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其生態位在人腦新皮質層,依賴記憶功能建立起人類尺度的理性常識,滿足馬斯洛的五層次需要,達致自我超越,攀登“巔頂體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明之境
  • 作者戴建業
  • 類別:書籍
  • 主題詞:陶淵明
  • ISBN號:7-5622-1622-3 / K825.6
澄明之境,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陳家泠藝術的“澄明之境”境界,《走向澄明之境》,《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哲學:走向本體澄明之境》,澄明美學:非主流之觀察,

澄明之境

古希臘哲人實踐了“形而上”這門技藝的最高境界——“澄明之境”,而古典中國則認同“混沌的道”,二者都有個體的生態位上迥異的科學依據。
澄明之境
譬如柏拉圖的“精神之愛”、薩福的“自愛”都贏得歷史和我們的尊重;“混沌的道”則在人體“腹部第二大腦”,是直覺思維的發源,這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發展史的最大貢獻之一,然而若依此為最高境界,恰是生態位的神魂顛倒。
所以希臘文化背景中的“阿戈拉”(或廣場意識),最早奠定了世界現代社會的公共領域,“澄明之境”可以言說;“道”至今寂兮、寥兮,縹緲無著……
德國著名現象學家克勞斯.黑爾德(Klaus Held)說:“所謂‘顯現’(Erscheinen)意味著:從一個未被照亮的背景中顯露出來。”(這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澄明之境”。海德格爾以詩意的筆致所描述的梵谷的《農鞋》和希臘神殿,其實正是在審美觀照中的“顯現,用海德格爾的話就是“它敞開了一個世界”(《藝術作品的本源》)這也就是“澄明之境”。海德格爾用更為詩化的語言來表述了這種境界:“此澄明也是愉悅,在其作用下,每一事物都自由徜徉著。澄明將每一事物都保持在寧靜與完整之中。----它是神聖的。對詩人來說,最高者與神聖是同一個東西即澄明。作為眾樂之源,澄明也就是極樂。通過愉悅的澄明,他照亮人的精神以使他們的本性得以對那些在其田野、城市、住宅中的本真者敞開。”審美觀照的視域,是如此的光亮、自由和充滿詩意,又是如此的廣遠、深微和充滿意義。它是感性的顯現,也是本體的敞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庶幾近於審美觀照的情境吧!

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

【作 者】戴建業
【叢書名】華中師範大學出版基金叢書
【形態項】 411 ; 20cm
澄明之境
【讀秀號】000,000,622,601
【出版項】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8
【ISBN號】 7-5622-1622-3 / K825.6
【主題詞】陶淵明(學科: 人物研究)
【參考文獻格式】戴建業著. 澄明之境 陶淵明新論.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
在20世紀,古代文學研究是文學研究中收穫最為豐碩的一個領域。上個世紀90年代,一批青年學人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尋尋覓覓,殫精竭慮,結合自身優勢尋找最佳研究角度,其過程本身,既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突破,也是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的一種突圍。在這樣的背景下,戴建業教授的《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1999年第二次印刷),眼睛為之一亮。這確是一本具有突圍意義的學術著作。難怪2000年《文學遺產》第3期《陶學百年》一文將其列為20世紀論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陳家泠藝術的“澄明之境”境界

陳家泠藝術的意境可用“澄明”二字來形容。荷花是他百變不離的主題。他在這個主題中
寄寓了對純淨世界的嚮往,也帶有對生命詠嘆的情懷。這對於作為都市人的他,更賦予了高蹈清澄的文人胸臆。
陳家泠是一位新時期中國畫變革創新的代表人物,他的荷花系列於上世紀80年代早期問世之後,就讓人眼界為之一新,如清風入懷,甘醇沁心。那些作品堪稱中國畫形式創新的成功範例,也體現出他精神世界獨立不凡的品格。只是許多年來,他的藝術活動主要在滬上或海外,北京的美術界同仁與晚學少有機會看到他成規模的原作,因此,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靈變——陳家泠作品展”,對於我們了解和認識他的藝術成就是有意義的。他在七十華誕之際做出的這次重要藝術展示,出示了一批新作與畫壇交流。我們則因目睹他的精湛手筆,並聯繫他一以貫之的探索,而更加全面地認識了他和他的藝術。
澄明之境
對陳家泠的藝術,的確需要作全面的認識,因為在他極為單純的畫面意境背後,是一個長期、複雜而艱巨的藝術提煉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筆墨感性的積累和形式語言的熟練,更是精神的超越與心靈的升騰。那些一目了然的“陳氏圖式”中,蘊含著他對於傳統、反映時代、對待生活的實踐方式。在思與行、感與悟的沉潛往復之間,他構築起屬於自己也啟發畫壇的一方風景。

《走向澄明之境》

著作:盧梭
譯者: 何祚康/等
作者: 何祚康 曹麗隆
澄明之境
ISBN: 9787542603531
頁數: 275
定價: 8.40
出版社: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1990-11
內容簡介本書是《三聯文庫·世界經典隨筆系列》叢書之一,書中所編譯的盧梭的隨筆和書信,力求展示盧梭對待人生、幸福、痛苦和快樂的態度及原則,以及他對於教育的獨到見解和對社會生活的深邃思索,使讀者從中領略到盧梭的深刻及感人之處。

《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

出版社:商務
作 者:張世英
類 別:哲 學 -> 哲 學 -> 哲學總論
澄明之境
開 本:32開
ISBN:7100026482
頁 數:270
出版日期:1999-04-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內容提要:
本書依據這種轉向,改變了西方傳統哲學主要是只是討論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個別與普遍,具體與抽象……等等範疇的思維框架,而結合中國古代哲學擬定並著重討論了在場與不在場,顯與隱,相同與相通,古與今,思維與想像,言與無言,中心與周邊等哲學範疇。新的哲學方向主要是以想像來溝通的精神空間,因此,作者最後以詩的語言是人生的家園
的論斷作為全書的指歸。

《哲學:走向本體澄明之境》

作者: 何中華ISBN: 9787209029452
澄明之境
頁數: 270 pages
出版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定價: 2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2-03-01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哲學如何可能”這一主題,試圖從不同層面對哲學的“元問題”作出一種可能的闡釋,以凸顯哲學的形上學本性及其超驗性質,進而昭示走向本體澄明之境的可能途徑。本書較詳細的考察了哲學的合法性同人的生存悖論之間的內在聯繫、哲學的不同發展方式及其完成、哲學所特有的表征及解讀方式、哲學與社會及文化之間的多重關係、哲學所面臨的種種時代挑戰及其回應、馬克思哲學觀的啟示價值等問題,以期有助於讀者進入哲學之語境。

澄明美學:非主流之觀察

【作 者】:劉士林著
【叢編項】:美學新眺望書系
【裝幀項】:膠版紙 23cm / 326
【出版項】:鄭州大學出版社 / 2002-1-1
【ISBN號】:9787810486217 / 7810486217
內容簡介
澄明之境
本書是著者多年來從事美學理論研究的一個總結,它對於人類精神的理論意義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從批判的向度上講,它從邏輯上先驗地區分開“美學”與“哲學”之間的“學理”糾葛,認真地檢討了西方主流美學對於人類審美精神的“理性”侵蝕;其次則針對中國美學中習以為常的“倫理學”與“美學”的邏輯混淆發出嚴厲批判,並由此認真檢討了中國主流美學的倫理形式對於審美形式的“歷史”遮蔽。從建設性的向度上講,一方面通過邏輯勞動為正確描述美的存在建構了一種本體論語境,即“本體分析”與“結構關係”相結合的理論方法。沒有本體分析就不可能澄明任何本體性語境,而沒有結構關係則不可能進行任何本質性描術。另一方面則從人類原妝的“詩性智慧”結構出發,在此基礎上區別了中西文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詩境。西方文明的“林中路”起源於人與自然的矛盾衝突,由於在軸心時代就已喪失詩性知識,因而這種矛盾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是無法解決的。中國文明的“還鄉路”則根源於人與社會的矛盾衝突,只要能夠成功地逃避文明中心與拒絕個體化形式,也就可以贖取生命最初的自由。本書不權從知識批判角度為美學研究進入“本體明了”層面掃清了邏輯障礙,也由此為人類自由的生命活動指出了真正的澄明之道。
作者簡介
劉士林,1966年生於河北曲陽,文學博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美學、中國詩學、當代文化研究。著有《語言與它的夢》,《文明精神結構論》,《變徵之音---大眾審美中的道德趣味》,《中國詩性文化》,《闡釋與批判---當代文化消費中的異化與危機》,《千年揮麈》,《先驗批判---20世紀中國學術批評導論》,《澄明美學---非主流之觀察》,《新道德主義》,《苦難美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