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

潭(拼音:tán)是漢語常用字。本義是水名,即今柳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後來把深的水池叫做“潭”,引申為深,深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潭
  • 讀音:tán
  • 注音:ㄊㄢˊ
  • 平水韻部:下平十三覃 
  • 部首:氵
  • 總筆畫:3+12
  • 統一碼:6F6D
  • 五筆:ISJH
  • 倉頡碼:EMWJ
  • 四角碼:31146
  • 造字法:形聲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詞性英譯例句例詞
tán
名詞
深水池。
deep pool
《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溯江潭兮。”
高適《漁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
深潭;龍潭虎穴
〈方言〉坑。
pit
葉聖陶《苦菜》:“待我先爬成幾畦,打好了潭,你就可以下菜秧了。”
泥潭
(Tán)水名,在廣西境內,即今柳江
(Tán)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文言〉深;深邃。
deep
管子·侈靡》:“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
高適《漁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
擬聲詞
〈文言〉形容鼓聲。
歐陽修《黃牛峽祠》詩:“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送迎神。”
xún
名詞
〈文言〉同“”。水邊;水邊深處。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徒含切
水。出武陵鐔成玉山,東入鬱林。從水覃聲。

說文解字注

潭水。出武陵鐔成王山。東入鬱林。
林字賸。當𠜂。俗人不知郁為水名。漢志洭水入郁、離水入郁、亦皆沾林矣。王、集韻引作玉。韻會引作五。漢志作玉。未審當何從。武陵郡鐔成、二志同。前志鐔成下曰。玉山、潭水所出。東至阿林入郁。過郡二。行七百二十里。過郡二者、武陵鬱林也。今廣西潯州府阿林廢縣、漢縣也。鬱林郡廣郁下曰。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番禺郡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過郡四者、牂柯蒼梧鬱林南海也。潭水卽今福祿江。源出苗地。東南至今貴州黎平府西為古州江。東至永從縣南。合彩江為福祿江。入廣西畍。至桺城縣為桺江。又東南經象州。至潯州府城北曰潯江。此為廣西之右江。亦曰北江。合廣西左江。亦曰南江。卽所謂入郁也。唐始置潯州。以北潯江為名。潯江卽古潭水。古二字同音。因改其字耳。今人上流為桺江。下流為潯江。漢人統曰潭。下流亦曰澑。潭與澑實一水也。按郁水、今嶺外之盤江。由雲南貴州廣西至廣東為西江、入海者也。淮南書曰。始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守鐔成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寨。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埜之畍。一軍結餘乾之水。皆謂今之嶺也。漢鐔成縣故城、在唐之朗溪縣、今之湖南沅州府黔陽縣。王山葢在嶺。故潭水流嶺外東入郁也。嶺北之水多入沅。
從水,𪉷聲。
徒含切。應劭音淫。七部。按今義訓為深。取從覃之意也。或訓水側。與潯同也。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𠀤音覃。水名。《說文》水出武陵鐔成玉山。
又深也。《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
又州名。《廣輿記》長沙府,隋唐曰潭州。
又《集韻》《正韻》𠀤徐心切,音尋。旁深也。與潯同。《揚雄·解嘲》或橫江潭而漁。
又《集韻》《正韻》𠀤夷針切,音淫。浸潭,與浸淫同。《司馬相如·上林賦》浸潭促節。《漢書》作浸淫。
又《廣韻》《集韻》𠀤以荏切,音𣔸。潭濼,水動搖貌。或作藫𤄶。
又《集韻》忍甚切,音荏。義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