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戲院

陽明戲院

陽明戲院是過去在陽明戲院尚未建起前,士林夜市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小販在那裡做生意。後來陽明戲院蓋了起來,吸引了愈來愈多的人來往,也帶動四周的小販和生意人,以陽明戲院為中心逐漸匯集起來。在長時間聚集、伸展的結果,士林夜市產生了今日的風貌自捷運劍潭站出口往北行,陽明戲院的廣告看板特別顯目。這家老戲院開業於民國三十八年,當時的士林已有位於大西路的士林戲院。這一年,士林鎮與北投鎮共設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翌年改稱陽明山管理局。彼時文林路稱做“大馬路”,其實僅是一條小石子路而已。四十九年底,洪聰敏取得多數股權成了負責人,此後陽明戲院一直由洪家經營。

基本簡介,背景介紹,

基本簡介

洪家經營戲院的資歷可溯自日據時期,洪聰敏的父親即與日本人合資經營淡水劇場。洪聰敏自幼在劇場長大,接掌陽明戲院後,他和妻子洪李惜帶著子女幾乎以戲院為家。
長子洪傳統將他們一家人共同打拚的歷程娓娓道來:“一般戲院大約需要七、八位員工,我們都是自家人來做。媽媽、姊姊當售票員,我們四兄 弟在機房做助理,臨時有放映師請假或離職,就輪流接手充當放映師。” 這番磨練造就洪家子女個個熟知場務大小事。
士林區戲院的興衰和夜市發展及學校遷設息息相關。民國五十年,東吳大學啟用外雙溪校區,翌年中國文化學院創校,又一年,銘傳商專遷到中山北路五段,新一波的觀眾潮帶動立、民族、光華等新戲院相繼設立。
名氣遠播國外的士林夜市源自四十八年,初時僅限於陽明戲院旁的安平街至慈諴宮廟口,四周仍是條條水圳。六十年代以後圳溝紛紛加蓋為新路,攤販聚集更多,夜市範圍擴大,聲名漸漸在全市傳開來。五家戲院集中在市場周遭,觀眾大多是士林、北投境內的大專院校和高中學生群。

背景介紹

在娛樂尚未多元化的年代,看電影是最普遍的闔家娛樂,對洪家眾子女而言,能在平日觀眾略少時偷得片刻閒,溜出戲院透透氣,才是他們最期盼的事。民國六十年代以前,陽明戲院自下午一時營業到晚上十一點歇息,一天只映五場。之後加映十一點午夜場,國片巔峰時期再追加凌晨一點的主夜場。
遞票與撕票之間 參與台灣電影發展史。“經營電影院這一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能休息,別人放假,我們反而更忙,尤其過年期間最忙。”電影院是洪李惜唯一待過的工作地點,一做就是五十年。從二、三十人的歌仔戲團登台演出、上演新劇、播放黑白默片、有聲國語片、日片、西片到彩色國語片,在她忙而不亂的遞票、撕票之間,不知不覺參與了一部台灣電影發展史。而她最深刻的感觸是:“電影水平愈來愈提高了,現在都演西片。”
專科學校時期的銘傳為女校,洪家三子洪傳福形容,那時每天傍晚都有一大群男生等在戲院前廣場,巴望心儀的女孩子經過。銘傳下課後,五、六百名學生先後蜂擁而過,有的約會,有的看電影,有的買吃食回租屋處,一直到八點過後人群才漸散去。攤販也選在這尖峰時刻蝟集做生意,加上十餘線站牌上下公車的乘客,戲院前往往擠得水泄不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