發展。以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示範項目建設為抓手,帶動、推進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制度化、標準化和規範化。
加大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農村的傾斜力度,在資金、設備、設施投入上,優先支持農村地區,文化領域每年新增的財政投入主要用於農村和基層。在文藝作品生產上,整合公共文化資源,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各級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要深入農村,鞏固、發展一批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夯實基礎,鞏固成果,擴大影響。積極創作、編排和輔導農民喜愛的、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各級公共圖書館要鞏固、發展一批農村館外服務點,並指導好縣、鄉(鎮)農村圖書館(室)建設,組織舉辦適合農民需求的公益講座,開展農業科普知識、法律知識培訓和教育活動。依託豐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更多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廣泛影響的農村文化活動品牌。
(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改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
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實現“村村通”,拓展文化共享工程在城市街道、社區的覆蓋面。充分利用文化系統資源充足、底蘊深厚的優勢,結合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精品工程等,打造精品,支持原創,建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以中華優秀數字文化資源為主要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河北省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基礎庫群”。到2015年,全省數字文化資源達到100TB。利用電視、計算機、移動設備等終端,探索、發展、推廣文化共享工程入戶模式。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畫,為基層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供內容健康、服務規範、環境良好的公益性網際網路服務。套用雲計算技術,整合教育、科研和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全省圖書文獻聯合服務平台,實現跨系統、跨區域無障礙資源共享。推進全省文物系統信息化建設,建立全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和館藏文物資料庫。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方式,提升非遺保護數字信息化建設水平。實施“古籍文獻數位化工程”,建立完備的河北省古籍數位化資源庫,為公眾提供古籍全文數位化閱覽服務。
(四)廣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豐富文化生活,打造活動品牌
以“燕趙群星獎”、“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農村文化之星”評選等活動為龍頭,打造和推出一批民眾文藝精品和品牌活動項目。堅持面向基層、面向民眾,不斷創新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用現代的形式包裝、整合,形成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樸、具有地域特色的民眾文化品牌。每個設區市和各縣、市都要依託本地特色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打造1-2個民眾便於參與、樂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品牌,努力形成繁榮發展的局面,豐富城鄉基層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打造專業藝術品牌,整體提高文化藝術水準
加大對文藝創作的投入,推進文化藝術的發展,繼續保持戲劇、雜技、民間藝術的優勢地位,推動音樂、歌舞、美術的創作和生產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充分挖掘河北地方文化資源,以“紅色太行、壯美長城、誠義燕趙、神韻京畿、弄潮渤海”為重點,打造一批能代表我省藝術表演水準、體現河北特色、能展示時代風貌,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舞台藝術精品。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鮮明地域特徵、體現我省乃至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重點辦好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唐山)評劇藝術節、河北省戲劇節、河北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等重大藝術節慶活動。通過組織巡演、調演、慰問演出、高雅藝術進校園、低票價運營等辦法,擴大藝術精品的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的導向作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全省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和文化發展問題研究。
(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提高文物保護與利用水平。編制完成《河北省明長城總體保護規劃大綱》及重要地段的搶險保護工程方案,推動長城沿線重要文物遺存點的搶救保護工作。編制完成《河北省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對大運河(河北段)沿線重要文化遺產點段制訂保護方案,實施保護維修,力爭2104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施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完成雞鳴驛城文物保護工程,推進清東陵、清西陵列入明清皇家建築河北片區的保護項目,加大中山古城遺址、元中都遺址、趙邯鄲故城遺址等大遺址保護工作。加強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保護。推進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和村鎮整體保護工作。努力改善藏品保管條件,使全省三級以上珍貴文物的保管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提高文物安全技術防範能力,開展文物消防安全檢查,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行為。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台《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強化監督檢查,建立黃牌警告和紅牌除名機制。繼續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工作,對省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和代表性傳承人開展的傳習活動給予資助和扶持,推進代表性傳承人命名與保護的制度化和規範化。指導各地建立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場所。推動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實驗區和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建設。實施“我們的節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工程”,利用民族傳統節日和“文化遺產日”,開展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講座、論壇以及諮詢服務等活動。重點舉辦好河北省民俗文化節,擴大影響和品牌效應。到2015年,基本形成更為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宣傳推廣體系和理論研究體系。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
——推進古籍保護工作。全面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摸清全省古籍底數和保存狀況,編纂《河北省古籍總目》。開展河北省珍貴古籍名錄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選工作,改善古籍保管條件,開展古籍修復工作。選取有學術價值、代表河北特色的古籍,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影印出版,擴大古籍影響。
(七)推動對外文化交流,打造河北對外文化新形象
加強與文化部外聯局,我駐外使領館、海外文化中心的聯繫,配合國家外交大局,整合資源,開拓各種交流渠道,推動河北文化“走出去”。繼續打造“河北文化周”、“河北文化寶島行”、“河北文化非洲行”、“民俗、民間工藝海外展演”等系列品牌活動,多方位宣傳推介河北。進一步加大“引進來”力度,開展文化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借鑑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成果和有益經驗,豐富我省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保障措施

(一)不斷完善法規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冀發[2011]2號),按照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法規、規章,逐步建立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出台《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推進《河北省公共文化設施條例》、《河北省文化館文化站管理辦法》、《河北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等立法進程。
(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要逐年增加,增長幅度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提高人均文化事業費標準,到2015年,全省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07]21號),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文化共享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眾文化活動、古籍保護等財政資金投入、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經濟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公共文化實體,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貫徹落實中宣部等部委《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地方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宣發[2010]14號)和省委宣傳部等六部門《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冀宣發[2010]11號),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至少有1至2個編制,城鎮各社區至少有1名工作人員負責組織開展文化服務工作。按照分級分類、分工負責的原則,制定基層文化幹部培訓規劃,2013年底,完成對基層文化幹部的全部輪訓任務。採取各種措施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發展,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骨幹、文化能人的積極帶動作用,培育和發展農村業餘演出隊、文化中心戶、義務文化管理員等,形成一支紮根基層、服務民眾的專兼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立以市場需求和我省文化藝術事業發展需要為導向的藝術教育體系,培養符合社會需要,能夠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複合型藝術人才,在現有專科藝術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向藝術本科教育發展,增強我省文藝事業可持續發展和競爭能力。
(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推進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對公共文化機構的指導和支持,從資金、設施、場地、機構、人員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正常運轉和功能的充分發揮。完善公共文化機構功能定位,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明確服務目標、任務和責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制度、服務公示制度,公開服務時間、內容和程式,在視窗接待、場所引導、資料提供以及內容講解等方面,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完備的考核考評機制,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把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水平作為黨委、政府文化績效考核的指標。對公共文化單位提供的服務項目和內容、服務方法和措施、服務數量和質量、民眾的滿意度等定期進行考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