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繡

潮繡

潮繡,潮州刺繡(潮繡)與廣州刺繡(廣繡)總稱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發源並流行於今潮汕地區。潮繡始於唐代,形成風格於明、清,流傳於國內及東南亞一帶。按刺繡工藝分為絨繡、線繡、金銀線繡、金絨混合繡等四大類,具體法分為繡、墊、貼、拼、綴五種二百餘種針法。繡品用於劇服、道具、廟宇裝飾等。自清代以來,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製嫁衣,家家戶戶都會織綞刺繡。

潮繡屬於廣東刺繡。潮繡有著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構圖飽滿均衡,針法繁多,紋理清晰,金銀線鑲,托地墊高,色彩濃艷,裝飾性強,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墊高繡法獨異於其它繡法,此外,以金碧、粗獷、雄渾的墊凸浮雕效果的釘金繡也尤為人所矚目,宜於廟堂會所裝飾和喜慶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繡
  • 類型:中國傳統刺繡技藝
  •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傳承人:林智成
  • 遺產類型:民間美術
  •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 申請地區:廣東省潮州
  • 編號:Ⅶ-20
歷史源流,潮繡類別,代表作品,潮繡衍生,傳承價值,

歷史源流

潮繡歷史悠久,發源並流行於今潮汕地區,潮繡始於唐代,形成風格於明、清,流傳於國內及東南亞一帶。在清朝乾隆年間,潮州等地也廣設繡莊、繡坊,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乾隆年間,潮州西門外天地壇、布梳街以及開元寺附近,已有繡莊20多家,繡品輸向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一帶,占領南洋市場,特別是帶有民間濃厚地方特色的廳堂,佛廟擺設的繡品更是供不應求。可見潮繡在清代已經大規模出口,對國外市場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19世紀英國藝術家波西爾所著《中國美術》中寫道:“中國人長於刺繡花鳥,而廣東人於此技術尤為專長……”潮繡多輸入歐洲,可見當時中國潮繡歐洲也影響頗大。
潮繡屬於廣東刺繡,潮州刺繡(潮繡)與廣州刺繡(廣繡)總稱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潮繡始於唐代,形成風格於明、清,流傳於國內及東南亞一帶。按刺繡工藝分為絨繡、線繡、金銀線繡、金絨混合繡等四大類,具體法分為繡、墊、貼、拼、綴五種二百餘種針法。繡品用於劇服、道具、廟宇裝飾等。以其精湛刺繡技藝,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清末潮繡作品《蘇武牧羊》在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賽會上獲過大獎。當時,潮州城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祝賀,繡工被譽為“繡花狀元”。潮州繡品曾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南洋第一次勸業會,展出並獲獎的計有:大幅刺繡掛屏《蘇武牧羊》、《丹鳳朝陽》、《郭子儀拜壽》、《獅子頭》等。這些參展的潮繡品,全由24名男繡工通力合作刺繡,這24名繡工被譽為“刺繡狀元”。
潮繡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品類繁多,繡工遍布城鎮農村,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產值超過1億元,幾乎“家家擺繡框,戶戶有繡娘”。孩童從小耳濡目染,課餘跟長輩學手藝,練就一手高難度的墊繡技藝。當平繡工種、珠繡工藝品大發展之時,她們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掌握珠繡技藝,在潮州珠繡晚禮服、婚紗成為全世界最大生產基地的過程中作出貢獻。潮繡“九龍屏”和“吹簫引鳳”於1982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種百花獎金杯獎。潮繡K金雙面立體九扇屏風《龍騰盛世》榮獲國際文博會特別金獎。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潮繡一直是國家領導人贈送各國首領和國際友人的重點禮品。上世紀70年代末,由潮繡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智成創作的《九龍屏風》掛屏在敘利亞展出時,深受好評,遂作為國家禮品贈給該國。還有一條雙面繡的大披巾也被當作國禮品,贈予法國總統戴高樂。2004年,江澤民主席贈送了一幅K金墊繡《騰龍》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先生。2005年9月,胡錦濤主席出訪加拿大時,贈送馬丁總理一幅K金亂針繡《下山虎》。外交部也曾贈送給英國首相一幅雙面立體墊繡——《丹鳳陽》。
粵繡與蘇繡、湘繡、蜀繡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潮繡作為粵繡的流派之一,因圖案嚴謹,色彩瑰麗,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結合繡制,墊凸而富有強烈的裝飾性,因而在全國各繡中獨樹一幟。

潮繡類別

潮繡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品種,各具特色。
1.絨繡。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繡針法用絲絨繡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博古,用作畫片、掛屏等。
2.釘金繡和金絨混合繡。釘金繡,又稱金銀繡;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繡。釘金繡針法複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繡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繡種所無。釘金繡運用墊、繡、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繡。純用絲線平面繡制。

代表作品

潮繡作品《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頭》、《安春鳥》等,在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舉行全國工藝賽會上得獎。刺繡作品還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
潮繡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杯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潮州市的林智成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潮繡衍生

潮州抽紗是從潮繡衍生出來的一種工藝,是潮州傳統刺繡工藝與歐洲流入的抽通技藝相結合的產物。清光緒十二年(1886),駐汕頭德籍領港員的妻子在傳教時,發現潮州繡藝具有引用價值,於是將自己所學的一些抽通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女教徒,製成手巾等抽通刺品。以後,繡工們把抽通技術與潮州繡藝結合,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這種中西合璧的技藝自成一體而稱為潮州抽紗。
光緒二十五年(1899),汕頭成立彩成抽紗公司。光緒二十九年(1903), 潮州陳橋人丁惠龍在潮城創辦發合號,成為潮州的第一家抽紗商鋪。在此後近百年的漫長歲月里,潮州抽紗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潮汕中青年婦女普遍能夠掌握的技藝,同時又是城鄉千家萬戶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收入。
潮州抽紗技藝精巧,輕盈淡雅,被譽為“南國之花”。潮州抽紗以刺繡的墊凸和抽通為特點,以多層鏤通和剔透玲瓏的空間藝術為特色,巧妙運用多種針法工藝和繁複精緻的設計布局,變化出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圖案,生產出手巾、檯布、繡衣、床罩、被枕套、靠墊、餐套等品種,是廳堂、房間高雅的陳設品和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物。
1972年,周恩來總理把潮州抽紗精品玻璃紗檯布作為國家禮品送給伊朗王后。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屆國際手工業品博覽會上,72×108寸高檔玻璃紗繡花檯布《雙鳳朝牡丹》被譽為“目前世界獨一無 二的最精尖產品”,並獲金質獎章。該作品描繡上625隻鳴、棲、舞、翔等姿態各異的鳳凰 ,伴以276朵千姿百態的牡丹及大量葡萄和花草,呈現出鳳凰迎春、百花爭艷,一派春色盎然的藝術意境。 潮州抽紗歷來是以外銷為主的商品。近20年來,潮州抽紗外銷世界的近百個國和地區。

傳承價值

潮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中的一大流派,以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亮麗又具立體感而別於其它繡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